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术与力学

在太极推手活动中,常听到这样的口头禅:“任凭巨力千斤来,我顺力借劲,牵动四两拨千斤”。此为“以巧制胜”,“后发先至”。这 是太极拳在用法上极其巧妙的体现,也是武术运动中运用力学的效果.

太极推手的基本方法、技术和战术以及训练,直至对抗比赛中的千变万化,最终都表现为力的变化,其理论依据主要在于力的合 成,改变了对方力的作用点。

假设甲方用“棚”的方法向乙方进攻,30公斤量可将乙方推 出,说明30公斤的力量全部作用于乙方身上。如果乙方在保持中的情况下,利用腰的转动,避开甲方进攻,使之落空,那么这30 公斤的力量则作用于甲方自身,甚至有可能使甲方失去重心。在这 种情况下,乙方可用两种用力的方式取胜:一是顺甲方的用力方向加力,如果是10公斤捋劲,这时作用于甲方的则是40公斤力,从 而使之失重,如图1所示。二是向甲方稳定用最小的体侧用力根据力合成的平形四边形法则,作用于甲方的合力必然出现,这就大大超过了30公斤的力。这样推波逐浪,使甲方必然因此失去重心而跌倒。

如果想改变对方力的作用点,要明辨力的三个要素:即力的大 小、方向和作用点。当甲方向乙方正面“挤”来时。乙方可通过坐胯、 转腰,改变对方力在自己身上的作用点,使力点转移到甲方身上。 由于甲方进攻落空,力点转移,身体重心必然前移,稳定角必发生变化,此时乙方便可向甲方稳定角小的方向用力,便能不费劲地以巧取胜。这就是太极拳推手中人们常说的“他刚我柔,借劲用劲”, “柔化引进,乘虚而入”。此外在武术散手技击等方面也有很多体现运动力学道理的动作。

然而,人是有机的整体,运动中有着复杂的思维活动,各自都 在判断和寻找对方力的变化规律。因此,推手和其它武术技击运动都是相互斗智、较技的综合运动。如何掌握和灵活运用这些力的变 化规律,从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程度,还需朝夕揣摩,勤学苦练, 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2.五行与武术

“五行学说”始见于《尚书•洪范》,书中说:“五行,一曰水,二 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以后阴阳家的学者们创造性地发 展了这种学说,用它来表示和说明不同事物间相互生化、制约的关 系,形成了一套辩证的理论体系。形意拳在其逐渐发展中,将这种 理论恰当地运用在自身的运动中,根据其原理配之以相应的动作,用来说明不同动作的技击的生克变化关系及其对人体内脏功能的不同影响。其对应关系是:“劈拳者属金,气是一元起落也。”其形似 斧,其性似钢,为劈物之象,取其锋利之意。在内脏属肺,中医讲:肺 生气,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若练习时动作正确,劲力顺达,则 有利于呼吸顺畅,导气血循环。“钻拳者属水,是一气曲曲流行, 无微不至也。”拳谱讲:钻拳其形似涌泉,其性曲,在内脏属肾。其拳顺则肾气足,不顺利肾虚。《形意拳学》中又讲:“崩拳者属木,一气之伸缩,两手往来之理也。”拳谱讲:其形似箭属木,其性直,有射物之意。在内脏中对应的则是肝。此拳顺则肝气舒,若劲力不顺, 则不利于肝脏功能,会伤肝气。“炮拳者属火,是一气之开合也。”其形似炮,其性猛烈,在内脏属心,动作为一手架一手向前打。此拳顺则心中虚灵,有利于心火下降。“横拳者属土,是一气之团聚也。”拳谱讲:其形似弹,其性实。在内脏对应是牌。为形意拳之母,可以 变出各种攻守的方法。其拳顺则脾胃和。

形意拳的前辈们在“五行学说”的理论基础上,根据这五种基本拳法的特点,结合实践创编了“五行生克"、“五行炮”、“五行连环”、“披五行”等既符合哲学逻辑,又有很强实战性的形意拳套路。从而使得“五行学说”成为形意拳功法及散打战术的思想基础。

