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港学界拳击比赛赛期渐近,李小龙在黄淳梁家中针对拳击赛例 及手法日夜苦练。黄淳梁曾习拳击,于是黄用拳击手法,李用咏春手 法进行训练。当李小龙出现错误或不敌时,黄便即时纠正及改良李之 手法及技术。赛期到了,李小龙的对手是一名比他身高手长的外籍学 生,而且是两届冠军得主,今次誓要拿个三连冠。比赛开始,对手摆出 一副拳击的熟练台形,而李小龙戴着拳套却摆出咏春常用的准备姿 势:双手前后放中,不摇不跃。在看惯拳击比赛的人眼中这姿势相当 古怪,引来大片笑声,随之而来的是满场喝倒彩声,李小龙却充耳不 闻。钟声响起,李小龙便贴身朝面追形地向对方抢攻,对手未遇过这 种拳法,节节败退,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赛果李小龙获胜。自 此以后,李小龙对咏春的信心更为坚定,更勤加练习,对黄淳梁更加尊 重敬仰,每有什么练法、新想法都先征求黄淳梁的意见。
黄淳梁仍继续东征西战,四处广邀各派高手比武“讲手”,每次都 会带一班同门到场参观以吸取经验。李小龙亦不会放过任何可以增 加自己实战经验的机会,看见黄淳梁每战皆捷,自己亦主动争取实战 机会。
一天,李小龙对黄淳梁说已约了北少林一位钟姓助教于九龙城联 合道一幢唐楼天台上比武,并希望黄担任李小龙的临场教练。
比武前双方说好打两回合,一方先进,另一方接招,一经接触后便 自由发挥。除三处(喉、眼、下阴)不能打外无其他规则。黄淳梁亦得 双方信任兼任拳证。
经掷毫决定李小龙先接招。比武开始,双方拳来腿往,各有攻守。 李小龙发觉对手并不太难应付,于是开始卖弄花巧,意图以优美姿势 取胜,渐渐李小龙由主动变为被动,由上风变为下风。钟姓对手比李 小龙身高、手长、力猛,过程中李小龙的眼角及面部被多次击中。在两 回合间之休息时间中李小龙向黄淳梁说要放弃这场比武,宁愿承认落 败。因为他担心被严父知道他又再在外面打架生事,而面上有伤是逃 不过父眼的,如再中拳的话亦影响到他不能继续连戏拍电影。黄淳梁 对他说:“你宁愿被父亲责还是宁愿被武林同道耻笑!”李小龙垂头不 语。黄继续说:“你本来可以赢。你处于下风,只因为你处处被动。下 一回合不要再卖弄花巧,只就招形往对方中实际的打,对方比你高大, 你必须要走一条较短较快之路向他面部抢攻,不要再但求姿势好看而 不实用的花巧。主动地向对方中路抢攻,你一定赢!”
