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气合一


.在作预备式时,意识在体内巡回游动,主要是在为“满体松 弛”做功夫;其次是指导呼吸运动,使之达到深、慢、柔、勻。 这时,呼吸在有节奏地进行,意识则用与之相适应的速度从头到 脚,再由脚到头,周而复始地循环。这就是静功中的所谓“意气 合一^还有所谓“静中有动”,也是指这种体静而意动的状况。实 践证明,呼吸只有在强烈的意识控制下,由呼吸运动所影响的部 位才能产生较强的感应,从而起到它特有的保健作用。

意识配合呼吸运行,通常采取两条路线:第一条,吸气时意 识从“丹田”起,抄肛门而过,向身后依次经腰、背、颈而这于

头顶,再沿前额而下,止于舌尖。呼气时,•意识从舌尖起,沿面 前依次经喉、胸、腹而止于“丹田”。这在保健气功中称为“阴阳 循环一小周夭”。第二条,吸气时意识从脚跟起,向身后垌次经 腿、臀、腰、背、颈而达于头顶,再沿前额而下,.It于舌尖。呼 气时,意识从舌尖起,向面前依次经喉、胸、腹、腿而止于脚 底。这叫做“阴阳循环一大周夭'不管是作“小周天”还是作 “大周夭”,都是一次呼吸完成一次循环至于意识在作循环时所 要注意的亊项,我们在“精神内敛”一节中已有叙述,不再重复 了。

前面说过,在“精神内敛”的前提下,意识游经何处,会使 人感知到该处时机能状况,也就是说该处会有所感应。这种感应, 随着锻炼日久而愈趋明显。这完全是意识时作用,是生理上的自 然现象p然而在此竟有人把意误为气问题复杂化。如做“小 罔夭”,呼气时,意识从舌尖达于“丹田”,这时肺体由于呼气而有 下沉之势,给胺部施加了压力,使人感到“丹田”充实了一下, 此时呼气刚完,对此有些拳师就说,这是“气沉丹田”,或叫“养 气%吸气时,意识沿腰、背行至头顶,这时肺体由于吸气而膨 胀,给腰部施加了压力,于是这些拳师又说,这是“气贴腰背〃 并沿脊骨通上头顶了。现在,气只能在呼吸系统内循环的事实己 成常识,他们只好又说那是“内气”,还说现代科学尚未发现这种 系统,因而人们只可意会,不能言传。我们认为,这些说法是不 能令人信服时。退一步说,如果真有什么尚未发现的“内气”之 类时东西,那它也只能通过意识的作用才能显现或澈发出来,说 到底还是意识的作用。前辈名家也有把意误为气的,故有“行气 如九曲珠,无微不到”,“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 一类的 说法,但那是过去时事&今夭,我们只能从科学中去找答案,不能把它玄上加玄。意识可以在体内到处游动、贯注,m气则不 能。作者奉劝读者,万不可轻信那些玄学,否则会进入迷途,使 本是得来毫不费功夫的,却弄得踏破铁鞋无觅处。到头来落得个 枉费功夫贻叹息。

八、无极的功用

当身体1精神两方面都达到了预备式所要求的一切之后,我 们就算真正进入了“无极”的境界。当你不仅在练拳的过程中, m旦在日常生活中一旦需要时,就能主动、自觉地进入“无极” 的境地,那时你就算有了“无极”的功夫了,满体松弛”越彻 底,精神越能内敛,应用的范围越广泛,无极的功夫就越大。因 此无极”并不象人们所设想的那样神秘和不可捉摸。从生理和 运动的角度上看,它无非是,也仅仅是一种最佳的体息状态(绝 不是休眠状态^就精神方面面言,与半睡眠时的迷糊蒙昽状态相 比,它是焕发的、集中的;与工作,运动时的兴奋状态相比,它 又是内敛的、宁静的。就肉体方面面肓,与懈怠时的疲惫、无力 状态相比,它是充满活力的静止I同工作、运动时的紧张状态相 比,它又是松弛、闲适的。因此,在“无极”的态势下,人的全 身,从精神到肉体均处于良好的体息之中,同时_整个肉体又无 时不在意识的严密控制之下。其机能状况也被掌握得一淸二楚, 故有一呼即动、一触即发之能力。有人说,无极”是“未分阴阳 m又孕育着阴阳”,就是这个意思。

