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师李洛能37岁学戴家心意拳(1825年),十年艺成。1838~1849 年李洛能往来于河北深县、河南、山西祁县与太谷之间,在所学心意六合 拳的基础上,结合平生武术实践,创立了形意拳,正式以形意拳广传于河 北深州地区,李洛能回河北后,以神拳李之威名,名震武林。在咸丰、同 治年间,与八卦拳之董海川,太极拳之杨露禅,鼎足而三,为形意拳、八卦 拳、太极拳武术之领袖,威震武林。择优授徒广为传人,称为国手者在山 西有:车永宏、宋世荣、宋世德、李广亨四人;河北有:郭云深、刘奇兰、刘 晓兰、贺运恒等,这就是山西心意拳武术史上,李洛能先生的八大弟子, 八大弟子各有传人遍及全国各地。李洛能先生为山西心意拳的发展做 出了巨大贡献,被称为心意拳名家巨手。

形意拳序

形意拳术之始,本乎天地之大端与夫造化之原理,盖天地之辟于一 无气也,万物之生于无知,形意之成本于无意。盖无意至极生有意,意诚 心正,乃至于静,静则察候六脉、溶暇二气,静极生动,动而震发四肢,贯 通百骸,是谓先天存乎静,后天藏诸动也。故意为体而形为用,静属阴而 动属阳,体用动静得阴阳消长生生之功,而真一之气生焉,孔子曰:“冬至 养其阳,夏至养其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此皆修养正气之谓也。盖形 意拳之原理,则培养天一之道,由后天而达于先天也。重阳不重阴,太刚 必折;重阴不重阳,过柔不坚;刚柔相济,乾坤之道乃成。古之传斯术者, 多以心法口授,缺少记载,使后学者茫然不知途径,须以涵养正气为先, 以为之序。

又序

盖夫体育一途,创自达摩老祖师,迢至宋朝岳飞,又精研内经之意 义,化生五行十二形之原理,因名为形意拳,总合五纲十二目,统一全体 之功用。在内为意,在外为形,是术乃修身之原本,明心见性还原之大 道,揽阴阳之造化,转乾坤之枢机,诚强身之捷径也。

十二形实本天地万物化生之理,取世间禽兽之具有特能者,妙效其 性能,摹效时久,自能精神入体。

形意拳术实与卫生关系至切,如能长习,则疾者能愈,弱者能强,男 女老少皆可练习,既无折腰屈膝之痛苦,又无跃高纵险之危劳,斗室席 地、长衣缓带也可演习,虽属武术,迹近文雅。

练习时身体分阴阳,以前心为阴,脊背为阳;手心为阴,手背为阳;大 指朝上为阴阳掌;以右肩在前或左肩在前,皆为阴阳身;拳虎口朝上为阴 阳拳。

初学入门规矩

练习拳术,不可自专自用而固执不通,如专求力,则凝滞不灵;专求 重.则沉重不活;专求气,则拘泥不通;专求轻浮,则神意涣散。要而言 之,身外形顺者,无形中自增力气;身内中和者,无形中自生灵气。如练 至功深圆满之时,凝神于丹田,则身重于泰山;化神成虚空,则身轻如鹅 羽,所以练习不可固执一端也。果得其妙道,也是若有若无,若实若虚, 勿忘勿助之意,不免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无形中而生,诚神奇也。

练习三害

初学武术,谨当切记三害。三害不明,足以伤身。明者自能得道。 三害者:一拙力,二努气,三挺胸拔腹是也。如练拙力,则四肢百骸、血脉 不能流通,筋络不能舒畅,全身发拘,手足不能活泼,身为拙气所滞,滞于 何处,何处成病;练时努气,则太刚易折,胸内气满,肺为气所排挤,易生 满闷肺炸之诸症;若挺胸拔腹,则气逆上行,终不能归于丹田,两足似萍草无根。例如心君不和,百官必失其位。拳法亦然,若不得中和,则万法 也不能至中立地步。故练习之时,谨记三害,用以力活气顺,虚胸实腹而 道心生,练之设能如此,久而久之,自然能练至化境也。

呼吸合道

夫人以气为本,以心为根,以息为元,以肾为蒂,天地相去八万四千 里,人之心肾相离八寸四分,一呼百脉皆开,一吸百脉皆闭,天地化工流 行,亦不出乎呼吸二字。且呼吸之法,分有三节道理:初节道理,乃是色 身上事,即练拳术之准绳,呼吸任其自然,有形于外,谓之调息,亦谓练精 化气之功夫•,二节道理,谓之身法上事,呼吸有形于内,注意丹田,谓之息 调,亦谓之练气化神之功夫;三节道理,乃是心肾相交之内呼吸,无形无 象,绵绵若存,似有非有,无声无臭,谓之胎息,也就是化神还虚之功夫。 呼吸有三节道理,拳术有三步功夫,谓之明劲、暗劲、化劲是也。明劲者, 拳内之法,伸缩开合之势,有形于外;暗劲者,动转神速,动则变,变则化, 变化神奇,有形于内;化劲者,无形无象之手法,不见而章,不动而变之神 化也。此三步功夫是练拳术之根本实际之道理,也谓之练术合道之真 诀,知此道理,可谓之性命双修也。

