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式钻拳回身
接上势,左脚尖内扣,身体右转90°,两膝稍内扣。同时,左 拳收回停于腹部左侧,右拳不动。目视前方。(图5-47)
第四式左钻拳
接上势,身体继续右转90°。右脚向前垫步(长约一脚),脚 尖外撇约45°,膝部微屈;左脚跟步紧贴右脚踝处。同时,右拳变 掌向右上方按出,右臂成弧形,高与胸平;左手动作不变。目视右 掌。(图 5-48)
左脚向前迈一大步,右脚随之跟进半步,重心偏于右腿。同 时,左拳翻转经胸部由下颌前顺右掌上方钻出,拳心向上,高与鼻 平;右掌变拳向内翻转(腕部向里扣)撤回腹前,拳心向下,拇指 紧靠胳部。目视左拳小指。(图5-49)
此势不停,再进右脚钻出右拳。如此再向原来方向打回,往返 趟数不限,要根据个人体力情况而定。
收势
接上势,钻拳回身,与第三式钻拳回身动作相同,唯方向、 左右相反。(图5-50—图4-52)
两臂屈肘向上,由拳变掌,然后两掌变拳经胸前下落于腹 前,随即两拳变掌垂直于身体两侧,两肩向下松沉。同时,左脚收 回,靠拢右脚,身体轻缓起立,呼吸平稳,然后身体转正。目视前 方。(图 5-53—图 5-56)
要点:钻拳属水似闪电,生崩克炮顺势变。起钻如锉借腰力,周身完整气在先。
钻拳以螺丝之旋劲,攻击对方,拳势激烈,故有钻拳似电之 说。从手法而言,前手可以截、盖、压、抚对方的手臂或者手腕, 在将对方的进攻路线改变之后,后手拳紧跟如螺丝入木仰攻对方的 鼻、下颂或者前胸,同时步法跟上,在堵截对方进攻后随即反手为 攻,守与攻之间的衔接主要靠轻灵的步法来完成。
顶头、竖项,两肩、两胯抽劲,腰要塌下,提肛缩肾,气向下 沉。拳有向前、向上的钻劲,肘要极力向身体中线裹劲,前臂外 旋,小指上翻,发出拧劲,如同螺丝入木一般。另一手则前臂内 旋,掌向下翻,有将对方手臂或者手腕扣住(改变动作路线)向下 按压和向回带的劲。肩抽、胯合、腰塌,束身而进,身体如同要从 狭缝中挤进去一般。在练习钻拳时手法、步法、身法协调一致,手 到脚到,整齐如一。
钻拳属水,然而钻拳之气发于肾,故钻拳在五脏之中指的是 肾。在练钻拳时,可以用手摸到腰脊部筋膜和肌肉有节奏的运动: 脊柱一伸一缩,肌肉一张一弛,内气一起一伏,两胁一开一合,直 接按摩了肾脏、肾血管和神经,改善了脊柱本身和腰部脏器的供血 情况,起到了洗髓作用,肾脏还可得到充分调养而增加其功能,人 体废物也得到及时排泄,同时还可以增加横韧带、棘间韧带、前后 纵韧带等脊柱附属韧带的牢固性,防止脊柱病的发生。肾气充足, 元阴元阳得以互根互济,肾水上潮以济心火,肾精化气,还精补 脑。故钻拳可以强肾固精。
用法:从手法上讲,先用前手盖、压对手前臂或手腕,将对手 进攻的手控制住,后手则紧跟着向上钻出进攻其鼻子、下颌或前胸 等要害部位。对手用右拳进攻我时,我迅速用左手下按,破坏对手 的进攻,随即进步用右手向上钻出进攻其下颌部位。(图5-57— 图 5-59)
(四)炮奉
预备势
与三体式动作相同。(图5-60)
第一式右炮拳
接上势,左脚向前垫步(长约一脚),脚尖外撇约45°,膝部 微屈;右脚跟步紧贴左脚踝处。同时,左臂微外旋,掌心斜向上 方,手指向前;右臂微外旋,右掌前伸与左手心斜相对;随即两掌 在右脚跟步的同时向外抓握变拳撤回,靠紧腹部两侧,拳心均向 上。目视左前方。(图5-61、图5_62)
