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运会的北京中国式摔政队,是一座摔政学校,大家年龄接 近,都是运动员,教练员由李宝如兼任,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这批人后来成为北京摔跤界的主力军, 大部分成员为文革后摔跤的教练员,长期从事摔跤专业,为我市 和我国摔较事业做出了贡献。
(四)七十年代以后北京久竟赛战绩
1975年,北京组队参加了第三届全运会中国式摔跤比赛, 队员有:刘洪顺、韩和亮、刘晓雨、吕继民、王洪振、马建国、 冯升、李明元、刘玉森。
1980年,第四届全运会,中国式摔跤比赛在保定举行。参 加比赛的有:刘洪顺、曹家月、梁德金。宋守平、马建国、冯 升、李明元等北京组队参加了第六届全运会中国式摔跤比赛,预 赛在太原举行,1987年第六届全运会北京队队员有:李德文、 张新宪、许学文、韩继生、佟金生、刘长海、李友道、张立华、 苏洪涛、石磊等。
第五届全运全撤销了中国式摔跤。
1987年第六届全运会在广州进行决赛,中国式摔跤的82公 斤比赛进行的尤为激烈,进决赛的前六名运动员有内蒙古队的巴 特尔、格日勒图,河北队曹国双、山西队的李喜怀,新疆队木纳 江、北京队苏洪涛,这六名决赛运动员均有夺冠水平,谁准备得 充分,临场发挥的好,谁的意志品志好谁就能取得桂冠。比赛进 行得十分激烈,六人之间互有胜负,不到最后一场决出胜负将无 法确定名次。
历史有着极其相似的画面。1965年第二届全运会中量级比
,刘玉森(解放军队)最后一轮对内蒙古队赛音巴雅尔。赛音 巴雅尔是内蒙古继僧格之后最好的选手。刘只有胜才能夺冠,负 了因积分低就落人三名之后。4:3刘玉森胜利了夺得冠军。临去 广州之前苏涛涛拜会了昔日成功者。刘先生告诉他:没有幻想与 退路,只有拼贏对手才能夺冠。
1987年第六届全运全85公斤比赛完全重复着历史的录影。 最后一轮比赛,苏洪涛对木纳江。木纳江处于有利地位,木纳江
第六届全运会中国式摔跤82公斤级发奖仪式: 左1内蒙选手吉呼朗图左2北京选手苏洪涛 左3新疆选手木纳江 左4河北选手曹国双
若胜则稳得第一,木纳江若负,只要不是0:10则得第三,苏洪 涛负只能得第六,苏洪涛胜而不能以10:0胜只能得第四,只有 10:0绝对胜利才能夺冠,难度可想而知,参加决赛的选手实力 相当,10:0的绝对胜利谈何容易。压力不仅来自赛场,还有代 表团。第五届全运会北京代表团总共获18.5块金牌,而本届全 运会至此只获得17.5块。此时第六届全运会只剩下中国式摔跤 82
kg级最后一项,中国式摔较82公斤级比赛锣声一响,第六届 全运会竞赛项目胜利闭幕。
形势逼人,容不得你有思考,“两军相遇勇者胜”,放下包 揪,轻装上阵,把包揪留给对手。果然木纳江背上了想赢怕输的 思想负担,只用了 2'47"11:0木纳江败下阵来,苏洪涛获得了第 三届全运会中国跤82公斤的冠军,为代表团夺得了第18块金 牌,使金牌总数达到18.5块,完成了既定的任务,维护了首都 的荣誉。
第七届全运会在奥运战略的影响下,中国式摔较只保留五个 级别,北京1988年率先解散了中国式摔跤队,第七届全运会北 京没能派队参加。自1993年以后,各地省市,自治区中国式摔 跤专业队相继解散,每年的列行全国锦标赛也时有时无。
自1975年至1983年,北京参加全国锦标赛均由市体委临时 组织,集训20多天就参加比赛,由于当时各区、县体校设有中 国式摔跤班,每年均能通过选拔、训练、组队参加全国大赛, 1985—1989年北京有中国式摔跤专业队,全国比赛由专业队参 加。因此从80年代以后,北京再没有组织市级中国式摔跤锦标 赛。
根据统计,近代以来北京选手曾经在全国比赛获得冠军的 有:郭升祥(1935年第五届国民运动大会)、宝善林(华北运动 会)、熊德山(并列)、沈友三(并列)。五十年代以后有:郝正
(1957年)、钱德仁(1957年)、王德英(1957年)、王英华 (1965年)、王洪振(1976年)、李柳根(1974年)、李明元 (1974年)、王跃维(1977年)、陈来顺(1983年)、苏洪涛 (1987年)。另外还有北京籍摔跤运动员获得全国比赛冠军的有: 宋保生(1956年,代表上海市)、于勇(1959年,代表河北省)、 刘玉森(1963年和1965年,代表解放军队)、高宇(2003年代 表天津体院)。历年来获得运动健将称号的有王德英、钱德仁、 陈金泉、徐茂、杨宝和、李宝如、林炤、王英华、燕克强、苏洪 涛、另外,北京队的周茂兴(代表新疆)也获得健将称号。自 1989年以后,虽然北京仍是中国式摔跤开展比较好的单位,也 有群众基础,但技术水平大不如前了。以致北京多年来,未出现 高水平运动员,运动成绩处在下游。
中国摔跤有几千年历史,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已深深地 扎根在民众中。事物发展的规律都是波浪式的前进螺旋式的上 升,有高潮也会有低谷,有时波澜壮阔也有时会平静如水,目前 虽是低谷,在低谷中孕育着发展,在高潮中也会有不利因素产 生。在历史上晋朝曾把摔跤视为下技,并有士大夫进言皇上禁止 摔跤。到唐宋发展为民间娱乐的主技,并传播国外,到清代达到 历史的鼎盛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摔跤又有了复苏的迹象,在黯然中中国 跤走出了国门,有了 “法国巴黎市长杯”中国跤邀请赛,在北京 也有了国际中国跤邀请赛。2002年第二届中国跤国际邀请赛, 也随之在北京举行。目前北京有几十家中国跤俱乐部。国内的跤 王争霸赛、中国跤冠军赛、锦标赛。此起彼伏渐渐显示中国莰春 天的信息,“河里没鱼市上找”,专业队虽然解散了,习跤者却与 日俱增,诸位,您不用担心,中国跤灭不了。
浏览6,10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