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了解运动损伤的发生规律及预防措施,掌握运动损伤的现场急救方法,了解散手运动 中常见运动损伤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教学安排:
总时数22学时。其中讲授10学时,讨论操作10学时,考试2学时。
~、运勒损伤游检枫裕
运动损伤学是运动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运动损伤的预防、发生规律、诊断、治 疗和康复,通过总结损伤发生原因、治疗的效果及重新恢复训练的时间及能力,为保证运 动训练的正常进行,提高运动成绩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或因体育运动因素而发生的各种损伤。它不同于一 般的创伤,它的发生与运动训练安排、运动项目与技术动作、运动训练水平、运动环境与条 件等因素有关。由于运动训练而引起的微细损伤和慢性劳损往往与运动项目的特殊技术 要求和身体某些部位存在一定的生理解剖弱点有关,当专业运动员从事专项运动时,往往 会出现•定的体征、损伤并有可能逐渐发展严重,而当停训或结束专业运动员生涯时,伤 情就会减轻或逐渐得以改善,因此有人将这类慢性损伤称为运动员的职业病。在各类运 动专项中,各类急性损伤的发生也各有特点,如在散手运动中,以各种形式的擦伤、挫伤最 为多见,这种与专项技术要求密切相关的急性损伤,有人将其称为专项运动技术损伤。
当发生运动损伤以后,运动员就不能参加正常的训练和比赛,从而妨碍运动成绩的提 高,缩短运动寿命或过早地结束运动生涯;严重的损伤,可能会引起运动员身心残障,甚至 造成死亡事故c因此,无论是教练员或是运动员,都有必要学习和掌握运动损伤学的知识 和技能,充分认识运动损伤预防的重要性和意义,掌握运动损伤的发生规律、特征、预防、 诊断、康复和急救原则等,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一旦发生损伤,能采取 一定措施使运动员得到治疗与康复。
(一)运动损伤的分类
下面介绍的是几种常见的运动损伤分类法。
- 按受伤的坦织结构分:皮肤损伤、肌肉肌腱损伤、关节损伤、滑囊损伤、骨损伤、骨 稀损伤、软骨损伤、神经损伤、血管损伤、内脏器官损伤。
- 按伤后皮肤、粘膜是否完整分:
(1) 开放性损伤 伤后皮肤、粘膜的完整性被破坏,有伤口与外界相通。如擦伤、刺 伤、切伤、裂伤、开放性骨折等,这类损伤有伤口和出血,应注意抗感染和止血。
(2) 闭合性损伤 伤后皮肤、粘膜仍保持完整,无伤门与外界相通。如挫伤、肌内拉 伤、关节扭伤、腱鞘炎、闭合性关节脱位与骨折等,这类损伤无法直接看到,一般都有出血, 应注意尽早作出正确诊断和止血。
- 按伤情轻重分:
(1) 轻伤伤后基本能按原计划进行训练。
(2) 中等伤 伤后不能按原计划进行训练,需暂停或减少患部训练。
(3) 重伤伤后完全不能训练。
- 按损伤病程分:
(D急性损伤指一-瞬间或一次性遭受直接或间接暴力引起的损伤。
(2)慢性损伤 指因多次微细损伤、局部过度负荷而逐渐积累的劳损,或急性损伤处 理不当或损伤未愈再伤逐渐转变所致的陈旧性损伤匚
(二)散手运动损伤的发生规律及预防
- 散手运动损伤发生规律:同其他运动项目比较而言,散手运动的损伤发生率是较 高的,特别是专业运动员的损伤发生率较高。据对1996年全国武术锦标赛(散手团体赛和 散手个人赛)参赛运动员的检查和调查情况统计,213名参赛的男运动员,100%都发生过 两次以上的损伤。
从损伤发生部位特点来看,散手运动中的损伤几乎遍及全身。其中以头面部的鼻粘 膜损伤出血为最多,其次是身体各部位的擦伤尤其是小腿部位的擦伤。在上肢损伤中,以 肩关节脱位、肩袖损伤、肘内侧软组织振拉伤、指间关节损伤最多见;躯干以胸肋部挫伤、 腰背肌肉筋膜损伤最多;下肢最常见的是小腿部擦伤、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损伤、踝关节 扭伤、足晋挫伤及足舟骨和足跖骨骨折。
