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风格的跤术讲究的是功夫跤。摔跤的基本功很多,徒手 基本功粗列有大小挽桩,抽、踢、盘、跪、过,器械粗列有推 子、棒子(大小)、麻辫子、地称、滑车子等等,名目繁多练法 各异。德仁精通此道,演练起来十分漂亮。过去北京的摔跤练 习,只讲究这些基本功,不重视体能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特 别是有益于提高心脏功能的长跑和灵活素质的技巧,单双杠等项 运动,不但不练,而且还持否定态度。说:“举杠铃腰练僵了, 跑跳把腿练飘了。”钱德仁虽出身于摔跤世家,但对于新生事物 勇于接受。他不仅练跑跳,而且练单双杠,并且很有水平,因 此,他的身体素质十分全面。钱德仁十分喜欢足球运动,他把踢 足球技巧和摔跋技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他认为踢足球要人球兼 顾,这球过又闪展腾挪辗转反侧。机动灵活,十分适合摔跤运动 员练功的要求。
(五)九磨十难出一才 刘玉森
上个世纪50年代末,中国式摔跤在北京形成了一个高峰, 好手云集,各个级别都有强将。重量级有杨宝和,次重级有陈金 泉,中量级徐茂,次中级曹增云,轻量级王文永、丁德连,次轻 级李宝如、赵增瑞,最轻量级有王惠民、郝正才、钱德仁等等数 不胜数。还有一大批水平也很高的人物,孟广恕、富顺禄、王文 治、赵玉海、马学、许金龙、吴增寿等也都是各级别前两名的人 物。那时的比赛多,水平高,观众热烈,比赛场地多安排在什刹 海、北海体育场和官园体育场。
俗话说,“搬倒了大树有柴烧”。1958年北京市摔跤比赛在 什刹海训练馆里举行,各路精英汇聚在什刹海,争夺8个级别的
桂冠。单说次中级的比赛:次中量级的比赛在2号场地进行,穿 白跤衣的是北京名将许金龙,许金龙出身武术世家,后拜金宝生 为师学摔跤,摔的是“把式跤”。许金龙腰腿功夫好,动作舒展 漂亮,擅长使用勾子、脑切子和耙子。对方穿红色跤衣,众人都 不认识,不仅名不见经传,而且从站立姿势和攥手上看,整个是 个外行。观众纷纷议论,说这场跤没什么劲,一边倒的跤。谁料 俩人交手后,这位跤场新人虽然不会摔跤,但是此人力大无穷, 身体又很绵韧,许金龙的脑切子如同切在一棵大树上,纹丝不 动。僵持之间他抱住许的腰往垫子上摔,也没有绊子,结果俩人 同时倒地,许金龙被压在身下先失一分。许先失分观众也还没在 意,谁料一连7个脑切子,下下如此,许以0:7落后,至第三局 许勉强找回两下耙子,最后2:7,许金龙败北。金龙输跤有两个 原因,一是轻放,赛前思想准备不足,二是上了一夜的夜班,下 早8:00班由石景山赶到什刹海体力也不支。当天许金龙输跤的 消息传遍了北京四九城。胜者就是后来三胜杨子明的一代跤界名 人——刘玉森。
刘玉森,北京人,家住宣武区天桥西,16岁时在宣武区家 具厂学木匠。家中没有“练”,由于家境贫寒过早上班,也没有 机会练什么功夫。为了参加1958年的全民运动会,学了 10天摔 政就参加了宣武区选拔赛,还得了第二,然后就成了宣武区摔政 队员。刘玉森虽然练摔政的时间不长,但是他具备得天独厚的条 件,一是心理素质好,无论对手是谁锣声响,就不服输;二是力 大,特别是上把力大过人;三是身体柔初性好,灵活。初练几天 后,就赶上宣武区与朝阳区摔跤对抗赛,对手是北京跤场上大名 鼎鼎的王文永。他与王文永一搭手,还没来得及发力,连吃了王 文永三下大别子,摔得刘玉森至今记忆犹新。
刘玉森大胜许金龙之后,名声大作,许多行家里手也都抢着
给他“说手”,使他摔跤技艺提高很快,凭借他的天才和勤奋当 年他进人北京摔跤队。“小木匠”的雅号,也改成了“大刘”。
大刘毕竟是个生虎子,初进北京队,他成了队里的“布人”, 谁都愿意和他摔。因为他个大力猛可以练体力,他水平又不高可 以拿他练跤绊。布人摔倒了还得扶起来,摔倒了大刘,大刘能自 己爬起来。大刘常说:“开始进队,张铁春都能摔我”。张铁春小 名叫“小不点”,是金宝生最小的徒弟。身材瘦小体重仅52公斤 左右,大刘那时体重有75公斤以上。身高体重相差很大,但是 俩人对练大刘还真不行。