右脚向右前方斜进一步,左脚随之跟进半步,重心偏左腿〇 同时,右拳经胸前、面前向上翻转,拳心向外,停于右额角旁;左 拳顺右脚前进方向打出,拳眼向上,肘部微屈,拳高与胸齐。目视 左拳。(图5-63)
第二式左炮拳
接上势,右脚向前垫步(长约一脚),脚尖外撇约45°,膝部 微屈;左脚跟步紧贴右脚踝处。同时,右臂微外旋,掌心斜向上 方,手指向前;左臂微外旋,左掌前伸与右手心斜相对;随即两掌 在左脚跟步的同时向外抓握变拳撤回,靠紧腹部两侧,拳心均向 上。目视右前方。(图5-64、图5-65)
左脚向左前方斜进一步,右脚随之跟进半步,重心偏右腿。 同时,左拳经胸前、面前向上翻转,拳心向外,停于左额角旁;右 拳顺左脚前进方向打出,拳眼向上,肘部微屈,高与胸齐。目视右 拳。(图 5_66)
.如果继续练习,则仍进左脚垫步、跟右脚,成右炮拳势,再接 左炮拳。如此可以反复交替练习。
第三式炮拳回身
接上势,打出左炮拳之后,以右脚掌为轴,身体速向右后转, 左脚随着转体方向向右脚内侧扣步落地,右脚随即提起紧靠左脚踝 内侧处。同时,两臂随转体左臂微外旋,两拳变掌,左掌心斜向上 方,手指向前,右臂微外旋,右掌前伸与左手心斜相对;随即两掌 在右脚提靠的同时向外抓握变拳撤回,靠紧腹部两侧,拳心均向 上。目视右前方。(图5-67、图5-68)
第四式右炮拳
接上势,右脚向右前方斜进一步,左脚随之跟进半步,重心偏 左腿。同时,右拳经胸前、面前向上翻转,拳心向外,停于右额角 旁;左拳顺右脚前进方向,向前打出,拳眼向上,肘部微屈,高与 胸齐。目视左拳。(图5-69)
第五式左炮拳
接上势,右脚向前垫步(长约一脚),脚尖外撇约45°,膝部 微屈;左脚跟步紧贴右脚踝处。同时,两拳变掌,两臂微外旋,右 掌心斜向上方,手指向前,左掌前伸与右手心斜相对;随即两掌在 左脚跟步的同时向外抓握变拳撤回,靠紧腹部两侧,拳心均向上。 目视左前方。(图5-70、图5-71)
左脚向左前方斜进一步,右脚随之跟进半步,重心偏右腿。 同时,左拳经胸前、面前向上翻转,拳心向外,停于左额角旁;右 拳顺左脚前进方向,向前打出,拳眼向上,肘部微屈,高与胸齐。 目视右拳。(图5-72)
此势不停,再进左脚垫步打出右炮拳。如此再向原来方向打 回,往返趟数不限,可根据个人体力情况而定。
收势
接上势,炮拳回身,与第三式炮拳回身动作相同,唯方向、 左右相反。(图5-73—图5-75)
两臂屈肘向上,由拳变掌,两掌向上、向下变拳经胸前下落 于腹前,随即两拳变掌垂于身体两侧,两肩向下松沉。同时,左脚 收回靠拢右脚,身体轻缓起立,然后身体转正。目视前方。(图5-76—图 5-79)
练习炮拳时还要求手脚齐到,脚到、拳落、劲出。其中 包含着内裹、钻、拧、翻,既要有内裹之力和上钻之力,又 要有外开与向上拧翻之力。强调以腰发力,同时注意用后腿 蹬劲助腰拧劲,以腰之拧劲(顺胯)催动肩向前,以肩催肘, 以肘催手。
开j意麥与八板參
要点:炮拳似炮性属火,生横克劈妙无双。斜行架冲顾兼 打,磨胫跃步往前闯。