从损伤发生场合特点来看,散手运动损伤大多发生在训练中,约占72%,在比赛中造 成的损伤约占28%。训练课中发生的损伤,急、慢性伤都有,但慢性伤和劳损较多;比赛中 发生损伤,则以急性损伤为多,少部分是旧伤复发或加重。
从损伤性质特点来看,根据调查结果,绝大部分为软组织损伤,包括肌肉、韧带、肌腱、 筋膜、关节囊、腱鞘、皮下组织,也有骨组织的损伤和内脏器官包括大脑的损伤,软骨损伤 也不少见,因此,散手运动员的损伤种类比较多。
从损伤发生的原因来看,根据调查结果,由于预防知识不足,对损伤发生的可能和损 伤发生后应采取的临时急救处理、伤后训练安排和康复训练不够重视,致使伤害事故不断 发生;准备活动存在问题、训练或比赛组织安排不当、训练水平包括心理素质存在问题、身 体机能状况不佳、不合理或未使用护具、场地有问题也是造成损伤的原因。
(1) 积极、认真地对运动员开展预防运动损伤的宣传、教育工作,并采取各种行之有效 的预防措施。
(2) 重视准备活动。准备活动要充分,但量又不宜过大。准备活动应与专项运动的基 本内容结合好,控制好准备活动与正式运动的时间间隔。准备活动一般控制在15 ~20分 钟,也可视运动员个人情况稍延长。准备活动与正式运动之间的间隔时间为1~4分钟。
(3) 提高训练水平,加强易伤部位及相对薄弱部位的训练,提高机能和承担运动负荷 的能力,是预防运动损伤的一种积极手段。
(4) 合理安排训练和比赛。训练计划的安排要遵守科学训练的原则,参加比赛时应遵 守比赛规程和规则,比赛后应注意调整休息。
(5) 正确使用护具,加强场地、器械的安全措施,强调即使是训练时也应佩戴护具。
(6) 在生病、身体机能状况差时,不宜进行剧烈活动和比赛,这也是为预防损伤发生所 采取的措施。
(7) 认真填写损伤登记卡,定期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及时做好预防工作。
(三)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
- 急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急性软组织损伤的病理过程可分为组织损伤出血、炎症 反应及肿胀、肉芽组织形成和疤痕形成四个阶段。急性损伤起病急,病程短,局部病变常 以变质和渗出为主,临床症状与体征较明显。
按急性损伤的病理过程大致可分为早、中、后三个时期,处理这类软组织损伤的基本 原则和治疗方案是:
(1) 早期 指伤后24或48小时内,组织出血和局部急性炎症期。这一时期的处理原 则主要是适当制动、止血、防肿、镇痛和减轻炎症。
治疗力案是伤后即刻冷败,加压包扎,抬高伤肢,适当制动。一般是先冷败,再加包 扎,也可同时进行冷敷和加压包扎。加压包扎24小时后即可拆除,再根据伤情作进一步处 理。如外敷新伤药,疼痛重者服止痛片,淤血较重者内服跌打丸、七厘散等。
(2) 中期 指伤后24或48小时后,出血已停止,急性炎症逐渐消退,但伤部仍有淤血 和肿胀,肉芽组织正在形成,组织正在修复。处理原则主要是改善伤部血液和淋巴循环, 促进组织代谢,促进淤血与渗出的嗫收,加速再生修复。
治疗方案可采用热疗、按摩、拔罐、药物治疗(如外败活血生新剂)。同时,应根据伤情 进行适当的康复功能锻炼,以保持机体神经及肌肉的紧张度,维持已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 及各器官、系统的反射性联系。
<3)后期 指损伤基本修复,肿胀、压痛等局部征象已基本消失,但功能尚未完全修 复,锻炼时仍觉疼痛和酸软无力。有些严重的损伤可能会因粘连或疤痕收缩,出现伤部僵 硬、活动受限等情况。处理原则是增强和恢复肌肉、关节的功能,如有疤痕硬结和粘连,应 设法使之软化,松解。
