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产与消费
“生产”作为一个话题,源于马克思对资本增殖的发现。马克思之 后,“生产”获得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如政治领域的权力生产、精神领域的 欲望生产、文化领域的知识生产。这样,社会变成一个巨大的生产机器, “生成、流变、活力”也成为“生产”的内在语义。①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重 要环节,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人们都存有消费的兴趣。然而,在西方 社会从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过渡中,当代社会已经从过去“生产”中心 转向“消费”中心,“消费”不再是“生产”的归属和附带,而成为“生产”的 引导和消费者存在的方式—切文化产品也都以商品的形式被生产、交 换和消费,文化演变为消费文化。®
在过去生产社会以生产为中心、如今消费社会以消费为主导的语境 中,马克思早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即揭示了两者的辩证关系, “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生产决定消费,消费也 决定生产。在马克思看来,消费和生产的同一性表现有三:第一,直接同 一性。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的生产;消费直接是生产,生产的消费。其 中,在“生产的消费”中,生产者物化;在“消费的生产”中,生产者所创造 的物人化。第二,相互媒介的关系。每一方都以对方为媒介,相互依存, 互不可缺,又各自处于对方之外。其中,生产为消费创造作为外在对象 的材料,消费为生产创造作为内在对象、作为目的的需要。没有生产就 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第三,相互生产的关系。两者的每一
参见汪民安主编:《生产•第一、二、三、四辑》题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005、2006、2007 年版。
罗钢:《探索消费的斯芬克斯之谜》,载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同上书,第18页。
方不仅直接就是面对、媒介着对方,而且,两者的每一方当自己实现时也 创造对方。一方面,消费不仅使产品成为产品的最后行为,而且也是使 生产者成为生产者的最后行为。另一方面,在生产创造出消费的一定方 式的时候,也是在生产把消费的动力、消费能力本身当做需要创造出来 的时候。①
在文化生产成为关注对象的过程中,社会学长期将“‘文化’作为‘结 构’不起眼的配角"(Archer,1988:5—6)、“社会生活的一个含蓄的特征 部分……构成了社会互动所依赖的潜在的假设和期待’’(Wuthnow and Witten, 1988:50—51);但是,当代文化作为记录文化(recorded culture, 或译录制文化)在数量和影响上的激增极大地改变着现代社会的性质; 因此,再从配角地位和含蓄特征来认识文化即显不足©,文化也逐渐成为 社会学家关注的对象,文化社会学获得长足发展。威廉斯在《漫长的革 命》(1961)中倡导对文化的社会过程的分析,在《文化社会学》(1980)中 则提出,“文化社会学关注所有文化生产的社会过程,包括可以被称之为 意识形态的生产方式”®。而文化生产,作为文化社会学最活跃的领域之 一,主要考察文化符号生产的环境条件和文化符号本身的特征之间的关 系。®虽然,文化生产的视角适用于“人际互动、组织间的关系以及整体社 会的运作”,但它还是因其忽略了政治经济学和霸权控制的问题、回避了 意义分析而遭批评;文化生产的研究要问的是,在何种条件下某个文化 范畴而不是别的范畴会被生产制造出来,制造者是谁,是什么塑造了这 些制造者的观念,他们的自主程度如何。©
参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中共中 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3—97页。
参见[美]戴安娜•克兰:《导论:文化社会学对于作为一门学科社会学的挑战》,载 戴安娜•克兰主编:《文化社会学-浮现中的理论视野:K王小章、郑琪译,南京大学出版 社2006年版,第2—3页。
Williams,77*6? ■Sofi.ao/o/o;〇/ CW/wr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参见[美]戴安娜•克兰:《导论:文化社会学对于作为一门学科社会学的挑战》,载 鉞安娜•克兰主编:《文化社会学"一浮现中的理论视野》,王小章、郑葙译,南京大学出版 社2006年版,第11页。
同上书,第12页。
(二)传统的新发现与新期待
在中国当代文化生产中,我们需要考虑以下理论语境和社会实践。 当下中国社会文化生产的重大问题之一是如何对待文化传统,一时 间大学、社会力量、政府等,作为传统重建的主体,也主导了一系列文化 事件。
2006年4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校园里,十多名青年学生上 演了 一场古代射礼仪式;2006年5月16日,武汉市以肃穆的古 礼为1 000名身着传统服装的18岁学生举行了成人仪式;2007年 2月25日,35位汉服爱好者在合肥三国新城遗址公园的“汉文化 主题日”上展示汉服、表演成人礼、剑舞、射礼等;2007年4月20 曰,20多名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的大学生身穿汉服, 在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所举办的中国汉代服饰展上演示了古代女子 成人礼(笄礼)、周制婚礼、射礼等礼仪;2007年5月5日,华商网和 轩辕文化网在西安大雁塔北广场联合主办了有15女8男参加的 “丁亥年中国长安汉服成人礼”活动,并举行了古代射礼游戏—— 投壶;2007年9月25日,在北京世界公园举办的“穿汉服,吟古诗, 吃月饼,赏明月,庆中秋”活动中,一位汉服文化传播者教20多名 外国人学习礼仪,亲身体验中国古代的拜礼、饮酒礼、揖让礼、射礼 等传统礼仪。