练习炮拳时头顶如泰山压顶,项竖如饿虎争食,舌抵如舔 物,齿叩如咬肉斩筋。周身毛孔要紧,两肩要松,向回抽劲, 外松而内实紧,手足之起钻、落翻、进步、拧腰整齐一致,炮 拳沿左右向折线前进,两拳穿架前冲,左右轮换,身法为半斜 的拗步型,拳势激烈活泼,步法、拳法协调一致。
炮拳属火,炮拳之气,发于心脏。此式练的是一气之开 合,用的是血梢之力,可以养心。故对于心脏病和冠心病等患 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体弱者练习炮拳时,必须注意运动量不 宜过大和出拳力度不宜过猛,动作要缓和,并与呼吸协调。长 期坚持炮拳锻炼,可使心率减慢,回心血流量增加,舒张期延 长,心搏出量增多,同时可使心肌毛细血管相应扩张,心肌获 得更多的血和氧气的供应,从而改善新陈代谢,增加心脏储备 力,有助于改善和提高全身健康状况。
用法:若是对手先进攻,则不论对手用的是冲拳、贯拳 或抄拳,我均可以前手向外拧翻化开对手攻势,同时以后手 拳直线向对手腹部进攻。当对手以右冲拳向我进攻时,我迅 速上步,左手向外拧翻格挡对手右拳,同时用右手进攻其腹 部。反之,对手用左拳进攻我时,我右手格挡,左手进攻。 (图 5-80、图 5-81)
(五)横奉
预备势
与三体式动作相同。(图5-82)
第一式左横拳
接上势,左脚向左前方斜进一步,右脚随之跟进半步,膝部微 屈,重心偏右腿。同时,两掌变拳,右拳经胸前由左肘下方随右前 臂外旋向前拧转冲出,拳心向上,高与口齐,肘部微屈成弧形;左 拳随上体左转,收回紧贴腹部,拳心向内。目视右拳。(图5-83、 5-84)
五、玉行泰
第二式右横拳
接上势,左脚继续向左前方垫步(长约一脚),膝部微屈,右 脚跟步紧贴左脚踝处;随即身体右转,右脚向右前方迈一大步,左 脚跟进半步,重心偏于左腿。同时,左拳拧着劲由右肘下方向前冲 出,拳心向上,高与口齐,肘部微屈成弧形;右拳随上体右转收回 紧贴腹部,拳心向内。目视左拳。(图5-85—图5-87)
第三式左横拳
接上势,右脚继续向右前方垫步(长约一脚),膝部微屈,左 脚跟步紧贴右脚踝处;随即身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一大步,右. 脚跟进半步,重心偏右腿。同时,右拳经胸前拧着劲由左肘下方向 前冲出,拳心向上,高与口齐;左拳收回紧贴腹部,拳心向内。目 视右拳。(图5-88—图5-90)
如果继续练习,左脚则继续向左前垫步、右脚跟步,打出右横 拳,再接左横拳。如此可以反复交替练习。
第四式橫拳回身
接上势,以右脚掌为轴,身体速向右后转,左脚随转体方向向 右脚内侧扣步落地,右脚随即提起紧靠左脚踝关节内侧处。两手保 持不变。(图5-91、图5-92)
第五式右横拳
接上势,身体右转,右脚提起向右前方进一大步,左脚随之 跟进半步,重心偏左腿。同时,左拳在身体转动时,由腹前经右 肘下方向前冲出;右拳收回紧贴腹部,拳心向内。目视左拳。 (图 5-93)
第六式左横拳
接上势,右脚继续向右前方垫步(长约一脚),膝部微屈,左 脚跟步紧贴右脚踝处;随即身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一大步,右 脚跟进半步,重心偏右腿。同时,右拳经胸前拧着劲由左肘下方向 前冲出,拳心向上,高与口齐;左拳收回紧贴腹部,拳心向内。目 视右拳。(图5-94—图5-96)