三步功夫

易骨者,明劲也。练时身体动转必须顺逆,而不可悖逆,手足起发必 须整齐,不可散乱,为之筑基壮体,充足骨髓,坚如金石,而气质形容如山 岳之壮,谓之初步功夫。

易筋者,暗劲也。练时神气圆满,形式绵绵,舒展应用,活泼不滞,为 之长筋腾膜,全身筋络伸展,纵横联络,而生无穷之力,此谓之二步功夫。

易髓者,化劲也。练时周身运转、起落、进退、伸缩、开合不用力,将 神意蛰藏于祖窍之内,身体圆活无滞,形如流水,其心空空洞洞而养灵 根,此谓之三步功夫。

七拳法

头、肩、肘、胯、膝、足、手是也。

八字诀

斩一一劈拳,截——钻拳,裹——横拳,跨——崩拳,挑——践拳、燕 形,顶——炮拳,云——鼍形,领——蛇形。

五行名称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内有五脏,外有五官,皆与五行相配。 心属火,肝属木,肺属金,肾属水,此五行隐于内者。舌通心,目通肝,耳 通肾,鼻通肺,人中通脾,此五行著于外者也。五行相生之道:金生水,水 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又有相克之义: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火克金,金克木,此五行相克也。五行相生,变化无穷;五行相克,为破他 人之手势。盖拳术取名之义,基在此矣。取诸于身,则使五脏充实,而全 体无亏,运用在外,能使体舒和畅;运用在内,能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 坚实其内,整饰其外,以为平时练习规则。

形体合一

《易》云: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之数,皆从太极分 散而来。太极者,天性之命,即人之心意也。意者,心之所发也。人为万 象之灵,能感通诸事之应,是以心在内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具于心, 是故心意诚于中,而万物形于外。在内为意,在外为形,合于术数。近取 诸身,内为五行;远取诸物,外为十二形。内外相合,而形生焉。明故其 理,则天地万物形体合一也,皆可默悟矣。

六合为一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 肩与胯合,外三合也。内外如一,谓之六合。

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胯与右肩相合,右者与左也 然,以及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心与眼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 肺与皮合,肾与骨合。总而言之,一合无一不合,一动无一不动,五行百

骸,悉在其中矣。

三节合一

三节者,根、中、梢也。

以人言之,头为梢节,身为中节,腿为根节;以头言之,天庭为梢节, 鼻为中节,地阁为根节;以身言之,胸为梢节,腹为中节,丹田为根节;以 下部言之,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以手言之,指为梢节,掌为中 节,腕为根节。换而言之,人之一身,无处不有三节。三节之动,不外起、 随、催三字而已。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无有长短、曲直、参差、俯仰之 病。三节之所以贵明,故分而有三,合而为一也。

四稍三心归一

盖人之一身有四稍,曰:血稍,肉稍,筋稍,骨稍是也。

此四稍者一动,而能变化其常态。发为血稍,属心,心怒气生,气冲 血动,血轮发转,精神勇敢,毛发虽微,怒能冲冠,气足血旺,力能撼山;爪 为筋稍,属肝,手足之功,手抓足蹬,气力兼并,爪生奇功;齿为骨稍,属 肾,化精填骨,骨实齿坚,保齿之道,最忌热凉,冷冬炎夏,唇包齿藏,年迈 耆老,上下成行;舌为肉稍,属脾,脾醒舌灵,胃健肉长,坤田气壮,肌肉成 镪,充实脏腑,刚柔悠扬。

三心者,手心、足心、及心是也。用之手心要扣,足心要玄,人心要 灵。明乎四稍增神力,明乎三心生灵气,四稍三心要合全,精神勇撼力推 山,气浮心意随时用,硬打硬碰无遮拦。遇敌要取胜,成功须放胆,四稍 三心归一体,还用灵活一混元。

步法手法及五恶

步法者,寸步、垫步、剪步、快步是也。一尺远近则用寸步;三五尺远 则用垫步;六七尺远则用剪步;丈八尺远则用快步。步法中为快步最难, 是起前足,则后足平飞而去,如马之奔、如虎之跃。

