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四个势,慢慢练,太极拳功夫都在拳里边阴一阳一 动一静准确的习练,不要贪多求快,日久自然找到太极拳轻灵的 感觉,也别想着找近路,练单操手,练点什么功走捷径,练拳的 关要是“练'苦练加酷炼。我们的先贤拳师一 n心思在拳上下 功夫,一招一式循规蹈矩,遵太极拳学,循阴阳学说,在“八方 线”圈里找安舒中正、安静心神、意念,在手、眼、身、步找开 合。

太极拳常练常新,慢中求熟,熟中求松,松中求退掉本力, 越练越轻灵&对平衡阴阳气血畅通,中空道通,为将来功成无形 无象全身透空打下良好基础。

打 拳

练拳杳一定基础后转人打拳修炼。这阶段没有明确的线,不 是练拳多少年后,到练拳的尽头,升人打拳。不是。练拳、打拳 本应是一回事,为了初学和习练多年的分开

关于认识

松柔,是太极拳的拳魂,初人拳场的习练者无法在粗知拳 理,少知拳法,不明拳艺,拳套路不熟练,练拳动作机械,从里 到外僵紧,动则拙力,谈何松柔?拳论教导:“一举动,周身俱 要轻灵'初学太极拳,很难从习练不熟练的套路中体会出“轻 灵”,只能在他们的理解和体会中去习练。因为打拳是在练拳多 年,套路熟练后,方可认识到太极拳松柔、轻灵、阴阳、虚实、 开合之特性,方可能在打拳修炼中体验太极拳的文化品位,在套 路熟练屮,体验轻柔,轻灵、阴阳、虚实、开合在拳中的作用。 对太极拳的诸多特性的认识和理解并不是一次完成的s太极拳常 练常新,打一次拳有一次体验,对太极拳的特性,在打拳修炼中 加深认识和理解,在不断深人认识、理解中体验一举动周身四肢 要轻灵,在动与动之间的阴阳变化中去体验开合。

中正学

关于中正安舒和安舒中正的辩证关系,笔者在“松功篇”、 “练拳篇”中都有叙述,但在实际操作时,再说明操作之方法是 很有必要的。

中正安舒是太极拳、技击体用结合之“母势”是筑基功。从 初学太极拳就要迚意苦练苦修,练拳初始套路生疏不熟t难以顾 及,到打拳阶段要特別注意中正安舒。中正为外形直观,自己可 以检验.而安舒是精、气、神,是内心的思维活动。从人体功能 系统阐述,"中正”由运动系统支配身体中正,从外形看得见, 但仍是由看不到骨、软骨、关节、肌肉、韧带、肌腺等组成,这 些部位统统都应该——必须松弛下来,这是太极拳特性对体能的

来,在这之间画一 条线,只是在说理传道有所不同而已,

要求,安舒要比中正复杂得多。“安舒”由精、气、神操作,由 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各个系统协调配合,方可达到 拳势要求的中正安舒。中正安舒在太极拳圈子里修炼多年的朋友 中,有一个共识:“安排好自己。”“安排好自己”话虽简洁,但 内容十分丰富u包容无极状态以及心,神,意念,手、眼、身、 步四法四功。其实太极拳家一世苦苦追求的就是中正安舒,可惜 许许多多的拳友、练家甚至有些当代大家、大师也并未引起他们 重视。中正安舒到高层功夫,便是“无形无象,全身透空”,真 正能准确操作中正安舒,实际为先安舒后中正,做到安舒中正, 技击将无敌于天下,这是技击的话题不能扯得太远。

打拳中能做到安舒中正、呼吸顺畅,循环系统、神经系统、 气道血道、经络都可畅通无阻,可谓中空道通,功夫自然上层 次,体质增强,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怎样练拳能准确操作中正 安舒呢?练拳初始,师并没有强调运用“八方线”,也并不教导 学生认识和使用“八方线”,但令习练者注意方向和方位。到打 拳阶段要把握和运用,遵循“八方线”,(详见《“八方线”修 炼篇》)。

“八方线”将太极拳的“八门五步十三势”更为科学地展现 在习练者面前,“八方线”图是立体、平面,从不同方向均可直 观的教学图解,便于掌握练拳的步幅尺度,前、后、左、右、 曲、伸更有分寸,打拳人站在“八方线”中心点上,这是极佳的 中心位置,能照顾到四面八方,很好的利用空间,布局十分周 密,这种情况是打拳者中正安舒的最佳状态

