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练快太极仍沿用杨氏老谱中的“翻 身二起”。而今套路中第二段有翻身撇身捶、进步 撇拦捶和右登脚三式(见傅钟文演述 <杨式太极拳》一书中第35〜37式,人民体育出版社1963年月第1版)。这三式就是最早两来代替杨氏老谱 中的“酾身二起”这一个式子的,其更改的目的是 为了降低难度。如练快太极时仍沿用旧法,也无不 可。

快太极也讲究早练。据传杨澄甫先生生前 早练野马分鬃式发劲时,两袖生风,劈啪作响。 可想见其速度之快和内劲之充盈非同一般。

至于其他要领,快第子与慢架子无甚差别。练 快太极的宗旨是从据髙推手技艺出发,以补只练慢 架子的不足之处。明确了这个宗旨,那就不更于打 得太花哨或离谱太远了。换句话说,快太极容易流 于花哨,这是太极拳之大忌,是初练快太极者所不 可不戒的。

什么叫"出劲”?是否就是发劲?

出劲,虽包括发劲在内,却不等于就是“发 劲”的同义词。如顶抗他人所出的劲,也属子出劲 范围。发劲专指主动发放的劲,而顶抗的出劲,那 有时往往是不自觉的或盲_的出劲。两者的极念并

不完全相同。

什么叫“消劲”?它在推手中有什么霣要 作用?消劲,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被当做“化 劲”的别名,如说“连消带打”,那就与“连化带 打”的含义相同。另一种则是专指使自己将出或已 出的劲突然消失3太极拳一般把这后一种情况称之 为“消劲'为什么要消劲?凡是发劲时发觉形势 突然变化,有可能被对方引进落空,这时就应立即 将自己将出或已出的劲突然隐去,使之自动消失, 而不致被人引进落空。再如:当我察觉双方两力有 相顶的征兆时,就主动消劲,同时另谋胜计。这时 就出现“偏沉则随”的正常情况。

消劲可使劲的变化趋向灵活,做到“忽隐忽 现”,避免犯“双重”的毛病,能从容地挽救自己 有被引进落空的危险f使之转危为安、转败为胜 所以,消劲对保证与人推手时不犯双重,并且常使 自己处于中定之势,都有其特殊的作用。此外,空 劲也是通过消劲来实现的。 “形被动,意主动”这句话在推手中有什 么重要意义?具体指的是什么?如何付话实般?

“形被动,意主动”这句话可能是今人诌出来 的,实即太极拳古典拳论中所说的“舍己从人”和 “以意领先”。

当我与人接手后,粘依相随,不肓目出劲。这 样从外形上看,我是被动的。但我凭触觉、视觉和

其他感觉,全神贯注于对方肢体和劲力变化的动 态。当其稍露破绽,就立即发放。要做到这-要 求,在精神意识上首先使自己处于主动和领导的地 位,要有“搏敌如虎,不可稍懈”的精神准备才与此相反,初学推手的人常常连搡带拉,顶顶 抗抗,貌似主动,实际上破绽百出,而且在思想意 识上更无领先的准备,一旦对方抢攻或斤攻,又如 何能不被动呢?这就成了“形主动,意被动”了, 是推手的大忌。

至于付诸实践,那还得通过推手的各种基本i川 练,特别是练好“沾粘连随”和听劲的基本功大, 力避“双重”,切实遵守推手法度。如此练习日久, 由熟习着法而趋于懂劲,进而才能达到神而明之的 境界。总之,要从严守规矩人手,日后才能“脱规 矩'如果相反地不从守规矩人手,初学就不守法 度,任意妄为,误认为“打拳推手莫不是拼它个力 气”,这样太极功夫终难上身,即使蛮练十年、八 年,到头来终还是“形主动,意被动”者。那症结 就在于“舍近求远”,不遵守“沾粘连随”的法度, 不觉悟“双重之病”。拳谚说:“太极犯双重,难胜 小顽童。”又说:“太极拳法理唯一,顺人之势借人 力。”这些话足以说明,上述这种推手就误不上是 “太极推手”,更无所谓“太极推手的功夫”了。

87.借力时“两力的夹角越小合力越大”,对此如何应用力学公式来进行计算?

今假设在推手借力时,出现两个互成角度的 力:人力3公斤,我力2公斤。现应用力的平行四 边形合成法则作图,求出此两力在夹角为 等顺劲条件下的合力为:

图片1

人力3公斤,我力2公斤 夹角

合力=5公斤

图片2

夹角=4?
合力=4.5公斤

图例说明,以上在顺劲的条件下所产生的合 力,都大于我力或人力。但夹角越小,产生的合力 就越大。

如果夹角大到我力与人力相互抵消的程度,那 就不仅借不到力,而且很容易为力大者所制。

88.为什么说“招招会不如一招精”?

