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门派的拳术,其最终的是提高技击功夫,太极拳也不 例外。然而,太极拳~技击功夫和健身效果,是在同一个锻炼方 法下的两个方而如果把每一个动作都作为技击方法来练,不但 可以增进技击功夫,同时也必然收到健身效果。所谓“以文字引 人入胜,以技击诱导强身”就是这个意思。
技击,是太极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它得以成名、流传的 重要因素。特别是杨氏太极拳,从杨餺禅起,到杨健侯、杨澄 甫,祖孙三代,纵横天下,所向披靡,号称三代杨无敌,名噪一 时。其技击之高强,可以想见。因此,要研究太极拳,不可不研 究它的技击艺术。
太极拳的技击功夫,要通过盘架子和打手来锻炼。盘架子是 单练,打手是对练f盘架子是击影,打手是击形。对于练习技击 来说,打手要比盘架子更为具体,因而更易入门慷劲拳经》把 练习技击分做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着熟”,即首先要求动作纯 熟^第二阶段是“懂劲”,要求对各项行功能正确运用;第三阶段 是“神明'达到运用自如,随机应变。前两阶段强调要有教师指 点,后一阶段则全靠自己钻研。由于有“神明”阶段,所以终身 追求不厌拳经说:“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慷劲而阶及神明”。 十三势歌又说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就是这个意思。“拳打千遍自然熟,拳打万遍神出现'只有循序浙进,坚 持不懈,默识揣摩,刻苦锻炼,才能达到高水平。
一、上下相随与取势
在打手中,太极拳要动劲出击的时候,总是要先取得我顺人 背之势,然后才趁势打击这样容易击中对方要害,提高打击效果万一出击落空,由于对方尚处背势,祖不易及时给我还击。 因此,取势(或称争势)是太极拳技击的中心之所在。
何谓“势”?简要地说,就是击斗双方在短兵相接时的相互关 系。如果双方脱离了接触,则“势”也就不存在了。所谓“顺 势”,就是在短兵相接中处于主动地位,进退攻守均由我便。所谓 “背势",则是被动挨打的形势,进退攻守不能由己。顺势与背势 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但其中最主要的一点乃是立身中正 安舒与否,亦即桩步稳定与否。如能立身中正安舒,则桩步必然 稳定,其支撑力亦强。这时,即使其他方面还不是顺势,祖很容 易变成顺势。相反,如果桩步不稳,即使其他方面还不是背势, 也很容易转入背势。因此,太极拳要制造我厢人背之势,总要首 先维持自身的平衡,稳定,与此同时,则设法动摇对方的桩步, 以便趁机夺势。基于这一原理,太极拳特为它的技击术制定了一 条极其重要的法则,叫做“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是“一动无有不动”的行功原则在技击上的体 现和运用。它要求在技击过程中,桩步须随上身的移动面转移, 上身移动多少,桩步祖要随之移动多少,面且是主动地、自觉 地、协调一致地移动。向前;退后、左顾、右盼均得如此。只要 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在击斗时,无论什么时候,也不管处于何种位置,便都能保持中正安舒的体态,从而为争势创造了有利的条 件拳论》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 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打手歌》也说:“上下相随人难进”。可见这些行功原则在技击上是何等 重要在技击中,站定一个桩步便能完成一次击斗的情形极为罕 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桩步总是随着击斗的形势和身体的进退 而不断地转移的。不言而喻,桩步的移动有两种情况,一是主动 的,二是被动的。前者是在顺势下为争取更好的顺势而转移;后者 则是在背势下被迫转移。