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堡太极拳张三丰于明朝初年,在武当山传授太极拳弟子众多,约 在嘉靖间,有自名“云游道人”者,将太极拳传与山西太谷县(一言阳城)王宗岳推考,“云游道人”者或为张 三丰之武当弟子,或为张三丰本人,因古时道人云游四方, 多有闲云野鹤之志,是从不露姓名的,王宗岳于万历中商 族河南赵堡镇,收蒋发为徒,蒋发事师数年,艺成后归里, 遂将太极拳在赵堡镇传开,赵堡太极拳历代出类拔萃者,自 —代蒋发算起,为二代邢喜怀,三代张楚臣(楚也有作 初者),四代陈敬伯,五代张宗禹,六代张彦,七代张应昌、 陈青萍(也有作清平者),自陈青萍始,赵堡太极拳遂打破 秘不外传之门规而广为外传,以致后来又发展成多种门派。

特色:以理论指导姿势运动是该门拳法学习的原则该拳在 陈青萍时,为便于适合各种年龄、体质和不同功用目的和 文化水平的人学习,创分有三种功架,名为腾挪架大 架)、领落架〈中架、低架)、代理架(高架、小架)三种 功架姿势基本相似,主要在内功的功力方面有所区别,赵堡太极拳基本理论是,将人体分为内三节和外三节,内三节指精、气、神,外三节指身法、手法、步法、又分 内四梢、外四梢,内四梢指指甲为筋梢,齿为骨梢,发 为血梢,舌为肉梢,外四梢指人体四肢,拳势运动皆以引 导气血平衡和谐循环运行为宜,以外体运动带动内劲产生, 再由内劲指引外体运动,包含了中医学和气功学原理,拳势要求中、正、平、圆、轻、柔、灵、活,一气贯 连,上下起伏化圆运动,四肢绕身法转动,手足又进行自 转,行拳速度忌过急和过缓,要求中和自然,周身血脉通 畅》技击打手干净利落,舍己从人,不尚拙力,化发寓于一体,身、手、步处处作用,而手法则为外在突出表现,除 了拥、搛、挤、按、采、例、肘、靠之外,还具有缠、绕、 背、打四法。打手方法有四种:一、活步上下和多步推手; 二、合步推手;三、单手合步和活步,四、散手拳法,赵堡太极拳要求练拳者要从基本功扎扎实实学起,先 得养生之益为要,不学好基本功不得应用推手。

体系:理论体系有张三丰《五言诗、张三丰《阴阳采战 论》、张三丰《打手歌》、张三丰《太极拳论》、《十三势》、 王宗岳《太极拳论》、师传《穴之存亡论》、王宗岳《十三 势行功心解》、王宗岳《十三势歌诀》、古传《九要论》、 《十三势行功诀》、《十三字用功诀》、《八字法诀》、《八法秘 诀》、《通变歌》、《生克制化解》、《虚实诀》、《乱环诀》、 《阴阳诀》、《二十四在诀》、古传《论法)、《捷要论》、《天 机论》、《太极拳注释》、《高手武技论》、《比手>、《手法五 要及步法《七疾》、十法《交手法》等,这些理论著 作,绝大部分来源于王宗岳传蒋发,后来由于传承上的诸 多原因,一些拳经谱诀被支离破解传到了各派太极拳中,但 迄今为赵堡太极拳保存得较为完整技术体系有:太极剑、齐眉棍、太极十三把棍、太极 刀、太极六合单刀、太极十三刀、太极棍、太极大枪、春 秋大刀、锤、九节鞭等,还有各种兵器的对打法现在河南温县赵堡镇成立有“中国武当赵堡太极拳总 会”,赵堡太极拳已被太极拳界公认列为六大太极拳流派之赵堡太极拳从蒋发至张应昌、陈清平,就其主要人物基本是单传,尔后渐渐有了分支,或有较大创新而自成一 派,对于这些分支和发展创新的派别,在有关称谓上,赵 堡太极传人中说法不一,意见不同,现根据求大同存小异 的原则,客观介绍如下。