治疗方案以按摩、理疗、功能锻炼为主,适当配以药物治疗,如用旧伤药外敷或海桐熏 洗药熏洗。
- 慢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慢性损伤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变性和增生。由于伤部长期 代谢障碍而引起组织形态和功能上的改变,伤员自感伤部酸胀、疼痛、活动不便、局部发凉 等。
慢性损伤的处理原则主要是改善伤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合理安排局部 负担量。治疗方案与急性损伤的中、后期大致相同,但应注意康复功能锻炼,治疗上以按 康、针灸、理疗、局部注射肾上腺皮质素等方法效果较好。
(四)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冷、热、拔雄疗法
- 怜疗法:冷疗法是运用比人体温度低的场理因子(冷水、冰、蒸发怜冻剂)刺激来进 行治疗的一种场理疗法。
冷因子刺激躯体可使组织温度下降,周围血管收缩,明显地减少局部血流量及充血现 象,还可使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因此有止血.退热、镇痛、防肿的作用。它可使肌肉的 收缩期、松弛期及潜伏期延长,降低肌张力及肌肉的电兴奋性,因而还有解痉作用。
怜敷法:将冷毛巾或冰袋在损伤局部外敷,每次约20-30分钟,也可用冰块按摩法或 将伤肢直按浸泡在怜水中,但应缩短时间。
蒸发冷冻法:利用一些容易蒸发的物质接触体表,吸收热能而使局部温度降低。常用 的是烷类喷射法,喷射时喷出的细流应与皮肤垂直,距皮肤30~40厘米,喷射5-10秒, 至皮肤出现一层白霜为止。有时为加强治疗作用,间隙20-30秒后可再喷射一次。但喷 射次数不宜过多,以免冻伤。
- 热疗法:热疗法是运用比人体温度高的物理因子(传导热、辐射热)剌激来进行治 疗的一种场理疗法。
热疗能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和淋巴循环,提高组织新陈代谢,缓解肌肉痉挛,促 进淤血和渗出液的吸收,因而有消肿、散漩、解痉、镇痛、减少粘连和促进损伤愈合的作 用。
热敷法:将毛巾浸透热水或热醋后放于伤部,无热感时立即更换,每次敷30分钟左 右,每天1 ~2次,也可用热水袋热敷。
蒸熏法:用配好的药物加水煮沸,将需治疗部位直接用蒸气熏。每次治疗20-40分 钟,每天1次。此法能使药场通过温热作用渗入局部而起到治疗作用。也可用稀释的温热 药直接浸泡伤处。
红外线疗法:红外线由热光源产生。治疔时把红外线灯移至治疗部位的上方或侧方, 灯距-般为30-50厘米。治疗时可调整灯距,一般以皮肤有舒适温热、皮肤出现桃红色均 匀红斑为合适,若过热或热感较差都应调整距离。每天1-2次,每次15-30分钟,15~2。 次为一疗程。
- 拔健疗法:拔罐疗法俗称“拔火疆”,是利用火的燃烧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在皮 朕上来治疗疾病的一种物理疗法。
拔罐时擢内形成的负压吸力软大,使局部毛细血管充血甚至破裂而产生淤血.淤血消 退过程中的溶血作用,有利于机体功能的恢复。在穴位上拔罐时,对穴位是一个剌激,有 通经活络的作用。拔罐时局部皮肤有温热感,有热疗作用。
拔罐方法:先在伤部取阿是穴及附近穴位,然后根据拔罐的部位选择火罐的大小及留 罐时间,面积大、肌肉厚的地方,选用大罐,留罐3~5分钟;面积小、肌肉薄的部位,宜用小 罐,留罐10~20分钟。气候炎热时留罐时间应缩短,寒冷时可稍延长。一般隔日拔一次, 5 ~7次一疗程。
