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武德与养生谈德技双修、文武共进是太极拳的一个突出特征。 杨禹廷老前辈20世纪50年代驰名武林,听后人回忆,杨老功夫炉火纯青,已臻化境, 为人却诚信谦和、虚怀若谷,从不逞勇逼人,与人较技也点到为止,绝不伤害他人,哪怕是 弟子学生。因此敌怨无人,有口皆碑。杨老从不背后说同行的不是,徒弟若另择师时,也点 头应允,亦或亲自介绍过去,可谓高风亮节了,听后不禁令人感叹良久。其他如吴图南前辈 也是胸襟开阔,朗朗大度,与人友善的人品高尚之人。 但是,前辈的风范后人多在景仰,却并不去解风范与拳术的关系,少有追寻此种武术人 格何以养成的。太极武德与养生谈在处处讲功名利禄、讲竞争、浮躁的现代社会,学拳人更多的是关注太极之“秘'苦 苦求索的是“太极劲儿”,希望能找到瞬间发人于丈外的妙窍。至于道和德就常常被忽略了^ 但殊不知太极拳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一个特殊拳种、一朵奇葩。太极拳虽为武术,但绝不是 暴力的代名词,它的文化特征决定了它的伦理内涵,是武德兼备的艺术。 从太极拳的源流来看,它应属于中华道家养练文化的一部分。有人说它是明代武当山道 士张三丰在打坐修炼之余,创下的一个外动练体的方法。因为修炼人盘膝静养,内动外静, 久之膝、关节、筋骨也会僵化,需辅以外动,内静才能全面,正如达摩创造了易筋经一样。 有人说太极拳只是张三丰传于民间的九宫太极架的外架而已,后流人武门而成武术的一 支。 传承上有据可考的历史似乎只能追溯到清代河南陈家沟陈王廷。 在道门看来,内家拳法都是中华道家养生修炼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它的拳法拳理和 道家哲理弓修炼学说是一致的。“武道同源”“拳道合一”,内家拳法源自中华道文化。 其实,太极拳的哲理渊源更为久远,易之阴阳,道之有无,可以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 化,民族思维的独特观念在这一拳种上都有所休现。太极拳不仅仅是武术,也是文化,是体 用兼备、身心双修、文武合一的养练方法。从武的角度看它是术,从文的角度看它是学。从 其产生来看,原本是修炼养生所用,是一种谦和、修养性命的功夫,所以很多练拳人通过拳

而“悟道”,走上了修炼之路。功夫上乘之人,大都深黯道术。

太极之“秘”到哪里求?好好想想大师们就明白了,前辈们就像一本书需要今人解读。 他们功夫高深,处世却为人平和,心境清爽专一,无名利之心,无妒人之念,与人为善,常 行方便,身怀绝技,谦虚不争,洞彻世事,可谓德艺双馨,心性修养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

次。

无为而为、静极生动、无中生有是道的境界,也是太极拳追求的最高境界。因为不执著 才能松静自然,才能心境豁达平和,才能天性复归纯净无染。武道同理,道为体,拳为用, 拳是“道”之显化,“道”是拳之灵魂。学拳明理,相互促进,净化心念。若能宽容平和, 忘我不争,不起妄念,胸怀开阔,胸无芥蒂,精神充实偷悦,自然气血就能通达调畅。心性 的变化,关系到人身气机的变化,清净自然,即合无为大道,自然要出X不为之果,所以德 是很重要的,德正则心安,心安则气顺,功夫也才能进步。明白了拳的道理,才算走上了正 道。

太极真谛在哪里?在自己身上,在自己心中,何须外求?自自然然,静静松空,心神合 一,妙契大道。中正和谐,无为而顺其自然而动,才能得无不为之功大道全在静中得,静 极而生动,去后天拙力而归先夭,培养一颗清净自然之心,以平和性情来悟拳、练拳是很重 要的,不求小技而悟本体,久而久之,自然体会得到妙处。若练拳的目的只与人较技,习练之中心存妄想,假设他敌,人为努劲,强拧腰身,或追 求形体漂亮,执著外象,就和拳之道理背道而驰了。

至于有的拳人,心性不纯不静,浮躁求名,执著门派之见、荣誉位次,人际之间,心存 芥蒂,不能携手比肩共同研究先人宝贵遗产,为中华树立真正品牌。离太极真谏就更相差十 万八千里了。

修炼太极拳的目的众所周知的是:有利于强身健体,锻炼体能,舒筋活血,安康长寿。 这只是生理健康的一个方面。现代医学已经认识到,人的疾病,85%是由于情绪不良引起, 心理因素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一些现代疾病和与心理压力有关的疾病,绝不是 药物可以治愈的。人的健康应该是生物学意义和精神上的完全健康状态,为此联合国卫生组 织对健康的定义进行了两次修订,认为健康应是“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 德健康”。强调了人的生理与心理、自然性与社会性的不可分割。

