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少年的讲手情结
从孩提时代起,李小龙就喜欢我行我素。由于他天性好动,又在 电影拍摄片场看到武术师的身手,李小龙对武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更加喜欢到处找人打架,比试“武功”。十几岁时,他俨然成为了一个 彻头彻尾的街头小霸王。
在一次体育课中,李小龙与高年级的一位同学发生争执,两人约 定在课后进行一场“决斗”,结果对方在李小龙的拳脚下败下阵来,李 小龙尝到了胜利的喜悦及击败年长于自己的对手后的快感。在学校 里,李小龙由于学习成绩不好而备受同学们的歧视,他于是用另一种 方法——挥舞拳头来证明自己比别人强。
也许是出生在战争年代的原因,李小龙从小便具有好斗的个性, 他用自己的拳头让许多人害怕,很多时候,为了 一些根本没有必要动 手的事情而大打出手,甚至连对方的目光"不友善”也成了他动手的 理由。
李小龙动辄拳打脚踢,不惧恶,不畏大,因此,许多年纪个头比他 大得多的青少年都怕他。李小龙还有领袖欲,颇具领导才能,他常把 附近的街童恶少组织起来,自任统帅,身先士卒地与另一帮街童恶少 混斗恶战。得胜的常是李小龙。只要得胜,即使落得遍体鳞伤,他也 无比酣畅快慰。他的这些行为不但没有证明比别人强大,相反,使得 很多同学更加轻视他,甚至憎恨他。
那时的李小龙,经常在街头“行凶闹事”。他捕捉的讲手对象,是 他认为比他强的人。李小龙主动挑衅,激怒对方。对方一旦动武,李 小龙便旋风般
地使出咏春拳法,直到把对方打得鼻青脸肿、趴倒求饶 方辍手。因此李小龙的讲手,带有浓烈的炫耀武力的色彩,这是他一 惯的好胜心理所决定的。一旦动手,便把师父教诫的“讲手须适可而 止”的训条抛到九霄云外。李小龙的名气越来越大,得罪的人也越来 越多。有时在街头,他能在瞬息间把四五个对手打倒。
李小龙寻人讲手,也有人寻他讲手。对手都是些像他一样的学过 武功的好胜之徒。他们与李小龙旗鼓相当,各有所长。但是李小龙凭 着勇猛和过硬的拳脚,总能够克敌制胜。一直到李小龙离开香港很多 年,还有人记得他那个街头霸王的名号,当然,街头霸王也有为自己的 学校争了光的时候。
17岁那年,李小龙代表学校参加了一场西洋拳比赛,这是他在学 生时代参加的唯一一场正式的跟武术有关的比赛。虽然他以前没练 过拳击,但在学校拳击老师的鼓励下,他参加了那次香港校际拳击赛。 比赛场馆中,人声喧哗嘈杂,每一所学校都有拉拉队为自己学校的代 表队加油。为李小龙加油呐喊的人则没有几个:许多同学们都认为喜 欢打架的李小龙并不一定能打赢西洋拳,所以连拉拉队也没组织,甚 至连来观看比赛的人数也不及其他学校人数的一半。他们认为学校 是因为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才临时决定让“小霸王”李小龙上场的, 所以他们根本未对李小龙抱什么希望。街头打架靠的是拳头硬度,但 是若在拳头上戴上厚厚的拳套,那结果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首次踏上擂台的李小龙也很不习惯那厚而笨重的手套和比赛规 则,但是他凭着自己敏捷的反应与勇敢,闯入了决赛。在决赛中,他的
对手是个高大的西洋少年,相比之下李小龙没有半点优势,但是李小 龙却用“东方式的拳击”把对方击倒在地。他当时用了咏春拳里的招 数。后来,李小龙不无得意地总结说:“西洋拳讲究的是闪避,攻击只 是一下一下的,而咏春拳以'粘手'见长,可贴紧对手连消带打。交手 时,我以’粘手’格开番鬼仔的来拳,对方手腕酸软时,我就用另一只拳 猛击。”他又说:“我的咏春拳还没使出一半,主要是怕犯规受罚。咏春 拳讲究速战速决,如果放开来打,我一个回合就能把他击倒。”
1967年,当红功夫明星李小龙接受功夫杂志《黑带》的记者采访 时说:“在香港,当我正是小孩时,我是一名小阿飞。总爱四处撩事斗 非。我与我的伙伴曾用铁链及藏有小刀的笔作为武器。偶尔有一日, 我问自己:如果我的伙伴不在我身旁,而我却陷入一场打架中,这会有 什么后果呢?于是,我决定要学习如何保护自己。就是这样,我开子武术
李小龙与授业师兄密会12小时之谜