进攻也好,退守也好,如果是主动安排 的T而且在转移的进行中又能贯彻“上下相随V的原则,这祥转 移的结果,一般都能保证从顺势走向更理想的颀势。这正是太极 拳所主张和追求的,如果重心被人带动,或者由于自己动劲出击 落空,而又不能贯彻上下相随的原则,致使重心被自己上身运动 的惯力所牵动,因而意外地失去站立的平衡。在这种情况下,就 要求桩步迅速作出相应的转移,使身体在失去平衡的瞬间进入新 的平衡。这种转移就是被动的转移。对于被动的转移,如杲处理 得好,可以从背势走向顺势;处理不好,便难免从背势走向更劣 的背势,甚至可立即导致败局。后一种是太极拳所要竭力避免的 情况。怎样才能从这种背势下解脱出来呢?太极拳认为,这个问 题解决得好与坏,主要取决于被步转移的速度。速度越高,转入顺势的可能性便越大;反之则越小。前文说过,太极拳有—条重 要的行功原则是“虚实分明”,体现在技击中,它的桩步也是随时 都处于虚实分明的状态之下的。这样,由于实的一脚支持了身体 的站立,虚的一脚必然轻灵善变。也就是说,变转虚实的灵敏度 较请有了这个修养和功夫,就能在被动转移的情况下,通过虚 实的迅速转化,提髙了从背势走向顺势的可能性。当然,熟练太 极拳的人,对于贯彻虚实分明、上下相随、步随身换等行功已成 习愤自然。那种由于自己出击落空致使失去平衡的毛病也就会大 大地减少了。
这种以取势为中心的技击方法,有如下两个特点:第一、它 总是通过灵活的枯步转移和其他抆击方法不断地争势、争势,直至取得理想的顺势时才动劲出击;第二、它不轻易动劲出击,击 则命中率高。这个特点决定了它必然具有如下的优点:由 于出击时处于顺势,对方已无还手之机,故打击效果容易达到理想;由于重在争势,桩步转移灵活,容易避免对手的大力 打击“由于动劲的次数少,在整个击斗过程中又始终保持着 立身的平衡、安舒。这样,必然有利于情绪的稳定,与太极拳的 基本要求正相一致;由于取势不是出击,它主要是靠上下相 随、虚实转换的灵巧功夫,故无须爆发大力因此,同那些在击 斗中频频出击,不断凶猛发劲,相互硬拼的打法相比,在体力的 消耗上显然要节约得多。这就使得在连续、持久的搏斗中能保持 旺盛的精神和体力,不易产生疲劳。
二、太极拳的基本劲法是“推”
推手也称打手,是太极拳独具一格的研究技击的形式。顾名 思义,推手使用的劲法是“推”,其作用是将对手推倒;或迫使对 方处于背势,再变换手法把他推倒。一般地说,能把对方推倒, 则胜负之分,基本可定。当然,太极拳在竞技中,有时也使用类 似外功拳那样握拳击人的“击”法。拳架中就有不少击拳的架 势。不过,击,毕竞是其次要的劲法,在练推手阶段,是不使用击法的习外功拳者握拳击人,讲求出手快和用力大,看准对方可击 之隙,只求一击而中,根本上就没有在击中以后使力继续前进的 意图。同时,因怕所出之手受到对方伤害,抽手也极快,所以打 在对方身上的作用力,在受到对方反作用力的同时便立刻消失 了。这样的击法,只能击痛或击伤对方。除非击力特别强大,中的甚准,否则很难把对方击动或击倒。太极拳使用推法则不然它出手的快慢,用力的多少,虽然也是根据情况而有所不同,但 所出之手与对方接触后,并不立即收回,而是有意识地向对方身上 继续加力,以延长力的作用时间动量是与力乘时间的积成正比 的。因此,尽管用力不甚大,但由于作用时间长,故动量亦不小,很易迫使对方身体移动或被推倒。人们要移动一件物体或 人,总是用推而不用击,道理就在于此击法只能用于进攻。同时,由于出手往往要用大力,故出手 之后,几乎没有变着的余地,成败利纯,在此一击。技击家都知 道,在动劲出击的时候,也就是自己的防御力量最薄弱的时候。 一旦出击落空,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反使自己陷入被动挨打的地 位。即使一击而中,倘此一击未取得最佳效果,也会给对方一次 还击的机会,而自己的体力亦消耗较多。我们常见在西洋拳击竞 技中,你一拳来,我一拳去轮流地互打互挨,就是这个原因。太 极拳首先讲求的是防御和取势,主张先把自己置于不受攻击的地 位上,然后再进攻对方。推就是适应这一宗旨的劲法。使用推 法,出手时总不马上发劲,而只是作为一种取势的动作而已。至 于何时发劲,如何发劲,那是出手接触对方肢体之后才决定的问 題因此,出手之后,变着的机会很多》就是发劲之后,也还有许多变着的机会所以,推不仅宜于进攻,而且更宜于取势和肪御。这也是太极拳尚推不尚击的又一主要原因。
