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推手,如对方棚式严正,从正面不易攻 人,这时就可改用釆捌手法来破坏其棚式,诱使对 方在应变中露出破绽,这就叫“采捌闭棚'是一 种以奇破正的方法。
46.勾手在推手中有无用处?
推手竞技以用采为多,用勾极少,但如你有意 识地去试用,就会发现勾手的速度比采拿要怏,而 且力量不小,每每勾攀对方在裆口上方一手的肘弯 时,极易引起对方发生倾侧现象。攀术竞技,大都 主张“出手不空回'王苔斋先生(1890〜1963) 主张“出手要抖,回手要勾'而我们打太极拳的 人天天做“单鞭”动作,对勾手十分熟悉。勾手可 用手背腕骨击人,但这在推手中是禁用的。然而 “回手用勾”,以勾手去引动对方,使其露出破绽后 再乘机发放,这样做效果较好,那又何乐而不为 呢?当前推手竞赛中所用的技法十分单调,这是有
待大家去开拓发展并使之丰富多彩的。而且诸如勾 手一类原本就是太极拳所固有的手法。如今太极推 手竞赛实际上是在“推散手'所以凡是规则中不 限制使用的一切太极手法,只要有用处,就不妨多 加试用。反之,若练而不用,那岂不可借!类似借 况尚多,可以举一反三,故不赘述。 *
陈、杨、吴、武、孙式等各学派的太极拳 推手是否采用相同的八法?
“天下太极是一家”,当前包括陈、杨、吴、 武、孙式在内的各学派的大极拳,都是一脉相承 的。长期以来,各学派在继承、创造、发展的过程 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就像京剧按唱腔有 谭派、马派、余派、言派、麒派之分;又像书法按 手体有王、欧、虡、麒、柳、苏、黄、米、蔡等各 体之别一样□今若以书法作比,后世各书家大都是 接受和崇拜“永手八法”的;而太极拳也如此,虽 然各派风格不同,拳式稍有差异,架式大小也有所 区别,但它们却是普遍接受以棚、捋、挤、按、 采、捌、肘、靠等八法为基础手法的。从理论上 说,各派所采用八法的基本原理和要求是一致的, 但在具体运用的方式方法上,则随着各派的创造发 展,是不免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差别。对此,也只能 是“求大同,存小异”了。
这是没有.什么不可以的。陈式与杨式都是大功 架,推手方法也很接近。过去陈式只有顺步推手一 种,但如今早已有所发展何况全国已经有了统一 的(太极推手竞赛暂行规则>,这是熔合各派推手 于一炉的规范,对于促进习练各式推手的运动员之 间的相互学习和取长补短,无疑是会有良好的效果 和深远的意义的。
然而太极拳各学派的拳、械和推手是自成体系 的,拳谚说:“各派自有各派法t体用不一难得 法,这话是强调走架与推手、散手的法式必须统 一,否则势必影响效果p因为走架中练得纯熟的着 法,原本应该通过推手、散手加以发挥其技术和技 巧作用的;若是“练这派,用那派”,那终不免有 点练非所用。从这个意义说,最好是主练一派的拳 架和推手,若为博取众长,也可有选择地兼习另i 派拳架或推手。这样做既能保持某一传统学派拳架 和推手的风格特点,又可获得取长补短之良效。
当然,也要注意不玎兼习过多。峯谚说“学不 专,拳必滥”,这是很有道理的。有的人自称能演 练五大派或六大派太极拳,但在认真观赏之余,却 发觉其风格特点都不够突出。有点像“炒什锦”, 虽多达五、六碗f但味道却是差不多的。客观地 说,要真正做到练好五、六个学派的太极拳,打出
声演员唱京剧,学谁像谁,大家十分欣赏。但这里 冇一个界限,即人们并未把相声演员当作京剧名角 来要求和衡量,大家只是听听热闹而已!然而,学 练太极拳毕竞不同于说相声,“太极尚专精”,所 以,还是适当地选学一、两派,并分清主练、兼练 为好。这是笔者个人的主观看法,不一定对,仅供 参考
为什么说“刚柔之中还有刚柔”?
仟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而且是可以不 断地“分”下去的。例如:化劲为柔,发劲为刚C 但在化劲之中,走劲为柔,粘劲为刚;在发劲之 中,长劲为柔t短劲为刚。这说明在太极拳推手过 程中,对于劲的实际运用,其主柔的不等于棉花一 团,主刚的不等于铁板一块,此即所谓“刚柔之中 还有刚柔”。
什么叫“拳兵同湎”?太极推手与兵法有 什么关系呢?
拳法是我国祖先在搏斗和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 的。早在原始社会,人们与野兽或人侵的异族搏 斗,常常是采取徒手格斗的,即使用石块、树干等 等最原始的武器,但也还是以徒予为基础的。这就 是后世拳法之所由萌生的最古老的起源了。进人阶 级社会以后,产生了战争,也相应地产生了拳术和 器械套路。在我国古书中,曾把拳术称为“手搏'
汉代班固(32〜92)所撰《汉书‘艺文志> 中,就 记有“《手搏》六篇”的书目,是被列为“兵书” 类中“兵技巧”十三家的书目之二。明代戚继光在 <拳经捷要篇》中说:“人抵拳、棍、刀、枪、叉、 钯、剑、戟、弓矢、钩镰、挨牌之类,莫不先由拳 法活动身手。其拳也,为武艺之源。”这些话足以 证明:掌握古代冷兵器,是必须从学拳人门,并以 拳术为其基础功夫的。所以戚氏 <拳经> 是被收编 在他自己的军事著作《纪效新书》一书中的。即使 在现代,武器不断发展,但如追本溯源地作一番考 察和分析,仍不难窥见许多现代化武器仍是从模拟 指、掌、拳、臂、心、眼、口、鼻、身等生理功能 发展而来的。
以上说明,拳法与兵法历来是有其共同之处 的。所以,我们在现代军事著作中,仍不难找到借 用古代拳斗事例来作比喻的段落。而现代军事谚语 中“枪打一点,炮打一片”的说法,也正是从武术 谚语“枪扎一点,棍打一片”和“指扎-点.拳打 一片”等说法中借鉴吸取和继承发展而来的i所有 这些,都是“拳、兵同源”的很好证明。所谓“拳 兵同源”,其意思是说:拳法与兵法都是发源于上 古时代的搏斗实践。而且在古代,拳法曾是“兵技 巧”的主要内容之一。
太极推手竞赛是属于拳法竞技范围的。拳法竞
技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存在战略、战术等问题。 所以,我们倘能学点古代兵法和现代军事哲学思 想,借以指导太极推手竞技实践,充实和丰富太极 推于 1理论,对促进当前太极推手竞赛的发展,无疑 是具有重大意义。
浏览86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