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政教练杨圭和
杨宝和1933年生在北京安定 门内交道口东大街,汉族,今年已 73周岁了。
杨宝和从小喜欢摔跤。15岁时 朱春侠前辈给他开蒙。随着年龄的 增长,后来他到京城各私跤场切磋 摔跤技艺,经历实践磨砺。后经朋 友介绍,又得到跤坛名将宝三宝善 林、徐俊卿(毯子徐,是他叩瓢的师 父)、熊德山等前辈的指导,跤技有 很大的提高。他和别人摔跤从不计较输贏,只是以互相切 磋技艺来交朋友。
我认识扬宝和是在1957年夏。他到我们厂干活;我们 一见面,三句话不离本荇,谈起摔跤来很是投机。那时他在 我眼里是个摔跤的大腕,我从心里佩服。我知道他那时已 经拿了全国第三名,于是要求他穿上褡裢过过汗。他同意 了我的要求,撂三跤。当我上去刚要去抢他的直门,他却借 我的手,抬腿给我使了个“架梁脚”。我在空中翻了个跟头, 倒在了地上。第二跤我又输一跤“小得合”。三跤两胜,我已 输了两跤了,没有心思再撂了,正在犹豫不决时,杨宝和上 前伸手够我的小袖,这时我借机抬腿给他使了个“顺手坡脚”,他是怕我脸面不好看,给我漂了一跤。从此以后我们 两个形影不离,成了好朋友。
1957年8月,杨宝和、王茂林、侯永奎、钱德仁、赵文 仲、郝正才都是市工人摔跤队队员,教练王德英,队长王文 永。这些人每星期二、三、五、日早9点到北京劳动人民文 化宫体育场练习摔跤。练完后,杨宝和就带我去天桥宝三 跤场帮场。有一次杨宝和、王茂林和我练完摔跤后,王茂林 说:“你们俩跟我到前门外买个小羊羔皮袄筒去,然后咱们 去华北楼吃饭,吃完饭我们三人去天桥宝爷跤场帮场去。” 当时我有事,就说:“我不去了。”杨宝和、王茂林对我说: “别不去呀,兄弟!走!咱们哥仨儿个玩儿会儿去。”他们俩 再三拉我去,我就跟他们去了。
来到夫桥跤场一看,买卖真火,里三层外三层,看跤的 观众把个政场围了个水泄不通。我们进跤场一看,宝爷、徐 爷(徐後卿)、陈爷(陈德禄)、孙奔头(孙荣,我们管他叫老叔)、 何兰亭、侯常瑞都在场。杨宝和叫我先跟侯老瑞摞几场,然 后陈金泉接着跟我撂。当时我很吃劲,陈金泉不动真的不 好撂我。头一跤他给我使了个“支别”,连砸带落,把我的水 音都给砸出来了,不过,对于我来说,当时没什么事。但杨 宝和看不下去了,“怎么着?我给你带来的人帮场,给你们 挣钱,你砸他?不行!”