拳谚说:"拳多必滥。”又说:“教不严,拳必 歪;学不专,拳必滥;练不苦,拳必空清•王宗 岳〈太极拳论)也说“由着熟而浙悟滥劲,由慊 劲而阶及神明。”着熟,即招法精熟。着熟才能瘡 得劲力的运用规律;瘡得劲力的运用规律,才能渐 溱神而明之的境界。反之,若连招法都不精熟,那 就更无由阶及神明了。

以全套太极拳的招法来说,各学派的太极拳套 路,大都收编了三十多个基本拳式。若与其他各著名拳种的套路比较,其数量不算少了练^推手 时,首先应熟习太极八法。太极八法是以棚、捋、 挤、按四正为主,以采、捌、肘、靠四隅为辅。四

正,即四个正法;四隅,即四个奇法。拳法如兵 法,“以正迎敌,出奇制胜”是一个重要的原则。 因此,对初学者来说,正法比奇法更为重要,奇法 是以正法为基础的。而太极八法又是整套太极拳三 十多个基本拳式的基础。

俗话说,“熟能生巧”。太极推手原本就是技巧 之学。犹如杂技,不熟就无由成功,也无以足观。 为此,太极推手运动员首先应熟习四正,继而通晓 四隅,最后尚可在三十多个基本拳式中去寻觅能灵 活应用于推手的一捋一式。那要求自不同于一般的 所谓“会打太极拳的人”,而是要把自己培养成为 咕通太极拳法的人。如果一时难以求全,只要精通 八认的法,也比招招会而招招不精要强。有的 同志精通棚和挤法,其他六法技术平平,但用棚和 挤发人却有八九成把握。这样遇到对方一时难以适 应其特长时,他就稳操胜券了。此为“招招会不如 —招精”的一例。

然而有的同志对太极八法既未精熟,对太极拳 三十多个基本拳式的技击用法更是一知半解,却爱 盲目地从其他拳术、擒拿术、摔跤、柔道等项目中

引进招法,应用于太极推手。这样做的效果只能哗

众取宠于一时,除了助长太极推手的“顶中”现 象,使“双重之病”更趋严重外,丙有的便是增添 了许多不应有的损伤事故。拳谚说:“各派自有各 派法,体用不一难得法/这说明太极走架与推于1、 散手必须统一,否则散果肯定不好。拳家常说: “练这趟,用那套,纵然不败也不妙!”这可供“求 多而不求精”者参考。

为什么有的人推手时竞会在对方身上留下 指甲痕?

推手是一种对抗性运动,由于推手中运用按、 采的动怍较多,如不是正确地使用双乎指肚着人, 而错误地把指甲触及对方皮肤,那是极易在对方身 上留下伤痕,甚至皮开肉绽的。一般地说,只要不 是赤膊临阵,这类损伤的情况就会少得多。然而从 杜绝指甲伤人的情况分析,只要在进行推手前修剪 指甲,训练时养成使用十指指肚采人、粘人,而不 使指甲的‘‘使口”触及对方的皮肤,那就可保证不 发生上述情况。

在四正推手中,当挤手转换成挪手之际, 常被人用双手按胸发飞,不知问挪何在?如何克服 纠正?

挤、棚两手衔换不够,中间有断续、凸凹、缺 陷之处,对方就趁机浅捋突按,猝然发放得逞,这 恐怕是原因之一。其二是棚劲丢了。不仅棚手要有

棚劲,而且式式都需有棚劲,这在太极拳术语上就 叫“棚劲不丢”。由于挤手丟了棚劲,对方才得以 按胸发放,这是原因之二。若对方不是按你胸部发 放,而是按你臂部发放,那多半与自己的.“手硬腰 软”有关。若被对方双手按胸发放得逞,则说明对 方移位较快,而自己未能跟上,说明沾粘劲较差, 同时有“手软腰硬”的毛病。至于听劲不足,那往 往是推手中“挨打”的主要原因,更是必须加强锻 炼的。

请您自己对照一下上述各点,在找到真正的原 因后,就可“对症下药”,缺啥补啥。有的人以为 推有双方进行推手比赛才能练出真功夫,从而忽视 了非比赛性的推手基本功的互相操练,那显然是不 对的。缺少基础功夫,想仅靠比赛练出功夫来这肯 定是片面的。训练与比赛相辅相成,任何竞技体育 都如此,推手自不例外。

浏览2,48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