据杨氏家传,约在清朝嘉庆年间,河北永年广府人杨 禄禅在家以挖煤为生,间为杂粮摊助理永年人武风甚浓, 禄禅自幼好武,每见绝技,总欲追习那时永年县有个太 和堂药店,据说是河南温县陈家沟f陈姓所开,一日,有 人到药店寻衅闹事,动起武来药店掌柜手一举,对方已 跌至丈外,禄禅目之惊奇,遂竭诚求教方知陈家构陈长 兴精于此技,于是长途跋涉,投奔陈家沟求艺,不过,陈长兴对其技艺颇自秘惜,所以,杨禄禅经过 三次拜访陈家沟以其恭谦敬诚打动了陈长兴,陈才将秘 技全盘托出授与杨禄禅据言,杨禄禅一下陈家沟回去,尚 不敌永年高手,二下陈家沟后,则可与人平齐,三下陈家 沟后,才得太极精妙杨禄禅在陈家沟习武成功之后,便回到河北永年县家 乡,以授拳为生,杨禄禅在永年授艺不久,又赴北京教拳他赴北京是 经武禹襄托其在清廷刑部四川司任员外郎的哥哥武汝清推 荐,先在一个富商张家教拳,后声名显赫,又任旗营教练, 晚年进入端王府,这时,禄禅又叫次子班侯,三子健悮一 起进京,遂名满京都,以“杨无敌”盛极一时禄禅与八 卦掌先师董海川亦由此结识,极为友善。
杨禄禅有子三人,长子凤侯早殇次子班侯性情刚烈, 因对弟子随意打骂,手下无情,故从学者甚少,惟三子健 侯,性情温和,爱徒至亲,从学者甚众健侯亦有三子,长子兆熊,字少侯,得其祖、父、伯 三人亲传,为掎氏第三代之最,但其性格亦似其伯班侯,故 从学者不多,次子兆元,早殁,三子兆清,字澄甫(生于 1883年7月11日,卒于1936年3月3日),秉承乃祖乃父 遗风,兢兢业业温和笃实,继北平(京)传拳之后,南 下武汉、南京、广州、沪杭播艺,桃李满园,他又集杨氏 三代之经验,将杨式太极逐步定型,1925年,囑弟子陈微 明著《太极拳术1931年重拍拳照蝙著《太极拳使用 法》。1933年修订为《太极拳体用全书》,杨澄甫拜门弟子,计有陈月坡(开山弟子)、阎仲魁、 尤志学、崔毅 (立志〉、王慎东、牛春明(敬轩)、李椿 年(雅轩)、陈微明(旭先)、武汇川、田兆麟、董英杰、褚 桂亭、郑曼青、曾如柏(照然,关门弟子)等。
在杨氏亲族中,杨少侯子振声,从学于其父与叔,但 授拳不广惟澄甫的4个儿子振铭、振基、振铎、振国,均 继承父艺,显名齡赫,杨澄甫内表侄张庆麟,亦随澄甫长期练拳,功夫很好, 惜乎染疾早逝,传艺不广,杨渣甫二兄杨兆元之外孙赵斌,自幼久居外公家中,对 杨式太极拳耳潘目染,早有根基,后投笔从戎,献身北伐 与抗日,解放后,放弃工作,专事授拳,后任西安市武协 委员,几十年中教授太极拳爱好者成千累万。1985年3月, 创办西安永年杨式太极拳学会始任会长,现任名誉会长,赵斌的妹夫傅钟文1995年谢世,在永年自幼习拳,结婚后遂与其弟傅宗元一直追随杨澄甫先生学拳、授拳傅 钟文授拳达60余年,为当代太极拳界一位德髙望重之老前 辈1944年,他在上海创办永年太极拳社,曾任上海市武 协副主席,著有《杨式太极拳》及《太极刀》等。
另有傅声远(傅钟文之子现定居澳大利亚珀斯)、赵 幼斌(赵斌之子)等,皆为杨氏亲族中学有所就的一代新 秀,杨式太极拳由于在近代传播最广,名声最大,所以,解 放后,国家体委即按照杨式太极拳架创编了二十四式简化 太极拳,又将杨式太极整理为八十八式太极拳,后又以杨 式为基础,吸收陈、吴、孙式太极拳特点,创编四十式 太极拳,以上统称为国家套路以杨氏为代表的杨式太极拳组织和永年太极拳组织遍 及全国,衍及海外,不可胜数。
难能可贵的是,在杨式太极拳的历史资料中,保存了 有关太极拳源自武当张三丰、王宗岳、蒋发的许多记载一 是在其保存的《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瞅有“原注云:此 系武当山张三丰老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 技艺之末也”二是杨澄甫著《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中 言:先大父更诏之曰;太极拳创之宋末张三丰,传之者为 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陈长兴 师乃蒋先生发唯一之弟子,另在澄甫前著(太极拳使用 法》“太极拳原序”中,更将“太极拳传自张真人”(即张 三丰)的有关经历备记于书。
特色:杨式太极拳的独特风格,是其拳架舒展大方,结构严 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