3.八卦与武术

八卦原是《周易》中两组表现阴“一一 ”(阴爻)和阳“一”(阳爻) 的八种符号,但却被予各种不同的概念:八卦掌的基本八掌,分别为乾卦狮子掌,取象为肺;坤卦返身掌,取象为麟;坎卦顺势掌,取掌为蛇,离卦卧掌,取象为鹘; 震卦单换掌,取象为龙;艮卦背身掌,取象为熊;巽卦风轮掌,取象 为凤;兑卦抱掌,取象为猴。八卦掌技法中,以头为乾,取乾在上之 意,要求有顶悬之象。以下肢为坤,取坤在下,其形为六段,似下肢左右胯、膝、脚各为三节之象,要求两脚顺意而使,灵便运行,衍生拳式,如坤之顺乾,生成万物。以小腹为坎,取坎卦 形,外虚中实之象,要求小腹饱满、充实。以胸为离,取 离卦形,外实中虚之象,要求胸腔空达通畅。以臀为震. 取震卦形,上虚下实,要求臀部下敛溜圆。以背项为艮, 取艮卦形,上实下虚,有覆盖之象,要求颈项上竖.通过 两肩下松并微内扣,呈现背部绷紧、撑圆之象。以两足为巽,取巽卦形,象征风之意,要求两足进退迅疾如风。以两肩为兑,取兑卦形,上虚下实,要求两肩下松下沉。八卦中每两卦都是对立的,由于阴阳是八卦的根本,互相结合交感就产生了天地万物。《周易》的宇宙观中,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思想,贯穿于中华武术之中,对于内家拳的理论和实践产生影响。武术前辈们在此指导下结合各自拳种的特点,抓住其核心实质,在总结功法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走”(八卦掌)等既符合生理养生,又适用于技击实战的结合的运动形式。

八卦掌还借用八卦的一套数术,来规范拳技的层次和系统性。 以八个基本掌法为八卦之数,以六十四掌,分为八组,每组八掌,比附八八六十四卦之数。八卦掌中的“九宫步"行走路线顺序,正与洛书之数的顺序及其位置相符。象“以动为本”、“以变为法”、“拧旋走轻”、“滚钻争裹”等八卦掌技击原则,都是以《周易》的内容作为指导的。

4.儒道对武术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我国哲学中最丰富的内容,对武术有极大的影响。它被中国历代统治者所推崇,以“在家为孝,入国为忠”作为最高道德标准。儒家强调“仁义",强调“礼义”。“礼”则是维持这一标准、 秩序的规范。但这套标准与秩序,远非君王一言即定,仍要靠拳头,刀枪作后盾。武术的本源,正是于争权夺利的兵事中产生。所以孔圣人也只好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不教民战,是为弃之”。把 “武备”与“教民战”定为维护封建秩序的必要手段。因而,他众多的弟子们即包括各种文武人材,其中“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并称其为“贤人”。

当时的春秋、战国,正是从奴隶制到封建制过渡的大动荡,大变革时代,战争连绵征伐不已。诸侯各国无兵无武备,就不能生 存,民间普遍习武,并出现“剑士”等一类“武术专门家”。当时诸子百家的论述,“武”均踞顶高。如管仲的法律条文规定,节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于众昔,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才,其罪 五。”魏国的李悝制《习剑令》:“人之有狐疑之讼者,令之射的,中之者胜,不中昔负。”甚至一贯超脱世俗、返归自然的庄周。面对现实而爱好剑术近于发疯。日常“剑上夹门而客三千人,日夜用击与前,死伤昔岁百余人,尤好之不厌”的赵惠文王,也发表过通剑术精 论“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孔子正是集诸子之大成,作为维持仁义礼这一统治秩序之所然,他所说的“武”,是兵事中的技击技巧,属形体动态型的 “外功”,因为这种“武备”对统治者有利。以后各朝代就把孔子的 “武备”列入“讲武之礼”、“军礼”的范畴。总之,这对中国技击技巧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决定作用。

 

浏览76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