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极拳
太极拳是武术拳种中最为普及的拳种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清乾隆年间,山西民间武术家王宗岳用《周子全书》中阐发《易经》太极阴阳的哲理来解释拳理,写成 《太极拳论》,太极拳这个名称才确定下来。关于太极拳的起源,有五种不同的说法:一为唐代午宣平、考道子所传。二为元末明初武当道士张三丰所创。三为清乾隆年间王宗岳所创。四为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 廷所创。据唐豪考证,多数认为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源出陈氏 太极拳,而持陈王廷创拳说。
其实,太极拳的形成,有着渊源的文化背景:(1)它综合吸收了明末各家拳法,尤其是戚继光三十二势长拳之特点。(2)它采纳了古代导引术、吐纳之术以及中医经络学说。(3)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及宋以后的三大哲学思潮是太极拳的哲学基础。
太极拳经过长期流传,演变出许多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 吴式、孙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编了简化太极拳、48式 太极拳,修订杨式拳架为88式太极拳。各式太极拳要求:(1)静心 用意,以意识引导动作,动作与呼吸紧密结合,呼吸要平稳,深匀自 然。(2)中正安舒,柔和缓慢。身体保持舒畅自然.不偏不倚,动作绵绵不断,轻柔自然。(3)动作弧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为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4)虚实分明,动作之间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5)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动作不浮不偏、外柔内刚,发劲完整。
太极拳以挤、按、拼、肘、靠、进、退、顾、盼、定等十三势为基本方法。在推手中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击虚,借力发 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以听劲(懂劲)为拳中要诀,听劲初步是使皮肤富于感觉力,此感觉力的锻炼方法,在于两人的肘、腕、掌、指互相搭着循环推动,以皮肤与皮肤压迫温凉的感觉,以察知对方用力大小、轻重、虚实及经过方位,并及时作出 反应,如对方刚打来,我以柔化之,“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随人而动,随机应变。太极拳系列的内容除拳以外,还有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推手、太极枪等。经常练习太极拳,对于中枢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等均有良好的作用。太极拳运动因具有健身作用和治疗疾病之功效,不仅在我国民间广为普及,而且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其影响遍及世界各地。
2.形意拳
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也有人说是宋代岳飞所创,但岳飞的孙子 岳珂编著的《金佗粹编》说岳飞“二十戎,大小凡-百二十战,皆以 少击众”,没有提及形意拳,可见说形意拳传自宋岳飞之说,系出于 后人伪托。因岳飞是杰出的民族英雄,有一身好武艺,为人敬重,故 后人多伪托岳飞创形意拳等。
形意拳最早叫心意六和拳,始于明末清初,为姬际可所传,形意拳以三体式为基本姿势,以劈、崩、钻、炮、横为基本拳法, 并用五行哲理:劈拳似斧属金,崩拳似箭属木,钻拳似闪属水, 炮拳似炮属火,横拳似弹属土,以示相生、相克的拳法变化。套路有 “五行连环拳”、“五行对打"及“十二形”。十二形是吸收龙、虎、猴、 马、鸡、鹄、燕、蛇、鸽、鹰、熊等12种动物或传说中的动物形象 和技能而制订的。
五行、十二形都可以重复只练一种动作,也可以把所有动作连接起来练。五行合起来练,叫进退连环掌。十二形合起来练,叫杂式锤。由于组合形式不同,又有十大法、四把法、八式、十二锤、八字功、熊出洞、龙虎斗等多种单练拳法。由于动作简单,结构严密,攻防清楚,用力充实,姿势稳固,急速起动,所以形意拳节奏格外分明。对练有五行生克、九套环、安身炮、五花枪、绞山炮、八连锤、三手炮等。器械有凤翅锐、三才剑、连环刀、连环剑、连环棍、连环枪等。拳术和器械都讲“六合”、“三节”、“八要”、“六合”分内外:内三合要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要求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三节”是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八要”是顶、提、 扣、圆、抢、垂、敏、捷。击法上讲究斩、截、裹、胯、挑、顶、云、领。
形意拳看似简单朴实,实际上对协调性要求较高。例如,要求做到“七顺”:肩催肘,而肘不逆肩;肘催手,而手不逆肘;手催指,而指不逆手;腰催胯.而胯不逆腰;胯催膝,而膝不逆胯;膝催足,而足不逆膝;首催身,而身不逆首。这种上下相连,还要求与呼吸等协调 配合,以便做到内外合一。从劲力讲,对爆发力要求较高,明劲、 暗劲、化劲。还要求“七疾”,即在眼快、思维快、判断快的情况下,还要手脚快、身法快、出势快、进退快。因此,形意拳对培养人们沉着、果断、机智等优良品质有一定作用。
3.八卦掌
关于八卦,最早见于《易经》:“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掌就是八卦而创编的一种拳术。八卦掌创始于何时不详。清道光中期至光绪六年,是八卦掌发展最盛时期。当时,北京一带学习八卦掌的人颇多,特别是堇海川 (1886年开始在北京授拳),是当时传授八卦掌的主要拳师。此拳是将极似道教“转天尊”的绕圆走圈导引术与武术攻防方法融合成 基本运动形成,采用“易理”论述拳术运动规律,形成"以动为本、以变为法“的基本拳理.