此势不停,左脚仍继续向左前垫步,打出右横拳。如此再向原 来方向打回,往返趟数不限,要根据个人体力情况而定。
收势
接上势,横拳回身,与第四式横拳回身动作相同,唯方向、 左右相反。(图5-97—图5-99)
五、五行泰禽
两臂屈肘向上,由拳变掌,两掌变拳经胸前下落于腹前,随即 两拳变掌垂于身体两侧,两肩向下松沉。同时,左脚收回靠拢右脚, 身体轻雛立,然后身体转正。目视(图5-100—图5-103)
要点:横拳似弹性属土,生劈克钻用自如。起横落顺不露横, 搭手能打又能顺。
横拳既是顾法也是打法,其运动路线沿折线斜向前进。顺肘 下拧裹而出,出拳时既有前冲之力,又有横拨之劲,拳势含蓄有 力,如弹击出,故有横拳似弹之说。横拳要求身体拗步斜身,以 横破直,起横不见横,且不能用胳膊横拨。在练习时要顶头、竖 项、沉肩、顺肩、拧腰、合胯、扣膝,咽喉微有向前之意。上步 时前脚微微垫步,脚尖不可外撇;后脚进步要大,必须经过前脚 内踝,两胫相摩,侧走一弧形路线。进步时身体保持平稳,不可 有起伏。发劲时,脚有后蹬之力,腰有前挺之力,臂有内裹、外 横、前钻之力,三力融为一体的劲路,就是拳谱所说的“其形似 弹”和“起横不见横”。
横拳属土,其气发于脾脏,练时总要性实、气和、形圆、劲 顺,方为得体。对肠胃起到缓和抚摩作用,可帮助其消化、吸收、 流通、排泄。长期坚持练习对脾肾阳虚、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 炎等都有比较明显的疗效。初练者往往感到肠鸣辘辘,此乃肠气 通畅的征兆;久练者食欲 增进,体重增加,这也是 脾主肌肉的具体表现。
用法:形意拳谱上说:
“出手横拳,横拳属土,土 生万物。”横拳的应用最为 广泛,当与对手交手时大多 为横劲。当对手以右冲拳向 我进攻时,我进步用右手横 拳化掉其势攻,使其进攻无着力之处。(图5-104)
六、十二形拳
(一)龙形
龙形主要锻炼身法的伸缩起落、手法的钻翻屈伸和步法的盘曲 跳跃转换。要求起如“伏龙升天”,落如“蛰龙翻浪”,体现龙有搜 骨之法的妙用。龙形练习时,一起一落沿直线进行,起跳时要求两 脚高腾,落地后下肢盘坐稳健,拧腰折身,身体贴近地面,身法灵 活矫健,吞吐起伏轻灵,手法起钻落翻,拧裹不懈。
预备势
与三体式动作相同,参见图5-1。
第一式左俯卧势
接上势,身体稍左转,重 心偏于左脚,右脚脚尖点地。同 时,右掌变拳贴身体向上钻出至 左脸旁,高于头,拳心向内,拳 面向上;左掌形不变,回收置于 左腰旁,掌心向下。目视右拳。
身体右转,带动右手向 后回拉变掌,收于右胸前,掌 心向下;左掌顺右前臂向前、
向上穿出,掌心向上。同时,右脚向前上步横落,全脚掌着地, 脚尖外展(整个动作犹如蚊龙向上盘旋飞升)。目视前方。(图 6-2)
身体下蹲,两腿屈膝交叉,左膝紧靠右膝窝,臀部落在左 脚跟上,右脚尖外展踏实。同时,左掌继续向下劈落至胯齐,掌 心向下;右掌回拉至右胯侧。身体稍右转,微向前倾。目视左掌。 (图 6-3)
第二式右俯卧势