“无极”能对人的健康作出有益的贡献。这个贡献又主要是 通过创造一个符合生理卫生的精神状态来实现的。实践证明,“无 极”的态势对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都能起到良好的平衡、调节作用。

情绪与健康关系极其密切,这一点现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识 识和重视。所谓情绪,就是精神状态。情绪的好坏,不仅仅是心理 现象,它还伴随产生可以观测得到的生理反应。人的肌肉、血管、 内赃及内分泌系统,都会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变化。不好的情绪如 愤怒、悲伤、图片27图片27

害怕、焦急等,总是引起神经系统的无意识的紧张 和压抑,并过分刺激人的内脏、肌肉和内分泌腺,直接损害健 康。例如人在盛怒之际,内脏的平滑肌会收缩,腹部疼痛、心跳 加快、血压骤升、呼吸紧促等,严重时,对原患有高血压和动脉 硬化者,还可发生心肌梗塞、脑血管破裂(中风)等恶症。

人类的极多病症,诸如肌肉疼痛、胄痛、头痛、神经性皮 炎、神经衰弱等,都与不良情绪长期作用有一定关系。据报道, 某两医院对连续五百名前来就诊的病人进行统计,发现因情绪紧 张而致病者竟占百分之七十六和百分之七十。这个统计可能有很 大的片面性,不一定能代表一般,但它至少可以证明坏情绪可以 致病、损害健康=■与此相反,好的情绪如喜悦、满怠等,能给人 以适度的刺激,有利于健康,这也是人所共知的。但人们往往因 此就把它绝对化起来,认为非如此就不得健康。把健康长寿的希 望完全寄托在高兴二字上,这就值得研究了。

我们认为,高兴之有利于健康,是与坏的情绪相对而言的。 与坏情绪相对立的,除了高兴以外还有宁静。宁静的神志同样可 以避免不良情绪造成的一切危害。时时都能保持愉快的情绪自然 是好事,可惜这是办不到的。因为人不会无缘无故地高兴,高兴 要有能使人高兴的条件,而这个条件绝大部分是由外界提供的。 况且人非草木,当你获悉亲人受难遭厄,当你在工作、生活中 遇到挫折、打击、失败时,你能高兴得起来吗?另外,高兴还有程度问题,过度的高兴引起精神的过度兴奋,对健康不仅无 益,而且有害0我们经常看到有人因过度兴奋而失去控制,以致 仪态失常,手足无措,或者整夜不能入眠。一个特好的喜讯有时 可以使人顿时瘫软甚至昏厥。对于有心脏病的人,过度的髙兴与 过度的悲伤一样都能置他于死地,这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例证。图片35图片31

因此,我们认为太极拳所主张的“无极”态势,即内敛的精 神状态和松弛的身体状态,才是最有利于健康的态势。太极拳反 对一切激烈过头的情绪,当这些情绪和由此引起的肉体紧张一旦 出现,它便要求用无极的功夫来使之松弛、平和、镇定下来(而 不是强求用髙兴的情绪去取代不好的情绪),从而消除不良情绪的 危害,代之以有利于健康的态势0这个态势,不是靠外界的恩赐, 而是靠人们自己用意识的功能来自我实现,因此是可以办到的。

“无极”的态势对于运动也有良好的作用。通过无极的锻 炼,人们不仅能为自己创造一个最有利于健康的态势,更重要的 还在于它可以使神经系统更加敏锐_使大脑与肢体的联系更加密 切,配合更加协调一致。这样,肢体上无意识的活动会逐渐减少,

有意识的活动范围能逐步扩大,因而活动能力得到增强,机动程 度有所提高。所以练好“无极”既可以使身心得到良好的修养, 又可以使人在运动中变得更加灵活、敏捷。

在“无极”的状态下,人体各部分没有任何紧张、偃硬和懈 怠因而最感舒适、自然^在精神上既不为内外情恩所激动和压 抑,也不会因无所事事而萎靡,故显得格外轻松、焕发和宁静。 这是毫无负担的闲逸之态,由此转入睡眠,可得速成之利;进入 运动,能获利索之功I投入思索,更能收全神贯注之效。

