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行三百余日,督任二脉积气俱充,乃可柠下部功法,令 其贯通。盖人在母胎之时,二脉本通,出胎以后,饮食滞气 物,欲滞神虚灵有障,遂隔其前后通行之路。督脉自上牙龈上 项,由项后行脊下至尾闾;任脉自承浆下胸行腹,下至会阴。 脉虽贯而气不相通。今行下部之功,则气至可以相接而交旋 也。此段功法,在于两处,其目的有十。两处者,一在睾丸, 一在玉茎。在睾丸者,曰撗、曰挣、曰搓、曰抚;在玉茎者, 曰摔、曰握、曰束。二处同者,曰咽、曰洗。凡攒、挣、搓、 抚、摔、握、束七法,挣则努气注于睾丸,余皆用手依次行 功,周而复始,自轻至重,自松至紧,不计遍数,仍准一时, 每日三次。咽则将行功之时,彝吸清气一口,以意咽下,送至 胸;又吸又咽并送至腹;又吸又咽并送至下部行功处。咽三十 六口,然后行功握之法,必用力努至于项,方能得力。洗者, 洗以药水;束者,洗毕用软帛束茎根,宽紧适宜,取其常伸不 屈。此功百日,督任可通矣。功足气坚,虽曰隐处,亦不畏椎 挺也。

气功阐微

柔术之派别习尚甚繁,而要以气功为始终之则,神功为造 诣之精。究其极致所归,终以掺贯禅机,超脱于生死恐怖之 域,而后大敌当前,枪戟在后,心不为之动摇,气始可以壮

往。此所谓泰山倒吾侧,东海倾吾右,心君本泰然,处之若平

素也。虽然是,先易言哉。每见沉心求道之士,平日养气之言 不离于口,静悟之旨怀之在心,一旦临以稍可骇愕之事,则面 目改观,手足失措,神魂摇荡失舍。如是而求能静以御敌,戛 乎其难。其高尚者且若是,至于浮动轻躁者,其心气之易摇易 乱,几成固有性质。故试举目而望,气功之微妙变化,空谷中 几无跫然嗣响之音。此吾道之所以曰衰也。

气功之说有二,一养气,一练气。养气而后气不动,气不 动而后神清,神清而后操纵进退得其宜,如是始可言中制敌之 方。顾养气之学,乃圣学之紧要关键,非仅邈尔柔术所能范 围。不过柔术之功用,多在于取敌制胜之中,故于养气为尤不 可缓也。

练气与养气虽同出于一气之源,但有虚实动静及有形无形 之别。养气之学以道为归,以集意为宗法。练气之学以运使为 效,以呼吸为功,以柔而刚为主旨,以刚而柔为极致。及其妙 用,则时刚时柔,半刚半柔,遇虚则柔,临实则刚,柔退而刚 进,刚左而柔右,此所谓刚柔相济,虚实同进者也。

以上练气之说,中有玄妙,不可思议。若泛观之,几如赘 语重叠,无关宏旨。详加注释,精微乃见,今释之如下。


  • 运使既云练气,则宜勤于运使。运使之法,以马步 为先(又名站桩),以身之上下伸缩为次(如果腰肾坚强、起 落灵捷,将来练习拳法无腰酸腿颤之病),以足掌前后踏地能 站立于危狭之处而推挽不坠为效果。究其练成功时,虽足二寸 在悬崖,而坚立不能动摇也。足掌前后踏地须久练方能成,平 常人之足掌则前后不相应,故一推挽即倾跌也。以上乃练足之 法。盖寻常未经练习之人,气多上浮,故上重而下轻。足,又 虚踏而鲜实力,一经他人推挽则如无根之木,应手即去,此气 不练所致也。故运使之人手法门,即以马步为第一招,练手先练桩。俗语云,未习打,先练桩(又名站桩),亦即此意。苟 能于马步熟练纯习,则气贯丹田,强若不倒之翁。而后一切柔 术单行手法及宗门拳技,均可以日月渐进矣。

    初练马步时,如散懒之人忽骑乘终日,腰足腰肾极形酸 痛,反觉其力比未练以前减退。此名为换力。凡从前之浮力虚 气必须全行改换。但到此不可畏难,宜猛勇以进,如初夜站二 小时者,次夜加增数分,总以渐进无间为最要。又站时若觉腿 酸难忍,可以稍事休息,其功效总以两腿久站不痛、觉气往丹 田、足腔坚强为有得耳。

    足既坚强矣,则练手焉。练手之法以运使腋力,令其气由 肩窝腋下运至指巅,如是而后,全身之力得以贯注于手。用力 久则手足两心相应,筋骨之血气遂活泼凝聚,一任练者之施用

    而无碍也。

    • 吸肺为气之府,气乃力之君。故言力者不能离气, 此古今一定之理。大凡肺强之人,其力必强,肺弱之人,厥力 必弱。何则,其呼吸之力微也。北派柔术,数十年前,乃有专 练习呼吸以增益其气力者,成功之伟,颇可惊异。其初本为寡 力之夫,因十年呼吸练习之功,有增其两手之力,能举七百斤 以上煮。南派则练运使之法多,练呼吸之法少,盖以呼吸之功 虽能扩加血气,时或不慎,反以伤身。后以慧猛师挈锡南来, 传授呼吸之妙诀,于是南派始有练习之者。未几,斯术大行, 逐于运使之时,兼习呼吸,而南派柔术,因以一变。兹将慧猛 师之口传秘诀记之如下。