步法者,足法也。足之要义,是起落翻钻,起者如手之上翻撩阴,落

钻如石之沉水。夫足之进忌踢,进则用踩,踩者,如鹰之捉物也。

手法者,单手、双手是也。单手起,往上长身而钻,下落缩身而翻,形 如鹞子穿林,束身而起,展身而飞。双手上起,肱似直非直,似曲非曲,形 如举鼎,手落似猛虎搜山。然其要者有五恶,即抓、扑、裹、抖、舒也。

拳经云:抓为毒,扑如虎,形似猫扑鼠;裹为护,身不露;抖要绝,力展 舒;心要毒,手如弩。总而言之,手不离足,足不离手,手足不能离身。分 而言之则万法,合而言之则乃归一气。三回九转是一势,正此之谓也。

上法以手足为妙,进步以手足为奇,以身为纲领,其运用进身而发 势。二三节要明,四梢要齐,内五行要合,外五行要随,远近因时而用,心 一动而即至,其理法行于外,发著于六合之远,承上接下,势如连珠箭,何 虑他有邪术。知此道理,神奇技也。

战手要法

二人初见面,未交手前,要凝神聚气,审查敌人五行之虚实(精神体 格),注意敌人之动静,站近敌人之身旁,成三角斜形式。站左进右,上右 进左;进步退身灵活要快,形似蛟龙翻浪;发拳要攥紧,拳紧增力气;发掌 要扣手心,掌扣气力加;三节四梢要相齐,心要虚空而狠毒,不毒无名,俗 云:人无伤虎心,虎生食人意。

气要上下、三田联络往返,精气方能贯溉四肢;以心为主宰、以眼为 统帅、以手足为先锋,不贪,不谦,不歉,不即,不离;胆要大,心要细,面要 善,心要毒。静似书生,动似雷鸣。审查来人之形势,彼刚我柔,彼柔我 刚,刚柔相济。进步发掌,先占中门。肘不离肋,手不离心,束身而起,长 身而落,随高打高,随低就低。远发手足,近发肘膝。上打咽喉下撩阴, 左右两肋在中心。发手莫有形,身动勿有势。操演时,面前似有人;交手 时,面前似无人。

拳经曰:打法定要先上身,足手齐到方为真。身似蚊龙,拳打烈炮。 起无形,落无踪,手似毒箭,身如返弓。遇敌好似火烧身,消息全凭后足 蹬,进退旋转灵活妙,五行一动如雷声。风吹浮云散,雨打尘灰净,五行 合一处,放胆必成功。

形意摘要

一要塌腰,二要垂肩,三扣胸,四要顶,五要提,六要横顺知情,七要 起钻落翻分明。塌腰者,尾闾上提,而阳气上升督脉之理,又谓之开督。 垂肩者,肩垂则气贯肘,肘垂则气贯手,气垂则气贯丹田。扣胸者,开胸 顺气,而通任脉之良箴;能将精气上通泥丸,中通心肾,下通气海,而至于 涌泉。顶者,头顶、舌顶、手顶是也。头顶而气冲冠,舌顶而吼狮吞象,手 顶而力推山。提着、谷道内提也。古仙云:紧撮谷道内中提,明月辉辉头 上飞。而又谓之醍醐灌顶,欲得不老,还精补脑。

横者,起也;顺者,落也。起者,钻也;落者,翻也。起为钻也,落为翻 也。起为横之始,钻为横之终;落为顺之始,翻为顺之终。头顶而钻,头 缩而翻;手起而钻,手落而翻;足起而钻,足落而翻,腰亦然。起横不见 横,落顺不见顺。起是去,落是打;起亦打,落亦打,起落如水之翻浪,方 是真起落也。无论如何,起钻落翻,往来总要肘不离肋,手不离心,出洞 人洞紧随身;手起如钢锉,手落如钩竿。(提示:起落中肢体动作注意的 要点)起者进也,落者退也;未起如摘字,未落如坠字;起如箭,落如风,追 风赶月不放松•,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营四 稍要合全,气浮心意随时用,硬打硬碰无遮拦。打人如走路,视人如蒿 草,胆上如风响,起落似箭钻。进步不胜,必有怯敌之心,此是初步明劲, 有形有象之用也。至暗劲之时,用法更妙,起似蛰龙升天,落人霹雷击 地;起无形,落无踪,去意好似卷地风;起不起何用再起,落不落何用再 落;低之中望为高,高之中望为低;打起打落如水之翻浪,不翻不钻以寸 为先;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营四稍要合全,气浮心意随时用,打破身势无 遮拦,此是二步暗劲,有无穷之妙用也。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 意;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随时而发;一言、一默、一举、一 动、行止,坐卧以至于饮食茶水之间,皆可能用;或有人处,或无人处,无 处不用,所以无人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以至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无可无不可,此是三步化劲,神化之功用也。然而所用三步功夫,虚实、 奇正也,不可专有意用于奇正虚实。虚者,并非专用于彼,己手在彼手之 上,用劲拉回、落如钩竿,谓之实;彼手不着我之手,用劲将彼手拉回,谓 之虚。并非专用意于虚实,是在人之形势感触耳。奇正之理亦然,奇无 不正,正无不奇,奇中有正,正中有奇;奇正之变化,如循环之无端,所用 无穷也。拳经云:拳去不空回,空回非奇拳,正谓之此意也。学者深思格 物此理,而要意得矣。

