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历史悠久,远在人类为了生存而与自然界作斗争时武术就开始萌芽了。 它最初以人类本能活动为基础,并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技能,以后才逐渐 发展成为社会成员为增强体质、锻炼意志、训练格斗技能而采用的运动。

武术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武文化”。中国 武术萌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逐渐形成了以儒、道、墨等思想以及传统哲 学、美学、医学、兵法学、宗教等文化内容为内核的武学文化。

“武术属于体育,但高于体育”,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武术作为一个整体意 义上的文化形态。中国传统文化是武术文化的根基,它全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 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审美观念、心态模式、价值取向等,因此,武学文化是 中国文化母体之下的一个分支。

《庄子》的“说剑篇”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剑的议论, 写尽了人间的冲突论。“文学是社会的家庭教师”(别林斯基),文学熏陶着民族 性格,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中塑造的张飞、武松这样的武艺高强的 人物形象几乎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武术文化反映了刚毅有力、人世进取的民 族精神,以惩恶扬善为己任的武功高超的侠客是中国人推崇的对象,并成为古代 中国社会的特殊社会角色。忧国忧民、匡扶正义始终是武林中人的座右铭,武林 中产生了许多爱国英雄。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财富,它也深深地打上了民族性格的烙印。它强调自 卫防身,抵御暴力侵犯,而严禁无故以暴力侵犯他人,严禁持强凌弱。

武术文化有着民族伦理型文化特色。如中国式摔跤不像国际式摔跤那样使对 手“双肩着地”,也不像柔道中的关节技以及绞技迫使对手“拍地求饶”,只要对手一倒地(哪怕是手扶地)就是输了一跤,讲究技术与功力,既激烈又文明,大

有胸襟洒脱、与人为善的君子风范。

在“不得已而为之”时,.常采用“擒拿”,既可迅速解除对手的战斗力制服
对方,而又不过分伤残或致死对手。中国武术中各式各样的以展示功力等的间接
比武方法,与遵循人际关系和谐的宗旨、限制武术的暴力程度有关。

中国武术界历来有比较严格的道德规范,又称“武德”,它是中华民族传统
道德的一部分。武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其基本内容却长期
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为各个历史时期的武术界所共同遵守。武术文化
还反映了重血缘关系的传统宗法思想,如武术宗派、门派的形成就与宗法传统思
想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上极其讲究的所谓“正宗”、“流派”等也是宗法习俗的
一个表现形式。

我国古代以自然社会和人的同源结构来推导人体结构功能,按照“道法自
然、八卦、阴阳五行”等的理论来表达,武术文化崇尚自然,主张“天人合一”。

第二节武术运动的组成部分I

武术运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按运动形式可分为两大类:套路运动、对抗
运动。传统武术即“武艺”,注重劲力、功法、技击。、套路运动

套路运动分为:拳术、器械、对练、集体表演。对练又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 徒手对练是一种运用踢、打、摔、拿等方法,按照进攻、防守反击的 运动规律编成的拳术对练套路。如对打拳、对擒拿、南拳对练、太极拳对练等。

  2. 器械对练是一种以器械的劈、砍、击、刺等技击方法组成的对练套路。 主要有长器械对练、短器械对练、长与短器械对练、单与双对练、单与软对练、 双与软对练等多种形式。常见器械对练有单刀进枪、三节棍进棍和对刺剑。

  3. 徒手与器械对练是一种一方徒手,另一方持器械进行攻防对练的套路。 如空手夺刀、空手夺棍、空手进双枪等。


at、对抗运动

对抗运动分为:散打、推手和短兵。i第三节道馆式武术的兴起)

当体育越来越商业化并依赖于营业收人时,竞赛规则开始改变,以使动作更 加扣人心弦、更容易被观众理解。武术作为体育竞技运动,可看性影响到规则制 定与平时训练技术的有所舍弃,但是这些变化并未改变体育项目本身的基本设计 与规则结构。

在文明与法治的城市,道馆式武术正在兴起。随着人们生活环境不断改善, 传统的在水泥地、地板上练习的简陋道场正在不断消失,真正愿意大负荷练习的 人也越来越少,敢于穿上护具进行对抗实战的学员也并不在多数,但是却仍然有 源源不断的人要求参加跆拳道等武道体育运动。

道馆式武术设计了“激情互动体验”,运作成功的道馆正纷纷参与到体验经 济之中去。体验“美好、难得、非我莫属、不可复制、不可转让、瞬间即逝,每 一个瞬间都是唯一”,学员愿意为这样的体验付费。