太极拳的劲法繁多,但除了个别击法之外,绝大部分都是从 推法中变化出来的。由于用劲的大小、长短不同,走劲的部位、 方向不同,使推法发展、运用到了可谓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的地步。
三、八门劲法与推法
太极拳的拳式是从“八门”与“五步”的交叉结合中产生出 来的,八门是捆、獮、挤、按、采、拐u肘、靠等八种手法, “五步”是进、退、顾、盼、定等五种步法,八门与五步也合称 为十三势。只要在推手中熟习了八门五步的应用,就不难进一步 在技击实践中根据不同的形势(条件)走出多种多样的招法,以 适应攻、防的需要。
八门手法也是八门劲法,它们是以领劲的部位和打出的方位 不同来区分名称的,都是以“推”的方式出现,而不是以“击” 的方式出现。兹分析如下:
以前臂或腕的背部粘着对方的肢体向外推,边推边内旋, 称为捆劲。
以前臂或掌粘着对方的手臂由外向里侧推,边推边外旋, 称为播劲。
以一掌附于另一手的肱内合向外推,称为挤劲。
以单手或双手的掌(腕〉枯着对方的肢体向外(包栝向 前、向上、向下)推,称为按劲。
执着对方脅或手由上向下或由外向里推(表面上看来象 拉,其实是推),称为采劲。
曲臂突然伸直,并以前臂或攀粘着对方肢体向外横推,称为例劲。
以肘靠着对方肢体向外(包栝向前、向后、向上、向下、 向左、向右)推,称为肘劲。
以肩或胯靠着对方身体向外(包括向前、向上,向下、向 左、向右)推,称为靠劲。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八门劲法都是先以自己的肢体粘着对 方的肢体,然后在粘着点上作长时间的用力以实现其技击效果 (移动对方)的,从这个作用来看*它与一般的推法是相同的。 然而,太极拳的八门劲法与没有练过太极拳的人的推法毕竞是两 回事,因为两者的发劲方法和发劲时身体的态势以及发出劲力的 质量都不相同。兹择其主要不同表现分述如下:
发劲时,内部必然出现一个坚实点,这个内部坚实点,后 者建立在胸部,而前者则建立在腹部。
从运动的形态来看,后者采取鼓劲挺胸态势,前去的力主 要是从伸臂运动中产生。而前者是源动于腰,同时采取含胸拔背 态势,使旋腰的动力通过脊背传导于臂手,再参与伸臂运动所产 生的力共同达于外物,即所谓力由脊发,形于手指。
发劲时,后者在伸臂前去的同时,肩、肘关节处于紧张收 缩的状态,这种紧张,使伸臂的速度和轜度都受到一定的限制9 而前者的肩、时关节是务求放松的(必要时也紧张一下,但过后 随即松开,不是一味紧张),在丰臂由屈而伸的同时,肩、肘关节 也因舒张而有所拔长,其具体做法是松肩坠肘。
后者走劲直来直去,而前者是动作走螺旋。
由于以上的不同,结果发出劲力的质量也大不一棒。后者动 作迟滞,发劲有刚无柔,方而不圆。而前者动作灵活,发劲富于弹性和轫性,刚柔相济,方圆兼备,连绵不断。毫无疑问,后者 是人人都会的,而前者必须通过长时间的太极拳锻炼一放松肢 体运动之后才成的,也是我们所追求的。
四、奇妙的审敌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虽是兵法,但对于技击也同样适用。
“审敌”,就是用一定的方法去估计对方的强弱、虛实和动静去 向,也即是在击斗中求知彼。这一点很重耍,它是击斗行动的 根据。审敌准确与否,关系到交手之后能否占到上风的问题^ — 次审敌的准确或失误,有时可以影响到整个击斗胜负的全局。因 此,如何提高审敌的准确性,无疑是击斗中值得研究的大问题。
一般拳术的审敌方法,是用视觉观察对方的神情和体态,据 以估计对方可能出现的击斗动作,然后作出自己的应对行动。一 旦动劲击斗开始,审敌工作也就同时结束了。换言之,他们总是 把审敌与击斗分或两个截然分开的阶段,交替地进行,即在接触 击斗之前先审敌,审定之后才动劲击斗攻或守斗后又脱离接 触,再进行审敌,审好再复击斗。相互在一定的距离之外所作的 视觉审敌,结果往往会出现很大的差误。因为技击家临阵,其虚 实动向,总是不肯直截了当地暴鶬出来的。相反,他们常常要做 些假眼神、假姿势以迷惑对方,或者虚晃一着,以期声东击西》 或者故意敞开门户,诱敌深入,以利避实就虛,击人不备。总 之,技击也和战斗一样,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不一而足。其目 的无非是要造成对方审敌的失误。况且从审敌转入交手,其间还 有一段时间距离,在这一瞬之内,双方都还可以作出很多变化,那都是事前很难估料得到的。因此,单凭视觉在一定距离之外审 敢,谁都没有把握做到准确无误。
