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与尚师年岁相差过大,尚师开始是不收我的,说:“老师傅, 小徒弟,以后给人当祖宗呀!”唐师一个劲儿地说:“读书人的孩子, 不错,让我立下“学成后不收徒”的誓言。②

在“老师傅,小徒弟”的托辞中,尚云祥担心的并非李与他的年龄距 离,而是李仲轩的进人可能造成的尚系孙辈社会秩序的混乱;因为,“明 长幼之序”的周礼有“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 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礼 记•乡饮酒义》)之规定,形成了中国将年龄大小与社会地位高低相联系

的尊老传统。所以,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辈分高低与年龄大小的 倒置现象,不仅妨碍宗亲之间的亲情交往,而且也常常是宗亲隔阂的根 源。也就是说,如果收李仲轩为徒,那么李即可能是尚系门下与李年龄 相仿之孙的师叔(甚至是李仲轩门户永远的位高),年幼辈高的李也就可 能成为搅乱门户“差序格局”的石子。同样,在尚云祥以年龄为由拒收李 仲轩时,杨露禅的拒绝收徒又有门生社会交往的新考虑。在收贝勒之子 石少男(也有人称之“时绍南”)和武状元出身将军岳柱臣为徒后,面对旗 营下级军官凌山、万春、全佑得其传、欲行拜师礼之际,杨露禅让三人拜 其子班侯为师①;其举不仅避免了凌山、万春和全佑与时绍南和岳柱臣社 会交往的尴尬,而且也以门户班辈遵从、复制了社会秩序。

第三节“生万物”的空间:门户的流动性和异质性

李劼认为,就像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样,“第 三空间”是基于双向同构方式和思维,有助于克服“对立统一、合二而一、 黑格尔的正反合”等单向度的封闭的哲学。©三生万物的门户以流动体现 了武术文化生产的双向性,以异质体现其同构性。

一、流动:门户空间的动力机制

(一)门户流动的三股潜流

作为社会空间的门户,其表面稳固的地理位置中具有三股潜流。一 是人的流动。静止的门户以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习武者的迎来送 往,折射其流动性;在习武者“人学/毕业”的流水线上,门户静止的地理 位置刻录了门户成员的记忆,储蓄了一批又一批成员对门户大家庭的情

感。二是场所的流动。地理位置并非稳固的门户从两方面体现其场所 的流动性。一方面地理位置的变化直接反映了作为实体空间的门户的 流动性,如李仲轩先是于母亲家(王家)祠堂学之于唐维禄,后被其父发 现,改为远行十里开外的唐维禄家中学习①;陈家沟庭院练拳,随着各家 院落面积缩小、卖场库房等公共空间的消失,人们在宅院平顶成立新的 练拳的场所(将拳场移至屋顶)②。另一方面,门户成员学有所成后的另 立门户似原先门户的“分店”,间接地实现原先门户的地理迁移。三是技 术的流动。无论是人的流动还是场所的流动,都是借助技术流动而实 现。其中,人的流动,为门户新体验而来,因完成身体体验的“注射”而 走;同样,场所的移动,也是门户身体体验于空间上的位移。技术的流动 推动了门户的“人的流动”和“场所的移动”,技术的流动也使门户由实体 性空间变成精神性空间。在技术的流动中,门户技术由师傅注入徒弟, 不仅使成员身携家族相似性,具有技术的一致性;而且也形成门户惯习, 门户成员分享着“共同的”精神魂脉,具有身体和精神的一致性。当李仲 轩帮助其师唐维禄送药给烟台师叔时,“远远看见一个人跟我打招呼,原 来是这位师叔的徒弟。他对我说,我一看就知道是你,咱们是同门,走路 姿势都一样”③。

(二)门户流动的交换本质

在门户“人的流动、场所的流动和技术的流动”三股潜流中,其本质 是交换。如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所言,“如果没有交换,就不会有社 会生活”。门户的存在是因为它有可交换之物,授拳者以门户技术待售、 习拳者以时间汗水等资本投资,双方也以师傅之授、徒弟之学完成了门 户技术的交换,实现了门户武术由师向徒的移动,组成了门户的社会生 活和武林世界。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在交换之前,什么也没有;在交

换之后,什么都出现了”。门户技术的交换,除了发生在门户内部师徒之 间之外,也有外部门户之间的交换。门户外部的交换,并不完全以技艺 为媒介,还有人际关系的纽带,即以人际关系交换其他门户的技艺。这 种发生在门户之间的人际关系与技艺交换,常常借助徒弟的转学,以两 种形式表现出来。一是上对下的接受。甲方接受身负人际债务乙方的 技艺债,常常用徒弟来接受乙方的人情债。这种发生在门户之间技艺与 人情的交换,也因债务接受方非本人,一方面暗含了乙门户人情债务偿 还的不彻底性,另一方面又以债务清算的间接性,将人情关系在下辈身 上继续延续。二是下对上的奉献。乙方将得意门生转托甲方门户深造, 将“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乐乎”的师之乐传递给甲方门户,并借此暗示 甲方的高位,也在徒弟身上继续门户间的友谊和人情(将门户之间具体 二人之间的人情在门户代代相传中增殖)。