张应昌传张汶,张汶传张金梅,张金梅传张敬芝,张 敬芝传侯春秀、陈应铭等人侯春秀在西安传拳几十年,从 学者日众,形成了赵堡太极拳在西安的一大分支,侯春秀 之弟子刘会峙先生在出版专著时称名为《武当赵堡传统三 合一太极拳》,陈清平传陈景阳(子)、和兆元、牛发虎、李景颜、李 作智、武禹襄等,其后发展有重要的三个分支其一,陈景阳传任长春,长春传杜元化,杜元化在三 十年代初著有《太极拳正宗》,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赵堡太极拳,其二和兆元传和敬芝(子)、和庆喜(孙)和庆喜 传和学信(子)、郑锡爵、郑悟清等,郑锡爵、郑悟清也在 西安传拳数十年,郑锡爵所传为大架,郑悟清所传为小架, 他们与侯春秀(所传为中架)的传人在西安形成赵堡太极 拳的三支大军和一种派别强大势力因二郑所传为和兆元 一脉,当时在西安为示与其他拳区别,便称名为堡和式 太极拳,其三,陈清平传武禹襄,后创为武式太极拳(后有专 论,此从略)。

在赵堡太极传人中,依据现在分支较多称谓不一的情 况,赵堡太极拳总会认为,除了武式太极拳外,应该统一 称为“武当赵堡太极拳”(但可标明各种不同架子)为好,陈式太极拳关于陈式太极拳的创始,以前有多种说法一是传统 说法,认为陈式太极拳是由王宗岳传赵堡蒋发,蒋发传陈 家沟陈王庭(公元1600〜1680年 以后所形成的独家风格 的太极拳,二是陈氏后人陈鑫(公元1849〜1929年)在其 晚年遗著《栋氏太极拳图说》“自序”中认为,陈式太楫拳 创于陈家沟陈姓始祖陈卜元末明初人,第三种说法是本 世纪30年代,唐豪根据陈氏九世孙陈王庭留在陈氏家 乘中的一首“长短句”,其中有“闷来时造拳”一句,据 此认定太板拳创自于陈王庭因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蒋发 直接传陈长兴,此说是李瑞东太极拳的后人中据说保存 有一篇由陈长兴传杨禄禅,杨传于王兰亭,王传李瑞东的 《陈长兴序》,此“序”中陈长兴明言受艺于蒋发,笔者手 头即有李派传人天津冯福民先生特意抄来的陈长兴序 此序近年在多家刊物上公开,关于陈卜创拳说,因为陈氏后人找不到依据,已自行 否定,而关于陈王庭“造”拳,经笔者考证,实为访拳 见《中华武术》1的5年第3期“评陈王庭造拳” 一文这 与传统说法较一致说明在陈长兴之前,太极拳已经流入 陈家沟,不过是既不太系统又不太公开罢了至陈长兴,始 得真谛并始外传。

据本世纪30年代初,赵堡太极传入杜元化(公元1869 〜1938年〉出版的《太极拳正宗》一书,披露蒋发生于明 万历2年(公元1574年)若据此,可知蒋发传陈王庭较 为可信,但陈长兴序则明确记载陈长兴亲自得传于蒋发,此段历史、人物,禮得研究近年有些太极拳史研究者考证认为《陈长兴序》为后 人伪托之作,认为一是该《序》问世至今皆为抄件,无原 件,二是蒋发不可能传陈长兴故仍属历史疑案,或《陈 长兴序》如同《宁波府志》“张松溪传” 一样,言受之蒋发, 似同“起自张三峰”,皆为言袓不言师之故,曰“师”实曰 祖,也未可知,陈家构与近邻赵堡镇,属河南温县,地处晋豫边缘,历 史上较为傭僻闭塞太极拳流传于此后,受封建保守思想 制约,很少向外传播,后来陈长兴传给杨禄禅的太极拳, 由杨家父子形成杨式风格在北京广为传播,始为世人注目,方后陈氏十七世孙陈发科(公元1887〜1957年),十八 世孙陈照丕(字绩甫,公元1893〜1973年),于1928年也 到北京教拳,以其独特风格和高超拳艺,遂使陈式太极拳 打开门风,称名于世。1930年,陈照丕又去南京教拳,抗 曰战争爆发后,又在洛阳、西安、开封等地传艺而陈发 科也在北京传有李剑华、李经梧等一批高足此后,陈家 沟也注意拳艺的提高和发展,声誉和影响日益提高,陈式太极拳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在国内外影响颇大 的太极拳流派之一据言陈氏太极拳有老架、新架、大圈架、小圈架之 分,今小圈架流传不多,亟待抢救,除此,陈式太极也还有一些器械功夫。

浏览1,01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