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心的变转


揉手要注意的地方很多,阴阳、虚实最为重要。二人较技, 谁重心变转灵活谁就有取胜的优势。初学拳的人,身形常犯“凸 凹、断续、缺陷”三大病,手上有“顶、偏、丢、抗”四种病。 对方来手,有时真来,有时假来,真来是阳,接手一定要阴化 解。假来的手,是虚来,此手是“侦察兵”,来探路的,是审敌、 听劲、摸清对方虚实的。这时不要过早接应对方来手,要以虚对 虚,不给对方一点机势,使对方“侦察无效”,乘势引动对方出 劲,如果对方周身松不下来,劲出来,便会失败。

太极拳练家还有一个难以克服、经常受制于人的双重。拳论 云,“每见数年练功不能运化者,双重之病未悟耳。”初学者常犯 双重之病,就是修炼多年也难免此病。双重,有双臂、双脚,但 双脚居多。有经验的拳人欲避此病时,注意脚下变转虚实,脚下 重心的变换。但因训练不得法,脚下也常以左右倒换。这种前倒 后,左倒右的正腿变换重心,不合乎太极拳拳理拳法。准确的重 心变转,应该是减加法,先减后加。实腿是10,渐减,9、8、 7、6、5 (双重)4、3、2、1、0虚净;虚腿加法10,由虚变实, 重心变换完成。开始不习惯,久之,自然习惯。有了功考,双方 接手,手上没有动作,在对方不知不觉之中,重心变换,对方就 失去平衡而失败。

阴阳、虚实弄清楚了,变换虚实也解决了,拳理拳法对头, 这样练下去,用功修炼,如果练过几年太极拳,再有一二年可以达到“由着熟渐悟懂劲”的懂劲功夫。

七、触觉训练

关于神经触觉训练,被拳师、教练忽略,有些拳友也不汴重 皮肤触觉的修炼,前人提供资料不多,因为古代医学不发达,还 没有解剖学。

解剖学告诉我们皮肤上密布着许许多多难以计数的神经细 胞,这些触觉神经像一个大公司的对外联络部,它们主管外界的 冷热风寒、疼痛刺痒及意外的碰撞等等的感觉。身体与外界凡所 接触到的,神经细胞所能触觉到的反应都快速向脑部传递,由脑 部将收集到的信息整理、储存然后向外发布指令。如落雨,指令 穿雨衣或打雨伞,寒风袭来有凉意要加一件外衣。

神经从外界得到的信息,在我们练太极拳者身上又有多于常 人的功能。从解剖学得知,人的皮肤每市寸大约有7000个宋梢 神经。手上的末梢神经极为敏感,手指触到对方的手或肢体上, 这便是“听劲'听劲功能遍及周身。身上任何部位都可以“听 劲”,将触到的一切急速输人大脑,而脑部经过排列组合,发出 指令,手部迅速松弛化解对方来力……

“听劲”是太极修炼者独有的特性,也就是太极拳练家经常 在松柔动态中运行肢体,所特有的“灵敏的触觉”,也可解释为 太极拳人的特殊感觉,这就是“听劲'听劲是触觉修炼,如何 修炼触觉呢?

训练方法是太极拳别于其他拳种的“用意不用力”,“一举 动,周身俱要轻炎”的独特拳法。触觉训练中如果不注意轻灵、 松柔,以心行意,用意不用力,训练不会也成果,手上有力难以 在触觉功能上有仟何突破。

笔者在本篇中,从始至终讲的是揉手艺术,而要达到的目的 是触觉功能的敏感。如果想在太极拳王同获得自由,一定要遵道 而修,循拳理拳法阴阳学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 动静之机也,动则阴阳变化,否则就不是太极拳,一生瞎练, 一世百求。练功要尊老子之道,“道法自然”。用拙力,就不自 然,不自然什么品位也没有了。

太极揉手是艺术,是高品位的松柔动态运行艺术。在松柔动 态运行中,两人不倚不离,忽隐忽现,似接非接,在离虚揉手艺 术中,皮肤和手指的触觉功能得到很好的训练,没有共练武伴怎 么练七触觉呢? 一个人可以去揉松软富有弹性的细小树枝,也可 以揉窗帘,或将衣服挂起来推揉衣服,都能起到修炼触觉的良好

效果。

在揉手的训练的功成过程中,也达到和完成太极拳揉手艺术 的完美过程,是动态美的、文化的、艺术的,阴阳变化在生命中 的体验。

八、推手还是推脚

早在晚清时代,太极拳先贤在修炼实践中遇到推手的课题, 看到练拳者在推手中互相用力有碍太极功法的修炼,用力推有悖 拳理的阴阳变化,轻灵、松柔等^在三十六病手中,将“推”列 为病。可惜一二百年来,在太极拳圈子里,未被引起注意,用力 推手者日渐増多,推广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受到阻碍。笔者多次撰 文,先后在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不要去推手》《太极拳的几种手》 <极无手》《浑身皆手》《练成空手》等文章,企望拳友不可在 手上用力。严格地说,“推手”对初学拳的人是一种误导。因为 他们对太极拳的历史演变和各流派认识了解得不多,对太极拳的

特点,知之甚少,而对太极拳的博大精深还没有足够的研究。这 时,如果引路人是明师,初学者所走的弯路不会太大;如果教授 你的拳师不明拳理指导有误,从第一天起,用力去推手,只能凭 本力去撕皮掠肉,久之,推来推去都在推“手”。前辈拳师有一 句名言:“太极无手,浑身都是手。”如果仍在手上用功,不符合 太极“形于手指的”原理,也背离了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宗纵观当前的太极拳推手,五花八门,用力较技的、轻轻找劲 的、撕皮掠肉的、喂手发放的、手脚齐上搬跤的等等,多种多 样。其实,归纳起来也就是两种手法:一种是本力加着法;一种 是运用不熟练的虚实手。这两种手法都犯同样的病,即身形上的 缺陷、凹凸、断续;手上的顶、偏、丢、抗;脚下的双重等。为 什么呢?因为有以上毛病者,未曾推手精神不能放松,一是怕被 对方推出去,二是想把对方推出去。持这种心态去推手,心理上 不能安静,手上净不下来,也难“神贯顶'对方来手,迎上去 用力手支住对方,身上凹回去,精神和手双双顶住对方f来力和 本身力都压在自己身上,也就是砸在脚下,这种状态无虚实可 讲,没有松柔可求,只有“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这条出 路。拳论云:“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 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拳论还告诫拳人,你不 知阴阳,周身不轻灵,只有被动挨打。要提高推手技艺,不要去 推“手”,而是去推脚,拳论云:“其根在脚,形于手指。”道理 清楚,无需赘言。凡练拳多年的人,对学习拳论,悟解拳讼,都 是很下功夫的反反复复琢磨,悟太极的深奧拳理。太极高手有很 多传奇故事,听来目瞪口呆,太极打法没有固定模式,“出手见 输贏”。在高手面前,双方一接手,弱手自觉浑身不得劲,即被 电出,没有化解和思考的时间。这方面的原因很简单,高手知阴 阳明虚实,高手极柔软又极虚空。感觉不到高手手上有力,其根在脚下,脚变动反映在手上,“上下相随人难进'就是这个理。

从字面上看揉手比推手更为松柔。从现象看揉手表现在二人 一来一往习练,而变化在脚,这是揉手艺术,手上用力什么艺术 也没有了。归根到底循拳理,推手还是推脚?推脚!揉手还是揉 脚?揉脚!揉手是脚下阴阳变化的艺术。

浏览85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