对方由于在第一回合占有优势,信心大增,亦希望在第二回合尽 早打败李小龙。第二回合一开始,李小龙便瞧着中路向对方追攻,抢 前一拳往对方面部打去,对手虽中拳,仍作势要与李小龙每人一拳的 挥拳亘搏,但李所走的路确比对方短,所需时间较少,所以出手亦可更 快。要搏拳的话李小龙占尽便宜。对手一出手面部已中了几拳,李得 势不饶人,冲上连环发拳,一拳比一拳重,在很短时间之内将对手 击倒。
李小龙毕竟年少气盛,极乐之下出言轻藐对方,对方亦不满黄淳 梁身为拳证而在比武中途向李小龙教路。在言语冲突中,对方扬言要 对李小龙不利。结果黄淳梁每天均接李小龙放学以作防范。对方亦 没有什么进一步行动。怎料有一天数名警察走进学校指名找李小龙 并要搜查他的书包。此事在学校来说是相当严重的事件,惊动了学校 高层,亦惊动李之父亲李海泉。李海泉不想儿子在香港继续惹事,于 大怒之下命李小龙立即离开香港,往美国生活。李小龙离港非常匆 忙,向黄淳梁道别时说数天后便要立即离开香港,黄淳梁甚感愕然。
假如没有这场比武,李小龙大可不必被父亲“放逐”到美国去,他 大有可能选择在香港继续发展演艺事业。
假如黄淳梁容许李小龙投降落败,李小龙可能从此对功夫失却信 心,最低限度不会对功夫如此狂热着迷。此次比武亦直接影响到李小 龙以后的功夫概念以简单、直接、实用为发展方向。
假如没有黄淳梁,世上一样有李小龙,不过可能不是我们所认识 的技击武学一代宗师,而可能只是一位演艺界红星。
李小龙在美国早期设馆教授咏春拳,曾在多个公开场合示范闭目 稿手,表演咏春寸劲等。咏春寸劲便是他发明的名词。以往在咏春拳 中并不是称之为寸劲这名称的,从前叫长桥发力,意即手无论在任何 位置或距离都能够于瞬间发力。但李小龙在外国传授咏春拳时翻译 这名称时出现困难,便将长桥发力这名称以英语inchpunch(寸劲)表 达。从此咏春拳亦不以长桥发力称之,改以寸劲更为贴切。
黄李二人经常在往来书信中讨论及钻研技击拳理,李小龙亦将讨 论成果在各武术杂志公开发表。至今仍有部分他们二人之往来书信 保存在黄淳梁夫人手中。外国人均惊叹李小龙有这么高的武术智慧, 这么灵活的身手,这么优秀的本能反应……
李小龙曾多番要求授业师兄黄淳梁在电影《死亡游戏》中饰演塔 顶之最后高手一角。黄淳梁亦进出嘉禾片场作多次试镜及与李小龙 试验武打场面。李小龙当时要求黄淳梁必须与李小龙一场大战后命 丧李小龙拳下。但被黄淳梁拒绝。理由是:“我对演一个死人没有 兴趣。”
直至李小龙去世前两人仍未达成共识,《死亡游戏》最终仍没有 完成。
在李小龙去世前三个月左右的一个周末,黄淳梁收到李小龙的电 话邀请他于翌日到李小龙于九龙塘之新居吃饭,在电话中还暗示将会 整日长谈。吃过晚饭后,两位夫人在客厅聊天,而李小龙便带黄淳梁 参观新居内之各个部分。当到达李小龙的练功室时,李小龙随手将门 关上,第一句话便说:“我想知道你对我的截拳道的看法如何。”他们二 人均是练武之人,快人快语,加上他们之间的交情,说话已无须有任何 修饰。
黄淳梁说:“截拳道是一个名字,咏春是一个名字。名字并不重 要。重要的是它的实质。正如李小龙假如换了另一个名字,实质上你 还是你,并不会因改了名字便成为另一面目全非的人。咏春是一个技 击构想及要求,不论以任何途径或方式,总之能成功达到便可,管它什 么名字。”李小龙说:“你我间的想法总是这么接近。”
黄淳梁说:“截拳道是代表你自己,是你个人的技击风格。每人都 有他的不同特质、性格、体形。一个人想学另一个人的风格是很难的, 就算学到亦未必适合自己。例如怎能要求一个300磅的人如你一般 的灵活跳动?你教截拳道以来有多少比率的徒弟是你满意的?假如 有一半已极为成功,有十分之一,已成绩不错。但如一个也没有,这种 风格只能属于你自己。”李小龙低头不语。
