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步连环拳是少林拳术中一个简单的套路八由22个动作 组成夕但其中却包含了踢、打、拿、摔、插、挑、格等17种 技法,其斜身飞掌一招更是少林绝技之一。任你练过几年拳 脚,若被对方以此招靠上身,则十有九要跌仆在地。少林派 拳路中多有此式,但育的与此稍有不同,象靠身捶中是'“偷 步刁手”接“顺步斜飞掌”,其用法大同小异。可惜不少人 虽然也熟悉这些套路,但不求甚解,难窥其中奥妙。他们不 知此招前掌微搭意在封敌之前臂,更不知缩身蓄力,进身挤 靠、上步锁腿、抖肩飞掌的发劲之道和击敌部位,这样走拳 就成了过场。殊不知一招平平无奇的少林飞掌可将敌人凌空 击出,跌仆于数尺之外!
学会了基本功,又学会了若干套路「进而学会拆拳,练 熟若干招式,手、眼、身、法、步都有了一定功底。同时,又能 逐渐把周身散乱之气聚于丹田,拙力渐去,刚劲渐长,待到将 拙力完全消去,刚力充沛,眼神如电,威气外扬,体强骨坚'步 履稳实,则巳经练成明劲,完成易骨功夫,可以说达到了练 精化气的境界。一般来说,如果习武者不是夭资愚钝,而是 较有悟性,而且专心致志,神无旁鹫,日日练功不辍,又加 上名师指点^最后能达到练精化气的境界的,恐怕也需要六 七年时间。如果主客观条件差一些,或悟性较差,或不坚持 练功,或无各师传授,那就很难达到如此境界也许一辈子 永远在武学的初级阶段徘徊。这样的人实在不少,大约占习 武者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也就是说,在众多习武者中,能 够最终完成初级阶段的也不过百分之五左右,绝大多数人都 在练武的长途中先后被淘汰了。只是不少习武者既缺乏自知 之明,又缺乏知人之明'眼界狭窄'文化层次较低,总是自 我感觉良好"他们很难正确意识到自己的武艺在整个武学阶 梯中所处的客观地位。这种情况在武林中并不是个别现象。
夜郎自大,故步自封,自吹自擂,动不动就要在人前炫耀武 功厂自以为罕逢对手「“老子天下第几”一其源盖出于对武 学的整体跳乏把握,从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忽略了 “夭 外有天,人外育人”、“强中更有强中手”这个最浅显的道 理。
崩婵之劲源于自身的刚猛之力,其劲力明显显露于外, 所以又称为明劲。这种崩弹抖爆之劲如果能够练到收发自如 的程度,其击人的威力当然远非拙力所可比拟。若习武之人 用这种功夫同常人交手,则胜算大致在握。若击中对方要 害广亦可重伤对手。练会了这种功夫'一般可以算作会武术 了八但是这不过是初窥武学门径,仅仅进入武学的第一种境 界,以后的路途还十分遥远。
、完成了炼精化气阶段的人,一般身体壮实,矫健有力, 目光威猛,时有凶暴之相,而且性格比较刚烈,遇事不太冷 静,多有恃艺骄人之气,若有争执则有时不知忍让,轻易出 手击人,惹是生非。他们如果继续深造,向更高的境界努 力,那么这种性格将会有所变化。
练气化神步入高手的必由之路
凡是学武的人,谁不想成为武林高手?但是.初学武术的 …人大多从刚猛入手2这样作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学武的 必由之路。不过若是一味追求刚猛的劲力,不懂得养气、练 气之道,那媒很容易给身体造成损伤,而且势必难以进 高的瑜界老子说,“兵强灿灭夕木强则折”〉“物壮则 老又说:“柔弱胜刚强”①。他从哲学意义上论证了过 于刚强的危险后果,这些话在拳理上也同样适用。
练气化神是武学中的第二个境界。在这一阶段九习武著 耍完成易筋功夫,练出暗劲②。暗劲就是柔劲。但昊,武基 中的“柔”并不是柔软无力,而是指那种形断意不断」绵细 不绝的具有极强柔韧隹的特殊的力道。暗劲是刚柔相济之 为,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练气化神的过程,就是消去刚 劲、渐滨橐劲的过程,这是武学中的第二次“换力”厂
练气化神的关键是练气。其实,早在练精化气的阶段, 习武者就应当学会把身体各部的散乱之气收聚于丹田,人们 常说的“气沉丹田”,“气发丹田”就是这个道理,只是那 时还我不到使真气周身流走、收发自如的地步。
