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江,住在北京东四 北大街,生于1920年,卒于 1993年,是北京跤界20世 纪40年代的杰出跤手。李 文江外号“切糕李”,因他在 北京北新桥东大街金太筒 寺北口摆切糕摊卖切糕而 得名。
李文江“天字”体型,细 腰乍背,又宽又厚,非常英 俊,天生摔跤的体魄。所以 自幼学摔跤,他先拜清末善 扑营官腿二等扑户姚秀和 民国初年名跤手虎二勇二 人为师,后又得到清末二等 扑户老王宽和名跤手宋二勇指点,因此他20岁左右就已 是个跤坛高手了。当时跤坛有名的宝三和熊德山比他年长 20多岁,还跟他兄弟相称,足见他成名之早。
李文江练就出抽、踢、盘、跪、过五种腿上硬功夫,特别 是腿上功夫有惊人之处,横竖叉到家,筋长力大。器械功夫 也不差,大棒子、小棒子、推子以及跳蹦子都是好样的,特 别是一般练家子拉不开的“12”劲的硬弓,他拉得轻松,运用自如。他善使勾、切、别和“叉闪”等绊子。他撂跤潇洒大 方,干净利落,而且撂起跤来搪绊子,的确是功夫跤。
李文江不仅跤好,而且人品好。虽然他与宝三、熊德山 兄弟相称,但他给他们的跤场帮场,成为他们两个跤场的 台柱子,而且不收取分文,只当子弟玩艺。有时在久雨不 晴的特殊情况下,甚至从家里拿钱出来维持跤场开支。 1943年,天津跤坛髙手“四大张”张魁元、张连生、张鸿玉、 张鹤年来北京天桥,大闹宝三跤场。在“四大张”中,张魁元 为首,功夫最好,人称“大老九”。宝三政场燃起战火,一开 局,宝三派出帮场伙计白景文应战张魁元,孙傻子应战张 连生,结果全败下阵来。当时的宝三已经43岁了,说什么 也不能由他出场来对付“四大张”。因为“四大张”中的大老 九也只有29岁。何人出马迎战?尽管当时人选很多,但要 对付这一流髙手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宝三心里非常 明白。情况紧急,就在这时,他们的台柱子李文江来到了跤 场,并且带来了跤手马四为之助阵,宝三的高兴劲就别提 了,连忙给“四大张”执手介绍。
这一天,天髙气爽,万里晴空,观众把跤场围了一层又 一层,水泄不通,因为大家知道这是京津两地跤坛一流高 手之战,可以目睹当时跤坛髙手之技艺,谁都想一饱眼福。 但是,观众们也知道,这是天津髙手来北京挑战,战场摆在 北京,谁胜谁负对于北京的观众来讲是十分担心的,所以 尽管人多却很安静。这种超常的安静对李文江无疑会形成 压力,李文江心里清楚,要是这一战输了,不仅仅是跤输 了,而且跤场的牌子、宝三的面子都丢了,更难为情的是不 好向北京的父老乡亲们交待。所以观众越多、越安静,李文江的压力越大,不过当时的李文江23岁生日刚过,年轻好 胜的心情使他倒显得几分平静。人群中不时也有人在议 论:“北京的‘切糕李’要大战天津的‘大老九’,好一场恶 战!”的确,恶战是难以避免的了,毕竟是两雄相争。大战开 始了,李文江穿上褡裢,挺立于跤场,两条胳膊从他那宽厚 的肩膀伸出来,就像是两台挖掘机并在一起同时伸出的两 臂,显得刚劲有力,谁也不清楚他的臂力到底有多大;他的 腰虽然细,但很圆,像钢柱一样能抗扭、抗压、抗剪;他的两 条腿上粗下细,就像龙门吊的两条铁腿,显得粗壮灵活;他 面目清秀,毫无惧色,虽然才23岁,但大有沙场称雄的气 魄。