黄淳梁继续说:“在你练拳的日子中,你曾经历过严格的咏春羁手 锻炼,身体已有一个本能的条件反射作用,当遇什么情况便自动能即 时反应,无须思索,但你的徒弟却空白了这个训练系统的锻炼。正如 你步上一幢楼,你上楼时是有楼梯的,你可一步一步地往上走。但你 的徒弟却没有,他们怎能步上顶楼? ”李小龙不断摇头苦笑。
李小龙说:“我在美国期间想了一些新元素,多了很多想法,我想 我们在此试验及印证一下。”二人随即就地比试。一个动作反复的试 完再试,比完再比,讨论再讨论。亦有随意的自由发挥。即两人在没 有预先商议好怎样打法之下,两人完全的自由对打。最后李小龙惊觉 他自己的脚不敢轻易地离地,亦即不敢贸然攻进。最后二人相拥而 笑,原来大家都是用咏春的拳理对咏春的拳理,咏春的手法对咏春的 手法。
当二人步出练功室时,已是晚饭后12小时的翌日早上。两位夫 人仍在外面等候。
第一次和空手道高手打擂
空手道是日本的国术,又是当时在美国流行最广的东方武术之 —,美国人对东方武术的认识仅限于空手道。这是日本人善于推销自 己,采取开放式授徒方式的结果。在美国,有全国性的日本国术大赛, 却没有全国性的中国国术大赛(日本国术是由古代中国流传过去,尔 后才自成一体的)。中国的功夫大师仍将自己封闭在华人圈子里,并 且瓜分地盘、不越雷池一步。
当时已经旅居美国靠做功夫表演为生的李小龙决定参赛。赛场 汇集了各种肤色的空手道选手(这是中国武术地域性比武难以见到 的),其中最引入注目的是金发碧眼的九段高手罗礼士。罗礼士曾蝉 联三届全美空手道大赛冠军,夺标呼声最高。
李小龙过去虽与日本空手道拳手较量过,但对空手道的比赛规则 却很陌生。因此,他不急于报名参赛,而是观察比赛规则及选手的身 子。李小龙发现,选手的身手平庸,使他兴趣大减,他几乎想拔腿 而去。
罗礼士出场了,罗礼士凌厉的拳势,第一回合就将对手击败。
看来这里是藏龙卧虎之地。李小龙素来喜欢与强者较量。他按 捺不住,跑到记分台前报名参赛。李小龙遭到拒绝,理由是比赛已经开始。还是罗礼士成全了李小龙参赛的愿望。
起初,李小龙参加第二轮淘汰赛,取胜如囊中探物。越往后,难度 越大,但李小龙仍以绝对优势战胜对手。最后只剩下李小龙和罗礼士 进入总决赛。最后对手是罗礼士,这在李小龙意料之中;而李小龙最 终与他争夺冠亚军,是罗礼士开初不曾料到的。
两人都是一等一的高手。李小龙并不因为对方的善举而手下留 情。李小龙守的是空手道规则,打的却是咏春拳,凶狠泼辣异常。罗 礼士不曾遇到过这种打法,虽顽强拼搏,却难以对李小龙造成威胁,最 后仍落败局。
罗礼士非常恼怒,他甚至后悔自己的善举,如不这样,金牌怎么会 给这矮小狡诈的中国人拿去?
罗礼士很快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他冷静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 因,认为自己确实技逊一筹。对手怎么练就这一身硬功?为此罗礼士 寻到李小龙住处,作了一次礼节性拜访。
素来讨厌客套的李小龙见到罗礼士,主动拉罗礼士去讲手切磋武 艺。不打不相识,李小龙和罗礼士成了好朋友。两人的功夫各有千 秋,便取长补短。李小龙教罗礼士咏春拳,以锻炼攻击速度及力度;罗 礼士教李小龙高踢法,使李小龙的腿击技法更全面。这之前,李小龙 只采用低踢法,攻击对手腰以下的部位,而挨弃高踢法,以为这种踢法 威力不够。结识了罗礼士后,李小龙改变了自己的看法,练就一套过 硬的高踢功法。