大刘初进北京队由于没有基础,每次训练之后累得爬不上 床。能不能坚持下去需要毅力,也需要对事业有颗不断进取的决 心。大刘顶过来了。而且自觉地加班加点。每次训练课大刘都是 最后一个离开训练场。教练安排300下跳崩子,他完成400或 500下,教练安排300下勾子空,大刘也至少完成400下,刻苦 的训练给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他后来成名天下有了保证。 至今60多岁的刘玉森在演练基本功时,重心还很低,速度还很 快,动作还非常漂亮。
北京队成立时间不长在1962年就解散了,大刘和几位队友 一起进了解放军队。北京队解散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调整、巩 固、充实、提高”的政策性变化,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经济困难。 体工队进行调整,但也有摔跤队内部原因。摔跤队队员大都来自 基层,行业的弊端与门户之见造成了纪律涣散、不团结和不听指 挥。有位大级别的队员自持力大,不听从教练的安排,而且和 60多岁的老教练满宝珍先生叫板:“你凭什么教我?你把我摔倒 了。”顶撞之下气走了满先生。1960年卜恩富先生来队后由于种 种原因,个别人想离队另谋它业。还有个别队员道德作风差,勾 引其他运动队的女队员,一时闹得乌烟瘴气,摔跤队只好解散。
北京毁中国跤者,摔跤队自己也,非他人也! 一部分队员调八一 队,大部分队员转业了。大刘进入八一队以后,和王怀宝、杨广 森、刘生才、梁振起等著名运动员一起训练如鱼得水,八一队纪 律严明,作风硬朗,训练自觉,环境造就了英雄。
天津在近代出了不少著名的跤手,以四大张为代表的张魁 元,人称大老九,曾称雄跤坛数载。大老九的徒弟杨子明不辱师 门,真是老子英雄儿好汉,杨子明曾连续五次夺得全国冠军。但 正是这位一度摔遍天下无敌手的跤王,后来败在了刘玉森的手 下。“长江后浪催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年轻人取代老一代是 历史的发展规律。杨子明长刘玉森10岁,1962年刘玉森24岁 正是好时候,此时的杨子明已三十有五了。卜恩富先生在介绍这 场比赛状况时非常地形象,卜先生用天津话说,“这事,大刘没 有啊!会输了一下脑切子。”其实卜先生并非不懂事,久经沙场 的老将怎么会不懂事。杨子明善用杈踢,杨子明用右手杈刘玉森 之时,刘玉森顺势往下一落胳膊。因为大刘是左边的绊子,正好 挟杨的胳臂用脑切子,根本不用底手,杨子明先失一分。后来杨 子明又输了大刘一下勾子。
对于此事笔者曾特意问过刘玉森先生,刘先生回答得十分客 观,他说当年杨先生岁数有点大了,而我正在当年。年龄一大速 度减慢,给了我可乘的机会。若同等年龄杨先生绝不会输这下 跤。我和杨先生在左对左,右手相互抓住了左小袖作底手。我用 左手压住杨先生的右臂,反挂右门子。杨先生企图绕过我的左臂 摆脱被动局面,再抓我的右侧小袖,就在这一瞬间我填腰立腿使 上了勾子。显然杨先生的手比年轻时慢了,否则不可能给我这种 机会。
中国式摔胶到了第二届全运会时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水平, 刘玉森代表八一队参加中量级的比赛,当时同级的有赵宝州、祖
国华、赛音巴雅尔等好手,内蒙的赛音巴雅尔是继僧格之后的最 好选手。冠军争夺十分激烈。因为是小组循环赛,没有一个是全 胜选手,不仅互有胜负而且小分也咬得很紧。刘玉森心理素质非 常好,关键的场次获得了胜利,以4:3战胜了赛音巴雅尔夺得了 中量级冠军。
浏览7,07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