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摔跤国家级 教练员杨子明,童工出 身,12岁学习地秧歌, 13岁跟天津卫老前辈 一条龙(回民、北京人)学 习掼跤整6年。6年后 又跟老前辈卜六卜恩富 进一步深造。
20岁后他功夫在 身,开始到南市于永泉 于七爷跤场帮场。杨子 明在帮场过程中任人不 惧,穿上褡裢都是“黑脸 赌”,不管老少爷们一跤 不让,因此他摔了“四大张”中的俩大张。解放前在天津跤 界除了高登弟,四大张是天津卫跤场上的台柱子。他们被 杨子明贏了,面子上过不去,于是他们就约人想把杨子明 废了。废杨子明一事被于七爷知道后,他马上找到仁三爷 和王连元,请他们出头摆平此事。几个人商量后,他们出主 意叫杨子明给四大张之一的大老九张魁元叩了瓢,叩瓢后 理所当然地招致张连生、张鸿玉二人的反对:杨子明把我 俩摔了,你大老九不帮助我们报仇,反而收杨子明做了徒弟,这不是吃里扒外吗?为此四大张之间又闹了矛盾。于是 仁三爷、于七爷、王连元等人出头又给他们说合,在酒桌上 仁三爷说:
“你们四大张是天津40年代跤坛英雄,现在天津又出 来一个新的跤坛能手,是你们的晚辈是你们哥几个的接 班人,有什么不好的?都是天津卫人,相煎何急?”
仁三爷此话说完后,四大张等人面对事实也就无话可 说了。这时仁三爷等人对事先安排好在屋外等候的杨子明 说:
“子明,你进来,给你的各位师大爷行个人礼吧!”
杨子明进屋给每位师大香行了4L后,张鸿玉怨火全 消,并答应从今往后给杨子©说功夫、说洋子,共同挟磨自 己的师侄杨子明。这场风波諕这样解决t,多亏了仁三爷、 于七爷、王连元等人,杨子明才躲过了这一劫难。特别是仁 三爷,他对杨子明乃至中国掼跤的成长和发展做出了应有 的贡献。
说到仁三爷,他是穷小子出身,用天津人话说他拉过 胶皮(北京人叫洋车),当过学徒,卖过各种苦力,用他自己 血汗挣来的钱开了个小橡胶厂,后来他做买卖公道因此发 了大财。仁三爷发财不忘穷哥们,吃不上、穿不上、拉胶皮 交不上车份的他都给以周济。同时在天津跤界,无论四大 张也好还是杨子明等,以及北京的熊德山、赵文仲、宝三宝 善林、陈金泉等人都被仁三爷热情招待过。张连生的职业 是买卖果品的,仁三爷成列车的果品、资金周济过他,又如 杨子明1953年到北京参加全国摔跤比赛,仁三爷出手大 方,赠100元做为杨子明的食宿旅差费用。杨子明摔跤的成长与仁三爷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杨子明第一次就在1956年9月10日至15日在北京 举行的全国摔跤锦标赛上拿了全国冠军。参赛的有北京、 上海、贵州、青海、甘肃、河南、吉林、湖北、云南、浙江、山 西、辽宁、黑龙江、山东、内蒙古、江苏、四川、河北、湖南、新 疆20个省市,裁判长是温敬铭。杨子明参加次重级别的比 赛,当时进人前六名的有天津的杨子明、内蒙古的苏达那 木、新疆的阿不力孜、内蒙古的额尔巴图、山西的肖登海。 在这5名劲敌中,最强的硬手就得说是内蒙古跤手苏达那 木了。当杨子明与苏达那木争冠军时,身强力壮、号称摔死 牛的苏达那木根本不把杨子明放在眼里。在较量中,杨子 明从外圈反挂对方直门,冷劲一搁,对方的胳膊刚抽出来, 杨子明打闪纫针般跳进去使了个撩勾,这一招叫反挂直门 勾子,对方在空中翻了 180度,内行人看此跤真是大饱眼 福。第二跤杨子明抢先搛上了底手,就在苏达那木刚一伸 胳膊够杨子明的小袖时,杨子明使了个揸闪,对方一翻,倒 在地上。我亲眼目睹了这场14日在北海体育场的比赛。不 过当时我还没登跤坛呢。
