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武学境界
中国人有一种特别柔韧的性'格。这里所说的"柔",并 不逑一般意义上曲柔弱,而奉那种若张若弛、绵绵若丝但却剪 茄麻、抽不尽的极柔且韧的持续性。在许多方面,中国人只要 认准了一件事,立下了志向,常常是不怕千辛万苦,镇而不 舍,不达目的奢不罢休,大有九死而不悔、毕生不回头的气 概。我们民族在其悠久的历史中造就出那么多出色的学问 家、文学家、艺术家、医学家,以及各行各业的无数传奇式 人物,当与这种柔韧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中国武术也是一门学问,其内容博大精深,浩如烟海, 深若无底,兼以流派繁多,功法各异,至今还没有人能够精 确统计出中国武林中共有多少流派、多少拳种、多少套胳、 多少种兵器、多少种功法。人们常说的“少林七十二艺”, 还仅仅是就少林派的功法而言,并不包括少林派的拳种和 套路,假若一个人竭毕生之精力去学武,尽管他天资聪颖, 悟性甚高,也只能于某一门派内学得若干长技,即“一志凝 神,精进不巳。层累曲折,胥致其极”,①这已经是很难得 的了0所以,古往今来的武学高手,尽管也许不乏学兼数派者,但终究只能以某J门派的绝技称雄天下,而不可能尽窥 天下武学。而且过去武林中竞争十分激烈,各门派之间无不 是在不断的较量中取得生存和!发展。优胜劣败;此起彼伏, 常常是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求得门派的生存。武林中各门派 之间竞争的残酷性远非常人所能想见,也远非其他行业的竞 争所可比拟。但是,流传到今天的武术流派仍然如此之多:足可证明无论何种流派,都必然拥有仗以成各立威的独到的 .技法和功法否则一定早已湮没无闻了。华拳是广泛流行于 北方的一个拳种,其动作舒展大方,其中平衡与眺跃动作较 多'有人认为华孝华而不实,技击性不强。但当年年仅十四 岁的蔡龙云却凭着扎实的少林拳和华拳功夫’以八步连环拳 [和“迎面三腿"的绝招,将不可一世的俄籍拳师马索洛夫击 倒在地。这场比赛总共进行了五分钟,计两个半回合,蔡龙 云竟将对手打了十三个跟斗。时隔三年,蔡龙云又击败了有《4黑》”之称的美国重量级拳手鲁塞尔①。由此可见,中国武林的各门派中均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未可厚此薄彼二练武是一件十分艰苦的事情,若想练出一两手绝技,那 更是难止加难。在这方面,除了师父传授、练法得当等条件 :外'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具备百折不挠、持之以恒的毅力。常 言说:“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又说.“曲东离口, ;拳不离手,"都是鼓励人们学武要有毅力,要有长期的持续 性。试想,假若一个人每天练马步神拳五+次,认真坚持十 年,就是十八万次。即使他不练其他任何功夫,只练这最简单的马步冲拳一项,则十年之后其拳上的威力就不可轻视。 武林中有不少人凭一拳一腿之技扬威立名,无不是靠这种日 积月累的渐进之功。至于那些旷世的武学大师?更是以毕生精力钻研武学。大文学家们以诗文为茶饭,武学大师们则悬 以武学为茶饭,无时不思,无处不想,须经数十年之浸润' 最终才可能成为一代宗师。
二武学中既有技艺高低之差,当然也有境界高下之别。练 习武术同钻研学问L样,其中的若干境界'全要凭习武者个 人参机悟性,心领神会,并要在同武林同道的不断交手切磋 i酌过程中加以印证我们常见社会上有些人仗恃着会几踣渗 脚,据胸叠肚,乍膀横行,欺凌弱小,惹是生非,大有不可 一世之榔。嬲门凡是此类出手轻狂者夕无不是学得些许皮 :毛,心浮气躁九在武学上定难有什么高深造诣。
