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 致人而不致于人。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 敌佚能劳之,@能饥之,安能动之。
出其所不^,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 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微乎微乎,至于无彤,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 命3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 不欲战,虽划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 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 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 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 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故之战之地,知战之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 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 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
故□: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 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 能谋〇
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 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髙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D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 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故五行无常胜t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太极拳学博大精深,几千年来,折磨、 困惑着千百上万的追求者。一代代拳人,糊 涂明臼,明白糊涂,这是一个怪圈,到咱们 这一代拳人,比老祖宗聪明好多,多少弄明 白了太极拳的一二二,进而又知道了四五
六。太极是个大,无限大,没边的大,且称 为无边科学,太极拳练的就是大。没有小哪 来的大,有大有小才是科学,我们要寻找小 研究小,这个小也就是太微拳学,发现和研 究太微拳学离七八九也就不远了。
一、什么是太微拳学
当前,研究太极拳、习练太极拳的人比 较多,国内国外,凡有人的地方就有人练太 极拳,而研究太微拳学者人数不多。其实, 有多少人3练太极拳就应该有多少人研究太 微拳学,从人数看应成为正比。研究太微拳 学,说到底是太极点学,也就是常说的 “点”,有成就的太极大师说,功夫到上乘, 要走点。什么点?“点”是什么?
太极拳先贤对于太微拳学早有研究和提倡。清代太极拳大师 陈鑫在《太极拳推原解》中万,"放苳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 密其大外,其小内中和之气,随意所之。意之所向,全 神贯注。变化犹龙,人莫能测=运用在心,此是真诀。”从先贤 拳理中所能渎到奋关太微拳学的经典。“其大无外”好理解,我 们习练太极拳多年,意在外,想多远便是多远,想多大,可以无 限大。视线看多远便是多远。而“其小无内”难以理解,“卷之 则退藏于密”也属其小无内,小者乃小到摸不着看不见也,退藏 于密也是收至尤影,难以见形这是我们要探讨的太微拳学。也 就足太微点。
笔者学练,研习太极拳三十多年来,亲口对我说到太微拳者 仅有二位拳师D第一位是京城太极拳松柔艺术大师杨禹廷老前 辈。有一次在他家,我襍b他手腕,感觉手攥空了,食指根部像 有一个小小的锥子尖扎住,我心里有欲跌出的恐惧感。他舒展 手,笑着对我说:“这是点。”第二位是京城著名杨式太极拳家汪 永泉大师。我年轻时学拳遍访名师大家,我与汪永泉大师交往多 年。第一次拜访永泉老时我告诉他,我跟杨禹廷老学拳”来看望 您是崇拜您”。后来跟儿位拳友到龙云旧居听汪老拳师说拳,再 以后在贡院南口聆听汪大师论道,他断断续续说过走“点'他 的制人拳诀:“接手四梢空,一接点中求。”他说到技击,在揉手 的发拿打化中,提到“实点”、“滞点'“聚点”、“空点”、“拿 点”等点的运用。后来.关于点的学说写进汪永泉授课的《杨式 太极拳述真》一:中书中介绍了 “四段五点”。五点部位名称: 顶点,位于咽喉下方。上死点,在顼点和灵活点之间。灵活点,
相当于人的心口处。下死点,在灵活点和下垂点之间。卩垂点, 位于两胯之间。向世人学子,颇露杨式太极拳技击拳法之精华, 为找不着感觉的拳人解惑实为善举。
杨禹廷老拳师讲的“点” 汪大师沧的道冇所不同,他说的 “点”没冇固定位置,周身上下都是点,摸哪儿哪个部位便有点,阴 阳相济.遇阳而阴,逢阴阳显现,点点能化解来力,点点具打。
点运用到如此自由纯熟阶段,单单说点已经不够,需要升 华,而研究的课题,是太微拳学。
浏览1,02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