杨子明一共得了4次全国冠军,每次进人决赛时,我 都为他捏着一把汗,这可能是由于与杨子明教授的交情的 关系。
我1957年9月在内蒙古宾馆认识了杨子明,他代表 天津队,教练是张鸿玉;北京的教练是王德英,因为王德英 先生看得起我,还给我派了个副教练的职务。我代表北京 队,经我大师兄徐文会给我和杨子明致手,我们才认识的, 初次见面听他的谈吐,给我一种诚实感,所以我打心眼里愿意接近他。有一次我们聊天中他以老哥的身份教我怎样 做人,他说摔跤的人,不要学旧社会流氓地痞那些臭习气, 我们摔跤的人无论到什么地方也不能跟人耍胳膊根,因为 我们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人才,身教重于言教。杨子明是 这么说的,他以身作则,也是这样做的。
1958年10月5日~13日全国摔跤锦标赛在天津举 行,参赛的有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宁夏、湖北、江苏、黑 龙江、陕西、山西、福建、广东、河南、安徽、吉林、四川、内蒙 古、新疆、湖南、贵州、山东、河北、辽宁、云南、甘肃25个代 表队,185名运动员,裁判长张文广。
在这次大赛中,进入前六名的有天津的杨子明、北京 的陈金泉、内蒙古的孟和、河北的白友文、新疆的吐鲁逊、 辽宁的武友。进入前三名比赛时,杨子明先碰孟和,如果孟 和输给杨子明,北京的陈金泉与孟和争第二、第三,如果杨 子明输给孟和,那么杨子明就得与陈金泉争第二、第三。
孟和摔跤凶狠,身髙1.82米,面目奇特,一只眼睛,赛 前过体重时他就满场打听:
“谁叫杨子明、陈金泉?”
因为他们这次参赛是有备而来的,他知道天津的杨子 明和北京的陈金泉是他这次金牌得主的阻力,不可逾越的 鸿沟。当杨子明称体重时,孟和指着杨子明就问:
“你叫杨子明?”
杨子明很客气地回答说:
“我正是杨子明。”
到场上比赛时,孟和确实是一员猛将。初赛时,他的拿 手绊子是一下“缠叼”,人人难防,不成想他遇上了强敌杨子明。杨子明以左为攻防,孟和右边攻防,俩人的底手同样 在一边,他们互相同时做好底手和上手。杨子明的上手占 外圈,用力一格,又拉起上步,突搶胳勝就给孟 和使了个脑切子(划步脑切子),孟和三条腿朝上,直上直下 倒地,而杨子明原地未动,亮相。当时天津第五体育场观众 5000多人,没有一个不喊好的,内行人说:
“这一跤摔出了国跤的风味,达到了最高水平!” 依我看,这是杨子明一生跤史中,使观众和内行最为 满意、最过瘾的一场比赛了。
如今他已从石家庄体工队退休了,由于他知名度高和 主持正义,各省市举行全国摔跤比赛,国家体育总局重竞 司都请他出来担任仲裁委员会的负责人。每次新老朋友聚 在一起,他总是和蔼可亲,无论大小人物都先与你打招呼。
2000年6月份,国家体育总局在宁波举办的非奥运项 目全国运动大会,接近尾声时,他的老伴突然去世了,家人 给他打电报的电文中都没敢跟他说实话,只说“病重”两 字。他接到家里来的电报,风风火火往回赶,到家时老伴已 经去世3天了。这时杨子明的心情我们可想而知了。杨子 明作为我的老大哥经常教育我说:
“我们这些摔跤的,不要动不动就和自己的老婆子发 脾气,我们全身心地投入摔跤,家里老婆子拉扯着几个孩 子过苦日子,这一辈子真不容易。现在日子好了,该叫她们 享点福了,我们这些摔跤的谁顾过家了? 一年到头不总是 山南海北的参加摔跤比赛吗?我们把青春精力都给与了摔 跤运动,而她们的青春又给了谁呢?”
