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击训练
谈到技击训练似乎无话可说。京城太极拳松柔艺术大师杨禹 廷说得极为精妙,他说,“太极拳就是一阴一阳两个势子,一通 百通,太极功夫都在拳里边,只要练太极拳,功夫都在拳里, 还需要怀疑吗?练家循规蹈矩练拳,便一通百通了。练家一定要 修大道,走这条大道,小轻是没有的。如果一定学点技击5那么 只是半功半招,半法半劲,只是些小手法。以技击十步说法,以 试身手:
技击十步:
一步 逢来必合 身不动,手不动 对办攻来,不要以势,以力、以劲、以神、以意等着迎战对 方。这样必然从精神到周身,从意念呼吸到四肢手脚都僵紧。请 你自己安排好自己,心理安静,尽自己功力,脚下轻轻,肢体松 松,手上尽量空空什么也没有,身不动手亦不动,以无极态势等 对方进攻.
对方的攻势可能停下来。
二步 逢急空接 身不动,手动
对方急攻,不进不退,脚松,顶上虚灵,松腰空胸,伸出双 手,两掌舒展不着力,尽量做到手上空接,起码不主动接对方的 进攻手而是等他的手攻来。
对方减缓速度,不敢贸然急进。
三步 逢硬遥接 身不动,手起停动
对方来横的,鼓足浑身巨力,其势汹汹,强硬扑来,还是老 状态脚松贯串到顶,顶上虚灵有神,周身松空_手上空灵,松腰 空胸,双手起与肘平,先以气势压住对方,在对方身后不远处找 一目标,意念、视线、手指的方向同一目标。所谓三点一线制 强敌。
对方的进攻将停止,碰到你手将向后跌出
四步 逢猛化打 身不动,手不动 对方猛冲过来,身形仍然自己放松,安排好自己,心理安静 不要想着教训别人,也别想打击对方。只要自己松空自己,对方 进攻受阻。他打什么部位,什么部位松接,摸到手上也如此。在 接触部位化解对方来力,逢化必打。
对方进攻慢下来,接触在哪里哪里反击。
五步 逢丢必打 身不动,手动
与对方接手,自己在接手之前以阴势状态站好位置,双方接
手,对方攻势落空已经从脚到顶感觉不舒服r,对方的心神意念 有动意——想跑。想跑是丢,要抓住战机,对方跑我就打。怎么 打,直来横打,亦可以向左右两肩h,左右两脚后方下打。
攻不破便走,见丢便打,抓住战机。
六步 逢凹填实 身不动,手动
两人较技,自己站好,安排好自己,以逸待劳等对方来攻 击。对方进攻前你的身形已成为阴柔状态,对方功势为阳,攻不 破即退。敌退心先退,身形从精神上成为凹形。逢凹便打,将对 方凹迸的部位填实,对方被动挨打=
敌人我松,见凹追着打,打他凹的部位。
七步 逢凸虚接 身动,手不动
对方主攻,突然攻击。我仍静心刘'阵,以空虚战术从脚到顶 虚灵顶上充满精神,脚下空松,手上空空3虚接就是不接来手, 空得对方呼吸困难,前栽跌人意念设计的“坑中”。
对方攻来我空松,遇空即翻,似蹬空踩翻。
八步 逢斜正打 身动,手不动 对方斜向进攻,要调整自己的方向方位,坚持中正。使对方 斜来之力落空,接触部位的手不动,上步取胜。
调整方向方位,中正迎住对方,斜来正打。
九步 逢顶不丢 身不动,手不动 两人较技胶合在一起,互相出劲便顶牛或撕皮掳肉。没有阴 阳、虚实、幵合变化的艺术内涵,从外形看缺少大雅风范。对方 出力,我方沾连粘随不丢不顶,对方出力自找没趣。
对方出力主动出击,沾连粘随是取胜良方。
十步 逢压贴打 身动,手不动 对方来势凶猛,快速推到身上,压在臂。站好位安排好自 己,虚松腰胯使自先站中正,在接触部位,摘开被制之接触点, 不丢不顶,松开接触点,贴住对方变被动为主动,转危为安这便
松汗接触部位,以贴打解除困境。
“技击十步”介绍到此初歩技击暂告小结。“十步”只是在不 环境中,对攻来之势取化解转危为安,不取主动进攻之势,以 便在实战屮提高技击趣味,提升技击能力。也不费点滴笔墨点拨 什么拳势破解何种进攻,这些文字游戏是没有仆么实战意义的。
孙子与技击
《孙子兵法》是古代一部光辉的军事著作,被列为《武经七 书》之这部兵书的作者孙武,尊称孙子,春秋齐国人(今山东省一 带)和孔子同时代。他出身于兵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齐国大 夫。公元前五百多年t孙武从齐国到吴国(今江苏省一带),在 吴国任将,这时,孙武的兵法十三篇已诞世。孙子结合吴国多平 原与内河的特点,为吴王训练军队,打败强大的楚国(今湖北和 湖南北部)。
孙子兵法十三篇内容及其丰富,历代帝王无不拜谙熟孙子的 武将为帅。从古至今,知识本无国界,一部中国古代兵书,早已 传遍全世界。我国的东邻,一衣带水的日本,从古代始便得到了 《孙子兵法》,视这部兵书为“兵学圣典”、“世界古代第一兵书、 曰本军界上层普遍学习,并熟读孙子。孙子在欧洲也有崇高地 位。翻开近代史,法国皇帝拿破仑怀揣《孙子兵法》率领法兰西 军队向欧洲进攻,登上大俄帝国的领土,并杀向莫斯科;德皇威 廉二世在世界大战中失败。失败后他有幸读到《孙子兵法》,读 后他感慨万千,他说,“如果20年前能看到这部中国兵法,今天 不会如此惨败。”