2004年,人大代表纪宝成提交了将传统节日纳入我国法定假日 的议案,2005年6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 化部下发了《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 2007年11月9日,国家发改委在其官方网站以“国家法定节假日调 整研究小组”名义刊登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155万网民参加了 此项调查;2007年12月14日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对《全 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进行了调整,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 节日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并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除了这些吸引人们眼球的文化事件以外,悄然流行的还有“农家乐”。①作 为文化事件(或从文化分析的角度看),“农家乐”现象值得思考的是,曾 几何时我们还以精粮为荣、以大块吃肉为理想,如今我们却又有了食粗 粮的追求,将水果蔬菜置于肉类之上而一改“以肉为贵”的理念;“农家 乐”现象发人深省的是,住进高楼的市民置身于未染(或少染)现代化影 响的野外山林间,唤醒了祖先山水生活的记忆。@并且人们对原始记忆的
唤醒不仅是生理的(如粗茶淡饭的记忆),也是心理的(如流行于上海的 “怀旧”之风),甚至是行为的(如“黄金周”的山水之游)。看来,人们注定 要在“五里一回头,十里一徘徊”的精神纠缠中向前发展。问题是,过去 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人类的前行,而忽视了前行中的“回头”与“徘徊”。或 者说,在现代化前行的战车中,我们忽视了“传统”对前行之人的精神牵 引力,以及当前生产中的传统材料或传统影响。
在社会围绕“传统”进行文化生产的同时,学界也回视传统,重新 认识现代性与传统的关系。在人们习惯地将“传统”等同于古老的事 物,并作为一个“过去”的时间概念来理解时,希尔斯认为,“传统”是 从过去延传至今或相传至今的东西,具备“代代相传的事物、相传事 物的同一性、传统的持续性”三个条件。③吉登斯认'为,传统是一个开放 的动态系统,存活于现在、连接过去、包蕴未来,而与人们的集体记忆、 仪式、形式真理和守护者紧密联系。®在费孝通看来,传统是“昔、今、后” 三维直线的时间序列融成多维的一刻,是前因后果串联起来的一个动
“农家乐”是指近年来,我国城市周边兴起的利用自家院落(以及田园风光和自然 景点),以满地跑的家禽(伴以野味)、田头新鲜的蔬菜和粗粮为主的餐饮业经营模式。
在吉登斯看来传统与记忆——特别是阿尔布克斯所谓的‘集体记忆’——联系 在一起;……记忆与传统一样,都是以现在为参照来组织过去。……‘过去消亡了但‘消 亡的只是表象,,因为过去继续存在于无意识之中。”“在现代,‘自然’变成了与城市相对照 之物;它等于‘乡村,,且常带有田园意味。”见[英]安东尼•吉登斯:《生活在后传统社会 中》,载[德]贝克、[英]吉登斯、[英]拉什:《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与 美学》,赵文书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80—81、97页。
[美]E.希尔斯:《论传统》,傅铿、吕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M1年版,第15页。
[英]安东尼.吉登斯:《生活在后传统社会中》,载[德]贝克、[英]吉登斯、[英]拉 什:《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与美学》,赵文书译,商务印书馆
2001年 版,第72—138页。
态的巨流。①霍布斯鲍姆则告诉我们,“传统”与其说是拥有古老的起源和 历史,不如说是近代的一种“发明”和“生产如中国孔子基金会在 2006年9月23日发布的孔子标准像(宽鼻子、阔嘴巴、浓眉毛、长胡须) 即是继唐代吴道子依据汉画像作《孔子行教图》以来,人们对孔子形象历 史想象的当代发明与创造。在传统的重新认识中,甘阳提出了当代中国 文化生产的“传统”在内容上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改革以来形成的以“市 场”为中心延伸的如自由和权利的传统,二是建国以来形成的追求平等 和正义的传统,三是数千年以来形成的注重人情和乡情的传统。③冯友兰 不仅将传统类分为抽象意义和具体意义之后提出传统的“抽象继承法” 命题©,也将人们对待传统的方式区分为二,一是照着讲,二是接着讲。 对此,李慎之在纪念冯友兰百岁冥寿时,以“接着讲、借着讲、通着讲”提 炼了冯友兰对待传统的精神。⑤其中,“借着讲”和“通着讲”提醒我们,当 代文化生产除了拥有强大的传统资源之外,也拥有无法忽视的西方资 源。关于西方学术资源,虽然早在20世纪初王国维就提出了“学术自 觉”,费孝通于20世纪80年代也倡导“文化自觉”,王岳川于2003年则提 出了中国人自己来发现东方的命题,但是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利用 西方资源的方式更多地表现为“照着讲”。因此,保持中西文化张力,“接 着讲、借着讲、通着讲”地进行文化生产,实现张岱年先生所期望的“兼综 东西之长,融创新的文化”的综合创新©,以及学界期待的“中国时刻的思 想创发”®,是当代甚至今后较长时间的重大课题。
浏览70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