点火一般采用“闪火法”。用一铁丝棒,一头缠上棉球,沾上酒精后点燃,伸入罐内旋 转燃烧片刻,迅速抽出并立即将火罐扣在皮肤上。起罐时,一手按压罐口边皮肤,另手将 罐扳斜,使空气进入罐内,罐便自然脱落。不可强力硬拔,以免损伤皮肤。
罐子拔上以后如病入感觉局部紧而痛,或有烧灼感,应把罐子起下,检查是否烫伤或 皮肤过敏。如果为烫伤,应另换部位;如果为皮肤过敏反应,不宜再拔。病人如果出现头 晕、恶心、面色苍白,应立即起罐,让病入平卧休息片刻,喝点开水,即可恢复。起罐后皮肤 出现发红、青紫,属正常反应;如出现水泡,可用消毒针刺破,涂以紫药水。
(五)保护支持带
- 保护支持带的作用:(1)使用保护支持带后可避免受伤韧带和其他组纺的松她,保 持关节的稳定性°(2)限制肌肉、肌腱超常范围的活动,以免已伤组织再伤,并使已伤组织 适当休息,以利修复。
- 使用方法:散手运动中的保护支持带包括护具、粘膏、弹力绷带、纱布绷带等。保护 支持带的使用要正确,否则会产生相反的结果。总的原则是关节能固定于相对适宜的位 置,受伤组织不再受到牵扯,活动时不使疼痛加重。
在散手运动中常用的保护支持带的用法有:
手腕部保护支持带使用手腕部保护支持带的目的是保护掌指关节和腕骨、指骨。 子腕部的保护支持带有多种,可采用弹性绷带或棉布绷带。其中最常用的一种是:先以环 形包扎法由腕部开始,以“矿字形包扎法分别包扎第一,二、三、四、五掌指关节,最后在腕 部做环形包扎并打结。如图1-37所示的在第一掌指关节做“矿字形包扎后,再分别包扎 第二、三、四、五掌指关节。



膝侧副带损伤粘膏支持带 先用两条宽约4厘米的粘膏交叉地贴于膝关节的伤 侧,再用三条粘膏分别横贴旅骨、大腿和小腿中部,将前两条固定(图1-38),然后戴上护 膝或逾上弹力绷带。
距腓前韧带损伤粘膏支持带用宽约2~3厘米的粘膏数条,将踝关节固定于外翻 位,再用弹力绷带包扎(图1-39)。
“足球踝”保护支持带使踝关节保持直角,用普通布带或弹力绷带从小腿内侧向外 侧横扎后绕至足底,再从足内侧绕足一圈后,经足跟内侧绕向小腿,又经足背绕到足底,再 经足跟外侧绕到小腿后面,环绕小腿以环形包扎法结束(图1-40)。
足弓劳损粘膏支持带 用宽约4厘米的粘膏绕足弓部3~4圈

图1-40 足球踝保护支持带
其他大腿肌肉拉伤用护腿或弹力绷带包扎,腰部损伤用宽带围腰或皮圈腰支持保 护,腕部损伤用护腕等。
- 注意事项:使用粘膏支持带前应把局部汗毛剃去,选用粘膏宽窄应与损伤部位相 符,粘贴时要平整,粘牢。一般情况下,避免连续缠绕肢体,以免妨碍血液循环。受伤部的 支持带不应保留5天以上,需要时可重新粘贴。比赛时使用的,赛后立即拆除。
二、适渤损伤的现扬意栽
(一)出血与止血
- 出血分类:根据受伤血管种类,出血分为以下几种。
动脉出血:血色鲜红,血液像喷泉样流出不止,出血速度快,出血量多,危险性大。
静脉出血:血色暗红,血液像流水样缓慢不断流出,危险性小于动脉。
毛细血管出血:血色红,血液从伤口慢慢渗出,常能自行凝固止血,一般没有危险。
根据出血流向,出血分为以下几种。
外出血:身体外表有伤口,可直接见到血液从伤口流向体外。
内出血:身体表面没有伤口,血液由破裂的血管流向组织间隙(皮下组织、肌肉组织), 形成淤血或血肿;流向体腔(胸腔、腹腔、关节腔等)和管腔(胃肠道、呼吸道),形成积血。 体腔、管腔等内出血,不易发现,容易发展成为大出血,故要特别注意。
- 止血法:成人体内的总血量约为4000 - 5000毫升,当骤然失血达总血量的1/4 ~ 1/3时,就有生命危险,所以必须尽快止血。在有内出血时,必须尽快作出诊断送医院处 理。下面介绍的是几种常用的外出血止血法、
抬高伤肢法:将肢体抬高,使出血部位高于心脏,从而使出血部位的血压降低,减少出 血。此法仅适用于四肢毛细血管及小静脉出血。
加压包扎法:将伤口用消毒敷料盖上后,再用绷带加压包扎。此法用于小静脉和毛细 血管出血。
加垫屈肢法:当前臂、手、小腿、足出血而没有骨折和关节脱位时,可将棉垫或绷带卷 放在肘或膝关节窝上(图1-41),屈曲小腿或前臂,再用绷带做“8”字形包扎。此法用于前 臂、手、小腿、足出血。
