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 学习散手运动中所涉及到的有关运动生物力学原理,掌握散手运动规律。
- 学习散手运动中有关动作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方法,并应用于教学和训练中°
- 学习散手运动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能力。
教学安排:
总时数28学时。其中讲授22学时,操作6学时。
一、遵攻时梃志占岳鼓幕的方技
(一)进攻时身体受力特点与稳定性分析
受力特点:散手运动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在击中对方时,使对方失去平衡而自身 保持着稳定状态。要达到此目的就涉及到自己发力的姿势和对方被击打时的姿势问题, 即涉及到运动员受力与稳定性间题。这里以冲拳正面出击为例加以说明。从进攻队员的 受力情况来看,除受到自身的重力、地面反作用力外,还要受到来自因主动施力所产生的 反作用力。这些力一般情况下构成一个任意力系。但为了分析问题的简便起见,我们将该 力系近视为平而一般力系,如图3-6所示。
如果取重心。点为简化中心,并将各力正交分解得一个水平合力一个垂直合 力心,则其力对重心。点的合力矩为
即有:
£Fx = N + h-f、£ Fy= N\ + Ni- P£Mo= N'Li+hLi-ftb - NiLx - NL实战中攻方队员主动施力时,从主观愿望来讲都想获得最大的打击力。事实上在施 力的同时,自己也受到了大小相等的反作用力,如图3-6中的力量/V所示。但由于双方 身体的受力部位与力作用的方向不同,因而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此外,主动施力者往往 在出击时都已充分调整好了自己的姿势和步法,使自身有足够的能力抗衡反作用力,而被 动受力者则难以做到这一点,

从上述方程中可以看出:
当
N + fz-f、<0时,表明进攻队员施力时其身体向前加速,即攻方队员可能是动态 进攻,也有可能是对方采用了退让动作;当
N+h-公> 0时,表明进攻队员施力时其身 体向前减速,即攻方队员也可能是动态进攻,但击中对方后身体向前的速度有所减慢;当
N+f2= 0时,表明进攻队员处于平衡状态或向前匀速运动,即攻方队员可能是静态 进攻,也有可能是动态进攻中身体匀速向前。
当
M + P <0时,表明进攻队员施力时其身体向上加速,即攻方队员的重心在 减速向上过程中进攻;当N + M-P > 0时,表明进攻队员施力时其身体向上加速,即攻 方队员的重心在加速向上过程中进攻;当M+阳-P = 0时,表明进攻队员施力时其身 体保持一定的稳定状态。
当ML +£3-刃3-阳L-
NL <0时,表明进攻队员施力时其身体向后倾倒;当
l\,L,+f2L3~flL3-N2Li- NL > 0时,表明进攻队员施力时其身体向前倾倒;当ML +
NA - NL = 0时,表明进攻队员施力时其身体保持着稳定状态。
- 身体稳定性分析:
(1)稳定力矩与倾倒力矩。从进攻队员的受力分析来看,当以后支撑脚为简化中心 时,真正使身体倾倒的力矩是
N(L+玖),而维持身体平衡的稳定力矩是因此进攻时 提高自身稳定性的途径是:第一,进攻时出拳不宜过高,适当减小反作用力N相对自身重 心的力臂L,达到减小倾倒力矩就的目的;第二,适当增大后支撑脚相对自身重心。点 的距离,以此增大达到增大自身稳定力矩FL,的目的。
用稳度系数来判断更能说明问题,即当K
f 右方〉1时,表明稳定力矩大于倾 倒力距,身体绝对不会向后翻倒;表明身体所受的倾倒力矩过 大,稳定力矩抗衡不了倾倒力矩,而身体会向后翻倒;K=1时,表明稳定力矩与倾倒力矩 大小相等,身体保持着平衡状态。对实际情况而言,一般应使稳定力矩大于倾倒力矩,其 原因在于攻方出击时,除应有的打击力之外,由于身体伴随着前倾而具有一定的惯性,因 而可增加打击效果。