《孙子》问世已冇二千多年了 ◦我们太极拳人也诙渎一点 《孙子》《孙子》伴着太极拳走过二千多年的历史进程,如果我 们只是在拳场埋头苦练,不去横竖看一看祖国的文明史,恐流汗 再多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成就t我们的先贤陈鑫大师在《学拳须 知》中,教导学子:“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 容易,他以一生习拳之体会,淳谆告诫后来者,我们习武之人 并不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者也。习拳明理要先渎书方可得道。 古代并无“学者” 一词,从武文化宝库中宥到,学者拳家为我们 留下了卡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仅以{中华武术文库》古籍部出 版的《太极拳谱》为例,全书十几万字,收人太极拳拳论、拳 谱、拳歌、拳解、要解、说略、秘诀、八要、势架、拳诀、要 言、图解、经诀、歌诀、约言、歌解、心解、十要、功法、明 法、八字功、用解、武解、劲解、长拳解、颠倒解、太极解、三 成解、武事解、正功解、浮沉解、四隅解、腰顶解、五气解、根 本解、分毫解、存亡论、刀诀、刀赞、行功诀、用功诀、虚实 诀、乱环诀、阴阳诀、用功歌、授秘歌、无极歌、太极歌、刚柔 歌、拳经谱、俚语、经论、权论、推原解、拳用说、缠丝精论、 缠丝劲论、十六目、三十六病等等。从丰富的文化遗产中不难看 出,太极拳博大精深说是有其根据的,如果古代先贤都是一介武 夫,恐难以往下传递。先贤拳家给我们留下大量的多彩而光辉灿 烂的文化遗产。
太极拳呼唤学者,拳人以心意授受拳艺,举手投足从之于 理,太极先贤教旨:“打拳打个理,”凡事贵乎理明,拳术更为如 此。武人亦应以文会友,不以腰壮臂粗论高低。
所谓“学者'饱学之士也每天练拳远远不能也难以驾驭 博大精深之太极拳,“学太极拳先学读书。”这一个“书”字仅仅 读些拳经、拳论,远远不够,如果太极拳练家连拳论也不读,实 在令人乍舌。有一位小有名气的练家撰文,他在文中写道:“我
就不相信用意不用力,你用意打我一次,用意,不要用力,是 先贤李亦畲大师在说解中一句最为重要的拳理,已成为太极拳理 论普遍真理之金句。“用意,不要用力”,反映太极拳之特性,不 明此理如何练太极拳?学拳先读书,仅读拳书是不够的,我们拳 人要广学博识,博采众长,涉猎百家,读书要广且杂◦不妨读中 医药学、解剖学、人体科学、经络学、心理学、哲学、天文学、 逻辑学、美学、文学以及老子、庄子、孔子、孟子、佛学、道 学、《易经》和《孙子兵法》等古典文献。
太极拳人应从《孙子兵法》开蒙,学习孙子兵书,以充实自 己的智慧,加深对太极拳的认识和理解。通读孙子之后,重点研 读兵法第六《虚实篇》,此篇与太极拳的阴阳、虚实极为吻合。
太极拳讲究虚实,孙子用兵虚实为本。他说:“夫兵形象水, 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 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谓之 神,孙子以水形容兵形,兵形似水,水是无形的,见方成方形, 遇圆成圆形,放于狭长的河道里,便成为细长条状。他将高处比 做为实,低下处为虚,大军来到避实,而攻击趋下的虚,也就是 攻击敌人虚弱的地方。太极技击,打虚不打实,也就是打动不打 静。双方技击,对方在静态中,脚下桩功牢固,身体躯干四肢严 阵以待,坚实的像一座“城堡”,贸然进攻,犯了攻实避虚之忌。 太极技击在战术运用上,应该按孙子兵法“避实而击虚”的法理 运动,釆取“打虚不打实”的战术,对敌人虚实不了解.贸然攻 击敌人坚实的“城堡”,十次会有十次失败如在双人技击中, 双方双手攻来,左手虚右手实。我左手接住他右实手,不丢不顶 不动,而右实手打对方的左虚手,怎么打怎么有十分自由,这便 是“打虚不打实”。
老子在空无之道的论述中也讲到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 攻坚强者奠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他
们的思想相通相承,有着深厚的内在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 响,文字并不华丽,自然朴素,道理深邃,给人极大启发。只有 吮吸古代思想家的“乳汁”,才能补充自身的营养不良。读老子、 孙子、孔子等古代思想家的经典,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太极拳的拳 理拳法,使我们变得更聪颖,思维更加睿智,从太极阴阳变化 中,对孙子的认识和理解更为深透。武人修炼,读文人的课程有 百益无一害,多读书是一大乐趣。
浏览95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