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功是武术的灵魂,拳谚云“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拳不打功”等等,无不昭示着内功 的重要性。恩师飞虎曾教诲:“意无他想,神入气穴,善调阴阳, 功从中运,就是咱自然门的内功最髙心法。”愚生随师习武四载, 得师之厚爱,对自然门内功有所心得。今观世人学武不易,怀着 揣惴之心,把师门内功之精髓一-内圈手剥析殆尽。内圈手是集 内功、轻功、实战于一炉的传统功法,练到炉火纯青地步,身法 矫键,体轻如燕,可以在锅沿边上行走。真气遍布周身,行气如 滚珠,身如弹簧,体如裹电,四方有眼。一羽不能加,一蝇不能 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抽身换影,来无形迹,去无踪影。内 圈手包括内圈手粧功和走圈,一'静一'动,相辅相成。祖师曰: “学拳以桩为基也,练拳先站基,站基得练气,练气更得意阴阳 合。”又云:“练拳不站基,一生枉费力。”经云:“提挈天地, 把握阴阳,独立守神,肌肉若一,以天地之象帮助修炼全身之阴 阳。”粧者,独站也,若一合也,以无极而始也。以静而练,静 练乃为拳之功,功乃为拳之用。静乃神气集中,纵横交错,圆融 一致,静中示动,动中求静。修养身心,调纳呼吸,贯通气血, 调动筋骨,疏通经络,温和肌肤,乃精神意气力修炼之法。外则 而动,内则而静,阴阳合一,形曲意直,神圆力方,松静提拔, 乃做到形自神生,形随意转,静中求动,意中生动。静如泰山,动如蚊龙,桩功乃增意蓄功,浑元爆发。把握阴阳者,呼与吸、 开与合、松与紧、虚与实、化与发、伸与屈、进与退、刚与柔的 阴阳修炼法也。炼功前排尽大小便。祖师曰:“站则松腰松胯, 端正自然,混混沌沌,不想别意,提挈天地,透空无物。”

―、内圈手桩功

自然门内圈手之桩功,集桩功之大成,被视为“镇山之宝”, 历来秘于示人,只在极少数得意门徒中言传身教。内圈手桩功共 有十二式,现介绍如下。

第一式无极式

自然站立,全身放松,去除杂念,两眼微闭,目光内敛,凝 神定意,清净无为,肌松力顺,虚灵顶劲,两肩下垂,舒适自 然。松腰松衣,端正自然,混混沌沌,达到全身内外皆松的境界,内外浑然合一。(图3-1-1)

图片1

第二式培元桩

接上式。左脚向左分开,与肩同宽,两脚平行或脚尖稍外 撇,两膝微屈,重心落于两脚之中心;臀略往下坐似坐高凳,含 胸拔背,背部似靠非靠,小腹松圆;左手掌心微放在右手掌上, 左手掌心微按丹田(图3-1-2)。呼吸细匀深长,两耳不闻,双 目回视,返观内视丹田,鼻吸鼻呼,存想呼吸在丹田。道曰:开 炉炼丹,周身放松要自然,海底烧火炼金丹,炼就七七四十九, 开炉金丹随身转,炼之得法,小腹丹田处似有火团之感。

第三式双掌侧伸应大地

图片2

两手自身体侧面缓缓向两侧伸直,与肩同高,掌心向下,两 臂似曲非曲,似直非直(图3-1-3)。行混元呼吸法,吸气则想 周身一球,随吸气,天之灵气随毛孔内收归于丹田,神注于鼎;

呼气意想丹田之气向外膨胀,使人体气球冲胀与天地相应,气球 冲胀,气攻毛发,有竖之势。诀曰:吸气骨架筋肤松,呼气骨旋 皮毛攻。有顶天立地、左右撑拧之意。

图片4 图片3

第四式双掌前伸对劳宫

接上式。呼气,两手向身前 合拢,掌心相对,距离与肩同 宽,掌指向正前方(图3-1-4)。 劳宫穴有相斥之感。同时意想内 气由丹田向命门呼出,循督脉上 开至大椎,分成两气路,循手三 阳经到两手劳宫。姿势不变,吸 气,内气由劳宫循手三阴至膻 中,再落于丹田。如此周而复 始,意动式不动。

第五式十指相对肘外撑

接上式。吸气,慢慢屈肘在胸前撑抱,高不过眉,低不过 胳,沉肩坠肘,肩松臂活,日久有棉里藏针之效。腋半虚,臂半 圆,双手距胸约30厘米,两手相距约30厘米,手心向内如抱 球。微合胸,轻拔背,回意马心猿中,拿丹田炼内功,意如抱 球,头似卷饼。开裆合胯膝提高,意顶天,收喉头,尾中正,肛 不松(图3-1-5)。行混元呼吸法。气走鼓荡,开者,筋骨皮毛 肌开;合者,筋骨皮毛肌合。肘如抱球,掌如抓球,指缝如夹 球,腋下如夹球,口如吞球,腰腹如气球,膝如扣球,脚如踩 球,周身一体。练习一段时间后,两臂、两胯随吸气而内合,随 呼气而开,全身气血鼓荡,手指有麻热胀感。练之一个阶段,改 变意念,全身形成三道气圈,即肩圈、腰圈、胯圈。