他瞪着眼对我说:“王文永,你脱了 (褡裢)。我跟他来。” 当时我怕把宝爷的跤场给搅和了,就不在乎地说:“没事 呀! ”杨宝和说:“兄弟,我叫你脱,你就脱了。”
这时我才不得不把褡裢脱掉。杨宝和气哼哼地,麻脸 蛋子一耷拉,把褡裢就穿上了。他们俩一左一右,陈金泉是左路进攻,杨宝和右路进攻,两个人好几回合不见跤。大星 期天的,要不下钱来,宝爷脸色也难看。杨宝和是为我跟陈 金泉赌气,不见跤要不下钱来,用行话说叫闭杵门子,跤场 的人挣不到钱。当时我想:这事都是我不好,于是就叫杨宝 和给陈金泉“出托”(掉跤,漂跤),诚心让着对方,漂漂亮亮 地掉了一下坡脚,马上跤场内就“开锅”了,观众的鼓掌声 和叫好声不断,宝爷一看说:“止杵! ”(就是要钱)把钱要完, 他俩人又互相“出了托”,撂了几场跤。
杨宝和与陈金泉“打买卖”、摔假跤的时候,我到跤场 外边做着准备活动。因为陈金泉砸了我一下,我心里不服 气,还想跟陈金泉赌一场。这中间有几场帮场的撂完跤后, 我又跟陈金泉摔,他左我右,互拿对方的偏门小袖,我长他 短,把他挤到人群内,我低头突然照他手腕上咬了一口,疼 得陈金泉一甩手。我一耷拉肩膀,掉腰就是一下揣,把他背 到跤场中间,又把他放下。陈金泉开玩笑地说:“他咬我!他 属狼的,呲牙咬人!我不跟他摔了!”最后,打了两场买卖 跤,落了个皆大欢喜,从此以后,杨宝和、陈金泉和我成了 好朋友。
1958年5月,北京市体委在西城官园体育场举行了一 场中国式摔跤选拔赛。结果次最轻级冠军是北京体脘的陈 福德;最轻级冠军钱德仁;次轻级冠军是北京体院的贺子 文;轻量级冠军王文永;中量级冠军徐茂;次重级冠军陈金 泉;重量级冠军杨宝和。市体委把这7个冠军抽出来组成 了北京市摔跤代表队,集训地点在官园体育场,教练王德 英先生,临到比赛时,又换成了跤坛前辈满宝珍,领队是官 园体育场的场长王崇道。到了 8月份,我们又转到北京体育学院集训了两个月。10月5日我们到天津第五体育场正 式参加全国摔跤锦标赛。
杨宝和输给了内蒙古的拉玛和胡胡勒,而贏了上海的 周保民、天津的任广跃以及新疆的那哈巴士音。那哈巴士 音摔跤凶狠,只要叫他搂住,九死一生。当那哈巴士音对杨 宝和交战时,杨宝和采用以守为攻的战术,以逸待劳,你动 我动,就是不叫他搂抱上,急得那哈巴士音像脱缰的野马, 急着与杨宝和决战。杨宝和心里踏实,竞技状态好,不见兔 子不撤鹰,没便宜不干。杨宝和刚要攥那哈巴士音的小袖, 正好二人撞了个满怀,杨宝和借力给对方使了个“脑切 子”。接着再战,第三局杨宝和借那哈巴士音扑过来的时 机,正好用“小得合”侍候,结果3:0拿下。这次全国锦标赛 杨宝和又取得好的成绩,两次全国第三,他被国家体委批 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健将。
杨宝和摔跤的过程是痛苦的。我们都是“窝头练”,拉 家带口的,有吃无穿,上有老,下有小,虽然练出来了,并非 容易。为养家糊口,杨宝和赶过小驴车、大车,当过搬运工, 最后北京第一机床厂招收跟汽车的运输工人,他才归了口。
1958年底北京体委委托北京电子管厂建立北京摔跤 代表队,集训基地设在北京电子管厂酒仙桥电子招待所, 第一批队员有杨宝和、徐文会、李文江、王瑞英、沈德元、钱 德仁、丁德连、马骧、张铁春、王文志、吴增寿、马学、那振 刚、赵玉海、王惠民、王茂林、傅顺禄、徐茂(队长)、李宝如、 赵增瑞、王文永,教练满宝珍。杨宝和在队里起着主导作 用,后因满先生又回天桥跤场,不久,杨宝和代替了教练工好成绩。
