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柱式身形

杨禹廷八十三式太极拳重要的拳法是立柱式身形^立柱式身 形是极为科学的。八十三式拳套路,326动,163阴动,163阳 动,具体到拳之重心说法,全部套路的重心,左右腿重心变换 326次,这中间双重仅仅是瞬间过渡。重心变转就是虚实变转, 虚要虚净,实要实足,这是立柱式身形的一大特点。拳法要求, 单腿重心从脚到顶上下一条线,要实足。如坐步、弓步的实腿靠 一只腿支撑重心,虚腿虚净,虚脚虚松着地。坐步的虚腿足跟虚 着地不可挂力,虚脚为0,这个坐步十分稳固,可做试验。甲坐 步按拳法要求坐好后,乙可以脚尖顶在甲虚脚的脚心处,以脚后 跟作为支柱,一人之力难以挑动甲之虚脚。如果甲为了加强坐势 之牢,虚脚不虚净为0,而添加一点点力」1/9, 2/8, 3/7脚可 以吗,一碰即翻绝对“坐”不住,松功便是如此现实。

立柱式身形是杨禹廷八十三式太极拳所独有的一种拳法,是 继承和发展传统太极拳的典范。立柱式身形,立身中正,阴阳清 楚,学子便于把握,虚实变换灵活,根基牢固,体用结合极为方 便,特别在技击运用,脚下阴阳变化,不易被对方察觉,立于 不败。

 

虚实变转

重心变转是太极拳阴阳变化之关要,拳论明示:“变转虚实 须留意 ' “劲起于脚跟,变换在腿。”

重心变换就是重心阴阳变换,虚实变转。对于初学者、资深 拳家都是很重要的课题,变转虚实在技击运用是立于不败的中定 学。如何变换重心已在前章多篇中有所讲解,但详尽不够。在打 拳修炼,技击实践运用中,重心变换决定着你身形中正和上下一 条线优势地位,不注意脚下筑基功夫的稳固,有悖于拳法的规 范,难以迸人高层次的修炼。深一步阐述太极拳的动静之机,不 能离开脚下的阴阳变转。“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离开 阴阳之母,就没有太极拳。如何变转脚下虚实,在《太极脚篇》 中有论述,现再一次论述加深练家认识。

虚实腿变转以减加法迸行阴阳变化。弓步变坐步、坐步变弓 步,前迸后退操作方法一样,均为先减后加,实腿为10,从10 逐渐减为0,实腿从10减为0,不着力而虚净,弓步,虚脚平松 着地;坐步,虚脚为0,虚脚虚净,脚跟虚着地。虚腿变实从0 起,逐渐由1加到10为实请记住虚实变转为渐变,这是太极 拳虚实变化的规律,左右腿倒换重心是突变,不可突变。变转脚 的操作,虚脚变实脚,一定由大趾、二趾、中趾、ra趾、小趾逐 渐变化,再前脚掌、脚心、脚后跟而左后下,右脚为右后下D 虚脚变实脚起始于脚后跟,从脚后跟再前脚掌,脚趾舒展。 这种脚法艺术,是所谓的太极脚,日久功夫增长,进人高层 次,脚下阴阳变转无须再去后、中、前掌逐一舒展,熟能生巧一 想即是。对方进攻,空接手,脚下为阴,以拳势为1动,左脚左 后下,右脚右后下,对方脚下有左旋或右旋之感,站立不稳。如 对方攻来,接手为1动。续走2动,攻者即出,这是无数次实践

 

验证过的。请练家注意,在脚法修炼中,不可力踩于地,小力踩 亦不叶.脚底以拳法规范,脚平松着地,脚与大地融为一体,脚 下要轻,自然轻灵,脚似离开地面有“离虚”之感。功夫日趋长 进体能空松,手上空炅,进而脚下有“腾虚”之感。从此,曰复 一口,随心所欲,运用自如。

再说无极状态

无极状态是拳法的要求,是太极拳学的规范,不是拳师教练 的规定。笔者在《松功篇》中对内外双修的体能身形有“九松十 要”之要求,下面再简要的强调:

身形的“九松”是从脚到手九大关节的必须要达到的体能标 准。不达标难以将拳练好,到“打拳”阶段更是如此D

笔者在第一篇里,将习练太极拳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外求学”,第二阶段为“内求学'如果将太极拳习练过程初步 到高层次,笔者假定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四个层次。外 求学为小学、初屮,而内求学即为高中、大学D这种分层议技不 是标准,是为了叙事方便,论述简洁,以求用简单的话语讲明较 为复杂的拳艺。

修炼到“打拳”阶段,已经进人“内求学”境界,再向外学 练下去,-个人一神体验,一个老师一个传授,正理歪理混杂, 捡适合本人体能“拿来我用'自己不能适应的不用、这时该从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谁也帮不了多大忙,只能自己去练,练中 求悟,这个“悟”是科学的内求学,其实,深层次的太极功夫, 多为悟道而成,拳理论也是如此。很多拳论、拳经、拳诀都不是 摆在桌上的现成饭,是先贤从苦炼苦修中悟道而出,流传给我们 后人。

老子传道不传艺,给你留有极大的时间和空间请你在实践中

去悟,他又告诉你,“道法自然;”別复杂,科学的东西其实是简 洁的。但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不能违背,从艺更是如 此。太极拳拳法,要求习练者的体能先处于“无极状态”,你不 能达标,便是小学生,仍应从“起式”始练,没有捷径和近路可 寻^太极拳的体能要求是“九松、十要”,不达标周身四肢僵紧。

太极拳的体能要求是周身放松,人体骨骷是周身放松的关 要,是“高中生”所要达标的重要内容,或称谓为“指标”,“九 松”如下:脚、踝、膝、胯、腰、肩、肘、腕、手等九大关节要 松开,先辈拳师讲九松的体会时,说,“关节间有气泡”,有没有 “气泡”不知道,解剖学中也无此项科研发现,可以检验。拳师 蹲下,一位壮汉双手按住双肩,如果轻松而起不用力站起来,经 检验,证明他的九大关节松开啦。全身的骨骼,大关节松开小关 节才有可能松开,这是链,一弛皆松,一紧皆僵。拳家从“小学 生”到“大学生”的必然之路,骨骼楚人体支撑主体,是大厦的 钢筋,要将“钢筋”松弛开,又不能“大厦”坍塌,难度之大可 想而知,在太极拳圈子里未能突破松柔关者多多,只能在“初 中”蹲班留级,在太极拳技艺论中,年头不能说明松功程度,也 不能说明体能是否达标的层次,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只能静下心 来练中去悟、悟中去练,“内求学”去解决。

“十要”即:裹裆、溜臀、收腹、拔背(圆背)、展胸(一说 含胸)、弛颈、收左右胸窝、收吸左右腹股沟。

“十要”和“九松”有内外之联系,不可也不可能单独操作^ 如松腰必然牵动裹裆、溜臀、收腹、收吸左右腹股沟、背部的拔 背、弛颈、以及顶上虚灵。太极拳对体能要求是综合周身松柔功 夫,当周身松柔达到全身透空境界,某一部位有可能单独操作。 在体用结合运行中,收吸左右胸窝、收吸左右腹股沟对周身松柔 有着卜分重要的价值。

上身的胸窝和下身的腹股沟,一般不被练家注意和忽略,在必修课程中也不被列为教学和修炼的课程。如果稍加注意,在武 术期刊中大量的太极拳练家的拳照中看不到胸窝和腹股沟功夫的 显示,而更多的是大腿与小腹呈平下坡形,膝凸出足尖外成为重 心的支撑点,日久双膝俱毁发生病变。练家只顾含胸,双肩前 合,背后拔,前后阻塞气道,僵而不畅,胸部内功的空松不易上 身。在打拳行功中,收左右胸窝,胸部自然内含,不瘀不阻, “胸腹松净气腾然。”

立柱式身形为习练者提供了弓步式.坐步式、膝尖不过足大 趾、上下与鼻尖相遥。“三尖相对”的拳法条件。而习练胸部的 虚灵,越含胸越僵影响双肩的放松。冇展胸之意,两边的胸窝自 然内收。在周身放松的习练运行过程中,上收左右胸窝,下收吸 左右腹股沟显关要部位,影响着松肩、松胯t周身放松的修炼 中,各个部位的放松习练似一座钟的钟心,一动无有不动,齿轮 动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打拳到此状态在不觉中进人盘拳的境 界中去。

浏览2,24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