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大刘只好中断了喜爱的摔跤事 业,转业到了宣武区一家工厂,当了一名普通工人。由于生活条 件不好,1969年不幸被煤气熏倒,煤气中毒后肢体行动不便。 但是病魔没有吓倒这位摔跤冠军,硬是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神 奇般战胜了病魔,不仅恢复了健康,还重新登上了赛场。1974 年参加了北京市运动会,取得次重级比赛第三名,次年代表北京 队参加第三届全运会,正是31岁的刘玉森还取得全运会第四的 好成绩。

刘先生常说:我的技术是北京队的,我的成绩是国家培养 的,我应该把它献给下一代。刘先生现已年逾花甲,身体康健, 还经常参加北京较坛活动,同跤友们表演摔跤、硬功。

六)多彩人生衷一业 马惠国

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什刹海体校有两个项目在社会上十 分叫响,一个是吴彬带的武术队,一个是徐钢和宋守今带的中国 式摔政队。吴教头的武术队不必细说了,带出了李连杰、李霞、 寇占文、王建军、郝治华一大批享誉全球的武术精英,至今不 衰。宋守今不是专职教练,也不是专业运动员,他原是航院理工 科大学的高材生,但喜欢摔跤而且水平很高,60年代是参加第 二届全运会的北京队的队员。文革期间单位闲暇,他自愿到什刹

海体校教摔較,首批带了刘长海、连志刚等优秀学生。摔政人士 大多出在南城,但什刹海摔跤队的出现却改变了京城摔跤的格 局。围绕着什刹海一左一右的学生渐渐对摔较也产生了兴趣,其 中有位四中的学生加了进来,他就是现今宣武队教练马建国。

马建国并非是咤叱跤坛的风云人物,也没有辉煌的战果,但他 的人生是多彩的,他对摔跤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却能使人钦佩。

马建国学摔跤受到父亲的阻止,而得到爷爷的支持。父亲一 生坎坷内向怕事,怕儿子学会摔跤出去打架,惹是生非那还了 得。爷爷幼年习武体格健壮,希望孙子能有点出息,别窝囊一辈 子。建国还是到什刹海体校学了摔跤。四中的学生学摔跤不大合 体。虽然那时候的四中不是而今的四中。老教师韩茂富极力反 对,韩老先生告诉建国,你练田径吧,那么好的条件,手榴弹投 到全国少年纪录试,很有前途,摔什么跤,韩先生的话并非没有 道理,但建国还是喜欢摔跤。

但事不凑巧,什刹海的摔跤班一度停办了,建国没办法又投 师在老师门下练举重。什刹海的举重班也很有名气,举重能练 块,也是重竞技。这样建国又练起了举重,举重的训练使建国有 了很好的力量素质和漂亮的身材,难怪后来参加北京市1984•年 健美比赛还得第二名。时间不很长,什刹海摔跤班又恢复了,由 先农坛新来了摔跤名家李宝如当教练。建国退了举重班又回到了 摔政班。在李教练指导下经过三冬二夏的系统训练,建国打下了 扎实的摔跤基本功和手步法,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从1977年 以后多次获得北京市冠军。建国说李教练不但教我摔跤还教我做 人,影响我的一生。为了准备第四届全运会,1978年组成北京 队,教练由杨宝和、宋兆年两位老同志担任。杨教练从教多年, 教学经验丰富,宋老师年轻有为,对中国跤有较深的造诣,技术 全面,训练科学有序,并在思想作风、文化修养以及做人的道理

等方面对建国影响极大,为其从事摔跤专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两位名师的指导下马建国真正知道了什么是中国式摔跤,在第 四届全运会上得了 74kg的第四名。进人80年代,柔道开始在中 国普及,各省市相继成立了专业队,北京队调选了王跃维等人入 围。马建国、曹家月、冯升当时是中学生,没有正式工作没能进 队。杨教练爱将的心甚厚,不愿意看到人才的浪费,便教大家练 “硬气功”。走江湖的人过去称“老合”,杨教练走过江湖,精通 此道。“玩意是假的,功夫是真的”,使气功虽有“托”,那你也 得有点真功夫。当时冯升练“大力开碑”,冯升躺在地上,一块 20公分薄厚的石板放在身上,20公分左右的石板重达100公斤 压在肚子上就是个功夫。合作者手持大铁锤,将石头打碎,冯升 毫毛无伤,也很壮观。曹家月练的是“头撞石碑”,将一块薄厚 10_左右石板立在地上,两边用硬物夹好,中间略有间隙,然 后演练者额头上缠上毛巾,一叫力,手扶石碑头朝石碑撞去,干 净利落把石碑撞断。曹家月表演逼真,次次成功,马建国练的是

颈绕钢筋”,一条4、5米长的6个圆钢筋,一头由表演者用手 攥紧,另一头由合作者抻住,然后表演者用脖子贴住钢筋,转动 身体将钢筋缠绕在脖子上,再反方向旋转把钢筋解脱。没两下子 还真不成,不信那位您就试试。一般表演者绕上一两圈就可以

