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曾称内力练习为“流动着的能量”。这股能量(内力)是由 丹田而发,而不是由两肩产生。做到这一点,可假设内力为“水”,而且 水是由丹田送出,并在相当于水管的两臂中流动。这样手臂的前端就 会变得沉重有力,同时还需保持手掌的舒展与放松,并感到好像水要 从拳面涌出一般。而且此动作看起来手臂显得有些软弱,可实际上却 是非常有力的,因为它练习的是人体的内在力量,这是用眼所无法看 到的。

在李小龙的练功设备中,木人桩是一件十分有用的器材,是李小 龙根据咏春木人桩设计和改进而来的。练习木人桩不但能锻炼拳力 和改善招势,还对发展整体性的攻击技术大有裨益。

李小龙截拳道精髓一寸拳探秘

至简、至灵、至猛的李小龙无敌寸拳,是从咏春“寸劲拳”演变 改造而来,是截拳道特别的高级的撒手铜技艺。李小龙寸拳技法 原理与咏春寸劲拳技法原理是大体一致的,但在具体的训练手段 和技术运用变化上,李小龙进行了大量独特的改进和创造,使之脱 胎于咏春一一李小龙寸拳更易实际应用,修习更易且更具强悍之 攻击力。

李小龙寸拳又称为飘拳(因寸拳出击过程中,动臂放松移动,犹如 在空中直线飘游一般),根据发力距离不同,有一英寸拳(发力距离为 一英寸),三英寸拳(发力距离为三英寸)和长距离飘拳(凡发力距离 超过五英寸的寸拳)三种技术形式。除此之外,在表演场合,李小龙以 右脚领先(强壮的一侧)稍微前倾出击寸拳的方法,此法在李小龙寸拳 中称为“推拳”。此种用法能产生一种推出去的能量(即将寸劲发力 时间稍稍延长,既可避免杀伤对手,又能产生足够的能量),这样有控 制地出手,对手对此的反应是在瞬间被猛击,重心向后失去平衡飞出, 表演效果非常理想。有时,李小龙会将一把椅子置于对手身后,来增 加表演效果(让对手飞跌坐于椅子上),同时又借它来作为力度缓冲 物,以保护受力者。

李小龙寸拳是截拳道者贴身近战的撒手铜,亦是截拳道所有手法 中发力距离最短,速度最快,穿透力最猛的特殊发拳技术。如上所述, 寸拳不仅可以在1 ~3寸距离运用,实际上,它还可以应用于任何距离 中。当然,寸拳最宜在近距离搏击中应用,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 很难快速反应去防御,而在中距离和远距离,还有比运用寸拳更有利 的击打方法,比如蓄力爆发拳等,最主要的,如果你的寸拳技艺能达到 身步一致,而攻击中近击或角度掌握不好的话,容易造成关节的损伤。 长距离飘拳则虚假以时日进行修习,小心使用,直到你具有了相当准 确的动作速度控制和协调。当然不容置疑的是,长距离飘拳较之近距 离飘拳具有全面的灵活性,它可以在各种相当放松自然的起始位子发动攻击并产生巨大攻击能量。

 

李小龙就是通过爆发拳技术与右上步发右拳的近身技术的不断 完善、补充,使随时根据加深的理解与最新的发现相结合,才最后形成 了他至简、至灵、至猛的武学技能,使他有能力打败任何的对手,而不 管其技艺和体格如何。

许多年来,一些武林人士也试着去演练这一技术,他们之中有成 功者,也有失败者。寸拳的秘密已经存在了上百年,并一直被武学爱 好者所珍爱。

咏春拳的力量来源于拳手的脚下和穿过身体的中心线,拳手表面 的中心线在拳手身前,它是一条假想线,起于拳手头顶中间部位,然 后,由身体中间穿行至阴部。

由于咏春拳的发力基于身体的中心线,这就使得拳手出拳力量直 接来源于拳手身体背部的大肌肉群,这种发力方式与那些力量来源于 腰与臂部肌肉的武术体系形成鲜明对比。

咏春拳斗士开始出拳时,他的肘部就在寻求身体的中心线。当肘 部寻找到自己身体的中心线后,拳手发出的拳击便真切而能击中要 害,这是因为身体与手臂在一条直线上的冲拳能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 强大力量。

卡尔•派克说:“咏春拳出手拳时要放松自己,使出拳手臂像一条 鞭子一样。”卡尔•派克是咏春拳教练,“出拳时,手臂所做动作要完成 得猛烈有力。肌肉与脑神经紧张会影响出拳的速度与效力。”

力量源于拳手的姿势。咏春拳的姿势平稳,人不过髓取式(一般 两脚之间距离与两肩的距离相一致),但是,拳手出拳的最强力量来源 于出拳时拳手的脚法。

咏春拳斗式成三角形。两脚稍微内倾,身体要与对手成一个小角 度。当拳手前进时,拳手的前脚前跨,后脚则拖步向前,这样做的目的 是为了使拳手在整个打斗过程中保持一个重心在后姿势,这种姿势有 利于拳手进攻对手。拳手的原动力与拳力就产生