体验是无形的,道服、色带、证书等物品让学员回忆起往昔的训练经历,也 可以在社交场合中展示身份证大小的技术等级证书,与有同样经历的人相互交 流,产生归属感,形成特定团体。

级位与段位证书作为社会体育的荣誉等级制度,最有价值的是把一段难忘 的、改变自己、张扬生命力的体验量化、具体化,并形成道馆健身族、道馆交友 聚会族、道馆技击研究族、道馆武术票友侃大山族等人群,而大家有一个共同的 价值观:什么颜色的带位,代表接受培训程度的高低,训练持续时间的长短,辈 分的长幼。有了差异,才有了新起点,才有了后续努力。

道馆的体验可以分成四个部分:娱乐、教育、逃避现实(宣泄压力)和审 美,它们相互兼容,形成个人感受。在参与体验过程中使学员个人在意识中产生 美好的感觉,因为人们希望有健美的身体,重塑自我,与众不同,体验带来了改 变,带来超值享受,提高了武术作为商品时的附加值。

在道馆式武术风行的城市,到道馆锻炼已经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一部分。

什么是极拳道?

“极拳道”的字面含义为,极:无极,顶点,无所不用极,有无极、求极、 用极三层含义;拳:拳术;道:规律、可持续发展之道。

“无极”是指宇宙最原始的无形无象的本体状态。“无极”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空间的无限性,不存在边际,大与小都是无穷的;二是时间的无限性,有起 始和终结。宇宙间的事物也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永无止境。因而人们去认识 宇宙和宇宙间的各种事物是一个逐渐深化、永无止境的过程,是一个发展变化的 过程。绝对的、凝固的、极端的观点和方法都是错误的。

“顶点”是指最高之意,习武者朝着人类武学的最高峰孜孜不倦地攀登。

“无所不用极”是指在理论研究范畴或某些特定场合使用无限制格斗技时, 要运用专门或就便的武器,如刀枪、钥匙、杯子、短棍、砖块等,拳、脚、肘、 膝、头、肩、髋等身体部位都可以作为攻击武器。

“拳术”是指武术中的徒手搏斗技术以及拳术套路。

“道”是指规律、可持续发展之道。

极拳道的英文名“Top Win Do”,是顶级取胜之道的含义,我们不局限于一 时一地、一拳一脚的取胜,而是扩大到整个人生领域的自我实现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生态持续是基 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三者相互关联而不可分割。

极拳道的理念“敬中达理”,这四个字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占有相当的分量。

敬:有敬业、尊敬师长、敬重对手、正心诚意、戒除浮躁等含义,也可引申 出“净”的概念,学员应该努力使道馆、道具保持整洁的重要性,一屋不扫何以 扫天下。

明代的内家拳法中有“敬、紧、径、劲、切”五字拳诀。一本民间拳谱抄本 中写道,“静由敬得,静从动见,得静于敬,其静乃真……真静学技,技自得 焉”。属于儒家思想的“敬”字,在此被赋予一种技术训练的意义。清末的陈鑫 说:“打拳之道自始自终不外一个‘敬’字。能敬则专心致志……”;“初学者上 场时先洗涤滤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如此而已,可以学拳”;“打拳时 执事敬,自然周中规,折中矩,而视听言动皆在规矩中矣”。“敬”而后有礼节,

 

故极拳道馆训练开始与结束有专门的“极拳礼”、“清场礼”。

中:“中和”、“中庸”、“时中”、“守中”、“中道”等核心观念构成中国哲学 精髓“中”的思想。中代表了规则与秩序,在危险面前不能退缩。

达:达到、豁达、腾达、达人,人格完善、事业成功、理想实现。

理:道理、伦理、天理、真理、理念。

极拳道的目标是“自我实现、丰盛人生”。自我实现是一个连续进行的过程, 不只是一种结局状态,而是在任何时刻、在任何程度上实现一个人的潜能的过 程。高峰体验(回归自然和天人合一的感受)是自我实现的暂短时刻。每一个人 在生活中都能体验到这样的时刻。你能丢弃这些体验,也能设置条件使高峰体验 更有可能出现。自我实现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丰盛人生”即提高生活质 量,追求人生的幸福,领略无限风光。

极拳道是一套概念模式,教学内容与表达形式与时俱进,根据学员的需要与 新的市场条件而灵活变动,其精神理念始终如一,犹如国画大师董其昌所说的 “笔墨千古不变,形式当随时代”。

浏览98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