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视作“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 园”,提出“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命题之后,党的十八大又概括出了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要求。因而,为了更好推进当代武术 的文化生产,我们首先需要梳理其发展的现状。在当代武术文化生产 中,不论是教育的课堂、竞技的赛场、民间的拳场这三大领域的具体实 践,还是这三大领域的理论研究,都更多集中于技术的生产、传播、消费, 而忽视了技术背后的文化意义,以及文化意义的生产与消费。这种以技 术为中心的生产方式也使当代武术发展面临不尽如人意的状况。
套路竞技场的武术比赛,除大会组织的武校学生之外,观众寥若晨星。 在淄博举办的“2003年全国武术套路冠军赛”的现场采访中,我们遇到一 位少年时参加过山东省武术比赛的淄博青年观众,他说:“以前的观众很 多。现在观众少的原因是,观众的欣赏水平提高了,而运动员的技术水平 却下降了。我们山东孙剑魁、邱方俭那批人最强,他们那个眼神、身法真让 人回味无穷。从全国范围来看,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从李连杰到赵 长军,水平最高。”在陕西举行的八运会预赛,“观众寥寥无几,场上的运动 员比观众还多”。①十运会通过运动员服装、配乐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 高了竞技武术(套路)的观赏性,“比赛吸引了很多武术爱好者,尤其以晚 上的比赛为甚,每场比赛均能吸引近千名观众到场观看。”②但是,由于竞
技武术的赛事组织还没有离开对裁判员公正执法的关注①,没有改变竞 技武术运动员“演而得分”和裁判员“看而给号”的单向度排序活动以及 武术赛事的以裁判为中心,因此,无论服装、配乐的初衷是怎样服务于观 众的观赏性,在没有以观众的“看”决定裁判的“看”、运动员的“演”之前, 观众均未真正进入竞技武术组织者的视野,观众也很难真正融人赛场 之中。
中小学体育课上,武术沦为“教材有、课堂无”的教学内容。国家体 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为期两年的全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调查研 究表明,虽然,在教学计划中将武术列为教学内容的中小学校比例高达 83.7%,但是实际完成任务者不到21%,部分完成者比例为48.1%,另有 14.3%的学校“有计划、无教学”,还有13.7%的学校教学计划中没有武术 内容。©对此,我们认为,当人们还未将学生对武术的需要作为选取教学 内容、确定教学方法、决定教学组织形式的根据,当武术教学还未从动作 规范的技术教学延伸到文化传播的文化教育,任何“裹以糖衣”的武术教 育改革都难以彻底地改变武术教育的现状。
民间武术,在20世纪80年代习武热之后被其他体育活动(尤其是外 来武技)取代。即使武馆收费远远低于跆拳道馆,人们还是涌入后者。 对此,武馆不是代教跆拳道就是改头换面成道馆。如截止2006年10月, 成都市跆拳道馆有300多家,武馆不到20家,其中尚有50%的武馆将跆 拳道作为主业,以武术为副业;长春市武馆只有三四家,正式的跆拳道馆 则有10多家(非正式的还有30多处)。©看来,民间武术以打为中心的教 育理念及体能训练,难以满足大众丰富的锻炼需要。当我们问家长,“你
浏览86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