李小龙是美国第一个把功夫带进银幕的东方人。电影中常见李 小龙凌空一踢,就是罗礼士教的技法。李小龙对朋友的恩德,不喜欢 口头表示,而是以行动报答。待他在影坛站稳脚跟后,便把对拍电影 抱有兴趣的罗礼士拉了进来,与他在影片《猛龙过江》中演对手戏。
罗礼士是这样回忆他们的交往的:“当时,李小龙是不太喜欢高部 位踢法的,但我对他提出我的看法,我认为可以从任何角度及任何高 度起脚进行攻击,踢出来的威力完全不会减弱。”
“自认识李小龙,我们常常在一起研究武术,我学他的中国功夫, 他学我的高踢法,这样,大家都有了显著进步。”
“李小龙是个很’自我’的人,他很看重自己,常常向人夸耀自己 的长处,很多人不喜欢他这种作风,于是人们便说他骄傲,我想他招人 妒忌就是这个原因。但对我来说,我完全不介意,因为我明白这是他 的个性。”
“不论我的想法对不对,总之我觉得他是个强人,是个值得自负的 人,也是世界上武功最好的人,这就是我个人的看法。”
罗礼士心服口服,跟李小龙交上朋友。可有的空手道选手却不服 气,冠军的桂冠为何给这无声无息、名不见经传的家伙摘去?大赛采 取的是淘汰制,输赢往往带有一定的偶然性。过去也常常发生这样的 怪事,初赛被淘汰的选手,在非赛事的场合,却能把进入复赛,甚至是 进入决赛的选手打败。
武士皆好斗,非正式比武或私下较量是常有的事。因是海汰赛, 有许多选手并未跟李小龙交锋过。比赛只承认结果,就李小龙的体魄 和动作,并不见有什么惊人之处。一些选手,有着赌徒般的心理,把输 的原因归咎于运气,而不是其他。他们想:这家伙功夫真这么了得? 他们等不及下一届大赛就急于扳回证实自己。
打败了李小龙,就是世界第一。美国人好狂妄自大,自以为是,他 们往往把全国性的,甚至地区性的赛事冠军,看成是世界冠军。有三名曾经在其他赛事获得过冠军的空手道高手联名向李小龙挑战。这 是在李小龙获得全美空手道冠军后不久,因此,这次比武吸引了不少 空手道武师,被他们称为“空手道世纪大战”。
比武在加州大学的分校室内篮球场进行。这三名高手带了一大 帮弟子,而李小龙只有琳达陪同。这帮弟子摇唇鼓舌,用不恭的言辞 抨击李小龙的功夫,用颂扬的口气张扬他们师父辉煌的历史。
李小龙缄默不语,不动声色看待这一切。有几十个大学生拥来声 援李小龙,因为李小龙功夫的影响最初是在美国的大学生中。他才来 洛杉矶不久,不曾来这所大学表演功夫。这些大学生亲热地叫喊李小 龙的名字,李小龙认出一张熟悉的面孔,但叫不出他的名字。事后那 人跟李小龙说,他在西雅图的华盛顿州立大学曾跟李小龙学过20天 的咏春拳,现在来加州大学读研究生。李小龙是个进入格斗状态就忘 乎一切的人,不受外界情绪影响。他朝这些大学生感激地点点头,目 光注视着对手。
这三名空手道高手事先商议,一个接一个轮着跟李小龙交手,不 管是输是赢,要使李小龙没有一刻喘息的机会,体力得不到恢复又要 接上一场恶战。这正中李小龙下怀,咏春拳的特点就是速战速决,视 麋战为大忌。李小龙只用了四秒钟就击败第一个对手,他格住对方凶 狠的拳势,另一拳击向对方的面额,对方头冒金星、眼花目眩之际就给 李小龙一脚踹倒了。
就在第一个对手倒地之时,第二个对手一言未发,如猛豹急蹿扑 来,掠起一股疾风。因这是非正式比赛,可不受任何规则约束,只须徒 手搏击(此乃空手道的大义)就行。李小龙未采用其他拳师惯用的 “避其锋芒,攻其不备”之法,他不曾闪避一下,而是迎其锋头而击。李 小龙在挡格对方拳势之前,脚就踢中对方的膝盖。对手踉踉跄跄,李 小龙不等他站稳,三记厉拳,外加一脚,对手倒在一丈开外,满脸鲜血。