“四大张”出场了,当然是一对一的较量,他们只好派 出技艺最好的张魁元出战,因为他们也知道这一战非同小 可,如果不胜,就得打马回天津,横扫北京跤坛的目的就达 不到了。张魁元身穿黑色褡裢,虎背熊腰,加上他皮肤黑, 就像一座黑铁塔。只见他慢慢走进跤场,脚步轻飘而沉稳 有力,行家一看便知他是跤坛一流高手。他带着已胜白景 文的几丝喜悦,环顾周围观众,显得几分自豪但不自满,可 见此人是很难对付的。
他的目光与李文江相遇了,但没有敌意,因为他在内 心里感到跤场上的李文江的确不同凡人,的确是当时跤坛 难得的好跤手,不可轻视。而李文江早闻张魁元“大老九” 的大名,此一见面更有几分敬佩。真可谓英雄辈出遇好汉, 在内心里产生了互敬互带之心。这样的场面观众就不得而 知了,但宝三心里有数,他会在适当的时候寻找机会叫他 们两人下台6宝三已经料到,“四大张”大闹跤场的戏快要结束了。
这时也容不得宝三多想,李文江与张魁元展开了战 斗,只见张魁元照面攥偏门,给李文江使了个“扣腿”,来势 迅猛突然。李文江见势横胸、攘腿,按住张魁元的大领,力 大无比,变了个“别子”。眼看张魁元要吃亏,但只见张魁元 沉着稳健,使出了一个大崴桩,顺利化解,第一回合结束。 第二个回合一开始,李文江突然以忍让手法将张魁元小袖 往外一塞,又迅速及时往怀里一挡,紧接着就是一个“叉 闪”,张魁元被叉上了,只要张魁元一叫劲,必败无疑。但经 验丰富、技艺高超的张魁元没有使犟劲,反而松腰“请安”, 又得以解脱。第三回合,年满29岁的张魁元表现得更加谨 慎了,但比他小6岁的李文江的攻势更甚。李文江突然使 出了“脑切子”,张魁元使了个“倒背”迎击,李文江已来不 及化解,只好用他的铁腿使了个“胯打”,逼成两败握手言 和。此时早有心算的宝三趁机“治杵”,观众们也知道,“切 糕李”太战“大老九”的戏不会再演下去了,尽管留下没有 见到恶斗的遗憾,但也为他们的友好善意、精彩表演表示 祝贺。
宝三更是欢喜非常,一方面李文江这根台柱子顶住了 “四大张”的压力;另一方面,李文江与张魁元成了过命的 朋友,真是不打不相识。当晚宝三遨请京津两地跤坛高手 及有关头面人物到“两义轩”作客,大庆一番不提。而后,李 文江又陪同张魁元在北京玩了半个月才送他回天津。
李文江不仅武艺高强,交朋友肝胆相照,而且极富正 义感。在国民党时期,他对于那些欺负老百姓的髙官,有钱 有势的达官贵人,从不拿正眼看。他不畏强暴,厌恶势力小人。有一次,他路见不平,打了个仗势欺人的侦缉队的队 员,朋友们劝他躲一躲。他不仅不躲,反而驳斥说:“躲什 么,叫他拿着枪来找我,能把我怎么样! ”后来这个侦缉队 的队员知道李文江正直,不好惹,也就不了了之了。
解放后,李文江是北京市摔跤队的首批著名队员,得 到年轻队员的尊重,人称他“三伯”。李文江对年轻队员非 常关心,技术不保守,但也不误人子弟,不谬误教人。只要 他看中的是个摔跤的好坯子,有培养前途,他就尽力尽心 地去将其培育成才。有个拉洋车做小工出身的叫庄岳宗, 外号庄三,在他的培育下成为一名京津两地跤场上的尖刀 人物。京城王永茂、刘玉林等一些好跤手都是李文江的得 意徒弟。著名跤手王文永也得其真传。