接上势,左手向后回拉,抓握成拳,身体随左手回拉之时起 立稍右转,左拳贴身体向前、向上钻出至右脸旁,略高于头,拳心 向内,拳面向上;右手掌形不变,回收置于右腰旁,掌心向下。身 体重心偏于右脚,右脚脚尖点地。目视左拳。(图6-4)
身体向左转动,带动左手向后回拉变掌,收于左腰侧,掌心 向下;右掌顺左前臂向前、向上穿出,掌心向上。同时,左脚提起,脚尖外展(整个动作犹如蛟龙向上盘旋飞升)。目视前方^ (图 6-5)
左脚向前横落,全脚掌着地,两腿屈膝下蹲,右膝紧靠左膝 窝,臀部落在右脚跟上,左脚尖外展踏实。同时,右掌继续向前、 向下劈落至胯齐,掌心向下;左拳变掌后拉至左胯侧。身体稍左 转,微向前倾。目视右掌。(图6-6)
第三式左起落势
接上势,两脚用力蹬地向上跳起,在空中两脚换成右前左后 的交叉步,身体向右转动。同时,右掌贴身体向前、向上钻出至左 脸旁,掌心向前;左掌顺右前臂经右掌向前、向上穿出,掌心向 上。目视左掌。(图6-7)
两脚落地,右脚向前外展横落,全脚掌着地,两腿屈膝下 蹲,左膝紧靠右膝窝,臀部落在左脚跟上。同时,左掌由上向前、 向下劈落至胯齐,掌心向下;右掌拉回至右胯侧。身体稍右转,微 向前倾。目视左掌。(图6-8)
第四式右起落势
接上势,两脚用力蹬地向上跳起,在空中两脚换成左前右后 的交叉步,身体向左转动。同时,左掌贴身体向前、向上钻出至右 脸旁,掌心向前;右掌顺左前臂经左掌向前、向上穿出,掌心向 上。目视右掌。(图6-9)
两脚落地,左脚向前外展横落,全脚掌着地,两腿屈膝下 蹲,右膝紧靠左膝窝,臀部落在右脚跟上。同时,右掌由上向前、 向下劈落至胯齐,掌心向下;左掌拉回至左胯侧,高与胯齐。身体 稍左转,微向前倾。目视右掌。(图6-10)
收势
接上势,两臂屈肘,两掌向上、向里经胸前下落变拳,拳面相 对,拳心向下,置于腹前。同时,左脚收回靠拢右脚,身体轻缓起 立,然后转正,两肩向下松沉,两拳变掌垂于体侧,成立正姿势。 目视前方。(图6-11—图6-13)
(二)虎形
虎形动作模仿虎的威严姿态和扑食勇猛的特长编创的,要求足 有蹬劲,纵步要快、要远,抬足不可过高,落步稳健,沿折线前 进;两手起钻落翻明显,向前、向下扑按走弧线,类似“双劈拳” 动作。身体与翻掌扑按协调一致,体现出老虎扑食之猛,故虎形俗 称“虎扑”。
预备势
与三体式动作相同,参见图5-1。
第一式右步虎扑
①接上势,左脚向斜前方垫步,左腿屈膝半蹲;右脚跟进,提 起靠在左脚踝内侧处;同时,两手向外抓握变拳收回腹前,拳心向 上,拳面斜向前。(图6-14、图6-15)
②身体右转,随之右脚向右斜前方上一大步,左脚跟进半步。 同时,两拳上钻经胸前至嘴前翻转变掌,掌心向前,随左脚跟进落 地向前伸臂扑出,高与胸齐,两臂微屈,两拇指相对,松肩坠肘。 目视前方。(图6-16)
第二式左步虎扑
接上势,右脚继续向前垫步,右腿屈膝半蹲;左脚跟进,提 起靠在右脚踝内侧处。同时,两手向外抓握变拳收回腹前,拳心向 上,拳面斜向前。(图6-17)
身体左转,随之左脚向左斜前方上一大步,右脚跟进半步。 同时,两拳上钻经胸前至嘴前翻转变掌,掌心向前,随右脚跟进落 地向前伸臂扑出,高与胸齐,两臂微屈,两拇指相对,松肩坠肘。 目视前方。(图6-18)
第一式、第二式可反复交替进行练习。
第三式虎扑回身