八卦掌是以单换掌、双换掌为主,另外还有其余八掌组成的沿圆走转的拳术。每种掌法都包括上下肢、躯干等紧密配合的全身活动。这些掌法除单换掌、双换掌外,还有顺掌、大蟒翻身、狮子开口、狮子滚球、风轮掌、探掌、大鹏展肢、白猿献果等8掌。每种掌法,按取势高低又可分上中下之盘。两腿微屈,取势较高,为上盘。腿弯处约45度,为中盘,近90度为下盘。上、中、下三盘又各有原地的活动。或称“死步”与"活步”两种。死步,随着扣摆等步法,一动一式地完成掌法,活步,是走转过程中变换掌法。
每掌都有左右对称的掌法,因此一掌可以化为8掌。8掌又可变为64掌。行步多沿孤形或圆形轨道进行。在运行过程中演练这 8掌和变化出来的掌法以及掌法的衔接.可以事先按套路要求编好,也可以没有固定的动作顺序和安排,而是随心所欲地假想对手动作产生的应变方式而变化。由这些掌法交织变化而成的各种掌法,而顺时针转,而逆时针转,动作在掌法变化时,突然加快或因而形成鲜明的起钻、落翻的八种拳术。
八卦掌也可对练及散打,除拳术外也有器械,如八卦刀(亦称 28八盘刀)、八卦棍等。八卦刀长4尺2寸,重4市斤,表演起来,刀随 步法,步随刀转,走穿回转,宛如游龙。
练习八卦掌分为“定架子”、“活架子”、“变架子”三步功夫” .定架子是基础功夫.要求一招一式,规规矩矩,宜慢不宜快,以求姿势正确,桩步牢固,行步平稳,切实做到“八门九要”:即塌(塌腰)、 扣(含胸)、提(尾闾上提•谷道内提)、顶(头上顶,舌上顶,手前顶)、 裹(裹臂)、松(松肩、沉气)、垂(垂肘)、缩(胯根,肩窝内缩)、起钻落翻(臂内、外旋)等要领,切忌挺胸提腹、拙力(称为三大病)。 “活架子”主要练习动作协调配合,使基本要领在走转变换中运用娴熟。变架子,要求内外统一,意领身随,变换自如.随意穿插,不受拳套节序限制,做到轻如鸿毛、变如闪电、稳如磐石。
八卦掌的突出特点是动作灵活、迅捷,即所谓“起如风,落如箭。迫风赶月还嫌慢”。由于方法迅捷,灵活,身法上表现为圆形,滑形.擦着对方身子转,对培养灵活性、稳定性有着显著价值。
技法讲究搬、拦、截、扣、推、托、带、领。前四法是击法,后四法是闪击法。每一掌法中都有以上几法的击法。每一掌,击法是实, 对方有了准备是虚,因此八卦掌多为“引手”,腿又多为“暗腿”。由于有这些技术战术特点,对方不动就实,对方一动为虚,使对方动不动都被动。八卦每一掌法都有攻防反攻作用,因此战术灵活多变。演练时又要求做到“意到力不到”,所以对培养沉着、勇敢、果断等品质有显著作用。_
浏览1,4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