中华养生文化从来关注身心合一、天人合一。其健身养练的独特方式是性命双修,这是 先人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太极拳只是其内容之一,通过练拳人静,身心放松,心地澄明无 碍,放弃一切执著、烦恼,才能体悟虚无大道,体会真空妙有的乐趣。对现代人来讲心性的 养练,也是一种审美趣味和文化精神的追求。

太极拳修炼的最终目的不是较技,不是暴力,功夫是修炼过程中自然而出的东西。太极

拳最终会走向“拳道合一”的境界,走向自然无为,心平气和,悟道而得以人格提升。越练 越体舒神静,心地宽厚,能于高层次俯察人生万象,常生宽容慈悲之心,纯净心性。用今天 的话说,是人格的提升,人生境界的追求,或说是对生活的审美状态的追求D

太极拳的习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性格。太极拳的修炼结果不是养成破坏性的民族性 格,如暴力、仇杀;不是提倡快意恩仇、狭隘、怨恨、浅陋;也不是心存芥蒂、逞匹夫之 勇。与人争利,乏陈可爱,这是对太极拳的误解。

通过练拳,放松自然,从容愉快,心胸越加豁达,而且越松静自然,越能凝聚精气神, g 越能体会到劲力,越无为才能越有无不为的效应。练拳体验的是一种率真的生命状态,外形 温和存威不露,沉雄大度,内存宽容、平和、同情、理解、感觉细腻柔和,为人有真挚同情 心,向往人性的丰富,追求人的审美状态。这种武学精神不正是现代人所缺少的吗?这是武 学中的文化情怀。

“真谛”不止是出“太极劲儿' 更重要的是要出人格的变化、气质的变化。武道双修, 健全心理,健全人格,这是中华武学给当代人的馈赠。对这种生命状态的追求才是拳人追求 的“真谛”。

金庸先生曾有过对太极拳的一段论述:“练太极拳,练的主要不是拳脚功夫,而是头脑 中、心灵中的功夫。如果说‘以智胜力’恐怕还是说得浅了,最高境界的太极拳,甚至不求

 

 

发展头脑中的‘智’而是修养一种冲淡平和的人生境界……”(见《太极拳讲义》第136页 上海书店)

金先生到底是聪明人,在快意恩仇之后,终于悟出了武学真谏。

练拳可以悟道,可以得大智慧。以德体道,道德并重。“德”是至德,是自然大道的内 在本性,求德是求大智慧d通过练拳去感悟宇宙一人生大系统的规律,自然的天地人的和 谐次序,体会中华文化整体辩证的运动观,一种超越时空的大思维,这种认识论能够透破很 多理论误区。太极拳行拳作势即是在武术之中运化太极之理,学拳明理,由拳人道,一招一 式都要达到本然的层次才能参透。

有德有道,有大智慧,人生才不致误人歧途,这样做何事而不成就呢,这就是无为无不 为的道理了。

从心性修养之德来说,人的心性修养若能到回归自然,天地人相和谐,这不就是人性异 化的复归吗?又何愁不能健康长寿呢?李力

关永年先生对武德有独到的认识,认为教真功夫才叫武德髙尚,不误人子弟乃叫武德。 关先生在教学活动中主要运用的方法就是扶功,即带功扶教法。关先生非常重视扶功的作 用,认为扶功可以排除内应力以激发学生潜在的能量。

关先生认为教功有方,需自身有功,自己身上通了,方有利于纠正他人之偏。他身有内 功,感受力特别强,经验丰富,看一眼便知毛病何在,能以意气扶领;一握手便知对方的体 感情况,能给予指导,使入正宗之门,这其中白然也包括讲授拳理拳法,精辟诠解,详加分 析。关先生说每一招式都有精义、有阴阳、有变化,学拳少而精胜于多而乱,主张以一式悟 多式,均可通达。作为老师,能扶功是真传授,扶领内劲使式通达而自正。若自身尚且不 通,学生有毛病感觉不出,不能给予纠正,会误人子弟的,所以太极拳也好,形意拳也好, 自己无功教不了别人,不是谁都可以教人的。

扶功首要是扶正,使学者动作到位、顺遂、自然,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此经久习练才能

感而遂通,人门人手方法得当,不致走人歧途。对于已有毛病者,扶功也有利于其纠正。因 很多学拳者习拳多年,往往觉得自己懂了,实则每一举动无论内外都违背拳理,违背虚心实 腹、道法自然,阻碍经络的正常运行。

