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对手之要求
太极拳属于武术,但对手的要求不同T武术各类拳种,手上 要有威力,立掌开石,穿通木板,对手的运用变化多端,分为 拳、掌、勾、爪、指等五类,五类手法中,演变出百余种用法。 太极拳手法有四:掌、拳、勾、指。
太极拳的手法与外家拳的手法截然不同,外家拳的掌拳伸出 去刚猛有力,而太极拳的手法,要求手指掌舒松,关节松开,且 节节贯串。太极拳经典著作对手有超出常人难以想像的要求。请 记住先贤对手的教旨:“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二曰身灵》: “运之于掌,通之于指。”《十六关要》还有我们前面提到的“妙 手空空”,“形于手指”,说通俗了,太极拳修炼到上乘功夫就是 空手。太极拳的手型变化,只有掌、拳、勾三种,这三种手型之 共同点都不着力,是空掌、空拳、空松之勾
清末陈鑫大师在《撙手十六目》,中有“较、接、沾、黏、 因、依、连、随、弓丨、进、落、空、得、打、疾、断”。这是太 极手上的功夫,社会上很少有人提到,录下来供拳友习练参考。
太极拳,名为拳,以八十三式拳为例,一套拳只有十一势用 拳,实多用掌,技击较技,也很少用拳,多用掌。行拳、技击体 用,要求掌型多种变化,基本掌型有立掌、平掌。立掌,五指分 开,虎口向上圆张,也可以说虎口撑圆但不要用力c平掌,五指 微分开,掌指舒展不可强直,掌心向h,俯掌掌心向下,舒展不 着力。
在运用掌的过程中,习练者不要忘记,太极拳是在阴阳变化中的松柔动态运行艺术。手不可强直,也不可松散,伸出去要适 中,好看,要有一点艺术性,也要奋一点观赏性,虽然不像梅兰 芳的手,但也不是拙力手。
掌是手指和手掌组成,进行掌的训练也不能忽视手指的 训练。
大指调气。在左右“抱七星”势中,大指对鼻尖,气顺。
食指轻扶。意念在食指梢的势比较多,食指对于中正安舒 起中正作用。
中指调正。立掌、仰平掌、俯掌,以中指调正中心,底盘 稳固。
无名指、小指仰掌指肚接天,俯掌指肚扣地,请拳友 体味。
勾
实勾小指引,四指、中指、食指、大指逐一拢实。变掌先 大指、食指、中指、四指、小指逐一舒展。五指实拢,指尖成梅 花瓣形。
虚勾小指引,大指与食指,中指松扰,四指、小指松垂。 勾变掌,以大指引,食指、中指、无名指逐渐舒展开D
拳
拳拳在八十三式太极拳套路中,仅有十一个势用拳,其余 多为掌。掌变拳以小指引,无名指、中指、食指、大指依次松 拢。空拳心、拳面平、拳眼亦为平面。拳变掌以大指引,食指、 中指、无名指、小指,依次虚松舒展。虚拢虚展,不用力。
五、练成空手
太极拳是拳也是手。太极拳练家自然皆要研究手的修炼和运 用。在这方面,我们的先辈拳师对此道比我们认识、理解深刻得 多。诸如“展指舒腕”、“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运之于掌, 通之于指”、“虚离,故曰上手”、“得其寰中,上手也”、“布于两 臂,施于手指”。清末陈鑫大师的《揭手十六目》说了十六种太 极手的修炼和运用,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对手的一掷千金之 妙论是“形于手指'
几代先贤拳家日夜苦修酷练的实践经验提示后来者,练太极 拳重要在于手的修炼,可惜,修炼太极手的道理未能引起后来练 家的重视。练拳十年二十载的练家,并没有刻意在手上下功夫. 出拳伸手依然拙力不清,本力不退,如何能练好拳,练出功夫 来?