关于太极拳能够治病的问题,我们是这样去者待的:人们的 病痛有一些是由于功能衰退、病变和情绪紧张所造成的,它们多是悝性,顽固的,用药物治疗往往收效甚撖。所谓“抑部成疾、 药石无功”就是对这类病而言。人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他本身 就有抵抗病菌侵袭和恢复功能的能力,因此,这类疾病可以通过 .改善人的生理卫生状况,促进各类循环系统正常运行以增强其抵 抗力的方法来得到治疗。太极拳正是在这个前提下,在这个领域 内以其独特的锻炼形式和内容达到其治疗效果的。它对任何病都 不能称为特效,也不能说无效,.关键在于使用它的人把功夫练到 什么程度和锻炼得是否得法,如此而已,不可将它过于神化,也 不可把它说得毫无作为。

我们知道,传统的静坐是以坐为手段,通过松弛身体、稳定 情绪来达到修身养性的一种保健方法。气功则是用强烈的意识带 动呼吸运动,以达到健身目的的一种保键方法。这两种方法在锻 炼内容上各有侧重,然而它们的全部内容在太极拳无极的锻炼中 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太极的锻炼中,还将以更积极的方式得 到贯彻和发展。所以,凡是静坐和气功所能获得的功益,太极拳 不仅都能收到,而且成效将会更加届著。

九、扩大预备式的锻炼

大家知道,每一种拳术或运动都有一个正而或侧而的站定姿 势作为它的预备式,但它对于以后的运动并无重大影响,同时, 那些运动对它们的预备式也无过高的,特别的要求,只要站稳即 可,勿须专门练习。

大极拳的预备式则完全不同,它是一项功夫。在太极拳里具 有“大极之母”的重要地位,是大极拳的基础和精髄之所在。由 预备式所确立的各项基本原则和身体态势,必须在行拳的全迓程是悝性,顽固的,用药物治疗往往收效甚撖。所谓“抑部成疾、 药石无功”就是对这类病而言。人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他本身 就有抵抗病菌侵袭和恢复功能的能力,因此,这类疾病可以通过 .改善人的生理卫生状况,促进各类循环系统正常运行以增强其抵 抗力的方法来得到治疗。太极拳正是在这个前提下,在这个领域 内以其独特的锻炼形式和内容达到其治疗效果的。它对任何病都 不能称为特效,也不能说无效,.关键在于使用它的人把功夫练到 什么程度和锻炼得是否得法,如此而已,不可将它过于神化,也 不可把它说得毫无作为。

我们知道,传统的静坐是以坐为手段,通过松弛身体、稳定 情绪来达到修身养性的一种保健方法。气功则是用强烈的意识带 动呼吸运动,以达到健身目的的一种保键方法。这两种方法在锻 炼内容上各有侧重,然而它们的全部内容在太极拳无极的锻炼中 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太极的锻炼中,还将以更积极的方式得 到贯彻和发展。所以,凡是静坐和气功所能获得的功益,太极拳 不仅都能收到,而且成效将会更加届著。中得到贯彻而不能有所偏离。其作用之大是不言而喻的。其内容 之丰富,要求之严格,也是其他拳术的预备式所无法相比的。因 此,要得到“无极”的功夫,不但要作专门的锻炼,而且要花较 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苦练。一切由内外因素造成的精神紧张要通过 “无极”的锻炼得到平静I 一切肉体的紧张驀经过“无极”的锻 炼得到解除,使整个人体进入毫无负担的轻松状态^只有这样, 我们由静而动地投入太极的锻炼时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鉴于人们习惯性的紧张十分普遍和根深蒂固,要把它们彻底 解除菇很困难的,因此要练好无极也是颇费工夫的。前辈拳家总 是特别强调预备式的锻炼,他们教授学生,必先以足够的时间 .(一月、两月甚至更长)专门教练此式,并要求练到一定功夫之 后才开始教练桩步和盘架子。他们自己每次练拳,也总是以相当 充分的时间(五分钟、十分钟)将预备式功夫撖透之后才开始运 动^这是经验的总结,不可谓没有道理^然而现在却根少有人这 枰橄,总是随便一站就盘起架子来。这说明预备式并未引起他们 的重视,或者说他们对预备式的内容和作用还缺乏认识。