三年自然灾害以后,北京摔跤队解散。杨宝和拉家带 口,生活困难,为了多挣钱养家,他毅然决定到天桥宝三跤 场加人卖艺的行列。因他在天桥宝三跤场能独挡一面,经 研究他拿九分。仅低于宝三的大徒弟、大组长陈金泉一分, 而满宝珍、陈德禄、徐俊卿、何兰亭、侯常瑞、陈国栋、周茂 兴等人有八分、七分、六分不等,分多者多拿钱,分少者少 拿钱。同时跤界中困难者,又是好朋友,常来帮场的人,给 点车马费,行话叫拿“黑杵”。这九分的钱是一个工人月薪 的10倍、20倍,跤场买卖好又火的时候都能达到30倍,因 此暂时解决了生活困难。但好景不长,文革开始后,天桥宝 三跤场及其他各种艺人所宣传的古老文^都被定为“四 旧”,统统予以取缔,天桥宝三跤场被解散后,杨宝和被分 配到宣武区体委工作。文革结束后,摔跤运动恢复,杨宝和 任宣武区教练,这时他从各体校调来青少年摔跤队员,经 他培养,很多队员成了摔跤高手,并在全国大赛中取得第 二、第三和第四名的好成绩。
1981年国家体委把柔道项目引进我国,杨宝和第一个 与柔道专家智松明伊、小林光一共同建立了北京柔道队, 杨宝和又改为柔道教练。之所以中国柔道有如此的好成 绩,与杨宝和同志是分不开的。
跤界有的人对自己的恩师不能诚心敬孝,年轻时跟师 父学习很多摔跤技艺,老师把自己掏心窝子的绝活都传授 予他,而他持跤养家糊口,并依此成为大名鼎鼎的摔跤教 练,最后却对别人说他的恩师:“他不是我的师父,他这人没有起色。”
这种人最终还是会受到跤界朋友们的鄙视和谴责的。
而杨宝和对于其恩师的情义让我佩服不已,给我们树 立了一个尊老爱师的榜样。有一次,杨宝和在跟王文永商 量摔跤比赛的时候,听说徐俊卿老先生病得很厉害,非常 着急,忙说:“明天你能同我一道去看看他老人家吗? ”王文 永说:“没有问题,你在家等我,我去车接你。”第二天,杨宝 和与王文永一起坐车到了徐俊卿老先生的家。进门后,杨 宝和见师父卧病在床,赶紧上前给师父行了个大礼,然后 凑到师父跟前对师父说:“师父,徒弟我短瞧您哪!”师父高 兴地说:“你来了就好,师父我想你们呀!”然后又对女儿 说:“赶紧打壶酒,多炒几个菜,叫他们在这儿吃了饭再 走。,,
这一天徐老先生的精神格外兴奋,陪着我们一起吃的 饭。饭后,宝和将身上仅有的300块人民币掏出来孝敬师 父,诚心诚意地对师父说:“师父,我也没给您买什么,您想 吃点什么就自己看着买点什么吧! ”徐老先生执意不收, “老人家,这是宝和孝敬您的,收下吧!”临走时,宝和留下
名片说:“师父您有事叫 师姐给我打电话吧。” 事隔3个月,徐俊卿 老先生故去,杨宝和闻讯 通知他们师兄弟把老师 给发送了,尽了他对恩师 的孝心。
傅顺禄生于1928年1月15日出生 在北京龙潭湖贾家园(后改为百果园),汉 族。卒于1997年8月。
少年时的傅顺禄生得腰腿灵活,较系 统地学过武术拜过师,学过京剧大武生, 这些给他以后摔跤、中幡奠定了基础。 1940年12岁的傅顺禄就步人少年跤坛, 小跤友们没有褡裢(跤衣),光着膀子在太 阳底下抹泥鳅,每天摔得汗流夹背。这时的他在这个小群 体中已出人头地,是个姣姣者。抹泥鳅时三跤两胜,他摔比 他年岁小的,胜两跤让其一跤;而与比他大的他会千方百 计动脑筋,以智取胜。跤坛前辈们认为他是块好坯子,将来 必有作为。
1950年他又认识了当时已在跤坛上崭露头角的徐茂 (后成为跤坛名将)。两人除一起练功外,还挤出时间研究摔 跤手法和跤绊的应用。俩人的功夫眼看见长。在北京城内 就有点名望了。1950年,也就是北京城解放的第二年,他和 徐茂到北京东单东大地(现在的东单体育场)熊德山跤场帮 场。熊德山是民国初年跤坛名将,卖艺老人。当时西城有个 很出名的跤手也在熊德山跤场。当傅顺禄刚要和熊爷打招 呼,这位跤手冲傅、徐二人说:“二位,知道此地是干什么的 吗? ”傅顺禄针锋相对地回敬:“此地不是刀山油锅吧?除此之外你说此地是干什么的?”
“这里是跤场,是摔+的地方。你长得像个假二妞子, 也敢到这地方来?” 1
“我知道这儿是跤场,摔人的地方,不然我们还不来 哪!”