图片3

第六式两掌提压采地气

接上式。两掌内旋,下按至小腹前,指尖相对,两臂似直非 直,似曲非曲,暗劲下按(图3-1-6)。吸气时,涌泉内含,地 之灵气随脚心到脚跟,沿腿后侧上升到尾闾,沿督脉上升至头顶 百会;呼气时,内气由百会顺任脉而下到丹田,降会阴沿腿前内 侧下降到涌泉。如此周而复始,意念似想非想。

第七式右手立掌左钩提

接上式。左手翻掌,掌心向上,身体向右转,同时带动右臂 向后、向下、向上、向前,身体逐渐转向正前方;右掌在头前成 立掌,掌指向上(图3-1-7、图3-1-8);左掌成钩向上提,右 手向下拉(图3-1-9);同时吸气,头有上顶、尾闾有下坠之意, 细心体会指尖的拉丝感。

图片6

弟八式左右方步两边攻

接上式。吸气,身体重心落于左腿,右脚尖点地靠于左 脚内侧,臀往下坐,身体微向 :转;两T_在身体左侧抱球,以腰带腿,痛向—/,前// 45。方位迈•步;以腰带于“ 力掰出, 左手㈤左后対U心向下掌指向前(图3-1-11)。左式 ® 3~1~9 与右式要领相同,唯方向相反(图3-1-12、图3-1-13)。转体时吸气,意想天之灵气随全身毛 孔聚于丹田,掰出时呼气,意想丹田之气向命门周身膨胀发出体 外。细心体会两腿阴阳之变化。

图片6 图片7 图片9 图片10

第九式双掌上插护面头

接上式。重心落于左脚,右脚向右前方上半步,与肩同宽, 两腿似弯非弯、似直非直;左掌同时收回,掌心向上,两掌收于 小腹前,如同抱球(图3-1-14),两掌内旋一周,同时缓缓上 插,掌指向上,两手劳宫斜对祖窍穴(图3-1-15)。上插同时, 意想气由涌泉到脚跟,循腿后侧循督脉上行于头顶百会,呼气 时,气由百会循任脉下降于丹田,过会阴沿腿前侧下降于足心涌 泉。

第十式翻掌下按上拜佛

接上式。脚不动,向右转体约90°;两掌向内翻掌,使掌心 向右,掌指向下插,臀往下坐(图3-1-16),同时呼气,意想气 由百

会而下行于脚心涌泉,以腰带臂,两臂由身体两侧向上划弧

降落于胸前成童子拜佛状(图3-1-17),同时吸气,使气归于丹 田。

图片11 图片12

第十一式烈马问路左向行

步,成不丁不八步,身体下 蹲,非弓非马,成矮裆式;两手 在腰的带动下向左侧伸出,左手 在前,右手在后,掌心朝上;眼 平视(图3-1-18)。右式要领与 左式相同,唯方向相反。向左转 体时,意想丹田逆时针旋转,气 由命门发于掌心。细心体会两掌 之沉重感。

图片13 图片14 图片15

第十二式马步右旋叶底花

接上式。向右转体约45°;右掌掌心向下,左掌掌心向上, 两掌抱球于右胸前,两掌上下相对,左指向右,右指向左(图 3-1-19)。气沉丹田。

图片16

接上式,身体左转,即成内圈手式。故此式是由定桩转入动 桩之过渡式。

二、内圈手走圈

第一式抬手式

无极式站立。右脚向左脚前迈半步,身体重心落于左脚,臀 往下坐,右脚前脚掌着地,成右虚步;右臂向前伸出,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拳心向下,左肘臂在右胸前立掌,掌心向右,沉 肩坠肘,两臂与两腿夹角约90°;眼顺右侧向前平视,成矮裆步 走圈(图3-2-1〜图3-2-3)。走圈时,手形持定式不变,走圈腿 部动作要领看二式摇手式。走圈时,行混元呼吸法。