拳经歌诀

头打落意随足走,起而未起占中央,足踏中门抢地位,就是神手也难防。

肩打一阴返一阳,两手只在洞中藏;左右全凭盖势取,束长二字一 命亡。

肘打去意占胸膛,起手好似虎扑羊,或往里拨一旁走,后手只在肋下 藏。把打起落手头挡,降龙伏虎霹雳闪,天地交合云遮月,武艺相战蔽

日光。

胯打中节并相连,阴阳相合必自然,外胯好似鱼打挺,里胯藏步变势难。

尾打落意不见形,猛虎坐窝藏洞中,背尾全凭精灵气,起落二字自 分明。

膝打几处人不明,好似猛虎出木笼,和身展转不停势,左右明拨任意行。

足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足蹬,与人交手无计备,去意好似卷

地风。

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稍要合全,气浮心意随时用,硬打硬碰无遮拦。

腹打去意要占阴,好似返弓一力精,丹田久练灵根本,五行合一见奇能。

拳经曰

混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真形莫外真精神,神藏气内丹 道成。

如何真形须求真,要知真形合真象,真象合来有真诀,真诀合道得 彻灵。

固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武艺虽精窍 不通,费尽心机枉劳神,祖师留下真妙术,知者传授要择人。

无极论

无极者,空空静静,虚若无一物也。圣人自阴阳以说天地,夫有形者 生于无形,无形则天地安足生?故曰: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而太极, 五太也。胎胞气质,形之本也,一惊而生气质形也。气之轻清而上浮者 为天,气之重浊而下凝者为地。然太易者,未见其气也;太初者,气之始 也;太素者,质之始也;太始者,气形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视之不 见,听之不闻,寻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状,易变为一,太极生也。由 太极而化生万物也。如易仍无形,太极也不生气,形质混沦而相离,虚无 飘渺,复而谓之无极也。

虚无无极含一气

虚无者,无形之势也。无极者,含一混沌不分之气也。此气乃是先 天真一之祖气,氤氲无形,其中有一点生机含藏,名为先天之本,性命之 源,生死之道,天地之始,万物之祖,阴阳之母,四象之根,八卦之蒂,即太 极之发源,而谓之无极也。

太极论

太极者,气形质之本,无极而有极也。自无归有,有必归无;无能生 有,有无相生,无有尽时。太极中四象,两仪之母也,其性属土。天地万 物皆以土为本,故万物之旺,由土而生;万物之衰,由土而归也。在人五 脏属脾,脾旺则人之四肢百骸健全。(提示:叙述五脏中的太极及性能) 取诸形意中为横拳,内包四象,即劈、崩、钻、炮之拳;其为之五德,而又谓 之五行。

太极势

将无极之姿势,半面向左转,左足跟靠右足里胫骨,为四十五度之姿 势。随时再将身体下沉,腰塌劲,头顶劲,目平视,内中神意抱元守一,和 而不流。口似张非张,似合非合;舌顶上腭,谷道内提。此势取名一气含 四象,谓之揽阴阳、夺造化、转乾坤、扭气机;于后天之中,返先天之真阳, 退后天之纯阴,复本来之真面目,归自己之真性命,而谓之性命双修也。 故心以动而万物生,其理流行于外,发著于六合之远,无物不有;心以静, 其气缩至于心中,退藏于密,无一物之所存,故练拳以此开势之法也。

太极

左足不动,右足向外斜横进步。两手攥上拳,左手阳拳,停在左胯; 右手随足进时,向里拧劲,拧成阴拳;如托物之势,顺胸上起,往前伸出; 头顶身拗,目视右拳大指根节。取之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鸡腿者, 独立之势。龙身者,三曲之形。熊膀者,顶直竖之劲。虎抱头者,两手相 抱似猛虎离穴之意。总而言之,即中庸不偏、不倚之谓也。

