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以来,军阀混战,社会极不稳定,经济萧条,人民 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体育极其贫乏。自清末宣统二年 (1910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虽举办过几次全民运动 会和地区性的比赛,但所设竞赛项目很少,主要是田径和球类等 项目,而民族体育项目的也仅有少数几次。

作为国术运动的摔政,民国十七年(1928年,10月15日至 21日,在南京公共体育场),由中央国术馆第一次组织了全国性 比赛(国考)。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0月20至30日),第五届国民运 动大会上,摔跤作为国术单项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北京(北 平)由国术馆组队参加了三个级别的比赛。

郭生祥:获得轻量级冠军。

张金印:获得轻量级亚军。

段文成:获得中量级第四名。

另外金墨林、李永福等人也参加了比赛。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第六届国民运动大会在上海举 行,摔政作为国术单项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北京市(北平)由 市教育局负责在先农坛通过选拔后,由市国术馆组队参加了各个 级别的比赛。

张庆:获得轻量级第三名。

满宝珍:获得轻量级第四名。

赵伯言:获得轻量级第六名。 •

宝善林(宝三):获得中量级第二名。

孙荣(孙傻子):获得中量级第四名。

许麟:获得中量级第六名。

张文山(张狗子):获重量级第二名。

华北运动会自民国二年(1913年)起至(1934年)共举办 了 18届。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第十六届华北运动会在河 南开封举行,摔跋首次作为国术单项被列为表演项目。北平跤手 姚秀、宁德禄、宁海亭皆是前清扑户,随国术队参加了表演。他 们三人循环上场表演,不计名次。他们三人皆是京城高手,基本 功扎实,功架大方,动作多变,干净漂亮,博得了广大观众的好 评,河南各报均给予了报道。此次表演影响极大,推动了中州和 北方地区摔跤运动的开展。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摔跤作为 国术单项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促进了北平摔較运动的开展。

熊德山:获得轻量级第五名。

宝善林(宝三):获得轻量级第一名。

熊德山:1933年在南京第二次国考获丙等并列第一名。

沈友三:获得甲等并列第一名。

民国三十三年(1943年),第十八届华北运动会在天津举 行。摔政作为国术单项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北平跋手随国术团

参加了比赛。

宋振甫:获得轻量级第五名。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第七届全运会在上海举行,由于 解放战争的影响,南北交通不畅,津浦铁路已不通车,北平只组 建了7人田径队,经由水路达上海,比赛后仍从原路返回北平。 北平跤界未能参加此次比赛。据文献记载自1928年第一次国考 至1949年北京跤手在全国及华北、东北摔跤比赛中,郭生祥、 宝善林(宝三)、沈三、满宝珍曾荣获冠军。

(二)五十年代北束队竞赛战缴

1953年,在天津举行第一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全国民族体 育观摩大会),摔跤作为国术单项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1956年9月10日,在北京举行了第一次全国摔跤锦标赛, 设五个级别。北京市组队参加了比赛。北京选派了5名选手参加 比赛。他们是:

王德英:(获得次轻量级第二名,并通过运动健将)

侯永奎:

谭贵福:

王德才:

杨宝和:(获得重量级第三名)

1957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行首次全国11省职工摔跤锦 标赛,设7个级别。北京市组织参加了比赛。

郝正才:(获得最轻量级第一名)

钱德仁:(获得最轻量级第一名)

王德英:(获得次轻量级第一名)

徐文惠:(获得中量级第三名)

王文永:(获得轻量级第四名)

赵文仲:

徐文惠:

1958年,在天津举行了摔跤锦标赛,北京市组队参加了比 赛。运动员有:

钱德仁:(获得轻量级第二名,并通过了运动健将。)

王瑞英:

贺子文:

王文永:(获轻量级第四名。)

徐茂:(获得轻次中量级第二名,并通过了运动健将。) 陈金泉:(获得次重量级第二名,并通过了运动健将。) 杨宝和:(获得重量级第三名)

1959年,在北京市举行了第一届全运会。中国传统摔跤定 名为中国式摔跤,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设8个级别。北京市组 队参加了比赛。运动员有:

王惠民:(次最轻量级第三名)

钱德仁:(次最轻量级第五名)

赵增瑞:(最轻量级)

李宝如:(最轻量级第六名)

丁德连:(次轻量级第七名)

曹增云:(次中量级第六名)

徐茂:(中量级)

杨宝和:(重量级第三名)

1960年,在太原举行了全国中国式摔跤锦标赛,设8个级 别。北京组队参加了比赛,运动员有:

王文治:(次最轻量级)

李宝如:(获得轻量级第二名,并通过了运动健将。)

刘金元:(次轻重量级)

贺子文:(轻量级)

徐茂:(次中量级)

杨广森:(获得中量级第四名)

陈金泉(次重级)

杨宝和:(获得重量级第三名)

(三)六十年代北京队竟赛战绩

为了参加第二届全运会,1964年,北京市体委决定成立北 京中国式摔较集训队。经过选拔和推荐,李宝如、林炤、燕克

强、白文亮、叶树林、徐炳金、孙德兴、宋守今、宋文启等为首 批队员,开始由北师大蔡寅宝先生任教练,不久蔡寅宝先生回 校,由李宝如兼任教练员,后又补充李明元、王英华、徐刚、李 德华、张树新、陈继桐、刘景颐等人。开始在东长安街体育场训 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调整到先农坛院内训练,最后报名情况 为:48公斤级的燕克强、叶树林;57公斤级李宝如、王英华; 62公斤级的白文亮;68公斤级的李明元、林炤。赛前除宋守今 外,其他队员均回原单位。

全队只报7名运动员,领队和教练员由李宝如兼任。

48公斤级:(燕克强,获第二名,通过了健将。)

48公斤级:(叶树林,获第四名。)

57公斤级:王英华,(获第一名,通过了健将。)

57公斤级:(李宝如,获第二名。)

62公斤级:白文亮

74公斤级:林炤,(获第二名,通过健将。)

74公斤级,李明元,(获第六名。)

本次比赛,北京队获团体总分第二名,该成绩是近代北京参 加全国比赛最佳成绩。

该队和第一届全运会北京摔跤队比较,一是年轻,李宝如 32岁,林炤27岁,其他队员均为18至23岁;二是文化水平 高,除李宝如外大家都是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并有两名大学生; 三是有魄力,训练比赛不保守,思想活跃,生活方面没有过高的 要求,上场没包揪敢打敢拼。四是凝聚力强,全队较为团结,训 练刻苦,开始半年为业余训练,大家白天上班晚上训练,不上班 的队员在生活上帮助上班队员,比赛时能主动让贤,叶树林让给 燕克强,57公斤级李宝如让给王英华,74公斤级李明元让给林 炤,为获得团体部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打下良好的基础。

浏览5,06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