图片17 图片18

第二式摇手式

摇手式是在第十二式桩功的基础上进行走圈,现详述如下: 两掌在胸前揉球,使右手掌心向上,左手掌心向下,落于右 胯前,两掌握拳(也可用鬼头手),右手从胯向上钻出,沉肩坠 肘,拳心向上,与口同高,左手同时向左下拉,拳心向下;同时 向前送跨,两脚脚内胫相磨,右脚如履薄冰般向前滑出一步,脚 尖外摆(图3-2-4)。右拳翻掌使掌心旋转向下,向下劈击,捋 至右胯旁,同时左拳旋转使拳心由下向上钻出;同时出左脚,如 此交替进行(图3-2-5、图3-2-6)。迈步时,以胯带腿,以腿 带足,步如趟泥,绕圈顺时针行走,练熟练后,再逆时针行走, 顺逆交替。走逆圈动作要领与顺圈一致,唯方向相反。走圈时, 以脊柱为轴,以腰为轮,身到、手到、脚到、眼到。走内圈手 时,起吸落呼。起劲时,气由脚跟循腿后侧上行到尾闾,循督脉 止百会,呼气时内气由百会循任脉下降于丹田,落于会阴,循腿 前内侧降于涌泉。意微存丹田,手的运行轨迹是与身体平面相垂 直的一个纵圆。

图片19 图片20 图片21

第三式劈手式

走圈与上两式一样,顺时针走圈时,右掌从胸前向上穿出, 掌指向上,掌心向右后,同时 向前迈右腿(图3-2-7)。翻 掌,右掌向右前方劈出,再翻 掌收于丹田前,掌心向上;同 时右脚落地;手的运行路线是 在身前划一个与身体平面相平 行的立圆,左手向上穿出,掌 指向上,掌心向左后,同时提 左脚向前趟出(图3-2-8)。同 时吸气,顺势翻掌,向左下方 劈出,顺势旋转至丹田。掌心 向上,手划一个逆时针旋转的立圆。呼吸法同上式。

图片21

第四式弹踢式

走圈动作要领同上式。走圈时,以脚尖向前弹出。

第五式铲腿式

走圈要领同上式。走圈时,脚外侧向前护出。(图3-2-10)

图片23

第五式铲腿式

走圈要领同上式。走圈时,脚外侧向前护出。(图3-2-10)

图片24

弟六式蹬腿式

走圈动作要领同上式。走圈时,以脚跟为着力点,向前蹬 出。(图 3-2-11)

第七式跨腿式

走圈动作要领同上式。走圈子时,结合劈手式,脚向前跨 出。(图 3-2-12、图 3-2-13)

图片25

第八式踞踢式

走圈动作要领同上式。 走圈时,以脚尖直向前踢 出。(图 3-2-14)

第九式负重式

此式在手摇式基础上增加沙衣、绑腿、鸳鸯环进行训练。练 此式能练气人髓。沙衣、绑腿、鸳鸯环必须由轻渐重,切忌操之 过急。刚练时,走30圈,以后每天加走1圈。沙衣内盛铁砂, 始之负10公斤重,继而每月加两公斤铁砂,以最多重30公斤为 度。绑腿内盛铁砂,始之绑5公斤重,继而每月加1公斤铁砂, 至最多10公斤为度。鸳鸯环为18支,每支重1公斤,始之2 环,继而每月加1环。练至3年,气人骨髓,周身运行,身如裹 电。

以上式样操之熟练后,就可在地上放红砖八九块,每脚都走 在红砖上,每脚都同样大的步子。步法轻灵敏捷后,可在木桩上 行走。再用洗衣用的木盆,里面装上泥沙,在盆沿上行走,根据 练功情况,每天减少泥沙,这样长期练习,能在盆沿走圆,就大 功告成。

本门走圈集身法、步法、手法于一体,熔内功、轻功、实战 于一炉。内圈手最能锻炼走法,走法在实践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 置。练走圈时,下蹲行走,腿力增强,引气下行,力由根发。走 内圈手时.以脊柱为轴,以腰领动,四肢为轮,身到、手到、脚 到、意到、气到、力到。

走内圈手时,起吸落呼。起劲时,吸气,气由脚跟循腿后侧 上行到尾闾,循督脉止于百会,呼气时,内气由百会循任脉下行 于丹田.,落于会阴,沿腿前内侧降于涌泉,全身透空。

三、内圈手的三个修炼阶段

初级阶段

练时,意想在泥水中行走,平起平落,进而意想在齐腰的水中行走,而杂草混杂其中,缓缓行走。细心体会全身与空气的阻 力,拔脚如泥泞难脱,进退有阻。通过此种假想训练,以意导 气,逐渐疏通下肢经络,稳定下盘,并能提高下肢的技击能力, 日久功深,能练就进步如犁翻地,力由根发,把对方拔根抛出。 训练一段时间后,能感觉出空气对腿的阻力,使人对外部的触觉 更加敏感细腻。

中级阶段

全身浑圆,达六合之像,以身代步,命门催着走,以脊领 身,以身协肋,以肋提胯,以胯催膝,以膝催足,肢体上下,左 右相合。

高级阶段

达到走而不走,不走而走,走也是练,不走也是练。意动神 随,动如山崩,静如凝水,无招无势,遍体皆招。身如急电,碰 不得,摸不得,周身有眼,无从偷袭。以丹田为轴,身体前后形 成一气轮,丹田之转,循环不已,生生不息。

浏览4,23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