    呼吸有四忌:

    • 忌初进时太猛。初时以呼吸四十九度为定,后乃缓缓增 加,但不可以一次呼吸至百度以外。


    忌尘烟污染之地。宜于清晨或旷寂幽静之所行之。晚间

    练习宜在庭户外,不可紧闭一室中。

    • 忌呼吸时以口出气。初呼吸,不妨稍以口吐出肺胃之恶 气,以三度为止。而后之呼吸,须使气从鼻孔出人,方免污气 侵袭肺部之害。又呼吸时,宜用力一气到底。而后肺之涨缩, 得以尽吐旧纳新之用,而是气力以生。

    • 忌呼吸时胡乱思想。凡人身之血气,行于虚而滞于实, 如思想散弛,则气必凝结障害,久之则成气痞之病,学者不可 不慎焉。


    以上四忌,须谨慎避之,自无后患。迨至成功时,则周身 之筋脉灵活,骨肉坚实。血气之行动,可以随呼吸以为贯注, 如欲运气于指尖,臂膊及胸肋腰肾之间,意之所动,气即赴 之。稍与人搏,则手足到处,伤及肤理,不可救疗,气之功用 神矣哉。

    洪惠禅师曰:呼吸之功,可以使气贯周身,故有鼓气胸肋 腹首等处,令人用坚木铁棍猛击而不觉其痛苦者,由于气之鼓 注包罗故也。但有一处为气之所不能到者,即面部之两额是 也。击他部虽不痛,惟此部却相反耳。

    呼吸之术,当时北派最盛,而西江河南两派则以长呼短吸 为不传之秘法。河南派则名此为丹田提气术,西江派则名之为 提桶子劲(劲即气力之俗称也)。究之名虽异,而实则无甚差 别。其法直身两足平立,先呼出污气三口;然后屈腰,以两手 直下;而后握固提上,其意以为携千斤者然,使气贯注丹田臂 指间;迨腰直时,急将手左右次第向前冲出,而气即随手而 出,不可迟缓。惟手冲出时,须发声喊放,方免意外之病。以 此为范,则手或向上冲,或左右手分提(仍须屈腰与前同), 总以气血能贯注疏通为要。又向上冲时,觉得气满腋肋之间; 左右分提时,仍伸指出,而握拳归,俨如千万斤在手,则丹田

    之气,不期贯而自贯矣。但提气时,须渐渐而进,有恒不断。 为成功之效果,学者须静心求之,勿视为小道野术也。

    • 刚柔柔术虽小道,精而言之,亦如佛家有上中下三 乘之别。三乘为何?即刚柔变化二者而已。其宗派法门千差万 异,虽各有其专家独造之功,而刚柔变化之深浅,即上中下所 由判焉。上乘者,运柔而成刚,乃其至也,不刚不柔,亦柔亦 刚,如猝然临敌,随机而动,变化无方。指似柔也,遇之刚若 金锥;身似呆也,变之则捷若猿兔。敌之遇此,其受伤也不知 其何以伤;其倾跌也不知其何以倾跌。神龙夭矫,莫测端倪, 此技之神者矣。但柔而刚一段功夫,非朝夕所能奏效,此上乘 中技术也。


    所谓中乘者何?即别于上乘之谓也。其故学者初学步时, 走人旁门,未蒙名师之传授指点,流于强使气力,刚柔无相济 互用之效。或用药力或猛力等,强练手掌臂腿之专技不辞痛 楚,朝夕冲捣蛮习,遂致周身一部分之筋肉气血由活动而变为 坚凝死坏,致受他种之病害。其与人搏,寻常人睹其形状,则 或生畏惧之心而不敢与较,若遇上乘名家则以柔术克之,虽刚 亦何所用。俗读云:泰山虽重,其如压不着我何?此刚多柔少 之所以非上乘也。

    术以柔为贵。至于走使气力,蛮野粗劣,出手不知师法, 动步全无楷则,既昧于呼吸运使之精,复不解刚柔虚实之妙, 乃以两臂血气之力,习于一拳半腿之方,遂自命个中专家,此 下乘之拳技,不得混以柔术称之,学者所宜明辨也。

    中乘之术,不过偏于刚多柔少之弊,然尚有师法派流,变 而求之,不难超人上乘之境界。惟下乘者,无名师益友之指 授,日从于插沙(鄙乡之拳师教人,用木桶盛沙,每日以手指 频频插之,使指尖硬于铁石),打桩(即用圆木一段钉人地中,

    每日朝夕用足左右打之,初浅而次第加深,如能打翻人地二三 之桩,则足力已强,所击遇之必折伤,乃拳师敦人练习足力之 法,当时潮州、嘉兴、肇庆等处多爱习之),拔钉(敲钉于板 壁中,每日用手指拔之,能拔出最深之钉为功效,如与人斗, 指力到处,皮肤为之破裂),磨掌(磨掌之法,每日将掌边向 桌缘几侧等处频频擦磨,至皮外老坚凝时,再以沙石勤擦并以 桐油等物涂之,总以掌缘坚皮高起、刚硬如铁为止,故人遇其 掌斫落,无异金石之器也)之事。究其所到,不过与全未练习 之人遇,则颇堪恐怖。如一旦逢柔术名家,鲜有不败者矣。

    从此观之,以刚柔变化能达于极品者,为上乘;刚多柔 少,谨守师法者,为中乘;至于一拳一技之微,有刚而无柔, 专从事于血气之私者,于斯为下矣。

浏览2,23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