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位处中岳器山脚下,北依五乳峰•南临少室 山:举目四望,彩云缭绕,松柏茂密,古塔入云。低头环 看,奇石点缀,百花争艳,流水渥渥,分外诱人。树枝上瓦 鸟争歌,草丛中蝴蝶飞舞,山腰间仙果累累,真可谓山淸水 秀,风景如画。正如古代一位文学家来少林寺观赏之后所 云:
一重山隔一重云,一涧花藏一涧春。
泉石任渠轻俗客,烟霞元自重高人。
指幵松影杖头湿,踏破台根展幽亲。
笑我青山未归老,萧箭鞭马软红尘。
少林寺位于群山环抱之中,风景优美,空气新鲜,气候 凉爽,十分幽静,使来客恋恋难舍,自古到今,都视为炎夏 避暑之圣地。有诗云:
山展田衣六七贤,攀芳踏翠弄潺沒。
九龙潭月落杯酒,三品松风飘管弦。
强健且宜游圣地,清凉不觉过炎天。
始知驾鸫乘云外,别有消遥地上仙。
寺院坐北向南,群峰环泡,丛林颀丽。不仅阳光充足, 冬暖夏凉,而且山清水秀,为寺僧的健康长寿造就了十分有
益的条件。
第二节住室与长寿
僧人的住室都在殿宇内。每天早晚集中在殿堂作功课 3〜2小时,其佘肘间除有统一的田间耕作外,大多都在僧 者的住室。僧者的住室迚筑要求:高大、宽阔、向阳。住室 的门窗也较宽大,大多为壁窗门(即由数个门窗连一道墙 壁)。一般是高4.5米、深5米、宽3米,室内要求整洁、雅 静。只放一张供佛的枭子,还有板床、经书、笔墨1再无其 他杂物•显得朴素大方。寺僧的习惯是每天“三清尘”,一 弹壁尘,二扫地尘,三洁衣尘。
寺规曰:
禅庭乃净土,清者皆洁足。
堂主督尘埃,旨在洁经书。
僧室洁褥絮,三清督三督。
佛经常有声,余声不可冷。
这首寺规诗的大意是说,寺院是僧人念经之殿堂,必须 净心、净土。僧者一要清心,即心内四大皆空,没有一丝杂 念,专心参禅。二要净土,即常常打扫殿堂的染尘。殿堂的 清洁卫生和僧人穿着的卫生由堂主负责监督。维那僧负赍经 书之整洁。僧人住室的被褥和袈裟等物要清洁,由值日僧负 责每天3次监督众僧执行。还规定寺院内只能听到读经、颂 经之声,其它的脚步声、说话声等任何杂音一律禁止。
少林寺僧对于禅堂和住室的卫生要求和对生活习惯的要 求,对于自身的健康和长寿都是十分有利的,也合乎现代科 学的一些观点和要求。
寺院是僧人的活动场所,住室是僧人的静息之地,每一 天三分之二的时间都要在住室度过。具体到每个人的一生来 说,大半辈子都要在住室内度过,所以僧人之住室与龄人健 :康、寿命有着密切的关系。
僧室高大
僧人之住室,为瓦房起脊的古代违筑物,平均髙度为一 丈五尺(5米),阔一丈六尺(5,33米),宽一丈二尺(4 米)
门窗代壁
寺僧的住室所安的窗户,一般为多几窗,高2米,宽 1.5 米。
门的形式和结构更为特殊,大多用连窗门壁,也就是说 —半是门,一半是窗,组成了一边的墙,使室内通风而且明 亮。
一僧一室制
寺院规定一僧一?,特別是老僧绝对享受这一待遇,就 连侍候老僧的徒弟,也大多是单独住室,仅有寺内杂役者或 挂单和尚才是数人住在一起的。这样是为了杜绝足密起尘, 污染空气的不良现象,保持清净,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四、 洒水保湿
寺院日戒规定,僧者一日三除尘。除尘时必先洒水,
特别是秋季,还足多洒儿遍水。一则可以保持室内的湿度, 调节空气:二则防止尘飞污净,还可以防止燥邪入肺,'炎犯 心血,故可以减少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疾病,有利于僧 人的体质健康和延寿。
德禅大师云:
禅室高大气味新,展目所望开眼神。
暑月敞窗尽凉爽,冬来闭窗带关门。
切莫安炉生烟染,略留微空通风进。
秋月多燦宜洒水,朝暮午时除三尘
宽室足稀静更静,演习拳戈更得劲。
气新光亮心舒杨,孤足少动无邪音
闭目即入梦乡去,醒来周身百倍神。
春疫难近菩萨身,贫僧轻度一百春。
德禅大师对寺僧住室之诗,阐明了僧人住室的优越之 处。僧室一般都比民宅高得多,其面积多在16平方米左右, 室内窗户也比较大,窗连门组成一边的门窗壁,这不仅使住 窜的面积大,空气流通,而且又多敞门窗,阳光易室内, 光线充足。一僧一室,一则人少足稀,可避免地而'起尘;二 则可以减少疾病的传播;三则无有杂音,保持清净,可以使 僧卧床闭目即能入眠。
上述诸条件,对于寺僧的体质健康和抗病延寿都起了重 要的作用。
浏览89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