两仪论

两仪者,是太极流行绵绵不息,分散而生也。太极左伸则为阳仪,太 极右伸则为阴仪。所谓阳极必生阴,阴极必生阳;阴阳相生,则生生不 息。天为之一大天地,人为之一小天地。天以阴阳相合而生三才。三才 者:天、地、人,三才之象也。人以三才而生三身,三身者,上中下三丹田 也。三田往返,阴阳相交,为人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即道家之 金丹也,拳术之理亦然。且拳术左分为阳仪,右分为阴仪,阴阳伸缩,生 生流行,绵绵不息,即拳内动静、起落、进退、伸缩、开合之玄妙也。所以 数不离理,理不离数,数理兼用,方生神化之道。体用一源,动静一理,分 而言之为万法,合而言之仍归太极之一气也。形名虽殊,其理则一,正是 此意也。

两仪生三才

将太极之姿势,右足不动,左足向前进步。左手同足进时,往前顺右 肱推出,至右手腕向下翻劲,成半阴半阳掌,右手也同。左手向前推翻 时,向里拧劲,回拉至下丹田,成半阴半阳掌。两手大指虎口圆开,两肱 曲伸,似直不直,似曲不曲。目视左手大指稍。两肩松开沉劲,两胯根搨 劲,是肩与胯合。两肘垂劲,两膝合劲,是肘与膝合。两足蹬劲,两手五 指伸劲,是谓手与足合。此谓之三合也。要而言之,是肩催肘,肘催手; 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上下合而为一。此时身势不可前栽后仰,左斜 右歪。正是斜,斜是正;阴是阳,阳是阴;阴阳相合,内外如一,此谓之六 合也。总而言之,六合是内外相合;内外相合即阴阳相合;阴阳相合,三 才因斯而生焉。以后无论各拳,各形开势,皆用三才势为主。熟读拳经, 深默温习,法无不中。

拳经云:三才三身非无因,分明配合天地人。三元灵根能妙用,武术 之中即超群。

劈拳

劈拳性属金,是阴阳连环成一气之起落也。气之一静,故形象太极; 气之一动而生物,其名为横。横属土,土生万物,故内包四拳。其五行循 环之理,土生金,故先练守奉上下运用,有劈物之意,其形像斧,故名劈 拳。所诸身内阴力肺,劲顺则肺气和,过谬则肺气乖。夫人以气为主,气 和则体壮,气乖则体弱,故学者不可大意也。上步初势曰:两手紧握,同 变阴拳,左拳落出。肘顾胸前,高不过肩。力垂左肩,右手靠胳,肘至肋 边。眼平舌卷,气降丹田。换步歌:左足既开,右足大进,手足齐落,推挽 两迅。左足斜跟,右足仍顺。指开心齐,后手肋近,手足与鼻,列成直阵。 转身歌:起势钻,落势翻,行如槐虫,起如挑担,若遇人多,三摇二旋,正是 转身之谓也。

朋拳

崩拳性属木,取之身内属肝,以拳之运用为崩拳。此拳之性能,是一 气循环之往来,势如连珠箭,所谓崩拳似箭属木也。练之拳势顺,则肝舒 气平,养心神、增筋力,而无目疾、腿病之患;拳势逆,则伤肝,肝伤则两目 昏花两腿痿痛,一身失和,心火不能下降,拳也不得中立地步。然崩拳势 极简单,其练法,左足前进,右足相跟,相离四五寸。此势不换步,出左手 进左足,出右手也进左足。学者于此拳中,当细研究其妙道焉。初步歌: 左足先开,右足跟进;胫对左踵,髅曲势峻;两掌变拳,后阴前顺;顺者力 挽,阴者前奋;两手互易,步法莫紊。换步歌:左足再进,左足后跟;右手 力挽,左拳阴伸;手足齐出,两手力均;后拳成阴,前拳要顺;目视前手,理 要齐心。转身歌:左扣右横,随时转身。右足横提,右拳阴伸;左拳仰抱, 推挽力均;手足齐落,两拳半阴;后拳在肋,前拳齐心。

钻拳

钻拳性属水,是一气之流通曲折无微不至也。钻上如龙突然出水, 又似涌泉趵突上翻,所诸身内属肾,以拳中为钻拳。其拳快似闪电,形似 突泉,所谓属水者是也。拳势顺,则真劲突长,肾足气颐;拳势逆,则拙力 横出,肾虚气乖r凊气不上升,浊气不下降,真劲不长,拙力不化矣,学者 当知之。初步歌:左足先幵,右足大进,足落拳钻,覆拳宜迅;左足斜跟, 右足应顺;前拳取鼻,后拳肘进;手足与鼻,列成直阵。换势歌:右足已 开,左足大进;右拳撤回,左拳前奋;右足紧跟,左足仍顺;手足齐落,换势 莫紊;前拳取鼻,后拳齐心。