李文江37岁退出北京队。紧接着,八一队教练卜恩富 请他到八一队任职,被他婉言谢绝,不知何故,不得而知。 因为他过早离开跤坛,给跤坛留下了遗憾。但是他在跤坛 中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是创造性并有贡献的一生。他的 思想、技术永远活在跤界人们的心中。
张鸿玉
张鸿玉 的祖籍是河 北省沧县。 沧县是我国 的武术之 乡,不少武 术家都诞生 和成长于沧 县,用老百 姓的话说是 专出“把式 匠”(武术人 才)的地方。
张鸿玉从12岁起就喜欢武术和摔跤,尤其对摔跤更 为着迷。十几岁就时常和村里的小伙伴在一起光着膀子较 量,虽然摔得浑身是土,但他总是赢跤最多的。有一天一位 老者看见这群小孩正在摔跤,发现张鸿玉摔得不错,是一 个可造之才。于是就把张鸿玉叫到自己家中,对他说: “要想摔好跤,先得练好武术。武术加掼跤,神鬼也难 逃。”
从此在老者的指导下,张鸿玉很快就练得腰腿灵活。 他的老师说他:“肉厚身沉,筋长力大。”他抻筋时脚下垫三块砖手能着地,这就是楞练筋长一寸,不练肉厚三分。张鸿 玉初练时,总喜欢拿着器械,例如大棒子、小棒子、铁链子、 花砖等。在他成名后,就不练这些器械了。他的老师对他 说,重不如轻,轻不如空,因为练空不受限制,时间一长功 夫就见长了,使起绊子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张鸿玉的第一位老师李庭三,是个很有名气练武术 的,人称神腿李。此人腿功过硬,踏石成粉,踢树成墩,但从 不显露。张鸿玉跟随他多年,也练就了一条硬腿。他和别人 撂跤时,站在跤场上就像一座铁塔,这为他以后的跤坛生 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人生七十古来稀,而我们在拜访这位83岁的跤坛名 将时,这位老前辈说话底气十足,记忆清楚,威风不减当 年。他说,什么叫重不如轻,轻不如空?这个问题要辩证地 看。例如跤手要有两条好腿,腿上没劲不行。抽、踢、盘、跪 等各种动作都离不开腿劲。练腿劲怎么练? 一般先练踢铁 球等重器具,练得能一脚把铁球从土里踢出来后,再练踢 棉花球,等能把棉花球踢得老高,如再把棉花球踢成圆圈 就不那么简单了。这过程说明了武功从内到外进展的一般 规律,也就是说踢棉花球如不把内力贯注到脚上,棉花球 是踢不高、踢不圆的。只有当外力提高到一定力度时,才能 引起质变,形成内力。这些道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不那 么简单了。
初入门,武功垫底 练绝技,再投名师张鸿玉的成名与投名师有很大的关系,他真正的摔跤老师是王二元。当时北方跤坛有一说法:仨三不如一元。仨 三指沈三、宝三、钱三,一元是指王二元。王二元是北京牛 街人,和清善扑营二等布库小鬼崔是师友关系。张鸿玉给 王二元磕头拜师以后,不但功夫突飞猛进,而且在跤技上 学到了不少绝技。天津有个卜六(卜恩富),在南京全国摔跤 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卜恩富回到天津来踢场子就碰上了 张鸿玉,两人穿上褡裢才几个照面,卜六就输给了张鸿玉 的三下揣花。王二元得知后,有些不信,让人把卜六找来:
“你输给张鸿玉了吗?”