体系:理论体系有:张三丰遗存《太极拳论》、《王宗岳解张 三丰太极拳经》、《十三势歌》,王宗岳著《十三势行功心 解》、王宗岳修订《打手歌》、《二十字诀》、王宗岳著《阴 符枪总诀》,杨班侯传《太极拳九要诀》,杨澄甫传《太极 拳法歌解》、《太极拳真义》、《八字歌》、(唐李道子所授)、 心会论:《周身大用论》、《十六关要论》、《功用歌》、《用 功五志》、《四性归廪歌》(相传为南北朝时韩拱月所授)、 《内家拳五字心法》(黄百家《内家拳法》),武禹襄《四字 密诀》,李亦畲修订《撤放密诀》、李亦畲《五字诀》,杨澄 甫《太极拳之练习谈》、杨澄甫述、陈微明笔录《太极拳术十要》等。
技术体系有太极拳、太极长拳、太极推手、太极散手 等,太极推手又包括单推手、双推手、定步推手、活步推 手、大搨推手及烂踩花等,器械方面有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杆。太极杆即太极 大枪,各种器械也有其相应的单练套路和对练方法近年来,杨式太极拳和武式太极拳在河北邯郸市和永 年县得到大力普及推广,已成为该地区对外文化和经贸交 流的重要纽带,武式太极拳源流:河北永年人武河清,字禹襄(公元1812〜1880年),出 身于小官僚地主家庭,受永年武风熏陶,兄弟三人不辍于 武,当杨禄禅(顯留馨考为179?〜1872年间人,然杨氏著 述却未有明确记载——编者按三次到陈家沟返乡后,禹 襄兄弟爱其术即从其学据武禹襄的外甥李亦畲在以后所 著的《太极拳小序》中言,其母舅武禹襄当时向杨禄禅学 拳,“常与比较,伊不肯轻以授人,仅能得其大概”禹襄 兄澄清(公元1800〜1884年)于1852年中进士,官河南 舞阳县知县,禹襄素闻赵堡镇陈靑萍拳艺精湛,遂以赴兄 任所之便,取道赵堡镇,拜赵堡太极拳第七代宗师陈青萍 求学,遂从青萍学拳月余,“而精妙始得”。
据当时武式传人言,武澄清于舞阳盐店得到王宗岳 《太极拳谱》,后禹襄获谱研究更有发悟,以练拳心得发 挥王氏旧谱之义,写有个人体会,并对王宗岳的《十三势 行动心解》进行了重新整理,也还抄录了不少王宗岳的拳 论,但据今赵堡村人和武式传人共同披露,澄清于舞阳盐 店得王宗岳《太极拳谱》,乃是伪托之言因当时武禹襄向 陈青萍求学,陈青萍因有售出土地未拨丁名和被人诬告涉 嫌,正吃着一场官司,官府欲拿陈青萍治罪所以,武禹 襄向陈青萍学拳,陈青萍因无心绪而不愿教由于武禹襄 执诚求教,陈青萍又得知其兄为舞阳知县的这层关系,就 向禹襄提出个条件:即,只要其兄能从官场通]免除官 司,就可竭心授拳,禹襄慨然应诺,找到其兄武澄清,果 然为陈青萍消了这场官司无祸一身轻,于是,陈青萍将 太极拳精妙尽情传与武禹襄并其兄,也将王宗岳《太极拳 谱》相赠与禹襄,但是,因为赵堡村历来严守拳不出村之 旧规,又加上这场官司的消除背景不能公开,所以,陈青 萍即暗瞩武禹襄弟兄,将王宗岳《太极拳谱》只能说成于 别处所得,不能言得自赵堡村,这就有了武澄清于舞阳盐 店得王宗岳《太极拳谱》的公开说法,而真实情况却不被 人跅知禹襄之甥李经纶,字亦畲(公元1832〜1892年),于 1853年开始从武禹襄学拳,进而潜心从事研究,亦得太极 精妙。
武禹襄和李亦畲都是文儒,武平时教读自娱,而李则 以行医为业,所以,二人在本乡授徒甚少,李亦畲所传冋 乡郝和,字为真(公元1849〜1920年),其得技艺最精,武式太极拳于民国初年传入北京,其时有人把它称为 李架,待郝为真之子郝月如和其孙郝少如于1928年间去南 京、上海教拳时,也有人称它为郝架,此在武、李后辈多 不专研太极拳,遂由郝氏传习之故,特色:武式太极拳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步法严格分清虚实, 胸部、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完全是用内动的虛 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不 相逾越,出手不过足尖,原来也有跳跃动作,到第四代的 郝月如(公元1877〜1935年)才改为不纵不跳;双摆莲也 改为不拍汀脚面。武式的推手步法,仅为进三步半、退二 步半一种。
体系:理论体系有:《太极拳论》(注有:山右王宗岳)、《十 三势》(注有:山右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诀》(注有:作 者待考>、《打手歌》(注有:王宗岳修订)、武禹襄《四字 密诀》、《身法》、《打手要言》、李亦畲修订《撤放密诀》、李 亦畲《五字诀》、郝月如《武式太极拳要点》、郝月如《武 式太极拳的走架打手》、李亦畲《走架打手行功要言》、《西 字密诀》等。
浏览1,21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