第三个对手高声叱喝一声,朝李小龙扑来。此刻,李小龙虽连战 二局,仍余勇可贾、斗志旺盛——全仗咏春拳速战速决招数之优势。 大学生拉拉队情绪激昂,高呼李小龙的名字,叫喊“用拳击"、"出脚 踢”。李小龙却避其拳势,像泥瞅似地滑到一侧。他学过多种拳术,并 将其中的长处融进咏春拳,而从未在正式搏斗中采用过。他想试试整 套招数的实战效果。
于是,李小龙跟对手若即若离,似缠非缠,将柔拳之术悉数施展。 柔拳以化解见长,在“消”之时,趁机击打对方的要穴。他连连从对手 的掌网下滑掉,然后又分别使出其他拳派的招数。他常常给对方逼 死,危急之中不得不另换招式解救。
李小龙跟第三名对手对拆了十几分钟,险象环生,扣人心弦。两 人的体力都消耗很大。对手倚仗体魄健壮,攻势不减。李小龙喝道: “你还要打多久?”话音未落,对手就砰声倒在李小龙的重拳之下。李 小龙出招之快,如闪电惊雷。
每一次比武,结果都是给他蒙上一层耀眼且神秘的色彩。美国的 武术界流传着不少他的传奇。"李小龙是不可战胜的”之传说,深深刺 伤了一些武师的自尊,从而激起更多的武师向李小龙挑战——力图粉 碎那句神话。
李小龙深深感悟到“树大招风”这句中国古老训条。但他乐意接 受挑战,因为只有实战,方可证实他的截拳道是否适宜实战。结果总 是李小龙稳操胜券。他大言不惭地认为,他的截掌道是当今世界最先 进的武道。他自信自己是当今世界功夫第一人。
机会总是光顾有准备的人
1964年8月,李小龙参加了一次名为长堤的空手道大赛。当时李 小龙是受发起人严镜海的朋友艾迪•帕克的邀请前去表演。
在大赛开幕式上,李小龙表演了他的咏春拳,令所有选手及观众 叹为观止。因为李小龙动作太快,令人眼花目眩,只知其精妙,而不知 其精妙所以然。所以,应选手及观众的要求,李小龙在大赛闭幕那天, 将咏春拳化解为单项进行表演,其中以“蔽目粘手”、“寸劲拳”、“无影 拳”,最令人叫绝。
“粘手”是咏春拳的基本功法,在香港,李小龙曾以木桩练粘手功 法。赴美后,李小龙常跟依诺山度、木村等人对手练习。具体动作,是 两人互相搭住桥手(指、掌、拳、腕、肘、臂等协调运作为一整体),做互 相攻击和挡格。“蔽目粘手"是粘手中的高难动作,双方把眼睛蒙住, 完全靠手的触觉和第六感觉。
第六感觉是功夫哲学中玄之又玄的东西,古代认为是神的昭示或 人神感应,现代多认为是人的潜意识,是天赋或特异功能。李小龙似 乎有天生的敏感,他在美国期间曾多次遭敌手暗算,但他都是在毫无 意识的情况下及时避闪或反击,从而化险为夷。
这次表演,李小龙跟依诺山度搭档,双方都蒙住眼睛,灵巧而敏捷 地进行攻击和挡格。因李小龙跟依诺山度是老朋友,故应观众的要 求,让他们推选了一名会中国拳术的韩国拳师上来。这回是李小龙单 方面蒙住双眼,与韩国拳师演习粘手。韩国拳师“欺”李小龙“双目失 明”,多次试图攻击,却连连被李小龙挡格住,同时又受到李小龙的攻 击,在场者瞠目结舌,仿佛李小龙手上身上都长满了眼睛。表演完毕, 观众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寸劲”是咏春拳独有的发劲方法,指的是在短到数寸甚至一寸的 矩离内所爆发的劲道。咏春拳主张近距离贴身快速攻击对手,寸劲尤 其重要。按照力学原理,物体在加速度之后产生的力量最大,如打铁, 锤必须高扬后落下;如一颗石子从10米高落下,击起的水花肯定比1 米高处落下的大,因此,拳的劲道要大,也必须屈臂后猛击,以保证有 足够的距离加速。而寸劲反其道而行之,要求在最短的距离内发出大 的力,这是因为咏春拳讲究快速,若屈缩桥手再出击,势必造成空隙给 敌手挡格或反击的时机。