杨子明回家的第二天,亲戚、朋友、儿女们已经把杨母火化一事安排好了,因为他有高血压,大家怕他承受不了, 所以没叫他去火化场。
自杨母去世后,他的3个儿子对他更孝顺了,他说的 话儿子们百依百顺,他们深有感触地对我说:
“爸爸凭摔跤给我们小辈攒来的家业,真是不容易。今 年他老人家都七十有二了,我们劝他再找个老伴侍候他, 只要他老人家高兴,身体健康,我们这些做儿子的也就心 满意足了。”
跤界朋友们对杨子明也是关怀备至,知他年岁已髙, 在生活上主动体贴他,天津的髙富桐(两次全国冠军,运动 健将)老两口总是三天两头给杨子明打电话请吃饭,有时来 北京到我家住个三两天,看看老朋友,到我的徒弟设的跤 场看看小年轻摔跤,当他看的兴浓时,还要给小伙子们说 说绊子,比比手,还是那样慈祥和蔼,杨子明大哥是我们学 习的榜样,是我们人生的一面镜子。
杨子明大哥的事迹平凡而伟大,他为中国的摔跤事业 真是呕心沥血。现在又为中国的柔道比赛项目创造新的技 术,他培养的年轻柔道队员崭露锋芒,在古稀之年还为我 国的摔跤柔道技术作出了更大的贡献,让我们这些比他岁 数小的人怎能不振奋精神和他一道去努力呢! 〔附1〕
工人出身的摔跤教授一扬子明简历1928年出生在天津,1938年参加工作,小学文化程 度。
1979年2月人党。
1980年3月被国家体委授予国 家级教练员称号。
1982年在日本东京嘉纳治五郎 的国际柔道比赛任国家教练。
1987年11月被聘为国家级高级 教练员。
1987参加日本福冈国际柔道比 赛,任调研员。
1990年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亚洲运会的比赛 任柔道调研员。
1979年在秦皇岛全国摔跤教练员学习班参加《中国掼 跤》一书的整理工作,该书经国家体委审定,于1983年由 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主要作者:傅永钧、满宝珍。
1980年,北京红山口全国掼跤教练员评审时,向评审 委员会提交了《论中国摔跤基本功》材料,得到了教练委员 会的好评,该材料存在国家体委运动司。
1987年一1988年,杨子明与孙登科、梁振起合写的 《柔道与中国摔跤技术特点》发表在山西《柔道与摔跤》刊 物上。
杨子明的学习简历:1950年一 1951年,天津市工人业 余学校毕业。
工作简历:1938年一 1958年在天津市华盛玻璃厂当工人。
1958年调河北省体工队任教练工作。
杨子明主要业绩:1940年学习和从事掼跤运动。
1953年参加全国民族体育运动大会,取得第二名。 1954年全国摔跤比赛取得第一名。
1956年参加全国摔跤锦标赛取得第一名。
1957年参加11城市及内蒙古中国摔跤比赛中取得第 一名。
1958年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摔跤锦标赛中取得第一名。 195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运动会摔跤比赛中 取得第一名。
扬子明先生任教之后培养的学生主要有:
刘爱青:1986年7月在比利时参加世界锦标赛中获得 第三名。
唐海利:1986年4月在汉城第十届亚运会中获得第二 名。
陈淑雁:1987年参加亚运女子柔道比赛中获得第二 名。
张维生:1974年一1980年参加全国摔跤比赛共获得 10次第一名。
张国君:1982年_1990年参加全国柔道比赛共获10 次第一。
张建忠:1977年一1983年参加全国摔跤比赛共获得7 次第一。
王胜利:1980年一1987年参加全国摔跤比赛共获8次第一。
据统计,经杨子明先生所培养的运动员在参加全国比 赛中获第一名的计60人次,培养出髙级教练员5至7名。
杨子明先生获奖情况:1985年他被授予新中国开拓者称号。
1987年被国家授予一级奖章。
1978年被河北省体委授予一等功。
1981年国家体委任杨子明先生为中国柔道协会教练 员及教委会委员,男子柔道教练员,协助总、主教练员选拔 培养新一代柔道运动员,把中国的掼跤之精华与日本的柔 道术相结合起来,总结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柔道新风 格。
杨子明先生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从实践到理论又 从理论到实践,他把中国掼跤技术向前和更高层次迈进一 步,这是前无古人的。他之所以成为摔跤专家和教授以及 享受国务院的特补,是因为他为国家做了极大的贡献。
〔附2〕
杨子明论摔跤运动的基本功
一、为什么要练基本功?