另外,从身体前倾的速度来看,莎与M的合力实际上对身体形成了制动力,起到减 小身体前倾速度的作用。此合力越大,越不利于进攻动作的正常发挥。因此,出击的最佳 姿势应如图3 -7所示,即艇干正直稍向前倾,后脚跟、出拳路线、鼻尖应在同一垂直平面 内,前腿提膝;使前脚稍离地面,后脚用力瞪地,当前拳击中后,前腿即刻落地。这样的进 攻姿势优点在于躯干前倾使自身重心前移,自然增大了稳定力臂因此增大了稳定力 矩PL”同时还减小了倾倒力臂使得倾倒力矩此下降,因而自身的稳定性大为提高。 此外,由于前脚离地使身体前倾的制动力减小,从而可提高身体前侦的速度。
(2)稳度角:在运动场上我们常看到有的选手用冲拳出击时,只注意打击力量而使身 体重心过分前移,甚至超出了支撑面,对手如顺势一牵就失去平衡;还有的选手使用腿法 进攻时,一床追求腿的击打离度,造成支撑腿站立不稳.遇到对手使用掀、托等方法,便会 倒地,这些都是身体稳定性不好的结果。
从图3-7不难看到,当完成正面冲拳后,身体在前后方位的稳度角比左右方位的大 得多,因此其薄弱点在左右方位。此时要求运动员一完成动作应立刻改变自己的架势,迅 速变换步法,或是冲拳结束紧接侧弹腿再次进攻,或是退步防守,以防对方抓住战机用摸 拳或横摆踢腿等动作反击,使自己处于不利状态。
(二)打击力量与速度简析
散手运动中无论运动员采用什么招势,其力量与速度都是极为重要的力学参数。拳 诀中的“拳似流星,跟似电,身动如风,腿似鞭”就充分说明了快的道理。当然,仅注意速度 而不讲力量也是片面的。在实战中仅有速度必然出现进攻的机会多,击中对方的频率高, 但因打击力量不大而会使威胁力太小,杀伤力不大。因此,要战胜对方取得好的成绩,影 响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力量与速度却是最关键的。下面仍以冲拳为例来讨论这一问题,以 寻找提高这两个参量的方法与途径。
- 力量
- 肌肉发力顺序原则与身体协调配合:冲拳动作的技术原理认为,冲拳动作的每一 主动肌的最大收缩力与技术的熟练程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技术上,冲拳要做到快 速有力,就要发挥脚、腿、髓、震、肩的共同作用,并协调配合。应根据肌肉发力顺序的原 则,由大块肌肉首先工作’使身体从静态变为动态,以便于身体启动;中等肌肉次发力,使 巳获得一定速度的身体进一步加速;小块肌肉最后发力,主要是控制拳的运动幅度。也就 是说,冲拳用力应从下肢有力的蹬地开始,通过鼬干、肩部的扭转来带动上肢的运动,使 力至下而上最终传递到拳上。
武术理论主张,拳力发于震传于肩,催于肘,达于手。动作要求拧震、顺肩、旋臂。这就 说明冲拳发力的大小必须具有全身之合力,方能获得好的效果。通过拧腰来发挥冲拳动 作中主动肌与对抗肌、协同肌、固定肌的协调能力。利用顺肩增加冲拳动作的工作距离. 并使震髓扭动之力借助顺肩朝着有利发力方向运动,借助旋肩使冲拳动作得到最初加速 度。
- 缩短打击时间,以增大冲力:根据动量定理可得,F=也荣。即当动最一定时,打击力量F与打击力作用的时间成反比。当打击时间一定时,打击力与动量成正比。由此可 知,要提高打击冲力有两个途径:第一,当拳与对方相互作用时,时间不宜太长,但也并非 越短越好。作用时间过长,造成打击力被缓冲;作用时间太短,必然造成打击不充分。这就 要求运动员必须有一定的距离感。出拳距离适当,肌肉收缩充分,身体协调性好,这样合 力就大,因而打击力就大。第二,尽可能提高出拳速度,使其动量增加。我们已经知道,冲 拳不仅仅是出击的手臂单一的运动,而是藩个身体的协调配合,除后支撑腿用力匿地外,
肩也参与扭转,同时使重心向出拳方向移动。这一过程实际上增大了身体移动的距 离,便于身体加速,自然也就提高了出拳的速度,当拳与对方接触时动量就大大增加,因 而打击力量必然增加。
速度:冲拳的速度在散手运动中至关重要,实战中如一方抓住战机迅速也击,必将 占一定的优势,并会给对方一定的威跻,正如拳谚中讲的“手快打手迟”。可以说“快”是散 手技术中的一个“绝招”。所以,速度之快慢是散手取胜与否的关键之一。那么怎样才能提 高冲拳的速度呢?