练太极拳的预备式,可以不受时间1地点的限制,因此,不 一定限在每次练拳时才练,完全可以一有时间或一有必耍就练I 也不必拘泥于传统的站立式,而完全可以在遵守它的基本原则的 前提下扩大形式去作锻炼。坐着、卧着都可以练。凡人在精神宁 静和全身松弛的基础上作深、慢、柔、匀的腹式呼吸对,血管能 均匀扩张,各处机能状态趋向稳定。如果每晚睡前卧在床上作这 样的锻炼,就可以帮助入睡,并可得到良好的睡眠,我曾教过许 多由于神经衰弱以及其他原因而失眠的病者做这种锻炼,都收到 程度不同的良好效果。在受到剌激而发生紧张的时候进行“无极" 的锻炼,可以起到镇定情绪,恢复理智的作用。练太极拳而旦确有心得的人,他们比起一般人来更能经受悲伤、愤怒、惊恐等孑 良情绪的袭击。能做到这点的原因是由于他们有“无极”的功夫, 有迅速平定情绪和松弛身体的能力、素养和习惯。故每遇变故, 将要出现紧张的瞬间,便能敏锐地意识到,并立即使用其“无极" 的法宝,防止紧张出现或消除已出现的紧张。有人说,练太极拳 能玫善人的个性,使暴戾者变得柔和,急躁者变得沉着,原因就 在这里。乘车、乘船、坐飞机时练“无极”,可以避免晕车呕吐图片32图片33图片34

当〃无极”的练习达到一定的功夫之后,我们还可以作吏高 一级的训练:有意识地同时作几件不同的工作,培养将思想迅速 地从一件工作转移到另一件工作上去的能力,以提高大脑的思维 功能。有些人就能够做到这一点,例如边写文章\边和别人谈话, 还能顺带听收音机。这些人是否能够一心二用或三用呢?当然不 能,因为他们并未长着几个脑袋。肯定的倒是他们在工作时绝对 地是一心一用,专心致志的。他们之所以能将两、三件事同时并 行,完全是由于具备这样的素养:高度的精力集中。当做甲事 时,能迅速丢开乙事和丙事,做乙事时又能迅速丢开甲事和丙 事,将甲,乙、丙三事舍理地各分成若干很小的段落交叉进行,只是由于断续交叉得比较敏捷,外人不易察觉罢了。总之,只有 精神专一才能做好工作,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蓣备式锻炼形式和锻 炼内容的不断扩大,“无极”也从太极拳的基本功发展成了日常生 活的基本功;从操场、公园这些狹小的圈子跨入了人们生活的各 个领域,来到了它可以大显身手的地方a在这个广阔的天地中,太极拳时时处处都可以发挥它的作用来为人类谋利造福。

第四章太极拳的行功

在上一部分,我们讨论了太极拳的靜功一-“无极”。“无极”, 作为一种功夫,一种修养,它是自成体系的I作为太极拳的一个 组成部分,它又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因为它还是一种静止的态 势,不能产生任何武术效杲。武术的效杲只有通过运动才能产生太极是阴、阳的合称,阴、阳就是虚、实。分清虚实,阴、阳 相济是太极拳运动的一大特点。因此,太极拳的运动,太极拳的 行功,我们都称为“太极%它是在“无极”的基础上发生和展开 的,是“无极”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一种内功,太极拳所主要锻 炼的内容和它的着眼点,是身体内部的功能和修养。各式拳架的 动作,仅仅是它进行内功锻炼的手段,也是内部功能态势的外部 形象,练拳时,如杲我们只去追求外观之美而忽视内功的锻炼, 那无疑是舍本逐末,必不能练好太极拳。太极拳的行功是太极拳运动的主体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 能给人们在保健、工作、生活、技击等许多方面带来极大的好 处&这份祖国的宝贵遗产,很值得我们去发掘和研究。下面,我们将择其主要之点,作初步的介绍和探讨。

一、站 桩

我国任何门派的拳术,无不主张先练习桩步(站桩),其目的 是使腿、脚通过锻炼增长力量,然后进习拳架才不犯飙浮的毛 病。太极拳也不例外P可是现代太极拳的初学者,尤其是业余学 者,他们多是年老体弱者,学拳的目的主要是健身祛病,总认为 站桩既无味,又吃苦T不搌进行这项锻炼0他们学拳伊始就急于 求学拳架,好象拳架就是一切,以为只要抱住拳架这棵大树,就 能轻易地镝取健康长寿之果。还说什么站桩对练习技击者才有必 要,对于只求健身祛病者则不必要。有的认为在练习拳架过程中 可以兼收站桩之功,何必专为站桩而浪费时间呢。这些想法和说 法显然是对站桩的作用缺乏认识之故。