卜六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第二次王二元又把他们叫 到一起,再穿上褡裢过过汗,结果卜六又输给了张鸿玉。当 时卜六在京、津、沈跤界颇有名望,张鸿玉能胜了他,王二 元对这位出类拔萃的弟子更是倍加爱护。从此王二元就掏 心窝子,压箱底地把技艺倾囊相授,吃、住、练师徒俩都在 一起,这样一来二去的,张鸿玉在京、津、沈等地名声大振。 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跤手纷纷来津和他研练跤技,如保定 跤王花蝴蝶常东升,北京的宋振甫、赵云亭,还有上海、山 东、台湾、甚至还有泰国的跤手等。
扬国威,痛摔俄佬
在上个世纪40年代,俄国有个大力士,叫米哈洛夫, 他在天津横行霸道,狂妄自大,在天津大戏院公开贴出海 报,竟扬言:拳打天下无敌手,脚踏四海英雄汉。当时张鸿 玉的好友王希福见此情景,马上给张鸿玉送信,问他们“四 大张”准备怎么办?张鸿玉得知后,微微一笑道:
“小小的俄国佬也敢来中国逞威,我们中国人不是好 欺负的。教训他用不着别人。走!我们先和俄国佬过过招。” 众人来到戏院,张鸿玉蹬靴踩袜,然后垫步拧腰跳上 戏台,没想到俄国佬借握手之机使出了阴招——他把张鸿 玉的四个手指撅着不放,自以为这一损招能把张鸿玉治 服,但他怎会想到张鸿玉脸带微笑地把丹田之气运到五指 上,胳膊一滚,掌往上一翻就把俄国佬摔出去三四米远,几 乎倒在地上。这一下可把俄国佬激疯了,他像只狗熊一样 猛扑过来,张鸿玉不慌不忙,忽前忽后,交手十多个回合, 突然他利用俄国佬扑过来的惯性,捩胳膊一拽,就把俄国 佬扔到了戏台下,半天爬不起来,他不得不老老实实地认 输。从此以后再也没见到这个俄国佬。
中国的武术走过2000多年的历程,在先辈的精心培 植下,曾有过光辉时期,但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光辉使得我 们的祖先固步自封。当然也不乏杰出之士以他们的远见卓 识和国外“武术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张鸿玉先生就是 其中之一。
有一次,日本柔道八段台主牛岛辰雄先生来华和沈 三、孙傻子、宝三、张鸿玉等人切磋武艺。非常有意思的是 牛岛输给了孙傻子,却和宝三摔了个平手,当时牛岛和宝 三一照面,牛岛换手给宝三使了个掏腿,宝三换腰走腿,打 算扔个别子,结果宝三的裤子被撕破了,此场跤不得不中 途停止。虽然这次牛岛在交流技艺的记载中是失败的记 录,但是牛岛很高兴地和大家一起合了影,并成了好朋友。 牛岛回国后,在他的自传中提到,他特别敬佩张鸿玉(张鸿 玉后来成为牛岛辰雄人室弟子)沈三、宝三、满宝珍等人,并给予他们髙度的评价。
庆解放,发扬国粹 沥心血,培育精英天津刚一解放,人民政府专请张鸿玉组织了一个国术 班。当时学员有80多人,这些人中有学摔跤的,有学武术 的,还有学擒拿的。当时天津镇压反革命,这些人都有了用 武之地。张鸿玉教的80多人各显神通,把那些罪大恶极的 反革命分子制得服服贴贴的,有不少人还立了大功。
1953年天津市组织了一个杂技团,张鸿玉任团长。在 他的领导下,杂技团到全国各地演出,获得了广大群众的 欢迎。
天津市的体育运动历来搞得很好,特别是摔跤尤为突 出。在1953年全国民族形式的摔跤比赛中,以张鸿玉的学 生杨子明、孟广彬、高富桐等人为代表的天津队拿走了金 牌,并都获得运动健将的称号。天津队虽然获得了这么好 的成绩,但是那时张鸿玉还在杂技团任团长。1955年天律 市体委下了两次调令把张,玉调回体委,重新组织中国掼 跤专业队,并委任张鸿玉为i:教练。
在他的严格训练下,天津摔政队在1956年和1957年 取得了更好的成绩,杨子明、孟广彬、高富桐、王兰如、李仁 山、陈万列、贾福才、毛更深、李文和,特别是后起之秀王恩 信,不仅获得了全国冠军,而且还获得了运动健将的称号。 经张鸿玉培养的著名跤手遍及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如山西 的崔海福、张家口的于勇。不仅如此,更让人信服的和无可 争议的是在张鸿玉的带动下,天津市掼跤运动比其他省市早进行了 20年。每次在全国摔跤比赛8个级别中,天津队 起码拿走5个冠军。
为了培养名跤手,发扬国粹,张鸿玉可谓呕心沥血。但 是更值得佩服的是,他传授功夫从来因材施教,绝不保守。 在1957年内蒙古摔跤比赛大会上,北京摔跤队的王文永 因一手功夫不到家而失利,但在张鸿玉指点的第二天,王 文永对内蒙的召力格图一战时,用张鸿玉指点的一招贏了 对方。这种以摔跤事业为重的崇高风尚和坦荡胸怀,真使 人肃然起敬。
总之,他以高超的技艺,得体的训练方法,在天津乃至 我国的跤坛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前排左2张鸿玉
浏览3,50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