熊爷一看俩人叫上板了,心说,干吧,对我跤场有利。 于是熊爷向在场众人用刚口开杵门子,圆粘子,用拴马桩 说:“诸位,您瞧见了没有,这二位都是来捧我场的,都是自 己人。哥俩个撂完跤,您抓钱垫场子,周济我熊德山一碗饭 吃,我给一站一立的鞠个躬。闲话少说,俩人穿上褡裢撂 跤。”熊德山“开杵门子”(招揽生意),观众一下子就多起来。 这时徐茂要穿褡裢,傅顺禄拉住他说:“他跟我叫杈把儿, 还是我伺候他。如果我输给他你再来。”傅顺禄穿好褡裢, 换上螳螂肚靴子,系好了骆驼毛绳,朝对手行了个摔跤礼 说:“请您拉扯点儿。”拉扯点儿就是手下留情的意思。“这 里是摔人的地方,谁拉扯谁呀,你哪儿那么多废话呀! ”那 主儿还挺牛的。傅顺禄心说,这小子敬酒不吃吃罚酒,等着 瞧,有你好看的。您还别说,从外表一看,对手的“戳个儿” 真是奘二棒子,大杓夸子,太阳穴鼓着,眼珠子往外努着, 脯儿肉翻着,肢子肉横着,四棱子胳膊起金线,外行人看了 眼晕能吓一跳,实际他是个大“僵棒”。您别看此人长得相 貌雄壮,摔上跤就不在行了。
傅顺禄一照面,右手抢上对方的小袖,上手掏上对方 偏门往怀里一拽,紧跟着就使了个“里刀勾”,对方像僵尸 一样倒在地上。这时熊爷“抖落包楸”说:
“诸位,这一跤叫‘老六猴’——腰找地,治杵(要钱)。”
当时观众给的钱把地面都盖满了。这一跤得2万多元(旧币 2万多元折合新币2块钱。刚解放时一天的工资才5毛钱, 杂和面9分钱1斤)。熊爷髙兴劲就甭提了,“哥俩个接着 撂。”再看那对手刚才那牛皮劲儿也没了。这第二跤对手想 先发制人,上去后左手攥上傅顺禄的小袖,紧接着右手盖 大领,横腿一别,当时徐茂说声“了不得”。说时迟,那时快, 眼看傅顺禄就要倒地。在千钧一发之际,傅顺禄松腰走跨 抿腿,使了个滑步脑切,对方像山墙一样倒地有声。第三跤 使了个撮窝,对方想抽腿不能,结果三跤没开张。对方脱褡 裢拿起衣服对傅顺禄说三年后我拍门找你姓傅的叫你 还跤债。”
这一天熊爷请徐茂和傅顺禄吃的炸酱面。
1953年,傅顺禄带艺落脚宝三宝善林跤场,当了一名 吃劲的伙计。由于他是功夫跤,表现出色,使绊子干净利 落,内行看后给以高度评价,大加赞扬,所以宝善林对他很 重视。宝善林认为傅顺禄不但适合摔跤,而且也适合练中 幡。于是在天桥艺人头面人物张宝忠(张玉山之子,天桥拉 硬弓的艺人,同时能开四张弓,驰名中外)、朱国权(天桥卖 大力丸的,也是武功一身)、王宝福(卧轨而死)等人的撮和 下,与马贵宝同一天给宝爷磕了瓢儿。
给宝爷拜师后,宝爷对他刮目相看,又单独换了方式 专门培养。跤界听说天桥又出现一个傅顺禄,很多跤坛上 的“斗虫”纷纷前来与其一争髙低。傅顺禄深知自己所处环 境,所以每天^$师父指点的功夫反复研究练习。经过一冬 一夏,他的跤技又上了一个档次。
1957年秋的一天,从天津跤界来了一位头面人物,把天桥跤场所有前来帮场的跤手都摔了。傅顺禄一看此人跟 自己是师兄弟,有过命的交情,就对此人说:“师兄,咱们哥 俩穿上(褡裢)赌一下,第一跤咱们哥俩‘掐尖儿’(动真的,摔 真跤)〇 ”
这天宝爷跤场被观众围得水泄不通,人们都想一饱眼 福,看这场高水平的京津两地跤手一决雌雄。哥俩穿上褡 裢,一照面对方就给傅顺禄使了个反挂门的撩勾。傅顺禄 塞对方直门往外一捅,又一变脸,弄了个两“掰”着,对方的 撩勾从不走空,而今天在傅顺禄的身上却没起作用,尤其 是对方比傅顺禄大两个“份儿”(不是一个级别的)。见手无 效,对方脸上有点挂不住,二人又一斗手,傅顺禄一看机不 可失,捌胳臂就是一个“里刀勾”。这绊使的太棒了!对方起 来说:“兄弟,这一跤我输你心眼上了。”可以说这是傅顺禄 跤史中最难忘、最得意、斗智斗勇的一场跤赛,而且是一场 以弱胜强之争。从此傅顺禄的大名响彻京津两地。这也是 宝爷对傅顺禄的一种变相“挟帮1培养)。