站桩不是拳架的一个部分,而是在拳架之外的一个独立练功 的架式。它对初学拳者在练拳进程中起着一个阶梯的作用。由于 人们学拳,通过这个阶梯之后往往不再回头练它了,加之有些人 根本就不喜欢通过这个阶梯,因此它在无形中便桩人们所遗忘、 摒弃,以致现在连懂得它的人也不多了。然而站粧毕竞有着不可 忽视的重要作用,在整个太极拳里不能没有它的位置;同时,它 又很能帮助说明太极拳运动的原理,为此,这里特别将它的练法 略作一些介绍。

太极拳站桩有“马步桩”、“]|丨字桩”及“踩腿法”三种形 式,马步桩”是两足平行分开,距离较肩宽略大一点,两膝略屈 下蹲,要尾闾中正,不淮露胯,两镩屈弯,两手轻轻向前平举, 要沉肩坠肘、含脚拔背,两掌高与肩平,掌心相对并偏朝下、朝 外,形如怀抱一个大圆球,全身重贵平均落在两足跟上,眼神视手,其余态势如“虚领顶劲”、腰胯放松等均与做预备式时一样, 尤其是“腹实胸虚”的态势不得有丝奄变样。姿势站定后即可 进行练功。方法是随着一呼一吸,身体也一升一降,两手一开一 合。吸气时身体略上升,两手略外开,呼气时身体略下蹲,同时 双手略内合,至于做意功的办法也与预备式时一样,采取“小周 天〃或“大周天”均可,但一定要有节律地与呼吸运动相配合。

“川字桩”分左、右两式,其姿势与拳架中的“手挥琵琶”和

“提手上式”完仝相同。练功方法与“马步桩”基本一样,即随 着一呼一吸,身体也一升一降,两手一开一合;也同样做意功。 不同的仅在外形,它是两手一前一后,前高后低,两脚一前一 后,前虚后实,以后脚承受身体重量^

从上面站桩练功中可以看到,由于屈膝蹲身,腿部是很吃力 的^蹲身越低,吃力越甚。上身松弛得越彻底,腿部承重越大。 通过这个锻炼,无疑会使腿部增长力董。然而这还不足以说明站 桩的全部功用。它的主要功用还在于在腿部用力的情况下,上身 仍能保持预备式那样的松弛状态这里必须提请注意,如果感到 腿部吃力过甚时,千万不要勉强罇身过低。许多人由于过急地追 求锻炼,罇身过低,颶力担负不了,往往要将臀部凸出,以减轻 对颶部的压力,犯了露胯之戒。这样一来,就会使上身前倾,胸 部外挺,破坏了“尾闾中正”和“虚领顶劲”的姿态,结果弄得 满体紧张,而腿部反而得不到应有的锻炼

再说“踩颶法'此式实际上是一个技击架式,在太极拳架子 中很多进步架式都含有这种击法用意。因为这种击法的猛,很 容易使对方被踩而断胸,故视为毒着之一,非在你死我活的搏斗 中是禁戒使用的。然面它的练习又很能说明站桩的功用,故亦略 作介绍其练法也分左、右两式f往预备式的基础上开始,先以

间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再从单纯为了健身的0的来说,站桩 本身也很苻意义,至少能让你的腿部得到锻炼而结实一些。如果 为了今后提高拳艺、技击,耶就更有必要了。

在练习豢架过程中能否兼收站桩之功呢?从理论上说是可以 的,但实际上•由于缺乏站桩的功夫,突然进入运动•很奔笏造 成不必要的紧张,反而增加了架子上的凼难。因此,还是按步就 班为好。 *

应当指出,必须先把预备式练到一定功夫之后才能开始站桩 的锻炼,否则很容易流入一般外功拳,或形成使劲“占煞”之 态,影响R后盘架子的质量。

站桩架势见以下五图图片1图片2

右手作执人偏右向后拉引之状,左掌前伸作闪人面部之状,同时 提起右脚,趾端向上并略向右倾,以脚踵或脚底向前朝下作踩踏 对方膝盖或小腿之势。此时人体重心寄于左脚,在右脚下踩的同 时要呼气,上身自然放松下沉一下,使踩劲加上身体下沉的力 量;踩后收脚收手时要吸气,身体随之上升复还原状^这是右式 —次,然后重复作多次,再换左式。也可一左一右地轮流换着 练,随人之便。