:中国传统医学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经络 舞统尸它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武学中特别重视奇经八 麻中的任脉和督脉,打通任、督二脉是武学中练气的基本功夫。任脉起于会阴穴,由身体前部沿中线而上,经关元、气 海、神阙、鸠尾、膻中、夭突诸要穴,止于唇下承浆穴,共 二十四穴督脉起于脊尾的长强穴,由人体背部沿脊柱而 上,经命门、风府、强间、百会诸要穴,止于上唇内的龈交 穴2共二十八亮。
武术家认为;人身有任督二脉;犹如天地分南北'自然 分阴阳,必须打通任督二脉,方能使阴阳交合不离,“以兑 浑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他"①,哀是运气调息、养元 固本的根基。《内功经》云,《尻尾升气;丹田炼气”。指 真气起于尻尾尽处的长强穴,提肛收腹,以鼻吸气,真气即 由长强穴循督麻而上,达于脑顶百会穴> 下逋任脉,由气海 穴沉丹田;使丹田充盈。如此完成一次循环,即为一周 天。"武术家要求练此周吴,须“日日行之,无差无间”②, 使内气绵绵不绝’覆滚而来。打通了任督二脉以后,才能接 着炼瓶些更高深的功法。
练气的时候,必须排除一切干扰和杂念,以松制静宗旨,做到松而不懈,静而不散,收视返听,操固内守/调息 绵绵,即所谓“心不动厂气自固”③。道家把这种练气过程 称作"存想”,即“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算。闭目即 见自己之目,收心即见自己之心心与目皆不离我身,不伤 我神『则存想之葡也”④
如果说绿基本功是对习武者肉体和意志的磨练,那末练 气过棋血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对习武者精神的磨练。武林中不少人都有过类似的体会,要把多年练就的刚猛之力一点点消 去,要付出多么大的代价!一位习武六十多年的老人回忆 说,他早年从名师练形意拳五年,一拳劈出,带动风声,势 不可当。但他练的是开展式,行家们称为“假拳”只不过 是形意拳的基砒功夫'相当于太极拳的摧僵阶段。为了把明 劲:练成暗劲,他不得不重新从站桩练起,将开展式改为紧凑 式,以求劲力内蕴。送样又足足练了七年,才觉得身上有了 内劲。他夜晚在公园练拳,虽然全身放松”但打出拳去,依 然发出嗡嗡的震动声”能传出好逃,惹得行人前来观看他 逐渐体会到形意拳由外向内练的奥妙。①
其实,不仅鬼形意拳夕中国武术的所育拳种鄱是由苏向 内维的,即由浦形之精转向微妙的无形之气,田晒胧躯干时 表露于外的刚猛之力,转向以内气为主的刚柔相济之力铲在 炼气优神阶段,重在培养意念活动户以意领气,以气帅形。 意动气动,以气催力。练拳时要全身放松,心意乎和冲淡’ 但意念必须高度集中}周身俱要协调自然,含蓄圆活。出拳 之际不要求快求猛,而是遵循法度厂顺应自然,以意念导 、引,使内气由丹田发出,透过五脏,达于拳脚。若是求快求 猛,心必浮躁,心躁则气上浮而散乱,无法聚敛周流。打惯 明劲的人每每于此时难以松静,控制不住意念夕以致迟迟练 不出暗劲来。 以意领气,本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但要作到精 神松静,收视返听,又谈何容易?借用禅宗的一个术语,就是习武者必须象禅僧坐禅一样,要具备相当的“定力”,即(徐步阶戈拶汽拳劈拳法之深化与升华》,载《中华武术》
驾驭精神意念的能力。习武者只有在“万缘如洗净”,“身 心亦已冥”的物我两忘的空明境界之中,才能做到调息运 气,绵绵不绝。道家形容这种精神状态是“胸中纯白,意无 所倾九志若流水,心居空城”①。总之都是要求人们心如明 镜,寸念不生,在呼吸吐纳之中夕以意念导引体内真气沿经 络走向运行,如轻云浮行体中厂使之绵绵相续,循环不已; 久而久之,习武者自能从中领略到奥妙与乐趣。
清人王宗岳在《太极拳经》中总结道,“以心行气,务 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 心”。以心行气,就是意到气亦到。只有心意沉着,气才可 收敛入骨。'工夫既久,骨日沉重而内劲日长。以气运身,是 气动身亦动。气要顺遂畅达,身体才能从心所欲,毫无阻滞 芝处®。也就是说,在练气阶段要经历两个过程,一是以心 行气,收敛入骨,这是由外向内;二是以气运身,便利从 心,这是由内向外,即如图所示*

浏览1,13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