所谓摔跤运动的基本功,就是摔跤的基本动作和基本练法。
各项体育运动都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武术新星李连杰 之所以能在功夫影片“少林寺”中轰动国内外,首先是他有 扎实的武术基本功。不仅如此,各行各业也同样需要过硬 中_技玖名人彔 -169 - 的基本功。我们经常看到的、听到的歌唱演员、戏剧演员早 晨练音,虽然只是几个简单、高低不同的音节,他们却不厌 其烦地反复练习,甚至多年练习,乃至一生不断练习。我想 这就是她们起码的基本功。只有首先练好这些简单的、起 码的基本的功夫,才能唱出悦耳动听的歌曲、戏曲来。一个 摔跤运动员,没有多年刻苦磨练的基本功是练不好摔跤 的。这就好比建造一幢大楼首先要打好地基一样,地基打 不牢,建起楼房的质量就大受影响,成为空中楼阁。一个摔 跤运动员基本功练不好或不扎实,就练不好摔跤,更谈不 上成为一个好跤手。摔跤基本功不单是增强摔跤运动员的 身体素质(力量、耐力、速度、灵敏)的有力措施,更是直接掌 握摔跤技术的基本训练。不只是进攻、反攻、防守技术的基 本训练,而且也是防止运动创伤出现的良好手段。这已为 我们多年的实践证实。
二、怎么练摔政基本功?
摔跤基本功既是技术训练,又是素质训练,关键是跤 胆。不练基本功,动作就不扎实,不准确,有了扎实基本功, 也就有了跤胆。
基本功训练必须有腰、臀、腿和手臂力量的配合,也就 是行家们常说的上下手腕、肘、臂、腰、髋、腿、足的全身一 致的动作。使用一个摔跤动作,必须从头部开始至全身的 配合一致,才能奏效。“手是两扇门,全凭腿贏人”。摔跤不 练腿,摔时也白给,摔跤手不明,一辈子也不成。这说明手、 腿协调一致的重要性。
摔跤的基本功练法很多。我按空手练基本功和拿器械 练基本功分述如下:
徒手练基本功:
1、徒手练基本功:
⑴几种步法练习:磨盘步、车轮步、切跪、上步、背步、 盖步、格登步、跳步等。各种步法都有不同的用途。如盖步 用于揣、别、勾;磨盘步用于踢;格登步用于赶切、别、勾子等。
大挽桩、小挽桩:摔跤运动员必须练大、小挽桩。这 是摔跤的根本,是百绊之祖,即能进攻又能防范。如:上步 大挽桩:靠、管、挤、穿裆靠等都来源于此基本功。柔道的横 落、横分、里投等也都与此基本功相同。
小转髋:练腰、髋的灵活性和力量。如:小个头的攥 中心带或借对手中心带揣,必须卧腰卧腿有小崴桩的功夫。
提腿:有专门的练法(如田径选手的髙抬腿跑)用于 挤、顶以及由搓变成挤再变到顶桩,这是三部曲。
勾子空腿担劲(撩腿)要直,不能打弯练别子、勾子等 动作,每天得练“勾子空”,起码底腿有力量。