注意出拳路线:只有冲拳的方法正确,动作合理,才有利于提高冲拳的速度。有人 称冲拳为直拳或直线形拳松,这就是说冲拳的动作路线应沿直线运动。由运动学原理可 知,运动体直线到达终点的距离最短,最省时间,因而便于运动体加速。如何使冲拳动作 沿着直线运动呢?如是左冲拳,预备势为正架势,则左脚、左手在前,右脚蹬地,使身体重 心微向前脚移动,同时左拳对准打击目标,肩放松,肘部微向上抬,以震髓之合力向前冲 出,冲后迅速收回。
避免松弛现象:身体放松也是冲拳达到快速的因素之一。根据肌肉收缩的力学特 点,肌肉不具有完全弹性,而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收缩时间越长,其收缩力与收缩速度 就越下降。冲拳开始前,若将拳握得太紧,上肢肌肉就会过早收缩,因此影响冲拳速度,而 且很容易产生疲劳。正确的冲拳方法是:拳将要打到目标的一刹那间才急速把拳握紧。所 以只有放松才能提高拳的速度。从生理学角度看,放松的方法掌握得越好,就越能经济地 使用能量和尽快地补充被消耗的能量。
(3)加强训练、改善肌肉的协调关系:长期系统地进行训练同样是提高冲拳速度的基 本环节之一。正如运动生理学所揭示的,提高神经中枢之间的协调性,能增加有关动作的 速度。其原因在于各协同肌群之间的协调关系得到改善,就能减低因对抗肌群紧张而产 生的阻力,从而更有利于主动肌群收缩,提高拳的速度。所以说熟练地掌握冲拳技术,不 仅可使冲拳的速度增快,而且在实战中还可以提高冲拳的准确性和打击力度。
(三) 打击时机的选择
打击时机是散手运动中较为重要的环节。进攻时机选择得好坏是成功与否的关键。 如果进攻时打击力大,但打击点及方向选择不当则难以取胜;打击点及方向选择得当,但 自身的稳定性不好也难以取胜。因此,按照出击的一般力学原则应做到重心低、稳度好、 力量大、速度快、方向明、目标准。只有在这一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找准对方的弱点,抓住战 机,合理施力,才是成功的保证。下面介绍几种最佳攻击时机的情况。
对方后脚跟离地,或两脚换步交叉时,是单支撑状态,属于不稳定平衡类型,此时 其重心较高,稳度较小,正是我方出击之时。攻击目标以躯干、头部为好。
对方双脚呈左右支撑时,其左右方向的平衡角较大,稳定性较好,而前后方向的平 衡角较小,稳定性较差;对方双脚呈前后方向支撑时,其平衡角和稳定性正好与前者相 反,因此最佳攻击方向应选择平衡角小的方向,攻击目标同样是躯干和头部。
对方用高腿踢打时,正处于单腿支撑状态。此时其重心偏高,支撑面较小,稳定性 差,且腰散部肌肉必然紧张,不易变换姿势,因而灵活性也较差。此时我方只要避开对方 的锋芒,无论向哪个方向施力均可奏效。
“端”与“的”选择要适当。攻方施力在守方身上的着力点叫做“端",即力之始。沿力 的方向在对方身上达到最远点叫做“的”,即力之末。“端”与“的”之选择不但决定了力在 对方身上的作用方向,也决定了力在对方身上作用的范围。力之''端”与"的"中间这一段 距离是攻方施力可控区域。如击打对方胸部,即力之“端”在对方胸部某一点上,而将力之 “的”选在对方的后脚跟上,则守方之腰部和髓部便都落入攻方施力的控制范围而失去其 主动性和灵活性。当守方受到足够大的力作用时,其后脚压力较大,很难移动,此时身躯 僵硬刚直,失去转化的能力,故而很容易被击倒。
总之,耿胜的奥妙在于找到对方的弱点,抓住时机,选择合理的攻击部位和方向,使 其承受的翻倒力矩和神量越大越好。将自己的后脚、丹田、力之“端”与“的”对椎并位于同 一垂直平而内,一发即可奏效。
(四) 进攻节奏
