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少林七十二艺与武当四大功法
少林、武当武术誉满中外,为世人所尊崇。一般来说,少林有七十二艺。武当有四大功法。
少林七十二艺:
一、一指金刚法;二、双锁功;三、足射功;四、拔钉功;五、抱树 功;六、四段功;七、一指禅功;八、铁头功;九、铁布衫;十、排打功; 十一、铁扫帚;十二、竹叶手;十三、螟蚣跳;十四、提千斤;十五、仙 人掌;十六、刚柔法;十七、朱砂掌;十八、卧虎功;十九、泅水功;二十、千斤闸;二十一、金钟罩;二十二、锁指功;二十三、罗汉功;二十 四、壁虎游墙功;二十五、鞭劲功;二十六、琵琶功;二十七、流星桩;二十八、梅花桩;二十九、石锁功;三十、铁臂功;三十一、弹子拳;三十二、柔骨功;三十三、蛤蟆功;三十四、穿帘功;三十五、鹰爪功;三十 六、铁牛功;三十七、鹰翼功;三十八、阳光手;三十九、门裆功;四 十、铁袋功,四十一、揭帝功;四十二、龟背功;四十三、窜纵术;四十 四、跳跃法;四十五、铁膝功;四十六、轻身术;四十七、摩插术;四十 八、石柱功;四十九、铁砂掌;五十、铁线穿;五十一、吸阴功;五十二、枪刀不入法;五十三、飞行功;五十四、五毒手;五十五、分水功; 五十六、飞檐走壁法;五十七、翻腾术;五十八、拍木桩;五十九、霸 王肘;六十、拈花功;六十一、排山掌;六十二、马鞍功;六十三、玉带功;六十四、阴拳功;六十五、砂包功;六十六、点石功;六十七、拔山 功;六十八、螳螂爪;六十九、布袋功;七十、观音掌;七 十一、上罐 功;七十二、合盘功。
武当四大功法:
一、 软气功:文八架和血功、武八架和血功、小周天练气功、小 周天养气功、小周天化气功、小周天练程功、小周天养性功、小周天 练气练性功、小周天养气养性功、小周天合气功、小周天混元一气 功、小周天三罩功、小周天地仙功、大周天练息功、大周天养息功、 大周天闭息功、大周天练气养气功、大周天,练性养性功、大周天混 元一气功、大周天三罩功、大周天天仙功。
二、 硬气功:板功、千钧坠底功、桶子强壮功、桶子铁头功、桶子 铁肚功、桶子铁板功、桶三罩功、桶子闭息功、桶子夹打功、桶子棉 花功、桶子铁指功、桶子金钟罩、桶子铁布衫、桶子铁膝功、桶子铁 脖功、桶子排打功、桶子技击功、桶子交手功、桶子咽喉功、桶子铁 拳功、桶子铁刀功、桶子护心功、桶子大力功、桶子异术功、桶子反 背瞳仁功、桶子拖刀功、桶孚下部功、桶子铁板桥功、桶子铁裆功、 桶子铁档功、桶子铁掌功、桶子铁肘功。
三、 轻气功:神行保健功、神行强壮功、神行应敌功、神行太保功、轻身腾空术、轻身蹿纵术、轻身牵引术、轻身支子功、轻身飞檐 术、轻身走壁术、壁虎游墙术、壁虎贴、抢壁功、爬行术、走支子、搭 脚法、燕子八翻翅、履水法、燕抄水。
四、 特绝技:肾子内养功、肾子祛病延年功、肾子强壮功、铁裆 夹打功、打穴伤敌功、打穴损敌功、打穴殛敌功、浑元金手、浑元木 手、浑元火手、浑元水手、浑元土手、黑砂抄砂手、黑砂炒沙手、黑砂 飞砂手、黑砂做砂手、黑砂迷魂法、红砂操砂手、红砂炒砂手、红砂 飞砂手、红砂做砂手、红砂浑元法、红砂勾魂法:浑元练一毒、浑元 合毒法、五毒断魂法、摩手五声雷、摩手一闪电、摩手二闪电、摩手 三闪电、摩手四闪电、摩手五闪电、雷电交合法、五雷闪电法。
第二节少林寺与少林拳
少林武术是中国有影响的一个武术流派,因形成于少林寺而 得名。少林寺在河南省登封县嵩岳少室山北麓玉乳峰下,兴建于北 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据史料记载,少林寺僧习武始于南北朝而盛 于隋唐.到了明代,少林寺已经“以搏名天下”。1533年,少林僧众参加了江南御倭之战,“骁勇雄杰”,数年间屡立战功(张鼎《吴淞甲 乙倭变志》)。可见少林武术具有实战之效。