―我术愚以政防动作为其结构形式的运动项目,其主旨在 :移大限度调动人体自身的潜在能量而用于技击。衡量一 个人理亦水承的高低,二并不全在于看他会多少套路、会多少 •技诸,湎是主要看他在实际的攻防动作中厂能够在瞬息之间 把身体内部能量调动到何种程度厂并使这种内力迅速有效地 击中对方。在这个积菁—发放的瞬间过程中,就包含了技 法和功法屋工』
『中国武术虽然门派繁多,功法、技法不计其数,各有不 同,但武术作为门学问,其修炼的规律则各门派大体相 似。每门派咎有自己的入门功夫夕彼此之间各有差异,有的 ,甚至大相径庭。但愈徒高层次上修炼,则彼此之间差别愈 小。待练到最高境界时二各门派之间就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可谓殊途而同归了。根据中国武学的一般规律,可以把练武过程分作三个阶段,也可称作三种境界,即练精化气(明 期)、练气花浦(暗劲)、练神还虚(化劲)。练精化气是 岔级阶段,在训练基础功夫,消去拙力,练出刚猛之劲。 练气化神曼亩级阶段;重在消去刚劲,长柔劲,以意行拳, 充实'内力。练神还虚鱼高级阶段,重在练至柔至顺之劲,周 身内外全凭真意矗用,达到拳道合一的至上境界。对以上武 学道境界荷所了解;将有助于习武者明确努力方向,加强自 俄盛督/而不致一味埋头蛮练 徒成皮厚肉壮之功,气血躁 动之勇,于武学精微尚一无所知,遑论上乘功夫?
练精'化气「最苦的阶段凡是练过武术的人都有过这样的侈会:练基本印是最苦 用。练精化气是学武者皮肉最吃苦的一个阶段。在矗个阶段, 习武者要通过各种基本功法的反复练习"将浑身的拙力逐渐 消去,而代之以刚猛的劲力,这个过程通常称为“挚力”。
基本功是武术的入门功夫,就象欲写文章先要享识字一 样,大体包括桩初、腿功、臂功、腰功、指功、眼功等。练 站桩,,要一喜站到两服发抖,汗如雨下。练拔筋,每每是筋 张欲断,疼痛钻心'几欲哭号。练臂力,直练到双臂肿胀, 连一碗饭也难以端稳。练指功,不论是拔木桩、提缶覃子,练 后都是手指颤动不已,连筷子都拿捏不住。练腰功,夜里疼 得每《「次身都要鼓足勇气。
大凡武术的各种入门功夫,都要使学武者经受肉体上. 精神上的种种磨练'备尝各种滋味。最令入难忍的是,以上 种种皮肉之苦,并不是三天两天咬咬牙就能苦熬过去的,而 是^天都要重复若干遍,并且持续若干时期,舍此再无其他 捷径可循,这些入门功夫大都是所谓死功夫、笨功夫;动作 单调,内容植躁,体力消耗很大,所以常常有些人连这一关 也谀闯过去就畏难而退了。其实,上述基本功仅是练精化气 的第一步,距练精化气的最终境界还十分遥远。
有了上述入门功夫的基础,才能开始练拳。这时才是练 精化气阶段的真正开始,练入门功夫仅是为这一阶段作准备- 而已。
练精化气是易骨之道。按照道家养生术的学说,凡人 之初生,性无不善,体无不健,根无不固,纯是先天之气。 以后知识一开,灵窍一闭,阴阳不交,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 不和,皆是后天血气用事。由于血气盛行,正气削弱,以致 筋骨不能健壮练精化气的目的,是将人体中散乱之气收纳 于丹田之内,使之不偏不倚,和而不流,以拳术要诀反复练习,使体壮骨坚,所以又称〃易骨”①
易骨就是"换力” 0凡是未练过武术的人,与人较量时 所凭都是本力> 即身形僵硬之力,又称蛮力或拙力。这种蛮 拙之力随着生理机能的衰老会很快消退,并不是武术中所要 求的劲力。劲力是依靠周身协调,以腰为轴,以心为帅,在 刹那之间爆发出来的那种弹抖崩爆之力,其势猛,其速疾, 其劲冷脆,犹如迅雷不及掩耳'闪电不及瞬目,击人立申, 映人立仆。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勃休的庙1成反曲电兢莫说:作用力=质量X加速度