在整个比赛中,运动员使用技、战术始终处于发挥与反发挥、限制与反限制的激烈竞 争之中。运动员要想争取主动,夺得比赛的胜利,必须在比赛中控制节奏,运用节奏变化 达到以己之长攻彼之短的目的。在双方旗鼓相当、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正确把握节奏,可 减少体力消耗和无效行为,对于在剧烈的散手比赛中夺取胜利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可 以说,散手比奏的节奏是战术灵活多变的关键,是运动员技术水平、战术水平、场上意识 等因素的综合表现。散手运动实践表明,谁能在比赛中控制节奏,运用节奏变化来调动和 压制对方,谁就能掌握比赛的主动权,以至赢得胜利。
二、防寸的力容向感
防守,是指当对方发起进攻时,我如何削弱对方进攻之力或改变对方进攻之力的方 向,使我由不利转化为有利的问题。从力学原理上讲,削弱对方打击力的途径不外乎设法 延长对方肢体与我身体接触的时间,或减小对方肢体与我身体接触的瞬间速度,或采取 有效措施分解对方的打击力,使其打击力的效果减少,达到抓住战机进行反攻的目的。T' 面从几个方面来讨论这一问题。
(一)限制、缓冲、化解相结合
接其梢节,制其根节:从运动僻剖学角度讲,人体的肩关节、髓关节均为球窝关节, 其运动幅度比其他关节的要大得多。无论对方用拳还是用腿进攻时都是以近端球窝关节 中心为轴的转动,防守队员如以手接对方攻击肢体的远端环节,则可用较小的力对其球 窝关节产生较大的力矩面易于将其攻击肢体引开。为了防止其变换方向继续进攻,应该 以另一手施力于对方进攻肢体外侧制住其近端环节。根据骨杠杆原理可知,根部较小的 位移则可引起梢节较大的运动帽度,因此制其根部是为了限其梢部。另外,从肌肉发力的 顺序来看,一般都是大块肌肉首先用力,以便于肢体的启动;接着是中等肌肉发力,使肢 体进一步加速;最后是小块肌肉发力,控制其肢体运动的幅度和方向。由此可知,制其根 部(近端环节)可限制肢体的大块肌肉充分用力,使得整个肢体的进攻速度受限,减小其 打击能力,降低其攻击效果,从而使防守队员摆脱困境,达到变不利为有利的目的。
顺其来势,化其动能:当对方以大力向我进攻时,我可想办法将其能量化解,使之 来实逢虚。这里选用两种做法加以说明。其一,接住对方进攻肢体的末端后,顺其走势,以 与对方同等的速度向后坐腰,直到对方进攻肢体伸到极处为止而自身不动步。这-过程 可认为我以自身之“弹性形变”吸收或消耗对方的能量。其二,接住对方进攻肢体的末端 后我并不是向后坐腰,而是在与对方保持接触的状态下,移动脚步后退适当距离,直到对 方进攻肢体不再前伸为止。这可认为是我产生了“永久形变”,消耗对方的能量。
从动量定理角度来看,在换住对方进攻肢体末端时必有较大的动量,要将其动量减 小,必须对其肢体末端运动方向施加冲量。然面两者相互接触时间越长,其作用力与反作 用力就越小。因此上述方法中无论是向后坐腰.还是向后主动退步,本质上都延长了相互 之间的接触时间,达到了减小对方打击力之目的。这两种方法就是平常所说的缓冲作用, 都起到化解对方打击之能量、降低对方打击效果的作用。
在运动实战中我们不妨二者结合,即在接住对方进攻肢体的瞬间,我既坐腰,又撤 步。那么在某种意义上可认为我身体是个“弹塑体”,对方进攻之动能,一部分为我之永久 形变所消耗,另一部分为我之弹性形变所化解。
以球为体,以螺丝为用:技击之道在于以重耋御众,以弱胜强。其运用之妙,在善于掌 握力学上的省力原理和生理上“我顺人背”的原则。当受到对方进攻时,要把自身安排得像一 个三相地球仪,只要对方进攻之力稍与此球的半径方向不一致,便被滑走而落空。而当我进 攻时则要像螺丝钻木一样,利用斜面原理,收到用力小而收获大的效果。举例说明如下:
若对方以右冲拳击打我前胸,其力甚大,来券甚猛。此时我可用左前臂,掌上肘下,以 尺骨斜着自对方右臂外侧接住其右前臂,我前臂随即上举,内旋,内拨兼向后领,同时进 左步,向右转腰。此时,我施于对方右臂之力有三:向上之力(图3-8),向对方左侧之力 刊,使对方右臂向前之力码,此三力之合为F,使对方右臂向我之右后方滑出。由于此三 力之大小不定,同时作用力的方向使对方难以捉摸,对方用力虽大,亦无法全力抗衡。当 对方力已发空、不得不抽回胳膊时,我左腕下扣贴住对方右臂,借彼回抽之券,再加上我 左臂外旋的螺丝劲,即可很省力地以拳进击对方,解决了以小力破大力的问题c当然,此 例仅是取其一点加以说明,并非一个完整动作。

(二)改变间距,进退相替
防守中常采用改变与对方的间距达到减小对方攻击力的效果,即进退相替。进,使其 无法充分发力;退,使其来实逢虔。
1.主动退让,增大间距:在顺其来势,化其动能一问题中,我们强调运动员采用向后 坐腰成向后移动脚步,是站在“形变”与缓冲的角度论述的。从延长与对方接触时间,降低 对方打击冲量以达到防守的目的。这里所讲的主动退让,是当对方攻击力较大,气势凶猛 时,防守队员没必要硬碰硬,而是采用逢实则虚的策略,造成对方击空。一旦对方击空必 存在两个弱点:一是由于主动发力使身体重心前移,自然就降低了自身的稳度;二是由于 完成攻击动作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一动作过程中,攻方队员的灵敏性较差不易防守。如 果防守队员反应灵敏,发现对方有大力攻击的预兆时,主动面迅速地退让,避开其锋芒 后,立刻变向从侧面以搅拳或侧腿发起进攻必然奏效,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避实击虔,防守 反击之道。
2.积极靠近,缩小间距:关于防守问题,不能单一地认为是延长双方接触时间的问 题。从动量定理出发,延长接触时间可起到减小冲力的作用,但结合人体生物学特点,还 应考虑力的产生与起源因素。人体肌肉发力必须经过被动拉长、主动收缩的过程。肌肉在 一定的生理范围内,其长度适当被拉长并处于较好的发力状态时,则产生的肌力就大。因 此,运动中任何主动用力的动作,都伴随着有一运动环节回收的前期动作。如果防守队员 发现对方有进攻意图时,充分利用动作预兆的时间积极而迅速地靠近对方,缩小双方之 间的距离,并设法限制对方将要发力的环节,这样既可使对方用力环节的主动肌处于被 动发力状态,又可大大限制该环节的运动幅度。如果对方强行用力攻击,则其打击力对我 威胁甚小,因而可收到较好的防守效果。
当然,采用此方法防守时,一定要迅速、果断地靠近,并应带有一定的反击意识。因为 靠近对方并非单一地为了防守,同样也是为了抓住战机。如有可能采用上勾拳或平勾拳, 或是采用抱摔技术发起进攻则往往奏效。
(三)避实击虚,防守反击
防守反击是一种后发制人的谋略,目的是为了不被击中。在与对方打斗时,待彼先发 而己后发,对方的意图就会充分暴露,自己就可避其所长,乘其所短,攻其薄处。
防守反击在散手中是最常用的一种战术。怎样才能打好防守反击呢?首先要掌握各 种防守技术,然后根据对方的进攻技术特点采用相应的防守技术。孙子曰:“水因地而制 流,兵因敌而制胜。"在防守中要辨清对方进攻的招法和拳脚行走的路线,判断对方是实 打还是佯攻,做到“先退后进,蓄势察敌”,然后再做出相应的防守动作。防守动作不要过 早,待对方攻击的拳、脚将要接触自己时,苒做防守动作,这样使对方的劲力利招法不易 变化,易于达到防守目的。否则,对方可改变招势或发出第二次进攻。另外,防守时要与步 法协调配合,动作幅度要适当,做到能避开对方的击打即可。不然,防守后因与对方距离 太远或太近,会给反击带来困难。因此,散手运动中防守的任务不仅仅是如格、躲避对方 的击打,还要为反击创造良好的条件。
