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按摩用点法。
【反应】局部酸胀。
【主治】贫血,肺结核,呕逆,呕吐,麻疹。
【提示】取本穴时,病人正坐屈背或俯卧,先找到第七胸椎,第七胸椎在左右肩 胛骨下角连线的中点,然后旁开1.5寸处即是膈俞穴。按压本穴时局部有酸胀感, 重按可向肋间扩散。
肝俞
【取穴】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图1-64)
【手法】按摩用点法。
【反应】局部酸胀。
【主治】眼红,肋痛,失眠,头眩。
【提示】取本穴时,病人正坐屈背或俯卧,先找到第七胸椎,然后向下数两个椎体为 第九胸椎,再旁开1. 5寸即是肝俞穴的位置。按压时局部有酸胀感,重按可向肋间
扩散。
胆俞
【取穴】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图1-65)
【手法】按摩用点法。
【反应】局部酸胀。
【主治】胆道蛔虫症,胸胁痛。
【提示】同肝俞。
脾俞
【取穴】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处。(图1-66) 【手法】按摩用点法。
【反应】局部酸胀。
【主治】腹痛,腹泻,贫血,糖尿病。
【提示】同肝俞。
胃俞
【取穴】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图1-67)
【手法】按摩用点法。
【反应】局部酸胀。
【主治】胃脘胀痛,呕吐,腹胀,肠鸣。
【提示】同肝俞。
肾俞
【取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图1_68)
【手法】按摩用点法。
【反应】局部酸胀,有些可下传至脚。
【主治】月经不调,遗精,腰痛。
【提示】取本穴时,先找到第二腰椎,第二腰椎大多数人平腰带水平,然后向外 旁开1. 5寸即是肾俞穴位置。按摩时腰部酸胀,重按有麻木感向臀部及下肢放射。 承扶
【取穴】俯卧,在臀横纹中央取穴。(图1-69)
【手法】按摩用点法。
【反应】局部麻胀可下传至足。
【主治】腰腿痛,痔疮。
【提示】本穴位于臀大肌下缘,取穴时病人俯卧,在臀横纹中央凹陷中取穴,即 可准确地取到承扶穴。按揉时局部有酸胀感,用肘重按,有麻电感向下肢放射。 殷门
【取穴】承扶穴下6寸。(图1-70)
【手法】按摩用按法。
【反应】局部酸胀麻下传至足。
【主治】腰痛不可俯仰,股后肿痛。
【提示】本穴在大腿后侧中央,股二头肌与半腱肌之间。取穴时,病人直立或俯卧, 在承扶穴下6寸处取殷门穴。揉按时局部有酸胀感,肘重按有麻电感向下肢放射。 委中
【取穴】胭横纹中央。(图1-71)
【手法】按摩用点法。
【反@】酸麻胀传至足底。
【主治】腰腿痛,下肢瘫痪,膝关节痛。
【提示】屈膝时,胭窝中形成一个横纹称胭横纹,
委中穴正在这个横纹中间,按压时有凹陷,局部有酸
胀感,重按特别是当屈膝时,有麻电感传到足底。
志室
【取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图1-72)
【手法】按摩用点法。
【反应】酸胀麻可传至膝关节。
【主治】遗精,阳痿,小便不利。
【提示】取本穴时,病人正坐或俯卧,第二腰椎棘
突下旁开3寸,即是志室穴位置,此穴与第十一浮肋
下端相平。按压时局部有酸胀感,重按有时向臀部放散。
图1-72志室
合阳 .
