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岳、武禹襄等前辈所著的《太极拳论》、《十三势行功心解》等,在备家拳进里郝被奉为《拳经》流传,为后世习拳者所必读,这些著作是前辈拳师们练拳的心得,既是经验的结晶,又 是古典太极拳理论的总结。其内容几乎涉及太极拳的一切方面, 而且公认都是正确的。它们不独对太极拳的锻炼者有很大的指导 意义,对从事太极拳研究也有重大的价值。本书所阐述的东西, 亦很少越出这些著作的范围,如果说它是对《拳经》的新的理 解,可以这样讲。因此,特在《拳经> 中选出比较重要的几篇附 录于此,以供读者参阅,并聊补本书之不足。
应当指出,由于历史的原因,前辈们的这些著作对太极拳运动原理,行功原则等的阐述大都侧重于技击方面,因此我们在阅 读时应着重从整体上弄清它的理论体系,领会其精神实质,这样 才有利于从中找出太极拳运动的特点。而对其中一些不科学的提 法,应以现代科学知识为钥匙,认清它的真而目,给予新的理 解。决不能盲目照搬,并用以说教,甚至玄上加玄,以讹传讹。
本书所选录的八篇古典著作,其中《十三势歌》,《太极拳论》 王宗岳《十三势行功心解(武禹裏)、《太极拳论(武禹襄 《打手歌》(王宗岳修订《太极拳说十要杨澄甫口述,陈搬 明笔录)六篇系根据傅钟文演述、周元龙笔录之《杨式太极拳》 (人民体育出版社,1963年)一书转录,《乾隆旧钞本太极拳经歌诀七首》(之三)、《五字诀》两篇系根据陈炎林著之《太极拳刀、 剑、杆、散手合编》一书转录。这些古典著作,各家拳谱都有, 但由于过去多是口口相传或口授笔录,因此,并不完全一致,甚 至标题、作者都不完全相同,错讹也在所难免由于本书主要不 是搞拳经校订,录此仅供读者参考,故皆照上述版本转录,除极 个别处外,一般不再进行校正。
—、十三势歌
十三总势奠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际。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珞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育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貽叹息。
二、太极拳论
王宗岳太极者,无极面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谞之粘a动急则 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方端,而理为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 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贺通焉。虚灵 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 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羽 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 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宥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 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旬,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 形,快河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 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 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牯,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 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捆撤挤按采洌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厥、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棚擞挤 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D采例射靠,即巽震兑良,四斜角也。 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三、十三势行功心解
武禹裏
以心衧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 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徂。发劲须沉着松 浄,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榉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 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形如搏兔之 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如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 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 断而复连。柱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 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蠢。先隶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 心。切记一动无奋不动,一靜无存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 入赞骨。内ta精神,外乐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 意往精祌,不在气,在气则滞^办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 车轮腰如车轴。
四、太极拳论
武為装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放荡,神宜内敛, 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拫在脚,发于 腿,主宰于M,形于手指。由胸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 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 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 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虛实宜分 清楚,一处有一处虛实,处处总此一虛实。周身节节赏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五、打手歌
王佘异修汀
棚撖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吾,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
六、太极拳说十要
杨淦甫口述陈微明笔录
一、 虚灵顶劲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 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虛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 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二、 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扼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 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三、 松腰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四、 分虚实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 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 腿为虚P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I如不能分,则迈 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五、 沉肩坠肘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 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坠 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六、 用意不用力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 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 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 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则气 通。如浑身傻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 矣0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 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a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 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 用力时,则甚轻浮,诃见其力乃外劲浮而之劲也。不用意而用 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
七、 上下相随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 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 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八、 内外相合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架于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
九、相连不断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 止,有续有断,旧力已尽T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 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坏无穷。原 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曰“运动如描丝”,皆肓其贯 串一气也。
十、动中求静外家拳术,以跳踯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 后,无不喘气者。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慢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偾张之弊。学者细心体会,庶诃得其意焉。
七、乾隆旧钞本太极拳经歌诀七首(之三)拿住丹田炼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
动分静合屈伸就,绥应急随理贯通。
八,五宇诀
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 向,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悉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 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 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注)。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 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 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厣书为彼无力,我亦存力,我意仍在先,从师学肘,彼无力,我亦无力, 我筇仍在先因此一宇,关系极大,现裉据卞人杰编著之*国技概论> 校正二身灵。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炅举手不可有呆像, 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两手支撑,一气贯穿 左重则左虛,而右已去t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 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 之。兜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已仍从人。由己 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劲之大小,分厘 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工弥久 而技弥楮。兰气敛。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务便气 敛入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吸为蓄,呼为发,盖吸则自然提 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 气,非以力运气也四曰劲整。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 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拫,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发于脊 背。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 劲,恰好不后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浦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 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乎奏效,此谓借力打人,四两 拨千斤也五曰神聚。上四者俱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 铸。练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数,虚实淸楚,左 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虛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 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
气向下沉,由两肩收入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 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栺,,此气之由下而上 也,谓之开。合便萣收,开便是放u能懂得开合,便知阴阳c*到 此地位,工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浏览1,1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