防守后的反击一般可分为回击和迎击两种。无论是哪一种反击,有关的力学因素至 关重要,是运动员必须掌握的,下而分别叙述。
1.回击:回击是先防后攻,对方用某种进攻方法击打时,应采用合理的防守动作后攻 击对方。反击对方要掌握好时机,选择好反击路线、方向及着力点。从反击时机而言,一般 是待对方某一攻进动作刚结束,新的进攻动作尚未开始之前为最佳。从反击的效果而言, 必须在保证自身较好的稳定性前提下,选择对方平衡角最小的方向或暴露的虚点,在便 于自己肢体出击发力的情况下,快速有力地回击。打击目标的选择要根据回击的动作来 定。如用拳法回击,目标应定在腹部以上;如用腿法回击,目标应定在胸、腹部以下。
例如,乙用左损拳攻击甲面部(图3-9),甲上体后仰避开来拳,随即用左搅拳回击乙 而部。

简析:甲采用后仰避开乙的左损拳时,后仰幅度不宜太大,一般在45。左右为好。如后 仰角度过大,身体重心向后移动幅度就大。自身后位稳度偏小,必然会影响身体的稳度。 此外,也不利于反击动作的完成。因双方间距较大,甲反击时就需要进步出拳,造成身体 移动时间过长,动作预兆大,并且还影响反击的动作速度和打击力量,乙在此瞬间定会后 退逃之。因此甲应在乙未发第二拳时,上体在快速前屈的同时用左攒拳攻击乙的面部。采 用这样的反击方式的优点在于,乙方攻击时其脚处于前后支撑状态,左右方向的平衡角 很小,稳定性差。根据双方的间距和架势,甲用左搅拳施力于乙的面部为最佳用力方向和 打击目标。原因之一是便于甲方在完成攒拳时使参与工作的肌肉处于最佳发力状态,产 生较大的力量;原因之二是施给乙方的翻倒力臂较大,因而产生的翻倒力矩较大,破坏乙 方身体平衡的效果好。如果甲方不是选用左攒拳反击,面是选用腿法,从甲的架势来看. 则需重新调整自己的步法以及双方的距离,因而无意中赐给了乙第二次进攻的时间,自 己却失去了反击的战机。
2.迎击:迎击是在防守和进攻的同时进行的,在格挡、阻挡、按手、躲闪等防守的同时 发出拳、腿等技法攻击对方。即迅速地动作,先于对方进攻的击打称为迎击。此招的时机 较难掌握,在步法的灵活及运动员应变的能力方面要求较高。在散手中要善于观察对方, 预测对方采用的进攻招法,暗中微好反击对方的思想准备。在防守对方拳、腿出击的同时 迎击对方,也可用躲闪的方法避其锋芒的同时攻击之。
在迎击时应注意:第一,攻击动作不能勉强完成,应注意攻击的力量、速度、路线和目 标等因素,讲究攻击的实效性。第二,必须在调整好自己的步法、姿势以及保证自身的稳 定性前提下发起攻击。第三,在不便躲闪的情况下,应注意限制、缓冲和化解对方的击打 力量或冲量,充分微好第二次攻击的准备。
例如,乙用左冲拳攻击甲面部(图3-10),甲在用潜伏的办法避开乙攻击路线的同 时,用左冲拳攻击乙的腹部。

简析:甲待乙左冲拳刚发出之时,迅速潜伏,此时已为甲冲拳迎击创造了有利条件。乙 左冲拳击空时,甲的左冲拳已经击中乙腹部。从甲迎击的时机来看,乙进攻时其腹部空当 已暴露出来,且因乙用冲拳攻击时其重心必定前移,身体重量主要由前支撑腿素受,因而 在受到甲的攻击时,其灵活性受到限制。乙要想避开甲的攻击,只能是将重心移到后支撑 腿寸能闪身。所以此时是乙对腹部防守能力最差的一瞬间,也正是甲迎击的最好时机。从 甲迎击的效果来看,因甲迅速而主动潜伏,降低了自身重心,增大了自身的稳度,并已自 然调整距离和角度,为完成冲拳创造了最佳发力姿势。在此优越的条件下甲对乙发出冲 拳必然获得较好的打击效果。
