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文化意义的重组和社会谱系的重组使武术文化具有两重性, 成为一个杂交文化体。

在武术的文化生产中,文化转换拓展了文化生产的材料、对象等,改 变了文化生产的工场和消费对象;意义的重组和社会谱系的重组,改写 着武术的文化表象,移动了门户武术的文化边界;吸收了不同的社会人, 并在具有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的生产中社会化(将武术生产变成了社会生 产,使武术活动渗透到社会生活之中),也生产了具有两重性的新文本 (“实用性/审美性”、“规范性/自由性”、“传统/现代”、“中/西”等),成为杂 交文化体。

杂交文化体的生产(“继承/创新”)是对众多矛盾的统一,是矛盾性 的生产:以看似矛盾的形式反映事物运动矛盾的普遍性,解决武术发展 中内部矛盾性和外部矛盾性。也就是说,武术的矛盾性生产,从门户武 术解决了武术发展的内部矛盾性,在内部矛盾性的解决中推动了武术 技击范式的百花齐放,实现了武术文化的独立宣言;同时,武术又以武 德应对发展的外部矛盾性,并从外部矛盾性的解决中寻找到武术文化 的生存空间(武术发展的新大陆),实现了武术发展的社会软着陆(将武 术社会化)。近代以来,武术杂交文化体的矛盾性生产,在不得不应对 “中/西”问题时,又困难地面临“古/今”矛盾。武术文化生产杂交文化 体的经验(在中国武术历史发展中,相继完成了与现实政治的结合、与 士大夫等社会精英的共鸣、与传统文化的结盟、与百姓生活的融合、与 西方体育的嫁接,这是当代武术文化生产应该承继的历史经验和文化 精神),也提醒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当代文化生产的两重性,正确地对待 传统和西方,在克服金耀基所说的“20年代不想看,80年代看不见”的 同时,也应在眼下“国学热”中冷下来,在重新将传统作为当代文化生产 资源的同时,不应无视西方的文化资源,如刘梦溪“历史不能割断,世界

不能脱离”的告诫①,而以“古/今”、“中/西”的矛盾性生产推动武术的当 代发展。因为,无论是传统还是西方,皆非我们当代文化生产可以依赖 的直接力量,都需要借助文化转换、经过重新阐释,成为武术现代性生产 的文化资源。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一1937)》,上海人民 出版社1994年版。

[美]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0年版。

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王宗岳等:《太极拳谱》,沈寿点校考释,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年版。

[英]冯客:《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杨立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白木:《勾践剑何以千古不锈?》,《精武》2006年3期。

柏桦:《明代赐尚方剑制度》,《古代文明》2007年第4期。

蔡龙云:《我对武术的看法》,《新体育》1957年第2期。

蔡扬武:《上海体育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曹守詠:《关于“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历史研究》,《体育文史》1992 年第1期。

陈春慧:《论射礼兴衰与文化嬗变》,《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2年第1期。

陈鸿祥:《反映民国“社会相”的〈运动歌〉》,《民国春秋》1996年第 3期。

陈利华:《舞物狮小考》,《文史杂志》2001年第1期。

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载王梦旦编:《金文论文选•第一集》,香 港图鸿制版印刷公司1968年版。

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编:《中国近代体育史资料》,四川教育 出版社1988年版。

成善卿:《天桥武林艺人录(三)》,《武魂》1994年第9期。

成善卿:《天桥武林艺人录(四)》,《武魂》1994年第10期。

程二行:《造士 •选士 •命士——先秦士人文化的发展道路(二)》,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丁非杰、彭政蒲:《历届华中运动会概况》,《体育研究》1982年第 2期。

方彪:《镖行述史》,现代出版社1995年版。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谷世权:《关于中国古代射箭文化的几点新探》,《体育文史》1996年 第3期。

顾颉刚:《史林杂识初编》,中华书局1963年版。

顾颉刚:《中国史学人门》,何启君整理,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

郭国灿:《“力’’的发现——近代中国尚力思潮的透视》,《体育与科 学》1989年第6期。

郭国灿:《“力”的发现——近代中国尚力思潮的透视》(续),《体育与 科学》1990年第2期。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东京文求堂书店1935年版。

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

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全国体总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编: 《中国近代体育文选》,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年版。

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全国体总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编: 《中国近代体育议决案选编》,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年版。

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体育史学会编:《中国近代体育 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185

 

中国武术的文化生产

韩非:《韩非子》,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

刘向编:《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胡新生:《西周时期三类不同性质的射礼及其演变》,《文史哲》2003年第1期。

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1895— 1937)》,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黄仁宗:《万历十五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姜楠:《“射礼”源流考》,《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 第3期。

姜容樵:《提倡国术怎样才能普及全民》,《求是月刊》第一卷第三期, 1935年4月10日。

姜容樵:《从哲学科学说到国术》,《求事月刊》二周年第十一、十二 期,1936年9月10日。

金警钟:《实验之谈》,《求是月刊》二周年第十期,1936年7月10日。 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李根蟠:《从〈齐语〉和〈小匡〉看周代的士农关系——“西周士为自由 农民”说质疑》,《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4期。

李梦奎:《先秦射艺描写的文化蕴涵》,《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4年第3期。

李学锋:《国民党军中佩剑》,《军事史林》2004年第9期。

李雁蓉:《射礼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李仲轩:《逝去的武林——1934年的求武纪事》,徐皓峰整理,当代中 国出版社2006年版。

廉海萍、谭德睿、徐惠康:《东周时期青铜剑首同心圆的制作技术研

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3年第3期。

浏览95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