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脚下论毫厘

什么是太极脚,怎样修炼太极脚,太极功夫的根基是太极 脚。有了太极脚理论方可提高认识和理解的层次。

太极脚功是综合功力,练拳先练脚是首先训练的课目D是不 是修炼太极脚之后,太极功夫可以一通百通呢?不全是这样。练 拳、技缶,其根在脚,但脚与踝以上各大关节、躯干,都要协调 一致紧密配合。脚下松通,在技击中固然占优势,但身手妄动, 也不会收到阴阳变动之效果,这也耑要练家用心去体悟。

练家的功夫已经达到把握太极脚的阴阳变化,余下的时间就 是修炼,以“内求学”的学习方法,可以身知、体悟到前所未有 的理解,把握太极拳学。

还奋一个修炼中要十分关注的脚下容易出现的,一般人不 知,知道了又难以改正的谬误C平在明代,王宗岳大师就警示晚 生后辈,他在《太极拳论》中写道:“恙之毫厘,谬以千里。”可 惜/L百年来未被我们后來练家注意3今天笔者提出来已经晚了, 如果练家警觉起来,注意起来,在练拳实践中,时时纠正,也许 可以补救。

“差之毫厘”,差在什么地方,在脚下。

脚下的谬误早在20世纪20年代青年太极拳家杨禹廷就察觉 到,注意研究解决在太极拳根基训练中,如何防止脚下出现“病 变”而影响整体拳艺的拳法。于是他改革太极拳教学,创造/ “八方线”教学法,以八方线培养学子正确地修炼太极拳学,有 效地把捤脚下的方向、方位,控制住脚下谬误的产生,培养了… 批太极拳家和教练。这是划时代的贡献,解决了在太极拳训练中 脚下出偏,纠正学生在练拳中易出现方向性、方位性偏差的髙层 次教学法。

练拳脚下一定要正。常说“学拳容易,改拳难'“千里”之 谬,要“万里”去纠正。太极脚基础功一定要牢固,毫厘也差之 不得。

欲在太极拳学领域里有所成就,请学练八方线,轻扶八方 线,手脚+离八方线,头脑中有八方线,脚下不谬误,身上有

功夫。

在太极拳经典拳论中,对手的论述很少, 像“形于手指”、“妙手空空”、“布于两臂施于 手指'“运之于掌,通之于指'只有清人陈 鑫大师对手之训练有专论,他在《揭(kd)手十 六目》中,将“较、接、沾……”等十六个字的用 法一一论述,可惜十六种手法未能被全部推 广运用。他在三十六病手中,将“推”列为第 t八病手,意为“以手推过一旁”。在太极拳 体用修炼中最忌推。百多年来“推”字未被抑 制,反而推而广之。

当今有专述手训练之必要,笔者结合体 用实践的太极手、病手明示、手之要求、练 成空手、太极无手、浑身皆手诸论,与拳友 练家,研究共勉。

太极手

传统太极拳多为七八十个拳势、一百多 势,太极拳名曰拳,其实拳势极少掌势颇 多,称拳只是名称术语。以杨禹廷八十三式 太极拳为例,只有十一势拳,勾型也不多,

而掌型多有几十势,不言而喻,练家都明白,手在太极拳的体用 中是十分重要的。故提倡太极手的修炼,会受到练家的電视。

在经典著作屮,先贤并没有以于为论,以太多的语^论述太 极手。拳论经典中关于手的论述,心“妙手空空”,“形于手指”, “曲中求立,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等等。似像“形于手 指”和T妙手空空”确是太极拳练家修炼之精要。

从以上手之论述,不难看出,先贤对后来学子习拳,对手之 关注。还特别提出,手t “顶、偏、丢、抗”四大病,以防止练 家走弯路,过不了关。事实如此,旮练拳t年二十载的朋友,在 与人试手较力时,很难运用松柔功夫运转在阴阳变化之中,结杲 身手僵滞,难以操胜券。因为出手拙力,说到底手上训练不符合 太极阴阳学说,病手连出,令人难解。

病手明示

先贤在经典拳论中有关手的论述并不多却均为精绝之论,伹 在预防出偏早有言在先。告诫后来学子详辨真伪T不要见门就 人,说功便学。要看一看,以太极拳拳理拳法检验所学。如果遇 手不能运化,是自身的双重之病未除,阴阳运化未悟,还须在腿 腰上找原因。警示我们“斯技旁门甚多”,定要认准明师正门, 免得进人误区,二年五载,十年二十年也难以退出来。

为丫不使后来人犯先贤们的错误,除了手上“顶、偏、丢、 抗”之四种病。陈鑫大师列出36种病手明示后人免犯重复之错 少走弯路。

躯干周身之病

太极拳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代代相传,先贤从中积累很多值 得我们继承的经验。在当时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印刷条件落后 的情况下,当时读书识字之人尚少,能有传抄本流传下来,难能 可贵。这些抄本拳之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最为珍贵 的武文化遗产和哲学著作。在武文化宝库中,杨式清代传抄本 《太极轻重浮沉解》,每句都是掷地有声的金玉良言,欲想深研太 极拳者,应该精读细看,先贤留下的浮沉解对我们有何用?

“双重为病,失于填实,与沉不同也。双沉不为病,自尔腾 虚,与重不同也。双浮为病,病在漂渺,与轻不例也。双轻不为 病,天然轻灵,与浮不等也。半轻半重不为病,半者,半有着 落,所以不为病。偏轻偏重为病。偏者,偏无着落也,所以为 病。因无着落,必失方圆。半有着落,岂出方圆。半浮半沉为 病,失于不及也。偏浮偏沉为病,失于太过也,半重偏重为病, 滞而不正也。半轻偏轻为病,滑(灵)而不圆也。半沉偏沉为 病,虚而不正也a半浮偏浮为病,茫而不圆也。夫双轻不近于 浮,则为轻灵;双沉不近于重,则为离虚,故曰上手。轻重,半 有着落,则为平手。除此三者之外,皆为病手。盖内之虚灵不 昧,自然致于外,则清明在躬,流行于肢体矣。若不穷»重浮 沉之手,徒劳掘井不及泉之叹耳然(有)方圆四正之手,能表 里精微无不到,已及大成。又何虑四隅出方圆矣^所谓4方而 圆’、‘圆而方’,超乎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

浏览70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