又如,乙用左冲拳攻击甲腹部(图3 - 11),甲用右拳下按来拳的同时,用左横摆踢腿 攻击乙腹、档部位。

简析:乙的进攻拳被按下时,上体向前的惯性依然存在,此时中、下盘空当已经暴薄出 来。因乙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进攻上,对中、下盘已无防守能力。甲在按下乙的来拳同时,迅 速向右转体伴随发出左横摆踢腿。从甲的这一迎击动作可以看出:第一,用右拳按下乙的 来拳,实际上是将•乙来拳之力给予分解,削弱其打击力量。第二,甲迅速向右转体,将自身 的重心移至右侧,减轻了左腿的工作负荷,提高了动作的灵敏性,为增大左腿的徭动幅度 提供了空间。另外,还自然拉长了左腿黯腰肌、股四头肌肌群的初长度,为完成左横摆腿 创造了良好的外围环境,对提高腿的摆动速度和打击力量奠定了基础。
总之,防守反击是在对手进攻后的瞬间进行的。各种踢、打、摔、拿技术方法都可用于 反击。而反击总是与某种防守结合起来运用的。运动员应根据不同的对手,结合自己的技 术水平、身高、力量和体力等情况,灵活应用不同的防守技术予以反击,只有这样才能使 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四)防守节奏
防守的目的就是守住自己的门户,不让对方击中而采取的各种方法、措施和手段。防 守分为消极防守和积极防守。我们讨论的重点是消极防守向积极防守的转化。这种转化 越突然越好,也就是说防守节奏变化越鲜明越好。关健是在什么时机和怎样去运用,怎样 破坏或化解对方的攻击,从而图谋反击。在寻找不到合适进攻机会或者需要调整观察时, 要把握住主变节奏,即有意识地主动地变换身形、步法、速度、攻防技术等,给对方造成心 理影响,用节奏变化来调动和压制对方,扰乱他的进攻节奏,破坏其正常的技术发挥,力 争捕捉战机,施以快速的反击。
散手比奏时踢、打、摔立体攻击,在这种复杂而激烈的搏击项目中,需要运动员的灵 敏反应和判断能力。如在对峙过程中,不知道对方是进步还是跃步、是拳击还是腿攻,要 在这种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根摆对方进攻的速度、距离、角度、击打部位等把摆节奏,迅 速而又准确地反击,就要求运动员熟练掌握散手技、战术的内在规律,储备对付各种攻击 的手段和防守反击的技、战术,提高技术动作的合理性,特别是动作之间的衔接要简便、 实用,从而提高反击速度。总之,防守反击中的节奏变换就是要努力打破对方已经建立的 进攻节奏,重新建立起适合自己的节奏。
我国散手历来重视腿击,拳谚曰:“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这说明腿击在众多击 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腿法内容丰富,可分为屈伸性腿法、直摆性腿法和扫转性腿法 三大类。常见的屈伸性腿法有弹腿、暧腿、瞬腿、点腿、铲腿和缠腿等。侧瞬腿是屈伸性腿 法的典型代表,又有“先锋腿”之称。侧踹腿又分前腿侧踹和后腿侧踹两种,而每一种又分 高、中、低三类。因侧踹腿攻击而大而且点多,既可在远、中距离直接打击对方头部、胸腹 部、肋部和下肢等,也可结合多种步法进行攻击,即进可踹、退可踹、转身亦可踹。还能连 环击打(单腿连环、左右连环等),变化多端,威力无比,因而在实践中运用较多。下面以前 腿侧踹技术为例,从生物力学角度进行分析。
浏览75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