从“踩睫法〃中可以看到,它的动作是复杂的,两脚两手都 有动作,面且都要用劲,躯干也要配合动作^如右式,当右手执 人偏右往后引拉时,左掌也要伸前闪人面部,同时两肩要有右旋 动作;踩出右脚时,胯部要有左旋动作因此,必须立身中正、 安舒、松弛,即要完全保持预备式时的全部态势才能办到I否则

在动作中是很难站稳的,更不用说能做出符合要求的动作了。

在毫不用劲的静止情况下,比较容易做到满体松弛和自然稳 定,但在动作用力的情况下就比较困难了。许多人在预备式中毕 业了,但一进入运动便又到处紧张起来,需要用力的地方袒度使 劲,不需用力的部位也连带用力。“三不露”的态势汝有了; “腹实 胸虛”又_成了腹胸紧张,完全不符合太极拳的要求。,如果通过 站粧、被胭的锻炼之后,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因为站桩、踩鼯的 主要要求棊斧f动用力的情况下好能坚挎做预备式时那样的姿 态I最奔预^式的态势下逐步进入运动和使劲的练习。因此*站 粧实质4:是预备式的高阶段,也是盘架子的初阶段*

根据作者的经验,站桩必须由高入低,不能过速。最初每次 五分钾,以后逐步增加到十五分钾,约费时一月,即显见成效。 花一定的时间先把粧步基础打好,然后进习拳架,必收事半功倍 之效。事实证明,凡经过站桩锻炼的人,进面练出的架子与未经

站桩练巧的人相比,在质量上就有显著差别1那些认为站桩枉费 时

腹部坚实点的建立

拳术运动,包括太极拳在内,都楚全身运动。要运动就得用 力,就不能象站预备式那样满体松弛。盘练拳架时要用力,用以 进行击斗或工作时更要用力。在运动中,人们的主要运动部位和 用力部位是四肢,但人的上肢和下肢并不直接相连,它们是依赖 于肩、肋、脊柱,盆骨等的沟通而间接地联系起来的。每当上肢 向外发劲时,他出击的力《酋先是由腿®地而起•再通过盆骨、 脊柱、肋、肩等的传导而达于锊、M后加上上肢伸张才能达于外 物。同样,上肢击物以后,外物的反作用力也要经由相同的路径 传回脚跟^因而这些传导力的部位均要感受到力的作用并产生相 应的紧张。我们知道,四肢的骨骼比较长而规则,其导力性能也比 较好,而肋骨、骨盆、脊柱等则较短而零碎,其导力性能亦较 差。故由上、下肢传来的力在这些导力性差的部位就有集中和释放出来的趋势,并由此造成了躯干内部的紧张。为了行文方便, 我们将用力时身体内部对外力感受最强烈,因而必然要最紧张的 地方称为“内部紧张点'“内部紧张点”相当于衔接上、下肢 的“关节'起着传导力量和连接力量的作用I同时它又是运动用 力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人体内部交汇的地方,是A体内部遭受 最严重打击的部位。人只要用力,身体内部一定会出现这样一个 “内部紧张点'作为一神保护性的本能的反应,.人们在预知或感 知到这个力击到来的时候,总是要人为地增强“内部紧张点”的 坚实度,以承受这个力击a因此,在运动时,“内部紧张点”也自 然而然地变成了“内部坚实点'

点”出现在胸部的危害性和危险性就更大了。大家知道,举起十 公斤重物,我们本身就要承受十公斤的压力。同样,伸拳以十公 斤的力击到外物体上,外物也会以十公斤的反作用力回击到上 肢,并通过上肢传达于“内部紧张点'因此,内部紧张点”既要 担负出击用力,还要承受反作用力的回击。胸腔是心、肺等重要 腑脏的处所,它们都是比较脆弱而易于致病的,经受不了大的力 击。尤其是闭气于肺内更易使肺体受损,好比一个皮球,有气时 受到力击g无气时更易破伤。因此,“内部紧张点”建立在脾腔的 人,他们^向外物猛击一拳,便觉得胸口猛烈紧张一下,好似遭 到猛击一样。如果连续用力下去,不多几时便会出现脸、颈部充 血、红胀以至由紫变黑,心跳剧增,气喘不已等情况。这就是 心、肺受到迫击的生理反_。如若用劲过猛*还会登时吐血,就 是肺体受损破裂所致。