间接指压法:用手指把身体浅部的动脉压在相应骨面上,可暂时止住该动脉供血部位 的出血。此法用于动脉出血。包括:
头部出血时(包括头部前面额、颗部出血),用拇指在同侧耳屏前方摸到颗动脉搏动 后,将该动脉压在濒骨上(图1-42)。

面部出血时,在伤处同侧下颌角前面约1. 5厘米处,用手指摸到而动脉搏动后,将该 动脉压在下颌骨上(图1-43)。

上肢出血(包括肩部和上臂出血)时,可压迫锁骨下动脉。该动脉在锁骨上方,胸锁乳 突肌外缘,用拇指将该动脉向后内正对第一肋骨压迫(图1-44)。
大腿和小腿出血时,可压迫股动脉。压迫点在腹股沟皱纹中点搏动处,用手掌或拳向 下方的股骨面压迫(图1-46)。
手指出血时,可压迫指动脉。压迫点在第一指节根部两侧,用拇食两指相时夹压。前臂和手掌出血时,使患肢外展,用四指压迫上臂内侧(图1-45)。
足部出血时,可压迫胫前胫后动脉,用两手的拇指分别按压于内踝与跟骨之间和足背 皱纹的中点(图1-47)


(二)包扎法
在运动损伤中及时正确地包扎能起到保护伤口、压迫止血、固定敷料和夹板、支持伤 肢的作用。一般用的包扎材料为卷带和三角巾。
包扎过程中伤员取舒适体位并尽可能在包扎过程中不再改变伤肢位置。包扎时动作 应力求熟练、柔和,不碰到伤口,以免加重损伤。包扎的松紧要合适,过紧会妨碍血液循环, 过松将失去包扎的作用。卷带包扎时一般从伤处的远端开始,包扎结束时用粘膏固定,或 将卷带末端留下一段,纵行剪开,31结固定,缚结不要在伤处。
- 卷带包扎法
环形包扎法:多用于包扎肢体粗细均匀的部位,如额部、手腕、小腿下部。包扎时把带 头斜放,用手压住,将卷带绕肢体包扎一圈后,再将带头的一个小角反折过来,然后继续绕 圈包扎,后一圈盖住前一圈,包扎3-4圈即可(图1-48)。
螺旋形包扎法:用于包扎肢体粗细差不多的部位,如上臂、大腿下段、手指等处。包扎 时以环形包扎法开始,然后将卷带向上斜形缠绕,后一圈盖住前一圈的1/2至1/3(图49)。

转折形包扎法:又叫反折螺旋形包扎法,用于包扎粗细相差较大的部位,如前臂、大 腿、小腿等处(图1-5。)。
“8”字形包扎法:用于关节部位的包扎,包扎法有两种。一种是从关节部位开始,先做 环形包扎法,然后将圈带斜行缠绕,一圈在关节上方缠绕,一圈在关节下方缠绕,两圈在 关节凹面交叉,反复进行,逐渐离开关节,每圈压住前一圈的1/2至1/3,最后在关节的 上方或下方以环形包扎法结束。另一种是从关节下方开始,先做环形包扎法,然后由下而 上、由上而下地来回做“8”字形缠绕关节,最后以环形包扎法结束(图1-51)。

(三)骨折的临时固定
所谓骨折,就是骨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在散手运动中,由于对抗性强,骨折是时有发 生的。一旦发生骨折或疑有骨折,应马上按医学要求进行现场急救。

- 骨折发生后,除有疼痛、压痛、肿胀及皮下淤血外,还有其特有征象,如震痛、骨擦音、 畸形或假关节活动、功能丧失,还可能发生休克。骨折的种类和征象:骨折可分为闭合性骨折、开放性骨折、复杂性骨折。闭合性骨 折是指骨折处皮肤完整,骨折端不与外界相通;开放性骨折是指骨折端穿破皮肤,直接与 外界相通,这种骨折容易感染发生骨髓炎与败血症;复杂性骨折是指骨折后,骨的断端刺 伤了重要的组织、器宫,可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 骨折的急救处理原则:对有出血和伤门者,应先止血和保护伤口;对伴有休克者, 应先抗休克,再行固定。固定前不得随意移动伤肢,为暴露伤口可乾开衣服、鞋袜,不能 脱。对大腿、小腿和脊柱骨折,应就地固定。露出伤口的骨 片,不应放回伤口或去除。
临时固定时,应采用有一定牢固性的夹板,夹板的长 度必须超过骨折部的上、下两个关节;夹板与肢体接触处 最好有垫衬物,空隙处要填紧,以免产生压迫性损伤;固 定时用绷带或布条包缠,固定松紧应合适、牢靠,过紧会 压迫神经、血管,使肢体血运不畅;固定后伤肢要保暖。