揣人:练四眼揣(北京叫四眼崩子)。揣的动作很多, 此基本功代表很多技术动作的练习。
崩子:挽、长腰等练习均属于崩子。
横叉、纵叉、压腿、过腿、摆合腿、盘腿、跪腿、抽腿等 总的是抻筋(拉籾带)。不但在摔跤进攻、反攻、防守中所需 要,而且防止受伤。
蹲踢、冲踢、长腰踢、长臂踢等都属于踢的基本功。
2、持器械的基本功:
⑴推子练习:
蹲推:要求腹部内收、手臂前推,略向上倾,要短促有 力,是专门力量练习,又是专项技术练习。
行进间的推子练习:速度要快、力量要好。
长臂推子练习:转体练推子、转体180度。
四眼推子练习:包括崩、耙、踢等动作。
大棒子练习:
骑马蹲裆式横棒(紧棒),练起来属于半圆形,练腕、臂、 肩、腰等处的力量。
盖棒:原地和前进、后退等行进间的练习。
持棒练大挽桩:跳步挽桩和上步、背步挽桩。
另外像抖皮条、抖麻辫、拉滑车、转缸、挑地秤等。民 间各地不同练法很多,在此只是略举几种最常见的练习, 其余恕不赘述。
练任何作都离不了上中下力量的配合,即三力合 一。练任何动作都离不开上下手的协调一致。
三、练基本功的注意事项:
1、 练基本功必须准确、扎实,要严格按每一个基本动 作去练,不能似是而非,似驴非马。否则准是事倍功半,甚 至是徒劳无益。
2、 练基本功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俗 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我们练基本功就必须坚持经常练,长年练,时刻练,才 能收到预期效果。
3、 练基本功要全面练习,不能有所偏,摔跤运动是全 身运动,它需要手、臂、腰、腿、脚的密切配合,因此要全面 练习协调一致的基本功。
4、 练基本功也要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操之过 急,急躁冒进。否则功夫不扎实、基础不牢,是不能有所长 进的。常言道:“欲速则不达”就是这个道理。
5、 练基本功是单调的,有时是枯燥无味的,所以必须 要端正态度,有自找苦吃的精神才能持久地坚持下去。
四、 摔跤基本功对柔道运动的影响:
柔道运动的投技动作很多是与中国式摔跤技术动作 相似的,因此练好摔跤基本功对柔道技术水平的提高有直 接的影响。
五、 为尽快提高我国摔跤运动技术水平,苦练基本功。 从我练摔跤几十年的切身体会中,深深感到基本功的重要。如果说我练了几十年摔跤,更确切地说我是坚持练 了几十年的基本功。
浏览27,908次
王金仲2021-10-26 18:47
杨子明,厉害。我如果没记错解放前他在玻璃厂吹灯泡。跤场上衣不沾尘!愿老爷子健康长寿!!!