接上势,以右脚掌为轴,身体迅速向右后转,左脚随转体向左 前方上步落在右脚旁边;身体重心上提,右脚脚尖点地,随即右脚 回收,提起靠在左脚踝内侧处。同时,两手向外抓握变拳收回腹 前,拳心向上,拳面斜向前。(图6-19、图6-20)
第四式右步虎扑
接上势,右脚向右斜前方上一大步,左脚跟进半步。同时,两 拳上钻经胸前至嘴前翻转变掌,掌心向前,随左脚跟进落地向前伸 臂扑出,高与胸齐,两臂微屈,两拇指相对,松肩坠肘。目视前 方。(图 6-21)
第五式左步虎扑
右脚继续向前垫步,右腿屈膝半蹲;左脚跟进、提起靠在右 脚踝内侧处。同时,两手向外抓握变拳收回腹前,拳心向上,拳面 斜向前。(图6-22)
身体左转,随之左脚向左斜前方上一大步,右脚跟进半步。 同时,两拳上钻经胸前至嘴前翻转变掌,掌心向前,随右脚跟进落 地向前伸臂扑出,高与胸齐,两臂微屈,两栂指相对,松肩坠肘。 目视前方。(图6-23)
第四式、第五式可反复交替进行练习。
收势
接上势,还原到起势一端,打出左步虎扑之后,做虎扑回身 势,再打出右步虎扑,稍停,两掌向上、向里由胸前下落变拳,拳 面相对,拳心向下,置于腹前。同时,左脚收回靠拢右脚,身体轻 缓起立,两肩松沉,两拳变掌,垂于体侧,然后转正,成立正姿 势。目视前方。(图6-24—图6-28)
(三)猴形
猴性敏且精灵。拳经云:“猴有纵山之灵,攀缘之巧。”它的轻 灵确非其它动物可比。我们学练猴形都要意动身随,手脚合一,以 求一动周身倶动,并能一发即到,磨砺习久,则不难得猴形之精微。
预备势
与三体式动作相同,参见图5-1。
第'一势猴子起杆
接上势,右脚向前迈进一步,左脚不动。同时,右手变拳握 紧成螺旋状向前打出,拳眼向上;左掌变拳收回紧贴腹部,拳心向 内。目视前方。(图6-29)
重心稍偏于左腿,随 之两拳变掌微前伸,左手回 收,同时右手顺左掌背向前 推出,两手动作不停,右手 回收,左手顺右手掌背向前 推出,如此连续做两次左右 手向前推出。同时,右腿提 膝,脚面绷紧。目视前方。(图 6-30、图 6-31)
第二势猴子叼索
接上势,右手顺左掌背,向下刁手,右手屈腕,四指弯曲 并拢,拇指贴紧食指;左手收回与右手手型相同,屈腕置于胸 前,左臂屈肘,上臂紧贴胸前。下肢动作不变。目视前方。 (图 6-32)
收势
接上势,右脚下落,两臂屈肘,两刁手变掌向上、向里 经胸前下落,两掌变拳,拳面相对,拳心向下,置于腹前。 同时,左脚收回靠拢右脚,身体轻缓起立,然后转正,两肩 松沉,两拳变掌,垂于体侧,成立正姿势。目视前方。(图33—图 6-36)
(四)马形
马有疾蹄之功,猛烈而富有冲力,故在运动中要突出表示马在 奔腾中向前冲撞之特点。在步法上要求后腿用力蹬地,前腿极力远 迈,周身协调完整。
预备势
与三体式动作相同,参见图5-1。
第一式右步马形
接上势,左脚向斜前方垫步,左腿屈膝半蹲;右脚跟进,提 起靠在左脚踝内侧处。同时,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两手从左向右 内收变拳,相距约20厘米,拳心向下,左拳贴近腹前。目视前下方。(图6-37、图6-38)
身体右转,右脚向右 斜前方上一大步,左脚跟进半 步。同时,两拳顺着右脚上步 方向向外发力,力达前臂外 侧。目视前方。(图6-39)
第二式左步马形