- 各部位骨折的临时固定法
锁骨骨折固定法:先在两腋下各放置一块棉垫,将三 条三角巾折成宽带,用两条分别绕过伤员肩前面,在前后 做结,形成肩环,另一条在背部将两环拉紧打结(图〔- 53)。
肱骨骨折固定法;取一合适夹板.放于伤肢外侧,再用两条绷带固定骨折的上、下两 端,然后用小悬臂带将前臂吊起,最后用三角巾把伤肢绑在躯干上加以固定(图1-54)。
前臂骨折固定法:在伤员前臂的掌背侧各放一块夹板,用三角巾宽带绑扎固定后以大 悬臂带悬挂胸前(图1-55)。

手部骨折固定法:让伤员手握纱布棉团或绷带卷,然后用夹板和绷带固定手及前臂. 最后用悬臂带吊起(图1-56)。
股骨骨折固定法:用三角巾5~8条,折叠成宽带,分段放好。取长夹板两块,分别置于 伤肢的外侧和内侧。外侧夹板自腋下至足底,内侧夹板自腹股沟至足底,,放好启用上述宽 条固定夹板,在外侧做结(图1-57)。
小腿骨折固定法:用夹板两块,一块在外侧,自大腿中部至足部;另一块在内侧,自腹 股沟至足部,然后用宽带4-5条分段固定(图1 -5R)。
旅骨骨折固定法:伤员半卧位,一助手用双手托住伤肢大腿。急救者先缓缓将小腹伸 直,在腿后放一夹板,夹板的长度自大腿至足跟,用3条二角巾宽带,分别于膝上、膝下和 踝部固定(图1 -59)。
足骨骨折固定法:脱去鞋,在小腿后固放一直角形夹板,然后用宽带固定膝下、踝上 和足部(图1-60)。
对疑有胸腰椎骨折的固定与搬运:首先应注意尽量避免骨折处的移动。搬动时,必须 由3~4人同时托住头、肩、臀和下肢。抬时,由某一人叫口令,同时在同一侧抬起伤员,并 由其他人将担架迅速放在伤员下面,再将伤员轻轻放下,使伤员俯卧在平板担架上,胸部 稍垫高(图1-61),并用宽布带固定在担架上。绝对不能对伤员抱头、抬脚,以免脊柱极度 弯曲,加重对脊髓的压迫和损伤。
对疑有颈椎骨折的固定与搬运:应由三人搬运,其中一人专管伤员头部的牵拉固定, 保持头部与身体的直线位置不播动不转动。同时将伤员仰放在平板担架上(图1-62),头 颈两侧用砂袋或衣腹垫好,以防头部左右摇动,躯干用宽布带固定。


(四)关节脱位的现场急救
关节脱位也称脱臼,是指关节面之间失去正常的联系。散手运动中最常见的是肩关 节脱位。在发生关节脱位时,由于暴力作用还可伴有关节囊撕裂,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 严重时还可伤及神经或伴有骨折。关节脱位一般是由间接暴力所致。
- 征象:关节脱位发生后受伤关节疼痛、压痛、肿胀,关节功能丧失,还会出现关节畸 形的特有征象,表现为肢体的轴线发生变化,整个肢体呈一种特殊的姿券并与健侧不对 称。通过X线检查可确定脱位的情况及有无骨折发生。
- 现场急救:应该强调的是,在没有医生或没有整复技术时,不可随意做整复手术, 以免加重关节周围的损伤。此时要立即用夹板和绷带在脱位所形成的姿势下固定伤肢, 保持伤员安静,尽快送医院处理。
颈椎'肩、肘关节脱位时的固定方法:
颈椎脱位的现场急救、固定与颈椎骨折相同。
肩关节脱位时,取三角巾两条,分别折成宽带,一条悬挂前臂,另一条绕过伤肢上臂, 于健侧腋下第结。
肘关节脱位时,用铁丝夹板弯成合适的角度,置于肘后,用绷带缠稳,再用小悬臂带挂 起前臂。如无铁丝夹板,可直接用大悬臂带包扎固定。
- 肩关节脱位的复位法:在肩关节急性脱位半小时内,由于患处反射性的神经传导 阻滞处于麻木状态,不需麻醉就可复位。下面介绍的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足蹬复位法:
在肩关节脱位时,绝大多数为前脱位。当检查发现为肩关节脱位时,让伤员仰卧,术 者半坐于患侧床边,将一足跟置于伤员腋窝紧!^胸壁并向外推挤上臂上端,双手握患肢腕 部,以足跟顶住腋窝做牵引。左肩脱位时术者用左足,右肩脱位时用右足(图1-63)。用力 持续牵引患肢,并逐渐内收、内旋,即可复位。

(五)休克与抗休克