马建国能绕4、5圈。这几位小伙子都是京跤好手,表演 “出托”都是天衣无缝,再加上硬气功串场,在江湖上混碗饭吃 没问题。可惜后来他们都去练国际跤,进了北京队,江湖上少了 一班货真价实的艺人。建国在北京队期间多次代表北京参加大型 比赛,均获得优异成绩,退役后到宣武体校任教练。

马建国还有个美称叫“宣武自治区”,这是门头沟总教练陈 其龙奉送的。摔较界的元老们各自都有绝活,也都有把自己绝活 展现于众的表现欲。与其他的运动项目相比,摔跤界较为传统, 前辈与少壮之间有代沟是正常的事。有一年在门头沟举行摔較比 赛。較坛精英们云集九龙山下,以马建国为首的少壮派在一起海 阔天空神侃,其中心思想不外是希望改革跤坛旧习,使北京的运 动水平迅速赶上来。不知道什么人误使闲言,给陈其龙和马建国 一老一少之间“对了汤”,说陈其龙要不死,摔跤界好不了。陈 其龙当时任总裁判长,听到传言十分气恼,立即找到马建国质 问。虽经建国再三解释也不奏效。两位都是习武之人,性情火 爆,建国又正值少年气盛,俩人大吵了起来,此事也不了了之。 此后,陈其龙认为马建国是“民族自治”不服调遣,是“宣武自 治区”,至今摔較界开会点名,还叫“宣武自治区到了没有? ”新 旧交替是自然规律,怎么处理需要理解。理解万岁!

五运会结束后,北京各项运动队进行调整。教练和体委推荐 建国到宣武区体委工作,任务是教摔跤。自满清以来宣武牛街一 带出摔跤高手,善扑营时代有宛八、白二把闪德宝,民国时代有 沈三、钱三,解放前有满宝珍,50年代有王德英、丁德连、钱

德仁,到60~70年代有王英华、白文亮、王洪昌,人才济济不 胜枚举。马建国到宣武教摔较也遭到地方势力的抵触,有位先生 直言对建国说:“你北城的人跑到南城教摔跤?摔跤出在南城!” 言外之意就是你滚开,这块没你吃饭的地。还真有点旧社会卖艺 人到一个新地方打开场子相似,马建国不理这套。建国回答得也 妙,“我是国家培养的运动员,国家分配的工作我要干好,列位 支持工作我感谢,谈别的不要怪我不客气。”后来居然还有不识 时务者,邀建国过过手,想把建国唬回去。建国不吃这一套,穿 上褡裢谁怕谁。建国是摔跤名将,正值当年,叫板者不是对手。 但建国并不恃强凌弱,尽管对方如此叫板建国也没用实力摔他, 仍以好言相劝。在宣武区站住了脚,建国一凭实力,二凭人品, 而人品更为重要,对前辈建国十分尊重,对后生建国言传身教关 照备至,由于建国的好品德得到了較界的赞赏。建国十分佩服和 尊敬刘好学,并不是因为刘好学曾七次为全国冠军,而是尊敬刘 好学尊敬师长的品德。刘好学从小在宣武体校练摔跤,教练是杨 宝和。体校不同于私场子拜师学艺,师徒如父子的旧时传统,体 校是学员班,相互关系是师生,再长大一点以后的学员班相互间 不仅是师生,也是同志,杨教练所教学生很多,刘好学仅是其中 的一个。自刘好学入北京队至今20几年,每逢过年过节必登门 看望杨教练。无论是杨教练走红还是正走背字,刘好学都始终如 ―,其尊敬师长之心可鉴,所以马建国对刘好学的佩服也表示他 自己的人格,绝无得艺而忘师甚至欺师灭祖行径,建国对李宝如 教练及其他教练倍加尊敬,忘年之交几十年如一日堪称新型师徒 关系之典范,他能如此保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时不易 啊!

马建国到宣武区体校工作以后,摒弃门户和行业之见,广泛 吸取各家之长,在很短时间内他学会了跆拳道,不仅掌握了这项

运动的技术,也掌握了跆拳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在宣武区体校 开了跆拳道班。中国跤的不景气是不言而喻的,即使是在中国式 摔跤的发祥地北京,学练者也是寥寥无几,这远比不上新兴的散 打和外来的跆拳道。若只设中国式摔跤班,不用说缴场租,就只 缴电钱也不够,更何况有些体校的明文规定不准开中国政班。马 建国采取曲线救中国跤的办法,先开设散打和跆拳道班,得到的 收人养中国跤班。所以多年来在宣武区一直保留着中国跤学员 班,也多次组队代表北京参加全国的民运会和全国体育大会,取 得了一定成绩。当然马建国的工作成就和宣武区体育局领导的支 持是分不开的。

应中央电视台体育部邀请,自2000年,马建国会同李宝如 老师拍摄制作《中国跤教学节目》。自2001年4月份一直在央视 5套和1套节目中播出。并编创了一套“女子防身术六十集”, 由宣武少年宫武术教练张丽安教授在央视播出。

当您每周一、三的早晨,打开央视1频道《中国•早晨》节 目,都会看到马建国在一招一式的教授中国式摔跋。节目简洁明 快,语言清晰,您若真喜欢中国跤连续看上几次,您还真能学会 个“三脚猫”的本事,教学的背后深深隐藏着马建国同志的艰 辛。

浏览6,98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