练拳,打拳都应该在身形上注意中正安舒,这是太极拳学的 规范,循规蹈矩,只有遵循,不可瞒天过海。初学者要从筑基功 开始注意修炼中正安舒。如果留心观察,社会上习练太极拳者, 很少人中正安舒甚至练拳多年的资深拳家,也缺少这一课。其原 因为初练时师未能顾及到,习练者贪多求快,一座大楼根基不牢

要出麻烦,遇技击高手,英雄气短便显现出来。有人说站正直便 是中正安舒,那么动势时难道不该中正安舒吗?奉劝练家注意中 正学说的研究。

安舒的辩证关系,没有神、意、气的安 舒,绝对没有外部身形的中正◦所以说,站直并不一定是安舒, 只有安舒中正,別人不敢轻易出手,手碰到安舒中正者身上的某 一部位,即刻跌出或站立不稳,如果站立中正者别人一碰便歪 斜,那就不是真止的安舒中正。太极拳功夫就是如此残酷。不管 你是什么师仆么家,中正安舒功夫没有打好基础,回过头来甘当 小学生,心和气顺从头修炼并不难,一层窗纸一插即破,太极拳

怎样修炼令正安舒

谈到中正安舒,可以说修炼,也可以说是指令性规定。有了 “八方线”为依据,中正安舒就有了明确的准绳。初练,神、意、 气内功难以把握,单单习练中正为佳。

中正,指在无极桩功的基础上,保持身形的中正,所谓从脚 到顶的下一条线,这种身形只限于杨禹廷八十三式,太极拳的 立柱式身形,别的门式诸如两脚重心四比六,五比五双重,若要 做到中正较为困难,下为“尾闾'以尾闾为下,顶为上,“尾闾 上手”并非手脚的“上下相随”,也不是顶和脚的“上下一条线, 脚下阴阳变%

“八方线”规范习练拳势者的中正。如“太极起式”的1动 左脚横移,右腿重心,为右脚与顶的上下一条线,这是身形中正 的中正学。2、3、4动重心在两脚之间与顶上下一条线,身形仍 为中正。

“揽雀尾”的1动“左抱七星”右腿重心,右脚尖,膝尖,

鼻尖,Jl下“三尖”相对,尾闾右移“坐”在右脚后脚掌,是右 脚至顶的上下一条线,身形中正。2动“右掌打挤”,弓步左腿 重心,左脚尖,膝尖,鼻尖上下三尖相对,尾闾“坐”于左脚后 掌,身形中正。8动由7动过渡而来,这个动作重心转换复杂多 变,从面西,变面西北,扣脚面向南,而后面南又变至面向西南 隅位,从左脚重心变右腿重心弓步,身形仍然为“三尖相对”, 但面向西南,身形呈左右肩在东南、西北线上,不变的是身形中 正。

中正学对初学者一时难以把握,到打拳阶段,练家应诙明白 中正学的拳法和拳理。身形的上下一条线贯彻拳套路始终,不得 有偏斜,否则你练的是“半身不遂”拳。毫无增长功夫的可能, 你连拳之中正也没有把握住,谈何太极拳功夫。伟人毛泽东的草 书令人叫绝,一个字尽管龙飞凤舞,但中心不变。怀素大师的狂 草叹为观止,在眼花缭乱的狂草中,作为字魂的中心起着支柱传 神作用。太极拳的中正显得十分重要,太极拳艺术没有中正便失 去灵魂,还能谈特性和拳魂吗?只是病态的空拳架而已。

“揽雀尾” 7动至S动方向方位变化大,但中正不能变,始 终按照太极拳学的循规蹈矩,不要中正随意性,随意性就没有了 中正。

如何把握中正呢?两肩和实手呈三角形,便是太极拳的中 正。拳势在运行中,方向方位经常变化,怛万变不离其宗,双肩 与实手的三角等边不能变,头和实手的位置不变,这种态势保i正 了练拳者保持中正,这便是太极拳的中正学n

重心脚和顶1:下一条线,任何势都凫循这种规范动作来保持 身形的中正。打太极拳把握了中正安舒,日久有了中定功夫,传 说杨露禅在技击实践中,有“站住中定往外打”的说法。四面八 方,合理利用空间,在站位中心态势透析论证,杨露禅大师说的 “中定论”是正确的。

太极拳练家不确定太极拳的屮正学,难以在拳艺上有所突 破,无须再谈论技击,将拳走中正是起码的基础功夫。一座大楼 平地起几百米髙,凭什么不倒,因为有牢固的地基。根基十分牢 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中正。如果地基差之毫厘,上边自然谬 以千里,是豆腐渣工程,没有不趴下的,拳和建楼一个理,无二 法门。

浏览99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