接上势,右脚向前方上半步,右腿屈膝半蹲;左脚跟进,提 起靠在右脚踝内侧处。同时,左拳在上、右拳在下,两拳从右向左 内收,相距约20厘米,拳心向下,右拳贴近腹前。目视前下方。 (图 6-40、图 6-41)
身体左转,左脚向左斜前方上一大步,右脚跟进半步。同 时,两拳顺着左脚上步方向向外发力,力达前臂外侧。目视前方。 (图 6-42)
第一式、第二式可反复交替进行练习。
第三式马形回身
接上势,以右脚掌为轴,身体迅速向右后转,左脚随转体方向 向左前迈步,身体重心在两腿之间,随即右脚回收,提起靠在左脚 踝关节内侧处。同时,两拳由左向右内收,相距约20厘米,拳心 向下,左拳贴近腹前。目视前下方。(图6-43、图6-44)
第四式右步马形
接上势,右脚向右斜前方 上一大步,左脚跟进半步。同 时,两拳顺着右脚上步方向向 外发力,力达前臂外侧。目视 前方(图6-45)
第五式左步马形
接上势,右脚向前方上半步,右腿屈膝半蹲;左脚跟进,提 起靠在右脚踝内侧处。同时,左拳在上、右拳在下,两拳从右向左 内收,相距约20厘米,拳心向下,右拳贴近腹前。目视前下方。 (图 6-46、图 6-47)
左脚向左斜前方上一大步,右脚跟进半步。同时,两拳顺着 左脚上步方向向外发力,力达前臂外侧。目视前方。(图6-48)
第四式、第五式可反复交替进行练习。
收势
接上势,还原到起势一端、打出左步马形之后,做马形回身势 (参见回身势说明),再打出右步马形,稍停,两拳变掌向上、向里 由胸前下落,垂于体侧。同时,左脚上步靠拢右脚,成立正姿势, 然后转正。目视前方。(图6-49—图6-54)
(五)鼍形
鼍为水中动物,俗称“猪婆龙”,有浮水之能。鼍形要求手、 眼、身法、步上下相随,周身协调。尤其强调以腰为轴,用腰劲带 动四肢的动作,既显示翻江鼓浪之气势,又体现浮水漫游之轻灵。 鼍形动作沿折线前进,犹如鱼游水中,摇身摆尾,灵活自如。
预备式
与三体式动作相同,参见图5-1。
第一式左斜方上步独立捋手
接上势,左脚向左斜前方上步,右脚提起跟至左脚内侧不落地 (或脚尖点地)。同时,左手外旋至手心向外,从右自左经面门横拨 捋出,捋至左肩上方内旋成掌心向下,高与肩齐,左臂撑圆;右手 外旋收回腹前,掌心向上。目视左掌。(图6-55)
第二式右斜方上步独立捋手
接上势,右脚向右斜前方上步,左脚提起跟至右脚内侧不落地 (或脚尖点地)。同时,右手从左自右经面门横拨捋出,捋至右肩上 方内旋成掌心向下,高与肩齐,右臂撑圆;左手外旋收回腹前,掌 心向上。目视右掌。(图6-56)
第一式、第二式可反复交替进行练习。
第三式向左摆扣步转身双穿掌
接上势,左脚向左斜前方上一大步,两手向身体两侧翻转成掌 心向上,两臂伸直,随之右脚向左摆扣落在左脚旁,左脚为轴身体 左后转360。。同时,两掌掌指领先,贴身体从两腰处向后穿出,掌 心向后,掌指向下。随即两腿屈膝半蹲,两脚并步。目视前方。 (图 6-57—图 6-59)
第四式左上步双托掌
接上势,左脚向左斜前方上一大步,右脚跟进半步。同时, 两掌外旋成掌心向前用力向前托出,掌指斜向下。目视前方。 (图 6-60)
浏览1,50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