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德山生于1906 年,卒于1991年冬,汉 族,出生在北京西四牌楼 灌肠胡同,兄弟7人,他 排行老大。12岁随父亲 熊万泰在北京西四牌楼 西安市场撂杆子卖艺。- 旧社会贵族老爷们 狗眼看人低,对于穷苦人 为养家糊口所干的各行 各业称之为“三教九流”, 更有甚者称之为“下九 流”。三教是指儒、佛、道, 各行各业便称为“九流”。 这九流之中又细分出金、批、彩、挂、摔跤(摔跤是武术八步 短打之精华)。与摔跤有关联的行业,就分到“挂”字里边,后 来又称之“標”字行。这“挂”字再细分,就是支、拉、戳、撂四 杆。支杆是指镖行,拉杆是指占山为王的绿林中的响马,戳 杆即武术馆中的教习,撂杆即摔跤、打把式卖艺的。在江湖 上无论你的跤摔得多好、功夫多深、名望多高,一干上卖艺 这行当,就被贵族老爷们视为低人一等。这个幽灵至今仍 在少数人脑子里残存。

 

熊德山的父亲熊万泰是个出色的摔跤艺人,老俩口为 养家糊口,不得不走撂杆卖艺这条道。熊德山在随父卖艺 过程中,跟父亲学摔跤。当时全家九口人,弟弟妹妹们像小 燕子一样,每天张嘴要吃的,就靠父亲和熊德山摔跤卖艺 挣钱糊口。买卖好就有点积蓄,买卖不好,再赶上阴天下 雨,全家就得扛着(挨饿)。头大而又幼小的熊德山过早地戴 上生活的“夹板”,这在艺人生涯中是少见的。熊德山深知 自己肩上的分量,然而他自己非常要强,虽然他嘴头上不 足(吃不饱),但是他还是无冬历夏地坚持练功夫。有时嘴头 子顶不住,练得“过力”,他的两眼冒金星,父亲看他亏嘴, 怕伤他身体,尽量叫他一个人在外边吃点斤饼斤面,晚上 回家一起还是吃窝头、咸菜、放点明香油的大锅白菜汤。少 年的熊德山脑子好使,父亲给他说的功夫一教就会,一看 就懂。在帮场人中,跤坛名人(清宫退役的扑户)较多,都看 出熊德山练功摔跤是个好苗子,所以都愿意教他几手,特 别是二等扑户剪子李李谢臣看中了他,认为熊德山今后在 摔跤方面会很有前途,经熊德山父亲同意,收他为徒。熊德 山带艺投师以后,更加刻苦练习,到了十五六岁,可以说跤 场买卖能顶了。当跤场由西安市场移往东大地(北京东单) 时,父亲熊万泰和师父李谢臣看熊德山每天早晚练大崴 桩、小崴桩、抻筋、踢腿、涮腰,玩着命地练,便将他的伙食 由斤饼斤面改成烙饼卷酱肘子加青韭、什香菜,或者是烧 羊肉拌面,人是铁饭是钢啊!这阶段熊德山的跤技眼看着 气吹似地长,二流八当在他跟前甭递手。他也不拿绊子贏 你,走你也把你走一个跟头。帮场的中间最好的跤手,熊德 山要是黑脸赌,掐尖的,也都不好贏他。

 

熊万泰看自己长子出息得如此之好,人缘又好,无论 哪位老前辈来帮场,熊德山都是以礼相待,总是叫人高兴 来髙兴走。对于年轻帮场的,他讲跤德,不砸不落,不给人 使阴招,他说:“我揭較讲的是抬腿绊绊,横腿贏人,拿技术 贏人,使人心服口服。”万泰老前辈认为自己的儿子能挑大 梁了,就把自己呕心沥血经营多年的跤场放心地交给自己 的儿子熊德山了。跤场以他为主,父亲给他量活,熊德山对 于说买卖还欠火候,但是他的为人手屈一指。自己父亲年 岁大了,尽量叫父亲出头说买卖,来帮场的自己顶。日久天 长感到吃力,雇人找伙计,这几个钱还不够人家的呢。所以 经父亲同意,让在家吃闲饭的弟弟熊德林也走自己的路, 边练边随着卖艺。熊德山对弟弟的练功要求十分严格,有 时一个动作或一个绊子要反复演练几十遍,练会为止。更 可贵的是熊德山拿自己当活把子,叫弟弟反复摔自己,熊 德林很快就成了一名出色的跤手。走江湖串场子、撂地卖 艺,北京四九城、门头沟、朝阳门外南营房都有熊德林的足 迹。熊德山看弟弟成了才很高兴。他想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只会摔政,不会说买卖,就决定再投高人。