李小龙表演寸劲拳时,请一名拳师站守马步,他后面放一把椅子。 李小龙在距他四寸处,手臂也不用后屈出拳,那拳师如重锤猛击,后跌 坐椅子上,椅子也随之后移数尺之远。
最精彩要数“无影拳”。与李小龙临时搭档的是一名空手道黑带 高手。李小龙向他讲明要攻击他哪个部位,连续八次,李小龙拳拳都 击中。这位高手虽招架挡格(不能以掌贴在该部位之上),但因为李小 龙出手太快,拳路无影迹可辨,其终究猝不及防。
李小龙当场解析他得手的原因:一是速度快若闪电;二是近距离; 三是拳路讲究变化;四是面部不带任何表情,因为老练的对手可从表 情中窥破你的图谋;五是眼睛不要盯住所要攻击的部位,这实际上是 给对方以暗示。将此五点糅为一体,突发快拳,待对方意识到时,已来 不及化解挡格。
这次表演获得极大的成功,意味着李小龙的功夫得到美国武术界 的承认,是他功夫事业的一次飞跃。美国空手道协会理事长艾伯嘉称 他的拳术“简直太神了!”
同时观看表演的,还有一位美国武术界头面人物——美国跆拳道 之父李俊九。李俊九也是作为特邀佳宾出席大赛的,他对李小龙的功 夫折服不已。他说:“在长堤国际空手道大赛中,我开始认识李小龙, 那次我和他分别在会中作示范表演。从那次开始,我们便成了好朋 友,常常互相拜访。”
“我无法再遇到一个像李小龙那般对武术狂热的人了。他能够成 功除了一半是天赋外,其余都是他肯去努力的结果。他实在非常努 力。发拳快、准、劲,足以令他雄视武坛。此外,他对各种武器的认识 及纯熟,可以称得上是专家,就是这些已没有人及得上他。”
李小龙在大赛开幕式上表演的功夫,动作奇快,令人目不暇接,艾 得•帕克用摄像机拍下了李小龙的精彩表演。后来这段录像给一位 好莱坞出色的发型设计师塞柏林看见了,他决定向他认识的制片人和 导演推荐李小龙。
一天,“20世纪福克斯”的一名制片人到塞柏林那里让他做发型, 塞柏林趁机用“东方少年影帝”的名号向他推荐了李小龙。而那位制 片人刚好筹拍了一套电视剧需要一位亚洲演员。制片人看了李小龙 的表演摄像,非常欣赏李小龙的表演,通过试镜以后,李小龙在电视剧 《青蜂侠》中获得“加藤”一角。
《青蜂侠》讲的是一个神秘的救世侠客故事。“青蜂侠”白天是新 闻记者,晚上则是行侠仗义的侠客,惩恶扬善。每集故事相对独立,约 30分钟,情节比较紧凑。全剧共30集,在1966年至1967年间陆续播 出。主角“青蜂侠”由美国影星威廉姆斯担任,李小龙饰演男二号“加 藤”,“青蜂侠”的日本籍助手兼司机;他身手不凡,和“青蜂侠” 一起担 任除暴安良的重任。虽然在剧中“加藤”一直戴着面具,表演的机会不 是很多,对白也没有几句,但是李小龙在剧片中强猛的踢腿、犀利的拳 法在电视剧播出后给观众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其风头甚至超过饰演主 角的威廉姆斯。
长堤国际空手道大赛,是李小龙人生道路上的转折。正是因为艾 伯嘉把李小龙的表演拍成资料电影,成为李小龙跻身美国演艺界的一 次契机,是年,李小龙仅24岁。
1968年,李小龙的弟子彼尔引荐李小龙与身兼制片人的著名导演 艾华士见面,彼尔曾在艾华士面前吹嘘过李小龙功夫如何了得。因 此,李小龙与艾华士还没谈及拍电影的正题,艾华士便要求李小龙显 一显他的功夫。
李小龙叫彼尔戴上大型护具,让他站在游泳池旁。彼尔高高大 大,体重82公斤,站在李小龙面前就像一座山。李小龙说了声:“注 意丁便在两步之处飞脚踢去。一声扑的响声,彼尔感到自己腾空而 起,倒着朝后飞去,通地落到水里。彼尔的落点正好是游泳池的中央, 也就是说,李小龙一脚把82公斤的重物踢出了 20米!