(三)技术交换的临近原则和社会交换的人情因素 从技术层面看,以差异对立作为发展策略的门户,在进行门户内外 的交换时,也大都采用“临近原则”,以技术相似门户作为社会支持的源 泉;也就是说,门户的差异性发展使它们面临相同的“对手”,而志同道合 的门户也就自然地选择相互类似的门户技术作为交换的对象,互相支 持,共同壮大。

从社会层面看,门户之间的交换大都建立在深厚的人情基础上;因 此,门户内部发生在师徒之间的技术交换,也常常附带师傅的人情赠品, 而门户外部的技术交换则是社会支持的获得与巩固。也就是说,门户内 外的交换,并没有随着技艺的等价交换而止步,相反倒是推动了人情的 循环,启开了广泛合作的航程。门户之间技术的交换,并不因为交换而 缺损,相反是有所增益,并在门户之间文化意义重组与社会谱系重组中 增添门户技术的丰富性。

二、异质:门户空间的结构特征 作为社会空间的门户,其异质性通过成员个体特征和个性化的技术

范式表现出来。

(一) 个性与共性的异质空间:家族相似

门户不同个体特征是门户共性中的个性,具有“家族相似”,也使门 户成为既是个性又有共性的异质空间。在门户交叉重叠的“相似网络” 中,不仅接纳不同个性的成员,而且也形成了不同技术特点、技能倾向的 “毕业生”。如学之于杨露禅的凌山、全佑、万春分别以“善拿、善化、善 发”①而得其师“筋、骨、皮” ©。一方面,他们的“善拿、善化、善发”之长将 彼此区分开来,使他们的杨式太极拳各具特色,从中体现门户的异质性; 另一方面,他们又以杨露禅的“筋、骨、皮”统一于杨式太极拳,带有杨氏 的“家族相似”。此外,门户差异化特色之路的新体验系统,一方面为成 员提供了一套权威的、稳固的、指向某个终极目标的秩序体系,虽然大多 数门户成员处于“得到老师的东西”阶段,但是,他们在对门户新体验系 统的重温中还是会出现一些具有个体特征的“知新”。这些不同的“知 新”,也使集体的门户成为个体的门户;同时,这些不同程度的“形成自己 的东西”,还为门户知识增添了新内容,带来新的问题,并储蓄着门户范 式革命的力量。

(二) 排斥与吸收的异质空间:差异化发展

门户技术范式的差异化发展,在形成门户技术个性的同时,也使门 户成为既排斥又吸收的异质空间。一方面,门户的差异化发展使武术技 术呈现多元对立——主要使手与专门用脚之分,站着打与倒地踢以及立 于桩上打之样,正面打与避正打斜之异,“放长击远”的远距离之打与“出 手短”和“发腿低”的贴身近战以及“挨帮挤靠”的零距离打之别,一动一 势沉稳扎实之打与运动迂回中打、身稳神清之打与身形飘忽醉态之打的 区别,手法密集(如翻子拳“双拳密如雨,脆快一挂鞭”)的狂风暴雨式打 与如行云流水的边走边打(如八卦掌“以动为本,以变为法”的“随走随

变”)之异样——使门户成为武术的异质空间。另一方面在差异化发展 和特色之路中,门户对立于其他门户的差异发展,也间接地包容了他者。 门户的差异不仅是相对其他门户而言的差异,而且门户差异的坚持与发 展也是以彼门户作为参照:在与其他门户的对比中,发现自己的个性;在 与其他门户距离的保持中,坚持自己的特色。

总而言之,“三生万物”的空间,以区别其他门户的差异性发展,形成 了门户技术,并在创拳者、授拳者和习拳者三方共同生产下发展了门户 技术,形成了门户“封闭与开放、排斥与兼容”的矛盾两极。也就是说,门 户并非一个均质化空间,而是综合多种性质,甚至对立性质的空间。同 时,门户固化的社会结构中有流动,而门户成员、知识(体验、经验等)、场 所的流动也使表面看似封闭、排斥的门户具有了开放性和兼容性;许多 流派拳种都是交流之果,也在兼容其他门户中增生新体验、发展新技术、 促进社会交往。可见,保持诸多对立因素张力的门户,以开放性将人们 联为一体,同时又以封闭性把更多的人逐出共同体;以门户经验限制了 其他体验方式(如门户技术的积累使成员的学习成为不能承受的经验之 轻,体验本门户技术所需时间所花精力,难以心有旁骛),同时又呼唤成 员新的体验,并以成员的新体验推动流派和拳种的发展,以代表人物的 新体验革命带来了流派拳种的转型。这样,因“封闭性和排斥性”聚集了 一群人的门户,又在“开放性和兼容性”中推动了门户技术范式的发展。 换言之,由“封闭性与开放性、排斥性与兼容性”等“二”组合的门户,在包 含“二”的“三”——既有彼又有此的彼此结合体——中推动了门户的 发展。

浏览1,43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