70年代初,叶问、李小龙相继去世。正当很多人在争相与叶问、李 小龙两位故人拉上关系,以壮大自己名气或商业价值之时。黄淳梁却 极力避免向人提及他是李小龙之授业师兄关系,以免令人误会他借李 小龙之名气以做自我宣传。
50年代中的一个傍晚,黄淳梁正在拳馆授拳。一位师弟张卓庆带 着一名普通身材,衣着入时的年轻人到武馆向叶问拜师,并即时开始 练习小念头。此人就是李小龙。初学咏春拳的阶段是相当沉闷的,每 天都是练一些枯燥的简单动作,既乏味又疲倦。
很奇怪,约一个月后本已离开的李小龙却突然再次出现并要求继 续学习。一般青年在最初阶段便放弃学习的话,很少会回头再学的。 原来李小龙曾于数天前与一名身材高大,且曾习武之大汉打架,李小 龙曾在武馆见过咏春拳等动作。在与大汉打架时用上未经训练的简 单咏春拳动作已大获全胜,认为这种拳术极为实用,重新回馆学习。
李小龙拜叶问为师时,叶问已经六十开外,年事已高。叶问将一 切馆中教务交与黄淳梁处理,叶问甚少参与。由此时开始,黄淳梁便 一手一脚地亲自训练天资聪敏的李小龙,亦由此时开始展开他们长期 的亦师亦友之关系。李小龙亦从此开始踏上成为一代技击武学宗师 的第一步。
当时黄除了在拳馆中协助叶问处理馆务外,还会在自己的家中与 一班相熟师兄弟继续练习。一天,李小龙对黄淳梁说:“我参加了全港 校际拳击比赛,我希望能打败那外籍对手,我想你单独教我一人。”
次日,李小龙放学后第一时间提早赶到黄家楼下的楼梯边坐着等 着。当其他师兄弟陆续到达时他说:“梁哥不在家,出去了,没法练了, 大家走吧!”还一起步行去乘坐巴士离开。但当其他师兄弟上车后李 小龙便独自回头往黄家走去,单独地跟黄淳梁练习。如是者每天都是 这样,其他师兄弟每天都不见黄淳梁在家,隔几天后都渐渐不再到黄 家练习了,李小龙却把握机会极为勤奋每天跟黄淳梁单独对练。加上 李小龙之天资,进步极快。从这个小计谋中可看出李小龙是多么的善 用智慧。
全港学界拳击比赛赛期渐近,李小龙在黄淳梁家中针对拳击赛例 及手法日夜苦练。黄淳梁曾习拳击,于是黄用拳击手法,李用咏春手 法进行训练。当李小龙出现错误或不敌时,黄便即时纠正及改良李之 手法及技术。赛期到了,李小龙的对手是一名比他身高手长的外籍学 生,而且是两届冠军得主,今次誓要拿个三连冠。比赛开始,对手摆出 一副拳击的熟练台形,而李小龙戴着拳套却摆出咏春常用的准备姿 势:双手前后放中,不摇不跃。在看惯拳击比赛的人眼中这姿势相当 古怪,引来大片笑声,随之而来的是满场喝倒彩声,李小龙却充耳不 闻。钟声响起,李小龙便贴身朝面追形地向对方抢攻,对手未遇过这 种拳法,节节败退,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赛果李小龙获胜。自 此以后,李小龙对咏春的信心更为坚定,更勤加练习,对黄淳梁更加尊 重敬仰,每有什么练法、新想法都先征求黄淳梁的意见。
黄淳梁仍继续东征西战,四处广邀各派高手比武“讲手”,每次都 会带一班同门到场参观以吸取经验。李小龙亦不会放过任何可以增 加自己实战经验的机会,看见黄淳梁每战皆捷,自己亦主动争取实战 机会。
一天,李小龙对黄淳梁说已约了北少林一位钟姓助教于九龙城联 合道一幢唐楼天台上比武,并希望黄担任李小龙的临场教练。
比武前双方说好打两回合,一方先进,另一方接招,一经接触后便 自由发挥。除三处(喉、眼、下阴)不能打外无其他规则。黄淳梁亦得 双方信任兼任拳证。
经掷毫决定李小龙先接招。比武开始,双方拳来腿往,各有攻守。 李小龙发觉对手并不太难应付,于是开始卖弄花巧,意图以优美姿势 取胜,渐渐李小龙由主动变为被动,由上风变为下风。钟姓对手比李 小龙身高、手长、力猛,过程中李小龙的眼角及面部被多次击中。在两 回合间之休息时间中李小龙向黄淳梁说要放弃这场比武,宁愿承认落 败。因为他担心被严父知道他又再在外面打架生事,而面上有伤是逃 不过父眼的,如再中拳的话亦影响到他不能继续连戏拍电影。黄淳梁 对他说:“你宁愿被父亲责还是宁愿被武林同道耻笑!”李小龙垂头不 语。黄继续说:“你本来可以赢。你处于下风,只因为你处处被动。下 一回合不要再卖弄花巧,只就招形往对方中实际的打,对方比你高大, 你必须要走一条较短较快之路向他面部抢攻,不要再但求姿势好看而 不实用的花巧。主动地向对方中路抢攻,你一定赢!”
浏览1,19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