艾华士当时吃惊不小。他看过一集李小龙演的片子,也见他起脚飞踢,把敌手踢到近10米开外。艾华士以为,是饰敌手的演员按照导 演的要求,故意后跌那么远的;加上特技拍摄方法,使观众相信他是 “神话”中的大力士。艾华士这才相信李小龙确有这种硬功,他表示有 合适的机会,一定请李小龙演主角和嘉禾合作一举成名
1970年,在美国影界发展的李小龙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透露,如 果剧本、片酬合适的话,他愿意回香港发展。消息一经传开,多家香港 电影公司对李小龙发出邀请,但当他提出影片投资不得低于6。万以 保证制作水准的前提条件时,却又令不少小公司望而止步,真正有意 合作的其实只有邵氏和嘉禾两家。
而李小龙原本对财雄势大的邵氏最有兴趣,尽管邵逸夫开出的条 件并不优厚(不但每部片酬仅有2000美金,还要签长期合约,与邵氏 旗下的那些明星艺员并无区别),但他仍旧表示只要邵氏寄来剧本及 相关资料,合作事宜尽可再作商量。
嘉禾老总邹文怀得知李小龙的和邵氏的不愉快后,心里窃喜,马 上行动起来。当时邵氏因为出演《大醉侠》而轰动影坛的当红影星郑 佩佩婚后侨居美国。邹文怀马上派出嘉禾电影公司的制片人、导演罗 维的夫人刘亮华到美国,想一举把郑佩佩和李小龙都挖到嘉禾来,肩 负双重人物的刘亮华虽然最后只完成一项任务,但是对于邹文怀来 说,已经无异于找到了一个大金矿。
刘亮华用中国传统的登门拜访的方式取得了李小龙和他家人的 信任。她能说会道,又有女人特有的心细,很快便和李小龙一家相处 得很熟。刘亮华没有隐瞒邹文怀是从邵氏公司离职创办的嘉禾电影 公司的背景,并对邹文怀的为人做了详细的介绍。
李小龙很是赞赏邹文怀的勇气和独立精神,两人虽然没有见过, 但似乎已经有了默契感。邹文怀又不失时机地打来一个电话,双方谈 得很愉快。于是刘亮华代表嘉禾给李小龙商定的片酬是每部7500美 金。虽然对于嘉禾来说,这已经是天价片酬,但和李小龙在好莱坞的 片酬仍无法相比,但是嘉禾的诚意已经完全打动了李小龙。
李小龙虽然和刘亮华沟通得非常好,但是却没有急着和嘉禾签 约,他要求邹文怀给他看剧本以及当时香港一些比较好的影片。他不 想毫无准备就轻易答应人家。邹文怀立即给李小龙送去了当时深受 好评的港产功夫片,满以为李小龙会很满意,马上答应回港拍摄,谁 知,李小龙看完那些功夫片后,将它们贬得一无是处:“人人都是千篇 一律地打来打去,一见面就打,无缘无故就打,为打而打,不打就不成 戏,既不真实,又太过火!打法毫无新意,主角也好,配角也好;正角也 好,反角也好;男角也好,女角也好;南派也好,北派也好……统统是一 个打法!好像是一个功夫师父教出来的。”
虽然邹文怀对李小龙关于香港电影的评价也有同感,但是他一听 到李小龙这些评论后非常担忧,以为李小龙会因为看不起港产功夫片 和香港电影的发展水平,而取消回港拍功夫片的念头。没有想到,正 是这种糟糕的现状才激起了李小龙的兴趣,李小龙在电话回复邹文怀 说:“看我的!看我回港拍出什么样的功夫片,一定是第一流的!”