这里所说的崩弹之牙,藐是;那种装得了较高加速度的溟发 力b这种爆发力必须先蕴而后发;先含而后放,不仅速度 快,而且富于弹性,出掌带风,发拳有声,有时可以达旬掌 风忽忽、拳声抨砰的程度,令人凛然生畏。如果仅凭油'力, 不管力气多大/也难该达到这种境地。
崩弹之力主要是靠身体诸大关节,如肩、肘、腕」胯、 膝的猛烈抖甩而爰出的。无论以什么部位击出,它都是全身* 的合力,要靠全身关节的同步配合,劲力顺畅,二爰而出' 不少拳种都要求油摹时松肩沉时,;胳膊不耍伸得过直「站步 时要求求膝微弯,眶不耍太直。其原因之一就是为了使肩关 节!肘关节和膝芙帮在爰力时保持必耍的弹性,加快送动速 度厂增强应变的M敏性。
二;练习崩彝之力通是二相当艰苦的过程。练拔话等篁本' 功,只要柔韧性不是太差,先龄不超过二十岁厂而且认真刻 普去练「日日不辍,大约两三年功夫也就可以说得过奏了, 恒是练好崩握之力却要由这更费时间。比如形意崩攀厂动作 着来平平常常,简单已极,不过上半步出一拳而已,而宜来来 向回都是这样一个姿式。可是,如果没有一天三五十拳的功, 夫,不经过立六个寒暑,那崩拳是练不出多大名堂•曲广
<明劲练到一定程度,可以不必预先大幅度誉寨•而^发 劲/即在极小的空间内单靠某一关节的抖动就能爆爱出力道 不小的弹劲八俗称〃寸劲”。如敌人猝然袭来-,待自己发觉 时已近不逾尺> 箱要撤步退避已然不及,但仍可在逶二三十 厘米的距离内,借肩、肘、:腕诸关节的骤然抖动而发劲,以 挑、撞、格、击等多种手法来反击敌人。此时双方距离极 近,我之崩弹之力发劲又疾,一发即至,即发即收,未收又 发厂连环进击,一秒钟之内可连续击出多次。敌人躲无可 躲,退无可退,防不胜防,往往手足无措,而面部、胸部巳 被重创。
在练精化气阶段还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学会拆拳。所 谓拆拳,就是把武术套路中的攻防动作逐一分解出来,参研 其实用慧。这种独立分解出来的一招一式具有很强的实战 性,又称“散手”「许多拳师在授徒时,只教套路,很少教 拆拳户结果不少人学了几年拳,对所练拳术中的攻守招式所 知甚少,在同人交手时,甚至败在不会拳术的人手下。:. .学会拆拳八是武术中技法训练的关键。对方一拳打来, 我或闪或挪-或挑或格,或不招不架,径直反击'其中均有 法度可循0我之攻击对方,或弹踢,或直踹,或横掌如刀, 或甩拳如挑,也郡有严格的要求,并不象马蹈边小流氓们打 群架那样,不分青红皂白’胡打乱踢。
几乎所有跑武术套路都是以攻防动作为其结构形式,以 制敌防身为目的(只有极少数武术套路是以训练基本功为目 的,所含攻防:动作较少,象少林派中的一种罗汉拳,.是以十 八尊罗汉的各种姿态为内容而组成的形象化拳路,重在锻炼 柔韧、平衡等索质①)如突遇歹徒袭击,你只有在制伏歹 徒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防卫自己。不能制敌,则必为敌所 制「自己的身体和财产就会受到损害。所以练武的人必须练 熟若干招式-乃至烂熟于心。干招会不如一招精”,一旦 有事,心意甫动招式即出夕这样才能取得制敌防身的效 '—见蔡龙云盥林寺拳棒用宗》第3页.
果。
一对'于育一定武术基础的人,学会拆拳并不是太难的事, 只要自己勤于思索,一般的套路都可以拆开。将拆开的某些 招式练熟,在实战中即可派上用场。可惜不少习武者不善于 独立思考,在武学方面缺乏钻研上进之心,或者仅以锻炼身 体为目的,并无他求,这样他们就仅仅满足于演练套路,而 不再有兴趣去参究蕴藏在套路中的技击奥妙了。
浏览93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