旧社会跑江湖卖艺,依仗自己的一张嘴,所谓“嘴”,用 艺人的话说叫“刚口”,没有好的“刚口 ”圈不住观众,“刚 口”不好就不懂得如何“开杵门子”(就是说买卖的开场白), 圆不住粘子(招不来观众),“刚口 ”不好就不知道如何地“刮 刚绕脖子”(所谓刮刚绕脖子就是变相损人没钱者可以给 站脚助威,对无不给钱的或要钱就跑的、一个跑了带走一 帮的个别观众,卖艺人最忌讳这种人。

清朝灭亡以后,民国初年,北京天桥第一个摔跤撂地挣钱、养家糊口的就得数沈友三了。他的“刚口”好到什么 程度呢?在他的跤场内没任何帮场的情况下,用“刚口”能 把粘子圆上,自己摔褡裢也能把钱要下来,这就是沈友三 的能耐。熊德山对沈友三仰慕已久,早有投奔他的想法。他 跟自己师父李谢臣说了,李谢臣认为自己的徒弟很要强, 有出息,就一口答应为熊德山去沈友三处做引见人,因为 李谢臣是当时跤坛名人,沈友三也得买他的账。他把熊德 山领到沈友三的跤场,对沈友三说:

“友三,我这儿给你领来了个小黑小子(熊德山年轻时 中等身材,四方大脸,皮肤较黑,太阳一晒,油黑油黑的脑 袋剃得锃光瓦亮,一表人材,后因车祸导致眼斜。),是我的 徒弟,暂时在你这里当个伙计,你把他带出来。”

沈友三一看熊德山的长相不错,就很痛快地答应说:

“老爷子,您给我举荐的人还错的了吗?我知道他是熊 老前辈的长子,又是您老的弟子,一定是个好样的,您爷俩 来的正是时候,看跤的老爷们又多,他们都是我的财神爷, 我沈友三跤场内还有3个小伙计。”

接着他指着3个小伙计对观众说:

“您看这位小伙计,他叫小四宝,别看人小可跤撂得 快;这位叫小孩子王,同年龄的孩子摔不了他,惹不起他, 所以叫他小孩子王;这位您上眼,他叫小杜库,摔起跤来不 讲理,属蛐蛐儿的,挫着底咬。跟您说吧,我沈友三的跤场 没有熊人,现在我的前辈李爷又给我送来一个小黑小子(从 此以后北京天桥沈友三跤场内便有四小之称)。给钱的老爷 们,今天您算来着了,叫我们刚来的小黑小子和那3个小 伙计赌几下您看看,我沈友三跤场不摔假跤。”

真不愧为名师出髙徒,将门出虎子。熊德山穿上褡裢 和三小打通锅(每人三下较),行家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就 看熊德山每登一把手时,摘得干净利索,脚下步眼不乱,抹 上绊子,不但使得严,而且还有独到之处,明显看得出他虽 年少,而撂的是功夫政。熊德山刚撂两场跤,观众场场爆 满,拥挤不动。当熊德山和小孩子王“放对”时,俩人刚一照 面,德山使了个暗手“蹦步别子”,高起髙撂,把小孩子王摔 出老远。当时沈友三看着一愣,心说这下绊子我怎么没见 过呀。在场的李谢臣看出沈友三的心思就说:

“这绊子是德山自己发明的,我给改了改手,起名叫蹦 步别子,友三你看如何?”沈友三连声说:

“好好好!这小黑小子我要了。”

观众大把地给钱,这一天沈友三的买卖胜过以往。熊 德山大战三小,跤迷们都说这是“四小见高低”。沈友三的 跤场生意比以往更火起来,他对熊德山就特别另眼看待, 经常叫熊德山说买卖,沈友三在一旁给量着,不到之处加 以补充。他对熊德山说:

“说买卖要见景生情,不能死记硬背,刚口是活的,对 于帮场的我们要打板高供,不能把帮场的给气跑了,没有 帮场的我们就没有饭吃,这叫鸟随鸾凤乘腾远,人伴贤良 品格髙。”

熊德山在沈友三的带领下,学到了养家糊口的真本 领。例如:说买卖、“开杵门子”、如何“圆粘子”、什么叫“起 炸拉”、怎么叫“开锅”、什么叫“禁杵”、“抛托”、“拥托”以及 怎样炮制“大力丸”和“药糖”制作等等,所有撂杆卖艺的整 套全活熊德山无一不得。1933以后,熊德山就成了跤坛 -96 - 中名人*

小有名气的人物了。

1934年熊德山在沈友三的带领下,参加了在南京举办 的全国摔跤比赛。一路上沈友三带着他玩得很开心,信心 很高,竞技状态极好。沈友三对他说:“这次比赛无论是谁, 都应记住四个字,即稳、准、狠、快,把你在咱跤场撂跤的胆 子放出来就行了。南京高手云集,是你撒欢撂蹦的时候到 了。把第一拿回去,你小黑小子的身价可就高了,你也不白 跟我沈友三一场啊。”

