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太极拳爱好者来说,《太极拳沦》是终生受用、阅读、 实践的教科书。

初学太极拳,是《太极拳论》吸引着我进入拳场的。拳论是 一篇不到五百字的短文,比白居易的《长恨歌》少了一半,深入 浅出,通俗易懂,读来触动魂魄,大有“水清河静,翻江播海” 之势令人叫绝。有人说,《太极拳论》抽象难懂,奉劝你坐下来 粗读、细读、精读,然后默然思考,会悟出许多道理来。

拳论开宗明义,你练太极拳吗?

一定要认识和认同,有生于无,阴阳之母,离开母,什么也 不是,离开“阴阳之母”,你练的就不是太极拳,没了“母亲” 还练什么拳呢?如果离开阴阳,就无法将太极拳演练下去,更甭 谈太极功夫。在自然界、生物界以及一切学科,都存在着阴阳, 电也有阴电阳电。人的手心手背有阴阳之分.行走也是阴静阳 动。世界上万物皆为阴阳并存,阴阳相济,这是大自然的规律, 没有阴阳便是死的世界。太极拳理源于老子的道,老子说:“万

物负阴而抱阳。”阴阳适矛盾的正反两个方面,又是一个统一体。 太极拳的动作以阴阳支配运行,阴隐阳显,阴阳交替,从面内动 外静,内静外动,动静相兼,演绎出波澜壮阔,其大无外,其小 无内,在阴阳变化中的松柔动态运行艺术。

王宗岳老宗师对太极拳的认识极为精深,有独具匠心之解, 据史料栽,远在《太极拳论》涎世之前的一二千年已经有了太极 拳,或者不叫太极拳而是为了防身和养生练的用意不用力的松柔 之爭法,但拳之经论小多。《太极拳论》弥补了此缺憾。对太极 拳的研>3之坪,超过任何拳家,然后以亲身练拳之体验,写出此 妙言绝论。太极拳的理论源于《易经》,易学认为一阴一阳谓之 道,这是宇宙之根本规律,自然界的地震也是阴阳不平衡而造成 的。人体阴阳不平衡也会造出病来,我们习练太极拳也就是达到 体内阴阳平衡,气道、血道、经络畅通,健体强身,免除灾病。 阴阳平衡是一种养生。

君不见太极图,阴阳鱼互抱,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前人根 据此理创编出精妙绝伦的太极文化D

我学拳的初期,太极拳松柔艺术大师杨禹廷问我:“咱们的 拳有多少势?”我顺门回答:“八十三式。”老拳师举手伸出两个 手指,然后语重情长的说,“就是两个势子,一阴一阳,一通百 通。”从此我牢记老拳师的谆谆教导,用心记下:太极拳就是 “一阴一阳\阴是什么?阴是意之隐,是虚、是空、是开、是 静、是松柔、是虚灵、是舍己从人。是《四句要言》中的“关节 要松,皮毛要攻f节节贯串,虚灵在中”。阳是什么?阳是阴的 对面,是意之显,是实、是有、是合、是动、是坚刚^在太极拳 的修炼中阴阳相济,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在拳架中体现得 最为深刻,是实实在在的,不是抽象的空洞,使拳人看得见摸得 着,能体验到阴阳的存在。以杨禹廷八十三式太极拳为例,老拳 师将每个式分出单双动,单动为阴,双动为阳,八十三式

动,163个阴,163个阳,不多不少,阴阳平衡。如“白鹤亮翅” (4动)1、3为单动(阴),2、4为双动(阳从单双动可以明 白“变转虚实须留意”。太极拳的动作是在阴阳变化中运行的。 拳法修炼,技击与盘拳不同,推手以阴柔舍己从人,阴虚松净, 审敌听劲。

《太极拳论》的精华在开篇的,“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 母,动静之机也拳论是指导性的拳之理论,是母论,是拳之 母,拳之魂,偏离就没有了太极拳D凡太极拳练习者,研习者, 首先是“拳理不离口”次之是“拳不离手”。理论指导行动,只 有在对拳论的认识再认识,深刻的理解,不断理解再理解,才能 明白,最终是懂,也可以说是读懂太极拳,悟懂太极拳。