邹文怀非常重视这次合作,他请了香港大师级的武侠小说作家倪匡来操刀剧本,并且由倪匡和罗维联手对初稿进行电影技术方面的处 理。倪匡在香港和金庸、梁羽生齐名,后来更是以“卫斯理”侦探悬疑 系列征服了很多大陆观众。邹文怀在公司实力并不强大的情况下,不 惜付出高额代价邀请了这些名人加盟,确实勇气过人。
剧本很快便送到李小龙手中,李小龙对这个剧本非常感兴趣,当 即便决定担任片中的主角并跟嘉禾签了约。这个剧本,就是李小龙成 年以后真正担任主角的影片——《唐山大兄》。
《唐山大兄》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唐山大兄”叫郑潮安, 是一位旅居泰国的华侨工人,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泰国首都 曼谷的一座花园至今仍有他的铜像,这是旅泰华侨为纪念他反抗不法 厂商捐资建造的。郑潮安20来岁的时候被叔叔漂洋过海带到泰国谋 生,他一身武功,血气方刚,而且富有正义感。母亲怕潮安在外面惹 事,把一块玉佩给他戴上,时刻提醒他要凡事要忍让。郑潮安和一群 来自中国的工人一起到一个制冰工厂去卖苦力谋生,发现冰场老板表 面是做制冰生意,其实是走私毒品!工头有有财有势老板为其撑腰, 对工人动不动就打骂呵斥,终于工头和工人之间爆发了冲突,郑潮安 忍无可忍,终于出手!工厂内的工人不断失踪,潮安怀疑和老板有关, 于是决定和老板亲自谈谈,老板顾左右而言他。郑潮安于是决定夜探 制冰厂,发现了制冰厂贩运毒品的秘密!这才明白工友的失踪都是因 为发现了秘密而又不肯合作被杀害灭口的,于是他和对方展开了一场 恶战!最后郑潮安把老板和老板的儿子都击打在地,为所有的工人报 仇雪恨。
《唐山大兄》的拍摄条件对于李小龙来说非常艰苦。一是由于泰 国的天气炎热,高温让剧组的人吃尽了苦头;二是李小龙对这里的饮 食很不习惯,而且摄制组的硬件设置也不是很充分。但是就在这样的 环境中,李小龙工作起来却十分投入,他的充沛精力使得剧组的人大 为惊叹。而且就在拍摄任务繁重、工作条件艰苦的情况下,李小龙仍 然坚持每天跑步练功,以保持充足的体力投入工作。女主角苗可秀回 来回忆说:“我想象不出他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每当拍完一个镜头, 大家累得要瘫下来,小龙却手不停脚不住地练功。”
1971年10月,《唐山大兄》与香港观众见面后获得了社会各界更 加热烈的反响。李小龙似乎都有点意想不到,他说:“一开始我就知道 这部电影会成功,但我必须承认,我没想到竟会是这样的成功。”
《唐山大兄》上映后不到三周便打破了香港以往电影票房的纪录, 总票房竟高达350万港币,而且在亚洲其他国家,《唐山大兄》也创造 了一个奇迹般的票房。李小龙迅速成为了最走红的明星,被媒体炒得 炙手可热。
李小龙从《唐山大兄》开始,便逐渐树立起了自己的表演风格。他 不但功夫出众,演技也非常出色。他饰演的郑潮安一开始似乎是个乡 巴佬儿,涉世未深,什么都不懂,但是在最后为工友复仇的打斗中,却 虎虎生风,目光凛然。影片中的李小龙有一身结实的肌肉,目光有股 让恶人胆寒的杀气;他的打斗动作简捷干脆,伴随着李小龙式的吼叫。 这已经成为李小龙在后来的电影中的经典形象。
浏览68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