长话短说,到了南京赛场,熊德山在比赛中,前三场上 海、南京、山东的跤手都输给了熊德山,最后对唐山跤手一 场跤是块“硬骨头”,对熊德山来说够他啃的。唐山跤手用 的是武术加掼跤,是个久走江湖卖艺的,此人名叫张三胜,左起杨老伯、熊德山、马忠祿、叶天霖寸头,黑黑的脸膛,两只大眼睛格外有神,说话时大拇指一 翘,撇开大嘴,说三道四,满嘴的生意口,是人瞧不起,穿上 褡裢,两只手把小衩往两边一撕,特意露出宽板带子上亮 光光的大铜环。比赛一开始,熊德山和他互相请了个“安”, 张三胜利用请安的机会,打算先给熊德山来个下马威。张 三胜用一只大手一掐熊德山的二棒子,往外一抖,打算把 熊德山抖个跟斗。这时就见熊德山单膀往下一撞劲,接着 又往外一抖对方,张三胜倒退出去五、六步,差点玩个仰巴 饺子,他尴尬地对熊德山说:“兄弟,你还真行啊!”熊德山 答道:“你算说对了,没有两下子能来南京吗?”

俩人再次碰面过手,熊德山采取疾风暴雨式的战术压 倒对方,只见二人在场上一来一往,快似闪电,熊德山一招 一式干净利索,张三胜更不示弱,一连三下串蹦子,熊德山 左边上手拿对方大领,轻轻地跳了过去。当对方再蹦时,熊 德山抢跨横腿就别,这下叫单撒手的续腿别子,一下子就 把张三胜撂倒下了,赢了第 一跤。第二跤一照面,熊德 山就输给对方一下捩手扒。

三跤二胜,这时如果熊德山 再输一跤,冠军就没有希望 了。熊德山越战越勇,张三 胜为最后一跤更是眼红,两 人在第三跤上势在必争。

这时张三胜想用一力降十 会,找机会给熊德山使箍腰 一坎地下见(箍腰坎就是合胸搂子)。熊德山看出^•方的心思,借对方想箍腰之际,给他 个“便宜”,趁对方似箍非箍的时候,暗手掉脸蹦步一别,对 方立上立下倒地,这叫“一巧破千斤”。熊德山在中量级中 技压群雄,独占鳌头,载入中国政坛史册,轰动于世。

熊德山在南京比赛取得第一名回北京后,他的知名度 越发高起来。沈友三心想,小黑小子在我这儿的时间不短 了,现在他可以另起炉灶单挑一摊了。一天晚上“推了买 卖”以后,沈友三把熊德山叫到家里,让他把“刚口 ”背一 遍,熊德山毫不费力地背诵了一遍“刚口 天也不早了, 人也不少了,那位问,你们是干什么的?我们是摔跤的或者 说是撂跤的。撂完跤后怎么办呢?我们哥几个跟您求几个 钱,给那一站一立的、一把一顺的抓把钱垫场子的老爷们 作个揖,求钱时不走的,给我们站脚助威的三面归一面,给 您麴个躬。城墙高万丈,到处朋友帮。爱习武的,好习练的, 文的是先生,武的是老师。您明礼,我沾光。我这下跤一摔, 啪喳!掉在地上,真是炒肝碰肺叶,肠肚大翻个,练完练罢 了,跟您求几个钱,要钱不说要钱,为什么说求钱?说要钱, 您一不该我们的,二不欠我们的,求钱二字,我们交代清楚 了,您老听明了,从兜里抓把钱垫场子的,周济我们吃碗饱 饭的,给您鞠个躬。练起来,撂! ”沈友三听了之后很满意, 嘱咐他说:“从明天起,你可以到东安市场撂地单挑一摊 了,有事可以再来找我。”熊德山临走时给沈友三深深地鞠 了三个躬。

熊德山从沈友三跤场深造回来后,第一个卖艺的跤场 是在北京东安市场内,当时他的跤场用两个伙计,一个是 他的弟弟熊德林,另一个则是名跤手金墨林,其余都是帮场的。而在帮场来的人中,有个耗财买脸、经常来跤场玩 票、穿瞀服的人,叫宋振甫。提起宋振甫来,名满跤坛,20世 纪30年代到80年代在北京、南京、上海是挂了号的人物。 此人品行端正,交友肝胆相照,中等身材,堂堂一表人材, 特别是两只大眼睛格外有神,跤艺上功夫深厚,跤绊善使 “回马勺”和“揸打”、“揣”,宋振甫的“跳蹦子”相当的吃功 夫,“卧鱼”到家,车轮打的圆,跤界手屈一指。