太极拳是绝学,绝就绝在阴阳变化,用意不用力等等的特性 上,拳论是规范,是我们修炼者的终极目标,修炼的最高境界, 如此境界是“无形无象,全体透空”。手呢?不是有几分力,拳论明 示得清楚明白,“显非力胜”。陈鑫大师教旨,“妙手空空……妙手 —着一太极”,武禹襄明示:“形于手指,

习练太极拳者时刻以《太极拳论》为宗旨,万变不离其宗, 不能离开阴阳练拳,更不能离开“拳母”说话。

二、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随曲就伸,无过不及

凡有几年拳龄的人,都知道“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的说 法。在学拳过程中常听拳师讲此话,也曾听资深拳家说过,但如 何分,怎样去合,能讲透者寥寥。

太极拳讲究身形手势,笔者在《太极松功修炼篇》中也详细 论述了对周身每个部位的要求。从拳理讲,外三合、手、脚、 膝、肘、肩、胯,都有要求。脚虚松平着地,脚向下松膝向上松

提,上下分,上下肢的关节都要松开,“动则分”的拳理极为科 学,避免太极双重之病。《十三势行功心解》云:“有上即有下, 有前即而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盘拳有虚 实手,虚实手是分着的。不能左右手同时发、拿、打、化,向左 采对方,其意向右,否则双重,大家可以演练。

拳人身上有三大病:缺陷、凹凸、断续。手上有四大病: 顶、偏、丟、抗。在推手当中要十分注意勿犯太极病。如果对方 身上出现缺陷之病,我们一定将对方填实,他凹,我伸,将他凹 进的一块填实,占领他的“领地'制敌于死地。发放、打击对 方时,手不可着力,轻轻扶着他,由脚下变动。俗称太极无手, 冇手不是太极拳,就是这个理儿。

“动之则分”在每个拳势中多有体现,以杨禹廷八十三式拳 为例,起势4动,揽雀尾8动、斜单鞭2动。单动为阴,双动为 m,在上一章中已有解释。此势结束为阳,接下一个势为阴,动 与动之间是阳阴,阴与阳之变转。拳论《十三势歌诀》云:“变 转虚实须留意,”提示我们在势与势接头的当口,学术名称为变 转,变是动,是变化,一定要分,动之则分。怎么分,细说,指 尖与指根分,指根与掌分,掌与肘分,肘与肩分,也含指与肩 分,手与脚上下分,脚与膝分……总体腰为主宰,腰起到承上启 下之作用。动之则分,从腰分,腰是坐标点,上松到手,下松到 脚,全身都开了。动分腰不好求,要在练拳中慢慢体会,从理论 到实践,从认识动则正体松腰。到实践,具体操作,每次练拳, 一个势练完再练下一个势的接头,先松^ 一次腰,天长日久,定能 找到动之则分的感觉。

“静之则合”,这是练拳多年之后都明白的拳法,以拳论解释 合,就是“完整一气”。盘拳阳变阴有一瞬间的“实中实”,所谓 “实屮实”是在阳动结束,阴动起始的瞬间变转之前,再实一次, 也就是阳动手引脚到终点,手再引脚,是手脚的意念舒展,手为

脚为这是周身瞬间的完整一气。神、意气,躯干肢体短暂 的整体内外相合,在技击运用时,合为周身肢体的短暂的完整一 气,是高层次的浑圆一体。与对方的接触部位,“沾连粘随不丢 顶”最忌主动、妄动,一丝一毫的主动、妄动也会破坏周身整体 的完整一气,也是所谓的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练家一定要

注意这精妙之处。

体用结合,“无过不及”,脚是根,特别是每天盘拳,膝弓步 不可过大趾甲根,也不可不及,尖相对”为准确,不及受制, 过亦被动,且伤膝。在技击中最能显现无过不及之病,也就是周 身手脚凹凸,缺陷之病。欲避此病,平时练拳修炼加以注意,按 规矩练拳,循规蹈矩,別无他法。

浏览5,60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