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地说,拳在一尺半以内才能发挥“火力” 作用;肘在半尺以内才能充分发挥“火力”作用; 而用肩、臂、胯、臀、背、胸等部靠撞对方,那都 必须在贴近对方身体的时候,方始能发挥“火力” 作用。拳、肘、靠这三类着法,在应用的远、近和 贴身距离的要求上截然不同,若用一句话来表达, 那就是/远拳、近肘、贴身靠”。
反之,如果不遵守这一基本要求,而在发劲的 距离上大大超过以上度数,那么即使命中,其劲力 也已“如强弩之末,难以穿鲁缟”了。若是距离过 于短近,那也会使劲力闭塞,难于发放。即使是 “贴身靠”,也仅仅是指“贴近身体”,而不是指 “贴住对方身体后方使用靠”。
推手运动虽禁用拳打肘顶,但凡属“长手' 如用手推、按,也相当于适用“远拳”的距离;凡 属“短手”,如挤、棚等式,也就相当于适用“近 肘”的距离。顶肘虽是禁用的毒着,但若应用前臂 或大臂的近肘部位发劲,那仍属肘法范围。所以,
不能笼统地说“推手运动禁用肘法”,仅仅是禁用
有伤害性的肘法,而不是全部禁用。否则“禁区” 太多,势必会性推手着法趋向单调,这样就会降低 推手竞赛的可观性和趋味性。倘若提不起推手运动 员和观众的兴趣,那么作为一项体育技术来说,它 的发展前途就不太宽广。这一点是值得引起广大 推手#好者注意和加以深人探究的。
什么叫行步?它在推手中的作用如何?
行步,是连续行进的一类步法,按其行进的方 向和路线,有前行步、側行步、弧行步、斜行步、 圆行步、倒行步之分。侧行步一名“横行步”,倒 行步一名“退步”,这在太极拳走架中已有,仅仅 是要求稍有不同。弧行步、斜行步的单个动作,也
可以从走架中找到。然而行步在活步推手中的用处 相当广泛,应用得法,就大有“海阔凭鱼跃,天高 任鸟飞”的情趣。推手中应用行步,与走架时有所 不同的是:(1)步幅宜小些,不像大功架走架时那 么大而开展,否则就难以实用;(2)步数探情而 定,服从推手时待的实践需要;(3)熟练时动步行 进从心所欲,随竞变化,不可拘泥执一。
行步在推手中作用不小,步子走得轻快灵捷, 沉着稳走,步随身换,变幻莫测,就会值对方摸得 到、打不着,感到进不得机,退不得势。情•王宗 岳 <太极拳论> 所说“进之則愈长f退之则愈促”, 主要也是依靠走步来辅助实现的。
步法在推手中有何重要重义?
中华武术是一家,从技击角度上看,不论哪一 门派,几乎是无不分外重视步法的。拳谚说“法门 以步为先”;“未学拳,先练步”;“打拳容易走步 难、“步不稳则拳乱,步不灵则拳迟”……所有这 些话,都足以说明步法在武术运动中的茧要意义。 而推手则是武术运动中的一个对抗性竞赛项目,它 自然是不在例外的。
拳谅又说:“能胜在于进步占势,不败在于退 步避锋。”这说明进退乃是取胜之道的一个重要方 面。道理倒也很简单:任何一个人,其上身与两臂 两手的功夫再好,如没有娴熟、轻捷和沉稳的步法 加以配合,那在推手或散手竞技中,就会像一辆爬 不动的坦克车,光剩下一个炮筒了,威力又如何能 不打折扣呢?
但在旧时代,不论散武术散手或太极拳推手, 较保守的拳师通常都不肯认真地散授步法^俗话 说:“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傅。”徒弟会不会学了 本领反过未打老师呢?这是个武德问题。要解决这 个问题,既要“散拳散人”强调“拳以德立”,也 要在平时考察其行为。不过,从这句俗话中,也可 看出步法在武术散手和太视推手中的重要意义。换 句话说,不会走步,其推手、散手功夫至少是没W 学全,而要在活步推手竞赛中取胜,那自然是困难
重重了。
只练太极拳技击不练推手行不行?
有许多太极拳爱好者,在当地找不到推手的拳 友,以致想自学太极拳技击方法,而畲时不学推 手。对此,当然不能说不行,只是进步肯定不快。 因为太极拳一整套听劲、问劲、答劲、换劲、化 劲、发劲以及沾、粘、连、随等习练技击的基本方 法和要求,都要通过与拳友一起搭手锻炼才能获得 的。
如果你有少林武术或其他门派武术的基础和经 验,想吸取太极拳的技击方法,应用到武术散手中 去,同时又有练习武术散手的配手的话,那也只能 是从形式上有所吸取3因为太极劲不通过长期走架 和推手来换劲、练劲,那是无由产生的。
呼吸是随功架的开合而开合,还是纯任其 自然?
这要分清定架与推手。走架慢练时,凡久练太 极拳的人,其动作与呼吸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 技开呼合吸进行,也就是所说的:“随功架的开合 而开合。”如练“快太极”,那呼吸就应纯任其自 然。技手竞技则如同练“快太极”,呼吸与开合都 应纯任其自然。尤其不可把意识贯注到呼吸上去。 否则就会出现“上气”的现象,会产生气促的感 觉,甚至引起气血上涌。至于蓄势时吸气和发劲时
呼气的要求,其自然配合是以平时走架为基础的。 只要在平日“慢中求功”时已做到呼吸与动作协调 一致,那么在推手过程中,不管是急应或缓随,也 无论是发劲或化劲,呼吸都会自然而然地进行调节 的,也就不劳自己再去刻意造作了。(十三势行功 心解> 说:“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又说:“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 劲以曲蓄而有余。”这“能呼吸”,是依靠平日积功 练就的。就像跑步运动员一样,呼吸控制得不好, 速度肯走大受影响。然而这控制与调节呼吸,却又 是积功而逐步形成条件反射的,进而才能在运动中 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凡能达到这一境界,那就必 定已是“能灵活”了。后一句中“’以直养而无 害”,是借用古人的诘来强调呼吸要纯任其自然而 已!
不过,话又得说回来了,这“能呼吸”、'“能灵 活”以及“呼吸纯任其自然”,无不是通过刻苦锻 炼才能获得的。换言之:是练而得之,而不是生而 得之。如果不信,就不妨找位初学推手的人来试 试,稍一引动他,就会使其产生气促的现象,这时 他要想“自然”也自然不了的。“实践出真功”,这 话不假啊!
浏览2,82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