炮拳

炮拳性属火,是一气之开合,如炮之突出;形最猛,性最烈,取诸身内 属心;以拳为炮拳,形似烈火炮弹,所谓属火者是也。拳势顺,则身体舒 畅,心气虚灵;拳势逆,则四肢若愚,心气也乖,关窍眛闭,学者务于深究 此拳也。初步歌:左足先进,右足随之;右斜左提,眼观一隅;掌变阴拳, 右肋左脐;有如丁字,莫亢莫卑;两肘加肋,舌卷气息。换步歌:右拳顺 出,如石之投;左拳外翻,置之眉头;足提者进,与左拳侔;左右互换,勿用 他求。

横拳

横拳性属土,是一气团聚而后分散也;取诸身内为脾,脾属土,土旺 则脏腑滋和,百疾不生,所谓属土者是也,取之于拳为横拳。拳势顺,似 土之活,滋生万物,五脏和蔼,一气之灌溉。拳势逆,气努力拙,内伤脾 土,五脏失调,外似死土,万物不生;故此拳为五拳之要素,学者宜慎思明 辨之。(提示:以太极、五行、五脏理论和拳术劲力解说横拳)拳经云:左 足退提,右足孤立;两手成拳,前阴后阳;阴者平肩,阳者肘匿;眼平身正, 舌卷屏息;停时虽暂,厚其力足;足进而落,已成剪形;后拳外钻,前拳退 形;钻翻小指,退与肘平;下拳横出,故以横名;手足变换,反用则成。

五行合一进退连环拳

连环者是五行变化合一之势也。五行分演则谓之五行拳,而为五纲 也,合演则谓之七政,而为连环也。五拳合为一套,攸进攸退,循环连珠, 陆离光怪,贯为一气,进退无常,故谓之进退连环拳。练习连环拳以五行 拳为母,五拳未能习熟不必学连环拳。此拳共有十六势,进退各法,往来 练习范围也小,是亦有引长之法,练习于宽地不见其短。引长之法,至十 六节不转身,仍打崩拳接前势,则往复足六十四势矣。且连环拳法,以应 用为主。连环拳可以连环用之,握之则成拳,伸之则成掌,故可变为连环 掌,此徒手之应用也。刀、剑、棍、枪、戟、铲、鞭、锏、无不可用,有刃则砍, 有锋者则刺,无锋刃者则打,不过手势之变化耳。故器械无论大小,长 短,双单皆可包括无疑,苟明变化之功,何往而不应用哉。

十二形

夫十二形者,本诸天地化生而来也,昔本为十形,原属天干气数也, 后者扩为十二形,原属地支气数也。干德十,支数十二,盖天地之中数 五,故气原乎天者,无不五。五气合一,一阴一阳,故倍之成十;地之中数 六,故气原乎地者,无不有六,六合为一,一阴一阳,故倍之成支,此十二 形数之由来也。既有其数,而即取诸动物之特能,成为十二形。十二形 • 324 • 者,龙、虎、猴、马、量、鸡、鹞、燕、蛇、鲐、鹰、熊是也。然诸物所具之特长 及性能,人以身形物之形,物之意以人意语之,此形意拳名之理源也。练 之洁内华外,使人身体四肢百骸,五脏六腑,七表,八里,九道十二经络, 无闭塞之处,而百病也无发生之源。故拳中有四像,五行、六合、七政、八 卦、九宫而化取十二形,以气贯通十二经络是也。夫学者于形意十二形 潜心玩索,洞明奇偶之数、阴阳之理,果无悖谬,久之不特强身,且能强种 强国,故不勉力行之哉!

人以身形物之形,物之意以人意语之:

龙形

龙者水中最灵猛之物,在卦属震,为木,形本属阳,乃真阳物也。取 诸于身而为离,属心。心属火,故道经有言,龙从火里出。又为云,云从 龙。龙之天性有蛰龙翻浪升天之势,抖搜之威,游空探爪缩骨之精,隐现 莫测,取之于拳则为龙形。此形之精意,神发于目,威生于爪,劲起于承 浆之穴,与虎形之气循环相接。两性一升一降,一前一后。以拳法用之, 外刚猛而内柔顺。形势顺,则心内虚空,而心火下降,心窍开而智慧生, 即道家火候空空洞洞是也;形势逆,筋络难舒,则身被阴火焚烧矣。故 曰:一波未定一波生,好似神龙水上行,忽而冲空高处跃,声光雄勇令人 惊。学者于此形,当深心格致,久则道理自得也。