宋振甫来帮场时,因为是“中国联合准备银行”的保 镖,腰里总是别着“二把插梭”(身带枪)。熊德山开始对宋振 甫带枪帮场也感到畏惧,时间一长就不以为然了,反而把 宋振甫视为上宾,后来往往拿宋振甫说买卖“抖落包袱”。 总之宋振甫是熊德山跤场之中的常客,为熊德山的跤场没 少挣钱,因此熊山^•宋振甫深表感谢。到后来由于宋振 甫在思想境界上不愿意受统治者的俘虏,正确地掌握自己 的命运,因此导致了他自己的职务被辞退。事由搁下后,家 里积蓄不能维持多久,跤场也没有去,熊德山放心不下,推 了买卖后想到家看看他,正想念之机,宋振甫到跤场来了, 熊德山就问道:

“今天为何没穿官服,精神又和往常不一样,是不是有 什么事不成?有事对我说。”

宋振甫咳了一声,就把如何得罪银行头头、怎么被解 职辞退的经过如实地说给了熊德山。熊德山听了以后,把 胸脯一拍说:

“处处不养爷,跤场是养爷处呀!我的跤场就是你的跤 场,有我吃的就有你吃的。”

从此宋振甫就跟熊德山吃了撂跤卖艺这碗饭。

熊德山为人厚道,宋振甫为人慷慨大方,跤界朋友尽 知,四九城跤坛人物前来帮场的人慕名而来。当时有单士 俊、金宝生、鸡马、白今太、满宝珍、张宝森等人,这些人由 于仗义行事,在30年代末,成了过命的好友。

由于熊德山跤龄长,见识多,认识的老前辈多;他的技 术较为全面。跤界老前辈常说,大绊三千六,小绊赛牛毛。 这对于熊德山来说,他知道的多、不知道的少,他煞费苦 心,绞尽脑汁,研练掼跤绊子、掼跤功夫。他讲过,使什么绊 子,练什么功夫。绊子,有步有眼;步眼,有前有后、有左有 右、有张有弛。他把摔跤绊子编成了顺口溜,把功夫编成口 诀,他一口气可说出40首别子口诀。比如跳进一崴的功夫 说就说:前腿弓、后腿绷、长腰、甩脸、脚后蹬(脚跟不能离 地)。13个字的总结把这功夫说得恰到好处,关键是这个一 “蹬”。熊德山功夫深厚,在唐山每天早晨练别子、横腿,脚 尖擦着地皮走一里多地,他的蹦步别子为何如此之快之 好,能摔人?原因就在于此。

熊德山在培养下一代跤手方面能识才育才,从不保 守。50年代北京摔跤代表队在北京官园体育场练习,熊德 山和另一位老前辈早起散步,看一队员(王文永)练习上稍 有出入,就诚恳地给以指正。和他一起散步的老前辈指着 熊德山说:

“你认识人家吗?你的玩艺儿也太不值钱了。借光,不 道劳驾叫人把玩艺儿掏换走了。”

当时熊德山反驳他说:

“怎么啦?我看他不错,是个人材。如果我们掏心窝子 的玩艺儿不给他们这些年轻人说,非得带到火化场不成吗?”

熊德山在40年代收了一个弟子叫赵文仲,经他言传 身教,成了跤坛名将,曾多次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摔跤比 赛(队员有赵文仲、王德英教练、王文永、徐文会、钱德仁、郝 正才),并取得优异成绩。赵文仲后来担任了西城区体委摔 跤教练,并培养出多名运动健将和许多著名跤手。50年代 北京牛街王瑞英的弟弟王德英(后成为北京体育学院摔跤 系教授、全国摔跤次轻量级冠军、北京摔跤代表队第一任 教练)把熊德山请到家里热情招待,亲自传艺。

1951年以熊德山为首的赵文仲、陈金泉、马贵宝等人 赴天津与“四大张”等跤界朋友切磋技艺。

1960年熊德山任东城区体委摔跤训练班教练。当时训 练班学员有双德泉、赵亮才、赵振镙、张百松、杨金森、宋文 启、白文亮等人。

70年代初熊德山应天津摔跤协会邀请,并参加津门武 术掼跤典礼仪式,给广大青年跤手做了示范表演。

1960到70年代,熊德山收的弟子中有个叫王选杰的。 此人以摔跤、武术功夫集一身而闻名于世,对摔跤和武术 深有研究,并经常在《武林》杂志上发表论文,对摔跤、武术 起到了推动作用。

此外,熊德山有个徒弟叫纪富礼,是一名好跤手,对师 教用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掼跤技术,并有著书立说,书名 叫《中国跤实战技法》。

熊德山一生给后代留下很多宝贵的经验,人们永远不 会忘记。 '

 

浏览6,49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