另一方面,少林寺僧常 以精彩的武术表演接待香客和游人,明王士祯《嵩游记》说;寺僧四 百余,各习武,武艺俱绝,表演时“拳棍搏击如飞”,有“为猴击者,盘 旋薛跃,宛然一猴也二表明少林武术还具有形象生动富于观赏价 值的套路。少林寺至今尚存明天启年间(1621-1627)所树“少林观 武”碑一座,刻有“暂息招提试武僧,金戈铁桥技层层”的诗句,为该 寺至今均以武术表演见长的物证。少林寺千佛殿还有“五百罗汉朝 毗卢”壁画,殿内砖地上的陷坑,就是历代僧众练功时踏出来的。清 统治者虽禁止民间习武,但少林寺仍暗练不辍。如1828年清廷大 员麟庆至少林,经其再三要求,寺僧方作“校拳”表演,他看后认为 “熊经鸟伸,果然矫捷。”由于少林武术影响较大、逐渐形成著名的 “少林派”,它的支派繁衍,遍及各地。
少林派武术的风格刚健有力,朴实无华,利于技击,在国内外均享有盛名。
第三节武当山与内家拳
湖北省均县的武当山,是我国道教名山,相传为内家拳的发源地.武当山云雾缭绕.山高林密,层峦叠嶂,峻秀无比。人称武当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峰如倚天剑,岩如碧罗扇, 涧如甘露泉建武当山名岩之一南岩更是景色迷人。据史书记载,唐代就有道 士在此修炼,宋代有初具规模的道教建筑群落,元朝盛极一时。南 岩著名的元代石殿外峭壁石穴中的500石灵宫雕琢,不仅为稀世 文物,而且各种神态隐示着道家的修炼妙决,室内还陈列有真武大 帝当年用的宝剑。相传真武帝君在此修炼42年,终于得道成仙。道 圣陈老祖亦在此修炼,得“五龙睡法”之功。据说武当内家拳的创始 人张三丰,也有北宋人和明初人两种说法。张三丰创内家拳的来 历,也有二说:一说他“夜梦天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 于是以武当技击名世;一说张三丰曾观察鹤蛇相斗,鹤从树上翩然 下击盘地长蛇,长蛇静中忽动,闪避有方,于是他大悟以静制动,以 柔克刚的道理•武当拳既是武术技击,又融会了道教以柔弱胜刚 强,处慈守柔等教义。从习练功夫看,贯通了道教凝神专意.意气互 用等修炼方法。武当拳法剑术,后来成为道教徒宗教修行,体悟教 义的重要内容,又用以健身强体。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作为武当派发源地的武当山.藏当内家 功夫在道门之中代代秘传,并逐步得到充实与发展。到清末民国初 年,高道徐本善任武当山最后一任金山道总时,内家功夫臻于化 境。徐道总本人擅H“九宫八卦掌”,传有“太和剑”、"武当拳”、“玄武棍”等等。
经过数百年的演变,武当内家功夫由最初的八门、五手的十三势掌,渐渐在充实提高中形成许多分支,如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武当剑、武太极拳、武当童子功、玄武棍、三合刀、龙门"三枪等 等。而在这些分支中,又有着各自不同的门派。如太极拳又分扬式 太极拳、陈式太极拳、神功太极拳等等;八卦掌又分为尹、程、刘、宋 等派别;形意拳又分为山西形意拳、河北形意拳、综合形意拳等。这 些众多门派的武当内家功夫,成为中华武术极为宝贵的组成部分。
第四节峨嵋派武术
峨嵋武术因出于四川省著名佛教胜地峨嵋山而得名,长期流 传于四川民间。可惜流传不广,不少套路和功法已经失传或濒于失 传。峨嵋派武术源起的年代已无确凿史料可考。据说,此派的形成 晚于少林祺武当两派,是兼采两家之长而独树一帜的。峨嵋武术主张内外兼修,动静结合,亦柔亦刚,刚柔兼备。明遗 民吴殳所著《手臂录》中附有程真如的“峨嵋枪法”,其中包括“治 心”、“治身”、“静”、“宜功”、“攻守”、“审势”、“形势”、“戒谨”、“倒 手”、“扎法"、"破诸器”、“身手法”、“总要”等篇章,丰富了峨嵋派的 理论。现在的峨嵋派拳技多泛指四川流传的拳技。
浏览1,6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