虎形

虎者山中猛兽之王,在卦属兑,为金,取之于身而为坎,属水为肾,坎 生风,风从虎。虎之天性有离穴抖毛之威,扑食之勇,故道经有言:虎向 水中生。此形与龙形之势,轮回相属,能通任开督,在丹经谓之水火相 交,而金木并,四象合合,取之于拳为虎形。此形之威力,起于臀尾之劲, 发动涌泉之穴,起落不见形,猛虎坐卧藏洞中。以拳之应用,外猛而内 和。形势顺,则虎伏而丹田气足,能起真精补还于脑,道经云:欲得不老, 还精补脑,正是此形之要义也;形势逆,而灵气不能灌溉三田流通百脉, 反为阴邪所浸,而身重浊不灵空矣。故曰:猛虎穴伏双抱头,长啸一声令胆惊,翻掀尾剪随风起,跳涧抖搜施威风。学者最当注意,格物龙、虎二 形之理,得之于身心,则谓之性命双修也.

猴形

猴者最灵巧之物也,性属阴土,取诸身内属脾,为心源,其性能有纵 山跳涧飞身之灵,有恍闪变化不测之巧,在拳用形,故取名为猴形。以拳 言之,有封猴挂印之精,有偷桃献果之奇,有上树之巧,有坠枝之力,展转 挪移,神机莫测之妙,以形中最灵巧者,莫过于猴之为物也。故曰:不是 飞仙体自轻,若闪若电令人惊,看他一身无定势,纵山跳涧一片灵。其拳 形和则身体轻便,快利旋转如风;拳形不和则心内凝滞,而身也不能灵通 矣。此拳之运用与各形不同,手法步法是一阴一阳,一反一正,先练为 阴,回演为阳,学者于此形,切不可忽略也。

马形

马者最仁义之灵兽也,善知人心,有垂缰之义,抖毛之威,有迹蹄之 功,撞山跳涧之勇,取诸身内则为意,出于心源。故道云:名意马。意属 脾,为土。土生万物,意变万象。以性情言之,为之心源;以拳中言之,谓 之马形;以拳法用之,有龙之天性,翻江倒海之威。拳外刚猛而内柔和, 有心内虚空之妙,有丹田气足之形。拳势顺,则道心生,阴火消灭,腹实 而体健;拳形不顺,则心内不能虚灵,而意忘气努,五脏失和,清气不能上 升,浊气不能下降,手足也不能灵巧也。故曰:人学烈马迹蹄功,战场之 上抖威风,英雄四海扬威名,全凭此势立奇功。学者于此形尤宜注意而 深究之矣。

鼍形

鼍者水中之物,龙之种,身体最有力,而最灵敏者也;有浮水之能,有 翻江倒海之力,取之身内为肾。以拳中之性能,用其形,外合内顺,练之 能消心君之浮火,助命门之相火,满肾水,活泼周身之筋络、化身体之拙 气、拙力。拳势顺,丹田气足,而真精补还于脑,身轻如鼍之能,与水相合 • 326 •

一气,而能浮于水面也•,拳势逆,则手、足、肩、胯之劲必拘束,而全身也必 不能灵活也。故曰:鼍形须知身有灵,拗步之中藏奇精,安不忘危危自 解,与人何事须相争。正此之谓也。学者需加以细心研究,方不错谬也。

鸡形

鸡者最有智谋,性勇,灵性之物也;故晨能报晓,其性虽属禽,而功于 陆;性善斗,斗时皆以智取;口刚而能琢,两腿连环而能独立,爪能抓且能 蹬,生威抖翎能腾空,进退无时,往来无定,全身运用随时生能。以拳之 运用,力量最大,故取为鸡形。取诸身内为脾,脾健则五脏充足。脾属 土,土生万物,故鸡形之性能有万法。故曰:将在谋而不在勇,败中取胜 逞英雄,试看鸡斗虚实敏,才知羽化有灵通。拳势顺,则脾胃活,有羽化 之功。形势逆,则脾衰胃满,五脏失其调和。学者宜虚心诚意,格物至 致.始得生化之道也。

燕形

燕者禽之最轻妙、最敏捷者也,性有抄水之巧,钻天之能,飞腾高翔 之妙,动转无声之奇;取之于拳,而为燕形;取诸身内,则为肝肺。肝主 筋,肺主皮毛,且气之机关也。气活则身清,百病不生;气有轻清之象,故 拳中燕形生轻妙之灵。形势顺,则筋络舒展,心内空虚,气顺而有上升下 降之能;形势逆,则气拘筋滞,身体重拙,而不灵捷矣。故曰:一艺求精百 倍功,功成云路自然通,扶摇试看燕取水,才识男儿高士风。学者须细心 研究矣。束翅、燕子反首、右抖翎、回身左抖翎、钻天、抄水、束身、大展 翅、束翅。