不言而喻,你练太极拳,伸出的手不是你工作、生活、劳动 中的手,而应该是符合阴阳学说,按照太极拳拳理拳法规范的 手,也就是“太极手' 比如京剧大师梅兰芳,舞台上的手可写 一册梅派手艺术的书,但他生活中的手,就绝不会与舞台上等
同。
武术也一样,形意拳是形意手t查拳是查拳手……道理就是 这么浅显。人是一个载体,你练太极拳就是太极拳的载体,静 身、净手之后,方可注人太极功夫。像一个瓶子,空瓶子可以装 美酒,如果你的瓶子里原来有水,不倒出去f什么美酒也装不进去。
如此这般浅而易明的道理,不能将平时生活、工作、劳动的 手带A拳场。有拳友怨称,“不想练了,太难!” “不想练了
实不可取,“太难”是实话。太极拳拳理源于《易经》《道德经》, 渊博难懂,但不是不好求。有位较有影响的拳师说:“太极拳博 大精深,不好练,一代就出一两位。”竖看历史,陈长兴以前不 提,从18世纪至今二百年,杨露禅往后,人所共知的不过十几 位,所以一代人出二三位大师并非骇人听闻。但是并不是太极拳 学探不可测,令人难以理解,难以学练,难以深研◦说明白了太 极拳就是返璞归真。你用常人的想法对待太极拳学练起来难以突 破。如果改变视角,也就柳暗花明D太极拳界人才乏出,究其原 因是练拳不明理。练拳要读书明理,“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 笔者有一个学拳公式:“认识一理解一明白一懂”。对学练的拳没 有认识,不理解其的特性和价值,不明白拳理拳法,最终也弄不 懂什么是太极拳。
在太极拳圈子里可以归成四种手,第一种重力手或拙力手f 也就是本力手。手上的力没有退掉,将劳动、生活中的手带到拳 场,用力手去练拳,“推手”,出手“顶、偏、丢、抗”四太病。 手上的力不但退不掉,反而增加,再会几种招法,更视自己的手 为贵,与太极拳拳理相悖。在陈鑫论三十六种病手中很容易找到 他们的手。
第二种手是轻力手。经过一段习拳明理后,手上退掉一些本 力,手上功夫有所长进,但出手仍然有力。练习技击“推手”, 常常用力手支着对方的手和身体,与对方的手揽在一起,解脱不 出来,犯了两人握手病。两人握手,双方用力握在一起为友谊深 厚或尊重对方。太极拳不要握手,要求接手分清你手我手,互相 不握手形似握但不着力,彼此不混合。奉劝这些朋友,练拳三年 五载,不要去与人较技“推手”,因为还没什么功夫,越推手, 手上本力越退不掉,反而增添了许多毛病。手上四大病,和身上 凸凹、断续、缺陷三大病都是这样产生的。练太极拳就要研究, 什么是太极手,什么手不是太极拳的手。陈鑫大师将不合拳理拳法规范的手归结为三十六病手。百多年前的先辈拳师已经彻悟到 太极拳修炼中手的重要,告诉我们在练拳过程中会出现病手。我 们后来者,为什么还要重犯病手之过呢?轻力手比重力手有功夫 了,但瓶子里的水,仍然没有倒干净,还留下半瓶,这是太极拳 功夫处在半瓶子乱晃荡阶段,但还是很有希望的。
第三种手,是轻手,或者称为净手。达到这种水平,是在修 炼过程中,经过反复实践,反复认识,到了懂劲阶段。净手,是 将瓶子里的水都倒出去了,装进来的是美酒佳酿。净手拳家伸出 的手,已经不是生活中的手,而是太极手。怎么检验呢?你用两 只手轻轻的将净手合上,你会感到像合h—张薄纸,脚下晃悠; 用轻力去握,像握住一团棉花,心时闹腾难受,脚下失重冇离地 欲起之感;用重力去握,根本使不出力,人早已站立不稳,有跌 出之惧。
第四种手是空手^>拳论“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空手即神 明手。神明手是太极拳修炼的髙境界。有空手水平的太极拳大 师,遇上对手似老叟戏顽童,拿放发人,运用自如。京城太极拳 松柔艺术大师杨禹廷老人“妙手空空”,扶h他的手,即被“沾 住”,脚空身飘,胸部憋闷,六神无主,只想脱逃,但乂跑不了。 其太极手的功夫已达到炉火纯青的高境界。
太极手不是单独存在的,是修炼多年太极功大在身上的反 映,是从脚到顶,从表及里,从内到外,心神意念,手眼身步的 综合功夫,不可不悟^
九大关节的松功修炼到此,但并没有说尽。太极拳博大精深 其大无外是没有尽头的学问,是无边科学。太极拳学,太极阴阳 学说,也不是一代人可融会贯通,须代代拳人不断研究加以完善 和完美。其基础是认识再认识;理解再理解进一步加探理解,按 照太极拳学的规律去研究,遵道而
的过程是净化心灵的过程,修炼太极拳是修养道德品质的过程, 拳艺的研究是“舍己从人”,“引进落空”的过程^总之太极拳修 炼是修自身炼自体之毅力品德。如果练太极拳想去打人、整人、 炼人家,恐怕自身永远也得不到太极拳的真谛,永远也不知道太 极拳是什么“味道'
浏览94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