wushu2022-05-23 17:12
中国式摔跤是以摔的技术为主体的,起源于徒手武术中的一门专门技术。它是中国武术中的踢、打、摔、拿四大主技之一。后来它和踢、打、拿分开了,集武术各个门派择取的精华徒手动作,自成一门。但现在和拳术仍有联系,只是各自发展了。
据史书记载:最早在战果时期“以为戏乐,用相胯示”秦汉称“角抵”,晋代又称相搏、手搏、相扑。三国时期魏主曹操将摔跤引入兵营,作为练兵的科目,唐代敬宗、庄宗、文宗都喜欢摔跤,致使摔跤由刚猛发展到轻盈、敏捷相当的水平。公元960年宋代,1110-1127年北宋末期《水浒传》中的第七十四回“燕青智扑擎天柱,李逵寿张乔坐衙”,燕青打擂争跤王,已将“摔”的技艺描述的淋漓尽致。书中所述动作就是现在中国式的散手跤,穿裆掼。书中所记“太原相扑擎天柱任原教师爷教着二三百个上足徒弟,二三十个相扑(摔跤)高手”。“当日燕青与宋江禀到:小乙自幼跟着卢员外学得这身相扑,好歹上台攧一跤,输了,攧死用无怨心。倘或赢时,也与哥哥增些光彩。”
所以说宋代已将摔跤技艺升华及推向普及阶段。南宋岳飞据守雁门关抗金御敌,全军上下以跤健魄。至今遗有“雁门跤风”四字,也就是在这个朝代年间开始、摔跤竞技已形成,单独分门立派奠基者,笔者认为,按史书所记应推为八十万禁军教头卢俊义(卢员外)为跤祖。中国式摔跤经历代演练,容纳各族及各个省份地区的摔法,于清朝已为朝廷所垄断并职业化。清代皇室从大漠草原步来,偏爱摔跤竞技,跤技高手经层层选拔,与宫廷武术大内高手精英,珠联璧合,进一步挖掘、研究、整理、演练、锤炼,使这一摔技,铸成、达到炉火纯青之境。所纳高手组成“善扑营”,也就是保护皇帝不挂刀的职业贴身御林军。“善扑营”的武士跤技高手称谓“布库”,摔跤技术定义形成并为鼎盛时期。
中国式摔跤从清代开始到现代在燕召河北最为流行,目前我国各地的中国式摔跤技术都是从京、津、保流传出去的,所以大家都知道河北是中国式摔跤的摇篮。华北为强,其摔技精湛又分为北平跤、保定跤、天津跤三大主流。
(一)北平跤:天子脚下也称王,是承继清代“善扑营”的遗风形成,王者风范,技术动作大、出场架势小(跤架)形似狸猫夜巡。白猿欲窜,多用俗称“黄瓜架”,它即以力降十会,似苍鹰扑兔刚猛,又一巧破千斤,兔滚鹰翻,轻盈迅捷。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那时北平摔跤正是风行一时,北京跤名闻全国,当时北京天桥最强的摔跤高手一位是:沈三(沈友三),一位是宝三(宝善林),还有杨春恒等人。沈三练的是民间俗称“细胳膊跤”――武术加跤,神鬼难逃,即快跤:一巧破千斤,现术语称“散手跤”。宝三玩的是“粗胳膊跤”――功力型,以功力压快,刚中强,以力降十会,即现拿着摔的揸把(手)跤。沈三即现在电视剧中的主角甄三原形,沈三比宝三更胜一筹,北京天桥双杰美名至今流传。
自古燕赵多英雄
(二)保定跤,也称保定府快跤:散手跤。它重视快速技术,是大架式出场(跤架)。保定跤上盘手法上擅用:撕、崩、捅、把位占先,下盘腿倒,上下配合,天衣无缝,打闪认针,妙计连珠,以快打快,刚中有柔,猛中含智,绵里藏针,长于以小制大,左道旁门,散揸相合,潜移默化,瞬间将对手制于末路。
这派摔跤高手近代有平敬一、张风岩、白俊峰、满老明、吴四等人。继后,名家大师有常东升、常东如、常东坡、常东起四兄弟和闫益善、马文奎等英雄前辈齐名。其中首推常东升,其摔技、解数浑身、动作潇洒、飘逸,获“花蝴蝶”之美称,常将对手制于无形之中败北。曾于台湾任军警界高级总教官先后在美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家建立“中国式摔跤馆”。