蛇形

蛇者最灵活之物也,其性能有拨草之巧,有缠绕之能;曲伸自如,首 尾相应。取之身内为脾之阳。用之于拳,能活动腰力,通身之骨节;故击 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身则首尾相应。其身有阴阳相摩之意。因蛇 之灵活自如,故拳之命名为蛇形。练之形势顺,能起真精补还于脑,而神经充实,百疾不生;形势逆,则身体也不活,心窍也不开朗,反为拙气所束 滞矣。故曰:从来顺理自成章,拨草能行逞刚强,蛇形寄语人学会,水中 翻浪细思量。学者于此形当勉力求之,灵光巧妙得之于身心,则终身用 之不尽也。

鲐形

骀者性最直率,而无弯曲灵巧之禽也;天性有竖尾上升,超达云际之 势,下落两掌有触物之形。取之于身内,而德平肝益肺,实为肝肺之股 弦。故以拳形,其象一落一起,如雷奔电;以尾之能,如迅疾风变;以性情 言之,外猛内柔,有不可言喻之巧力。形势顺,则舒肝固气,实腹而身道心; 形势逆,不特全身瘀滞,而气也不灵通矣。故曰:骀形求精百倍明,骀凭收 尾得彻灵,放他兔走几处远,起落就教性命倾。学者明晰斯理,真道得矣。

鹰形

鹰者禽中最猛,最狠之禽也;其性瞥目能见细微之物,放爪能有擒获 之情;其性外阳内阴。取诸身内,能起肾中真阳,窍关透体,补还于脑。 形之于拳,能抑心火,滋肾水。形势顺,真精化气,通任开督,流通百脉, 灌溉三田,驱逐一身百窍之阴邪,涤荡百脉之浊秽;形势逆,则肾水失调, 阴火上升,目生云翳也。故曰:英雄处世不骄矜,遇便何妨一学鹰,最是 九秋鹰得意,擒完狡兔便起升。学者于此形加意矣。

熊形

熊者物之最钝笨者也,性直不屈,而力量猛,其形极威,外阴而内阳。 取之身内,能助脾中真阴,消化饮食,透关健体,使阴气下降,还补丹田。 形之于拳,有竖项之力,斗虎之猛。如与鹰形相合演之,气之上升而为 阳,气之下降而为阴,谓之阴阳相摩,亦谓鹰熊斗志,总之不过一气之伸 缩。前龙形、虎形単演为开,此二形并演为合。故曰:行行出洞老熊形, 为要放心胜不仲,得来只争斯一点,真情寄有情人。学者明瞭十二形开 合之理,可以人道修德矣。

五形生克学说

五拳者,五行也。五行有生有克,而五拳也有生克之理,故有五行生 克拳之谓也。夫五行,火生于寅,旺于午,绝于亥;亥属水,故克火。木生 于申,旺于子,绝在已;已属土,故克木。木生于亥,旺于卯,绝在申;申属 金,故克木。金生于已,旺于酉,绝在丙;丙属火,故克金。盖土生旺于戊 已,而衰败在卯木。如金能生水,水能生木,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 金,相反者为克,顺者为生。然五拳生克之义,阴阳消长之理•如循环之 无端,拳术之运用无穷也。五行拳合一演习,是谓之连环;单习是知致格 物,总之在于明明德,在止于至善而已。先哲云:金止于劈,木止于崩,水 止于钻,火止于炮,土止于横,五行各用其所当,于是明心见性,至止于至 善。故拳明五行生克变化,则进道矣。

无极学

立正式,即无极图。无极者,参天地、含阴阳,包罗万象之谓也。拳 经云:无极为始,六合为终;从无极而生太极,而生两仪,而生四象,五行 六合亦因之具备矣。或单习,或成排教练,千变万化,几百动作,无不以 无极为起源,凡欲动而未动之始,皆为无极矣。

身法八要

身法者何,纵、横、高、低、进、退、返、侧而已。纵则放其势,一往而不 返;横则裹其力,开括而莫阻;高则扬其身,而身若有增长之意;低则抑其 身,而身则有钻捉之形;当进则进•鼓其气、弹其力,而勇往直冲,如蛰龙 之升天(抖搜意也);当退则退,领其气而回转,若猿猴之灵巧;至于翻身 顾后,后即前;侧身顾左右,左右无分上下。察乎人之虚实,运用吾之机 谋,忽纵而忽横,纵横因势而变迁;忽高而忽低,高低随时以转移;时宜 进,故不可退而馁其气;时宜退,当以退而鼓其进;此进故谓之真进;若翻 身顾后,而后亦不见为后,侧身顾左右,而左右亦不见为左右。总而言 之,其要者则本诸身进而前,四体百骸不令而行,应用在眼,变通在心,勇 往在气,此八要之所以贵明,学者知此道理,可以人道矣。

浏览3,20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