学拳容易改拳难,启蒙老师非常重要,初学常常先人为主,一旦身上找到一种感觉容易 固定下来,成为一种标准、参照系,如再加以习练巩固,熟练成为一种习惯,便很难改变。 僵化的空架子,几十年都没进展,改起来也难,“练一年改三年”,甚至成为一辈子的痼疾, 这点教训,相信很多人深有体会。不少学拳者,执著于外形动作,不明拳理,追求拳架子 “美观”“好看”,腿踢得高,腰拧得活,结果是浑身乱动,抻来拧去,前弓后蹬,前后错 位,实质上使内气脱节,越练越僵。现在有很多人诉说练太极拳关节不适,特别是F肢。这 是人为下压导致之弊、以力所堆的结果,人为使力努劲,求功心切,不得要领。还有人一生 在盘空拳架,不懂理法,不知太极拳练的是什么。

太极拳入门需要找“明师”,即明白理法的老师,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通过扶功引 领使学者易于通达开悟,是正确进人太极门的关键。据笔者学拳多年的体会,老师扶功与不 扶有天壤之别,绝不是摆摆拳架子的事,老师身上通了,有整体松柔之功,一领劲儿感觉特 别顺畅。老师领功似用神意,轻扶到手上意气便舒展过来,体感直接传达到学生身上,学者 也不由自主地放松下来,有时一下就有了感觉,这种感觉和以前身上拧着劲儿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舒服多了,毛病也就容易得到纠正了。由于拳理深奥,功夫未到不易理解,但是通过 老师扶功,体感的东西却是直接传达的,而且印象深刻,当然要练到自己身上并非易事,但 起码有了一个明白的标准。

扶功教法还有一个长处,即个性化教学,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资质、体质和程度差 异因材施教。同一个老师,同一个进度,每一个学生的体能、功力、悟性、进展程度都会不 同,扶功教练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听劲儿也是扶功的重要内容,或可以说是扶功更深层次的教授法,这要在学生有了一定 誦丨腿献遽i 餅碑肺规細難錢見触触*戯。

s 通过扶师之身,感受内劲儿的来路和形式,老师的心境状态,如此听之扶之,久而懂劲,长

见识,长功夫,也激发求知欲。

太极拳是非常独特的一个拳种,练的不是皮肉筋骨和外架的勇猛威武,而是内里的中和 之气,神气合一的外向舒展,柔软而至刚强的辩证运动。要求老师有深厚的内力,有真功夫 才能指点学生。说拳包括说理说法和扶功相统一。

关先生常说太极拳练的是敏感性,人的感觉是极其微妙细致的,可以细致到对“气”和 “神”的感受,人的感官就发达到这么不可思议的地步,用意识可以把神气引动,舒展出来, 证明出来。太极拳的这种教练方法是有传统的,至今无可替代。在科技、传媒、音像如此发达精细 的现代社会,至今也没有更好的形式代替传统的扶功教练法。录像、光盘虽然在普及方面作 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只是欣赏的普及而已,是绝不可能引人登堂入室的,看着光盘、录像带 练拳是根本连太极之门也进不去的。

“葵花宝典”有用吗?宝典是前辈智慧的结晶,最终成就的总结,想依宝典成就是有前 提的,功夫未到那一层,一看就易误解,必定误人歧途,尤其是初学。若身上到了那个层 次,身上懂了,理论上自然就逐一通达了。身上没到硬用理论来套,焉能不错哉。真功必须 有明师指点。

抉功,这种独特的太极拳教练方法,带有中国审美文化的特点。是一种无中介的生命体 感的直接传达,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变化的、有机的、经过训练而有序的生命内力的整体 放射、感觉和被感觉。即使心传口授也无法替代扶功的作用,体感的东西至微至妙,必须太- 亲身体验,以身证、心证,即通过生命实践的过程,以个体生命印证的形式来证悟它。

内在的、细微的、感觉的东西是难以用逻辑解读的,语言概念难以准确传达,这也就是 为什么那么多的现代“宝典”都成了套路大全的原因了,依葫芦画瓢只能练出太极橾,真功 在语言之外。在太极拳领域中,语言通道不是绝对有效的。习练者要想始终走在正道上,必 须有老师把手教,看着练,随时纠正悟得不对之处,否则微小的错误也会导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结果。

“言不能尽意”,太极拳是功夫,也是艺术,是人体松柔的艺术,语言符号不能表达真实 本质的部分,体感却可以直接传达、投射,以弥补语言之局限生命是有场的,可以直接被 感知,通过“扶功”“听劲”的特殊渠道来抒发生命的能量D太极拳是以生命实践为基础的 养练之道,“道”是难以逻辑解读的,太极拳本来也不是思维的产物,作为“道”之显化和 运用,得功需要“领悟”。“领悟”包括感觉、体会、理解、模彷,即用整体身心来感受阴 阳变化之理。这也就是东方之“神秘'太极之“神秘”对世人永久的魅力吧!

浏览84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