现代摔跤名将有王彦会,河北摔、跆、拳中心主任;张建忠、沈金刚、郭建生,河北柔道队主教练;周甫、杨建国、王胜利、安长青等“五虎上将”。
津门跤王、群星灿
(三)天津跤:它是北平跤和保定跤中间型的跤,动作非常的粗野、刚猛、自然。将灵巧、速度。力量溶为一体。近代摔跤名师有李瑞东、卜恩富、天津卫四大张(即张鸿玉、张魁元、张鹤年、张连生)。那时天津好手很少与外地名手交锋,名声不如京、保二地那样显赫。天津跤手名扬异地,还得感谢北京跤友,让我们回到公元1940年那个北平的夏天,那年天津张连生只身一人到北平天桥、下跤场。多次摔败当地诸侯名将,顿时威名远扬,群雄高呼,接着雄关大开,又走进了津卫大侠张鸿玉、张魁元、张鹤年前去助阵,以武会友,英雄相惜,在一个美丽的夜晚,北京跤坛名手特意在馅饼周饭馆设宴请了四大张,英侠把盏相聚,星辉互映。北平跤坛从此留下了四大张的美名,四大张之名也就传开了京津保跤坛。
五十年代初,祖国百业待兴。中国式摔跤这一国粹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贺龙元帅批示,在全民健身群众活动的基础上全国各省相继建立了职业专业队,系统的弘扬升华了这一国粹。河北在天津的基础上建立了专业队,张鸿玉老先生任首席,河北队执鞭教练。张鸿玉老先生1925年,先拜六合门李洪斌先生门下,学习武术及擒拿正骨,后拜天津南市清和街牛肉铺掌柜王昆山老师学习摔跤,王昆山的老师即是清朝“善扑营”的“布库”小鬼崔与大老冯(冯得禄)。小鬼崔有几手绝招,即看家的绊子、与对手一照面即可将对手摔晕过去。大老冯跤法细腻,诡诈,常在对方没来及反映就将对方置于穷途。张鸿玉老先生与跤坛泰斗张魁元、张鹤年、张连生在天津培养出不少各民族全国冠军和运动健将,如崔福海,张冒清,杨海生,僧格,丹巴,金木岩,其才德等。本省及外省名将都将受教于他们。为我国体育摔跤事业做出了贡献,让我们深深的感谢怀念他们。
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由全国摔跤冠军的摇篮、人才济济的天津代表河北组队,后来形成闻名全国的快、准、狠多边风格的天津跤,列队阵容战将有三军统帅,宝刀未老的大老九张魁元老前辈、衣不沾尘的杨子明、神鬼难拿的王恩信、跤坛天贼孟广彬、铁别子贾福才、威猛只将高福桐、闪电侠客蒋学刃等人。我国首批运动健将河北摔跤对占据三名:张魁元、杨子明、孟广彬,其中以杨子明最为突出,技术绻绵,在1956年全国摔跤赛中以十战全胜的成绩夺取全国冠军,在一次全国大赛中锁骨骨折的情况下,仍继续比赛,并赢得了胜利。将中国式摔跤的“快”字诀发挥升华到极至,直上九天,摘星揽月,漫游跤界星河。至今在世界中国式摔跤跤坛上留下他们可歌的一篇。
世界摔跤有四大项,五种类:(一)国际式摔跤分古典式、自由式两种;(二)中国式摔跤;(三)柔道;(四)相扑。
通过观摩、演练摔跤,我们会感受悟道,国际跤:跪撑、坐桥、双肩触地的残酷。柔道:关节技、绞技、擒技使人窒息,及反关节使用的残忍。中国式摔跤:逆关节为犯规,将对手摔置躯干着地,也为保护对方自己保持站立者得2分,将对方摔倒,自己也倒下后落地,或在对方身体上失掉平衡得1分,并中国式摔跤的技术动作远远多出国际跤及柔道的技术动作。我们通过演练中国式摔跤,会发现东方中华民族这是一个充满爱意、友谊,善良、智慧的伟大民族,我们因此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