【取穴】委中穴下2寸。(图1-73)
【手法】按摩用点法。
【反应】酸胀麻传至足。
【主治.】腰腿痛。
【提示】本穴在膝胭横纹中央下2寸处。取穴时病人俯卧或正坐垂足,从胭窝 中央委中穴下2寸即是合阳穴。按压时局部有酸胀感,重按有麻电感向足底放散。 承筋
【取穴】合阳穴与承山穴连线的中点。(图1-74)
【手法】按摩用点法。
【反应】酸胀麻传至足底。
【主治】腰腿痛。
【提示】本穴在腓肠肌中央凹陷中,取穴时病人俯卧或正坐垂足,当腓肠肌中 央(合阳穴与承山穴之中间)凹陷处即是承筋穴。按压时找准穴位,局部有酸胀感, 重按可向足底扩散。
承山
【取穴】腓肠肌两肌腹之间的凹陷。(图1-75)
【手法】按摩用点法。
【反应】酸麻胀传至足底。
【主治】腰痛,腿痛转筋。
【提示】取穴时,患者直立,两手支撑在墙上,足尖抵地,足跟离地,腓肠
现“人”字纹处取承山穴。即在腓肠肌两肌腹之间的凹陷处取穴,约当胭窝正中与 跟腱正中(平外踝尖)连线的中点。揉按时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到胭窝,或有麻电 感向足底放散。
跗阳
【取穴】昆仑穴直上3寸。(图1-76)
【手法】按摩用点法。
【反应】酸麻传至足底。
【主治】头痛,腰痛。
【提示】昆仑穴上3寸。按压时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到足跟。 昆仑
【取穴I外踝与跟腱之间凹陷。(图1-77)
【手法】按摩用点法。
【反应】麻胀传至足底。
【主治】腰痛,腿痛,头痛。
【提示】取穴时,正坐垂足,当外踝与跟腱之间,跟骨上缘凹陷中取之。按揉时 局部有酸胀感,并向足趾放散。
轉八、足> 阴肾经
涌泉
【取穴】患者仰卧或俯卧,足底前1/3与中1/3交界凹陷中取穴。(图1-78)
【手法】按摩用点揉法、按压法、按拨法。
【反应】局部酸胀。
【主治】失音,昏迷,巅顶痛。
【提示】取穴时,病人仰卧,穴位位于足掌心前1/3,当屈足卷趾时出现的凹陷 处。按压时,局部胀痛可扩散至整个足底部。
太溪
【取穴】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图1-79)
【手法】按揉法,灸法。
【反应】局部酸胀,上传至膝。
【主治】遗精,阳痿,月经不调,遗尿,失眠,腰痛,失音,耳鸣。
提示】取穴时,正坐垂足,穴位位于足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按揉时局 部有酸胀感,重按有麻电感向足底放散。
大钟
【取穴】太溪穴下〇_5寸稍后,跟腱内侧缘。(图1-80)
【手法】点穴用点法。
【反应】局部酸胀。
【主治】足跟痛。
【提示】取穴时,正坐垂足,此穴在跟腱内侧缘,太溪穴下5分的后方取穴。揉 按时局部有酸胀感。
水泉
【取穴】太溪穴下1寸。(图1-81)
【手法】点穴用点揉法。
【反应】局部酸胀。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
【提示】本穴在太溪直下1寸处,跟腱前缘。按揉局部有酸胀感是穴。
照海
【取穴】内踝下缘凹陷中。(图1-82)
【手法】按摩用按压法、按拨法、点法。
【反应】局部酸麻胀上传至膝部,下传至足尖。
【主治】便秘,月经不调,失眠,失音。
【提示】取穴时正坐拱足,在足内踝下4分处凹陷中是穴。按揉时局部酸胀, 重按可扩散至整个踝部、足尖,或上传至膝部。
复溜
【取穴】太溪穴上2寸。(图1-83)
【手法】点穴用点压法。
【反应】局部酸麻。
【主治】自汗,盗汗。
【提示】取穴时,正坐垂足,从太溪穴上量2寸,当筋前(比目鱼肌移行于跟腱 处)取复溜。揉按时局部酸麻,可向足底放散。
交信
【取穴】复溜前约0.5寸。(图1-84)
【手法】点穴用点压法。
【反应】局部酸麻。
【主治】月经不调,便秘。
【提示】本穴位于复溜的水平位置上,但复溜位于腓骨后缘,交信则位于胫骨 后缘,腓骨之前,是为胫骨与腓骨之间的缝隙中。
浏览1,71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