于这种向前移动的 脚法中。脚步移动时所做的冲拳产生的力量要远远超过原地出拳的 拳力。

咏春拳手也常使用没有禁封的腿发出踢击动作。使用踢击动作 时,拳手利用踢腿向前下落的惯性拖起后脚。咏春拳的每一个踢式都 对拳的出击很重要,因为每一个脚的踢击动作都有助于拳手的右手打 击动作,并且可以增加拳手击拳的力度。

与人们想象的不同之处是咏春斗士不用小手指关节出击,用小手 指关节出击的做法是不明智的,这样做将会削弱拳头的这一部分的支 撑力度。有些时候,咏春拳手看似用了手指小关节出击,而事实上,他 们用了大手指关节出击,这个大手指关节一般指拳头的第十个手指 (中指)关节。迷惑看客的关键,是拳手的抖腕之力,这种发力看上去 似乎很像拳手用全部的小手指关节出击对手。

抖腕是寸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拳手将脚与臂均于一条 直线上时,冲拳就可以由拳手身体上发现,拳手就可利用抖腕产生 强力。合乎规范的动作是:拳手用拳头中指的第十个指关节触及 对手打击部位,然后猛烈地抖动手腕。这种猛力的优点是显而易 见的。抖腕之力一旦发出,拳手的身体在瞬间就变成静态,而抖腕 所传之力被送入指关节进而触及打击目标。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 使拳手将冲拳时所发的全部力量暂时“贮存”,然后将全部力量反 弹于进攻目标之上。空手道斗士和拳击手早已熟知抖腕向前出拳时,其更为短暂的爆 发力产生的功效所具有的破坏性更大。

现在,第二位拳手不利于进行迂回攻击,因两拳手之间最短的袭击 距离是中心线。依靠二人之间的中心线,咏春拳手使直拳袭击对手,而 且拳手无须使用较大面积的身体阻截性接触就可破坏对手的进攻。

第三种类型的阻击并用技术是拳手对双臂的应用。拳手可以一 手出拳以清除自己对手身体中心线上的阻碍物,另一手将在中心线上 出拳攻击对手。

派克说:“攻防并用拳使对手失去了主动进攻的权利,也将不利转 移给对手,而这时的咏春斗士就占据了主动进攻的地位。"

李小龙备受人们推崇的原因,不仅是因为他高超的咏春拳技,也 是因为他是中心线出拳的大师。李小龙通过大范围地综合空手道、拳 击和其他多种的武术体系的技术而使自己的武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 地步,李小龙在世时,他了从没有厌倦使用那种他引以为荣的"将对手 打倒在地的”咏春寸拳。

李小龙七大武学原著简介


  1. 《基本中国拳法》


1963年出版。是李小龙生前所出版的唯 本个人专著。出版 这本书时,李小龙年仅23岁。该书共97页,由李小龙挚友严镜海、艾 得•帕克作序,同时,李小龙也作有自序一篇。书中前1/3介绍了中 国武术的流派概况、阴阳哲理与基本功训练(李小龙手绘动作图);后 2/3则着重演示了“振藩拳法”的踢、打、摔、拿,动作照片由李小龙本 人及其高足木村武之、严镜海、杰西•格洛弗、詹姆斯•德迈尔等示 范。该书迄今已再版两次,印刷二十余次。

该书署名为“严镜海著,李小龙技术编辑”,1972年出版。这本书 直至今天被普遍认为是由李小龙传授、严镜海执笔,最后又由李小龙 审订的作品。该书共223页,是由严镜海以李小龙咏春拳弟子的身份 所写。书中所包含的咏春拳手型、手法、步型、步法、四门挡法、小念 头、封手攻击法等内容均来自李小龙的悉心传授。书中动作照片由严 镜海与李小龙另一高足黄锦铭共同示范。香港曾出版有该书的中文 译本《图解咏春拳》(译者:李绍昌)。严格地说,该书还不能算做是李 小龙的真正个人著作,故美国武术刊物在以前介绍李小龙个人原著 时,总是将这本书列在其余六本真正的原著之外。因此,如果除去这 本书:李小龙七大原著”的说法就变成了 “六大原著”

  1. 《截拳道之道》


1975年出版。本书是在李小龙逝世后由其遗孀琳达女士与武术 理论作家吉尔伯特强生合作,根据李小龙生前武学与哲学笔记手稿整 理而成,并由李小龙截拳道大弟子伊诺山度审订。该书208页,大16 开,囊括了李小龙生平武学与哲学理论的精华,并收录了大量李小龙 的武学笔记手稿,出版后立即风靡东西方,被译成九种文字畅销世界 各地,迄今为止已印刷四十余次,被西方武术界奉为“武术圣经”。

浏览1,84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