休克是指人体在遭受体内、外各种强烈刺激后所发生的严重全身性综合症,以急性 周围循环衰竭为主要特征。由于有效循环血量绝对或相对地明显减少,使组织器官缺氧, 发生一系列的代谢紊乱,造成恶性循环,如不及时处理,就会导致死亡。
- 与运动损伤有关的几种休克
出血性的休克:急剧大量出血是造成休克的常见原因。当失血量低于总血量的1/4 时,血压还可维持正常或稍有变化,而当失血量超过总血量的1/3时,血压就会下降。
创伤性的休克:骨和软组织损伤,剧烈的疼痛并常伴有一定量的失血,如多发性、出血 多的骨折(骨盆或股骨干骨折)和骨折合并内脏损伤(肝、脾、肾破裂或肠系膜血管损伤), 出血量都很大,病人多并发休克。软组织损伤时,如股四头肌挫伤伴撕裂、睾丸及腹部挫 伤等,出血伴强烈的神经剌激可引起反射性的中枢抑制,使血管扩张,血液分布范围增大 而导致血容量相对不足。脊髓损伤可以阻断血管运动中枢与周围血管间的联系,使血管 扩张,引起休克。
- 症状:当运动员因损伤出现休克以后,其主要症状为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冒冷汗、 脉搏细数,早期可表现为兴奋不安,随后会出现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四肢厥冷、血压下降、 尿量减少、呼吸浅速。严重者可发生昏迷C
- 创伤性休克的急救:让患者安静平卧休息并给以精神安慰,最好不要采用所谓的 “休克位”即头低脚高位休息,因为这样会使颅内压增高、静脉回流受阻,也会使横膈上升 造成呼吸困难加重缺氧。冬天注意保暖,夏天注意防暑。神志清醒又无消化道损伤者可酌 情饮用热茶、糖水,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者应将头侧偏,用重手法点掐人中、合谷、内关 等穴位或嗅氨水催醒。有损伤疼痛重者,应止痛和镇静,并进行必要的包扎、固定、止血° 急救的同时迅速请医生或及时送医院治疗。(六)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捷苏术)散手运动中,较严重的外伤性休克,有可能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如不及时抢救,就有 可能导致生命危险。所以教练员、运动员有必要掌握一些复苏术。在进行复苏术时,关键 是要快,抢救及时,操作正确,为进一步治疗打下基础。
- n对门人工呼吸:呼吸停止后,应立即施行有效的口对口人工呼吸。方法是:让伤 员仰卧,头部尽量后仰,托起下颌,捏住鼻孔,轻压环状软骨以防止空气吹入食管入W,对 准伤员口部吹气。吹完后松开捏鼻孔的手,让气体从伤员的肺部排出。如此反复,每分钟 吹气16-18次。
施行人工呼吸时必须先清除口腔内异物、粘液及呕吐物,以保持呼吸通畅。吹气的压 力和气量开始时宜大,10-20次后可稍减,不能间断,直至恢复自主呼吸和确定死亡为 止。若同时心跳停止,则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应同时进行(图1-64),两人操作时吹 气与按压的频率之比为1:4, 一入操作时为
- 胸外心脏按压:心跳停止后,立即用拳叩击心前区,击力中等,连续3~5次。此法 适用于心脏刚刚停搏应激性增强时,若心跳、脉搏恢复即复苏成功。若无效则应马上施用 胸外心脏按压:伤员仰卧,急救者以--手掌根部按住伤员胸骨中下1/3交界处,另一手交 叉重叠于手背上,肘关节伸直,充分利用上半身的重量和肩、臂部肌肉的力量,有节奏地带 有冲击性地垂直按压胸骨,使之下陷3 ~4厘米,间接压迫心脏,将手很快放松,让胸骨恢 复原位,每分钟按压60 -80次。操作时,如能摸到颈动脉跳动,上肢收缩压达60毫米汞柱

浏览67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