既然如此,为什么一般人还总是要把“内部坚实点”建立在 胸部呢?这大抵上有三个原因:第一、人们平时有习惯性胸部紧 张的毛病,一旦用起力来,情绪紧张,使胸部的紧张更加剧烈, 第二、上肢用力时,肩关节也要运动,与肩关节紧密相连的胸 肌、胸肋容易连带紧张起来I第三、用力时,人们习惯于闭气鼓 劲,即事先吸气到一定足量,到出击发劲的刹那间,便急剧收缩 胸肋胸肌,作呼气之势,但又紧闭气道不让贮气呼出,借以加强 胸廓的机械强度,于是便造成了“胸部坚实点”。

太极拳是坚决反对在胸部建立“内部坚实点”的,它要求把 内部坚实点建立在腹部。其作法是:当上肢欲向外用力时,它 不象外功拳那样胸部髙挺、紧曲手臂、紧握拳头,而是采取含 胸、拔背、沉肩、手臂自然弯曲的姿势,使手、臂、肩、背等部 的肌肉绷到适宜的长度。同时逐渐蹬脚,将身体旋向0标并缓缓前移,全身,特别是胸、腹则仍然保持松弛,以此作为发劲的准 备态势发劲的瞬间,随着迅猛的呼气,腰、腿、臂、手等也在 原来运动的基础上一弁加速并用力,从而完成一次腹部坚实点的 发劲。这个过程产生的生理现象主要有下列几点:第一、由于发 劲之前,参与用力的主要部位的肌肉都处于适当拉长的状态,从 生理上看,肌肉在这种状态下具有最大的势能,因而一旦紧张伸 缩,可发出最大的力置;第二、由于乎、臂、肩、背等部位的肌肉 适度绷长,它们也具有了适当的强度,同仍然松弛的前胸部的肌 肉相比,它们的导力性显然要好得多。因此从脚、膜发出的力与 由外物经臂传来的反作用力,便主要沿着背部这条导力性良好的 路径进行输导而达于腹部。这就有效地避免了脚部紧张和遭到力 击的可能性,第三、用力发劲时,虽然胸肋、胸肌也会发生一定 的紧张,但其作用仅限于维持躯干的平衡,并不承担推动出击和 承受反作用力的任务,故紧张程度是很轻的,不致造成对内部脏 器的压迫;第四、太极拳在发力乏前,虽然也要预先吸气到一定 的足童,但在出手发劲的刹那,贮气便急剖呼出体外。这时肺体 受呼气的反动力而下沉,给腹部施加了来自上面的压力I腹部下 面,由于腿部和臀部、肛门等肌肉的紧张作用,又给雎部施加了 来自下面的压力> 腹内肠脏受到上、下压力的作用,必然有分向 四围扩张之势,于是腹壁周围的皮肤、肌肉就相应地发生适度紧 张以向内裹,抵制腹部的外胀I这又为腹部施加了围压。由于上 述一系列变化和作用,加上肠脏的自然下垂,就造成了一个既充 满、又结实、更富于弹性的坚韧的“腹部坚实点'当我们向外用 力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便沿背部通过背肌、脊柱的传导而达于 此。以上就是建立“腹部坚实点”的全部过程和由此引起的主要 生理现象。f幸经》上所谓“力由脊发〃,指的就是这个由背部这条


从人的生理结构上看,“内部紧张点”出现的位置既可以在胸 部,也可以在腹部,但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能同时都是。至于 它具体出现在何处,是可以按照每个人的习惯和爱好,通过A为 的因素和努力来操纵的。习惯于或有窓将胸部放松,把腹部坚实 度增强内部紧张点”就自然出现在壙部;反之,如习惯于或奋 意将胸部的坚实度增强,“内部紧张点”就必然出现在胸部。也就 是说,“内部坚实点”建在何处肉部紧张点”也就踉着出现在何 处。

一般人总是习惯性地将“内部坚实点”建立在胸部^其作捧 是:首先深吸一口气,将肺体充满,然后将肋骨、肩甲骨等尽 量向四围用力鼓出,造成整个胸廓的外胀,便整个胸、肩的肌 肉、韧带、关节都紧张、優硬起来。在用力的瞬间则使劲闭气, 不使外泄,以增强胸靡的坚实度,从而建立起“胸部坚实点”。 “内部紧张点”出现在胸腔,无论从武术角度诬是从卫生角度上 看,都十分有害,.因为它是建立在胸部十分紧涨的基础之上的q 关于胸部紧张的危害:前文已经讲过。在向.外用力时内部紫张。


 

 

 

 

浏览1,13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