国内跤坛人士都知道,一个好的、成了名的跤手只练 功不摔,久而久之就成了“功夫老”了,而只摔不练功夫,久 而久之就是个“摔熟”了。应当是摔中练,练的同时多摔,多 见生手,多串场子,多找高手切磋,多实践,才能成为一个 好较手。摔跤跟读书一样,有的人死读书,读死书,到头来 总结报告都写不好,这是“书呆子”。摔跤也是如此,死摔 跤,摔死跤,几年过去也还是身不是身,手不是手,步眼不 是步眼,摔起跤来粘粘糊糊,到头来是个“跤筐”、“四面 倒”、垫跤场的陪衬。傅顺禄不仅刻苦练功,而且是个勇于 实践的人。
自1957年以后,傅顺禄多次参加市摔跤比赛,成绩名 列冠、亚军。1958年他被市体委选进北京摔跤代表队。在队 内他有长兄之风,不骄不躁,不保守,帮助队员提高摔跤水 平。北京队在几次热身赛中八个级别都取得较好的成绩。 之所以全体队员都尊重他,一是作风过得硬;二是为人善 良,给队里做出了好的榜样。例如,获市五连冠的王文永回 忆:“傅顺禄和陈金泉、徐茂都是我佩服的人,特别是傅顺 禄,在技术上他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之所以我的别子能吃 上劲,坡脚摔人,都与傅老兄的精心教练传技是分不开的。 吃水不忘挖井人,傅顺禄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大家都知道,宝善林他老人家给后人留下了中幡技 巧,“摞子行”内的人无丝毫争议。宝善林在1939年带中 幡、掼跤东渡日本,受到日本各界人士的欢迎。1950年中幡 掼跤用来支援前线,贡献过飞机、大炮,受到内蒙古人民委 员主席乌兰夫的表扬,赠红旗一面。1953年宝善林带中幡 掼跤到湖南毛主席家慰问。毛主席的六叔看后赞之为“中 幡一绝”。宝善林把所有的中幡绝活儿都毫无保留地传授 给了他的弟子陈金泉、傅顺禄、徐茂。在这里要特别提到的 是傅顺禄,他不但继承和发展了中幡的绝活儿,而且经他 们父子研究练习,又创出新的套路,如中播的“开屏”、“钓 鱼”、“立碑”等21种新的动作。
傅顺禄在北京摔跤队的时候,他把宝善林宝爷传给他 的中幡技术又传授给了对中幡一窍不通的马学、王文志、 李宝如等摔跤队员e当今中幡技术分为几个分支,但总的 根源还是起自宝善林处吧。某些人打着宝善林的“继承人” 和“天桥艺人”的旗号,而实际上又说自己没有师父也没有 中徒弟。这个是艺人,那个也是艺人。请问如果不是宝善林的 徒弟傅顺禄把中幡技巧传至北京摔跤队队员的身上,恐怕 中幡这一古老艺术品种如今也就不会存在了。傅顺禄苦心 研究中幡技术绝活,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从1989年,以傅 顺禄为首,带领他的弟子常金泉、沈冠初、阎德利及掼跤弟 子王鲁根、陈广禄、白长河和他的4个儿子文志、文启、文 友、文刚等人多次参加地坛、龙潭湖、陶然亭、日坛等庙会,
展。傅顺禄的几个弟子说:“我们决不辜负师爷的重望,我 们晚辈一定要把师爷留下的中幡和摔跤技能代代传下去。”
浏览7,52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