太极拳做审敢的功夫则与众不同。当然,在最初与对方接触 之前,也要靠视觉在一定距离之外审敌,也不可能做到准确无 误。但这只是它审敌的开始阶段。当转入交手并与对方肢体接触 之后,它仍然在继续做更细敢的审敢工作。这时,在战术上已经 把审敌与击斗合而为一了。每一动作,既是击斗,又是审敌,也就是在击斗的同时进行审敢,在审敢的同时进行击斗。这样的审 敢,不仅利用视觉,而且利用更有把握的肢体触觉共同进行。于是,光凭视觉审敌所带来的不可靠性被克服了^这种利用肢体触 觉以了解敢情的办法,术语称为“听劲”。在短兵相接的情况下, 敢情一经肢体蝕觉审听清楚,就再无变化的余地了。故据此而作 出的应付措施必然切实可行得多。
“听劲”是太极拳独创的审敌法,也是最可靠的审敌法。它 是在太极拳独创的技击方法“不丢〃的条件下产生的,而且 也只能在“不丟”的前提下才能使用。
五、不丢
“不丟”,说是在竞技中一旦获得机会与对方肢体接触之后便 将他粘住,不使脱离a自己既不主动丢开对方,也不让对方逃 脱^这是太极拳技击的基本形式,也是它技击的前提。“听劲”是 从“不丢”开始的,所有攻、防、取势的技艺都是在“不丟”的 条件下施展的。推手是这样,打散手、发放手也是这样。从这个 意义上说,离开了“不丢”,就没有太极拳的技击法。
“不丟”,不是肓目地同对方粘在一起。它的要求是通过粘住对方来取得我顺人背之势,进而打击对方。如果置这个目的于不 顾,乱粘一气,无异于送上门去讨打3拳经》说:“我顺人背谓之 粘”,就是说“粘”是以我顺人背为前提的。要做到粘后有利于我,就要求出手的快慢,用力的多少,用哪个部位去粘对方的椰 个部位等都得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定这个“不丢”的功夫,只有 通过长期的打手锻炼才能逐步由熟而懂_而精。
“不丢”是短兵相接,从表而上看,好象很容易受到攻击, 其实这是在未懂劲之前才如此。懂劲以后,情形就恰恰相反了,实践诬明,在相互枯着的情况下是最能控制对方的大力袭击的因为通过“听劲'最能及时、准确玴了解对方的动劲意图,因而 能及时采取有效的应敌措施。这与肉搏战之能避免重炮轰击有异 曲同工之妙在推手中,由于双方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往往彼 此都不肯轻易动劲冒进,而只是来回争势。
一般的击斗者认为,采取先下手的战术可占便宜。太极拳则 认为,采用后发制人的战术更为有利。陈毅元帅诗曰:"劝君it人 先一步,后发制人棋更高,他虽说的是下棋,却与太极拳的技击 主张略同。因为先出手往往是首先暴鳝了自己的意图和虚实,容 易为人所乘;后出手则可利用对方暴鳝出来的弱点去制造我顺人 背之势,进行反击。在推手练习中,首先是要求通过各种攻守着 法,即捆、擓、挤、按、采、洌、肘、靠(八门)和进、退、顾、 盼、定(五步)等动作的熟练,学会容纳对方各种进逼的手法, 将对手的进攻视同家常便饭,不害怕、不动摇,以静待动。艺高 者,常常利用对方先出手而坐收送上门”之利。当然,如果形 势有利于先出手时,也不要坐失良机。不过,先出手也好,后出 手也好,第一步的要求总是粘住对方要害,取得“不丢”的条件。 因此,出手时并不马上动劲,不动劲就不易为人所乘。这与一般的击斗者一出手便动大劲格斗的战术显然是不同的,“不丟”的技法是太极拳所独长如果对方不慊这门功夫, 便容易受制于我;如果双方也是这一门派的,那就要互在“不丢的条件下通过沾连粘随见功夫了。
六、不顶
对方动手打来,立即还手抗击,这是人的本能,并不一定要 学了武术之后才会。不过学了武术之后,可把还手抗击这个本能 变为有意识的自觉行动,使对敌的抗击能够更快、更准、更有力, 因而也更有效。这是一切武术的共同功能。
各门派的武术,虽各有特长,击法也多种多祥,但在竞技中 总不外是比力大,比手快,受力大胜力小,手快胜手慢这一规律 所支配。而太极拳则与此异趣。它讲究的是“舍己从人”、“以柔 克刚”先化后打”、“力从人借'以力小制力大。因此,它要锻 炼的,不仅是要把本能加强,更重要的还在于要在本能上加以抑 制,使本能发挥得更为适当.有效,不顶”就是适应这个要求的 一条重要法则。
所谓“不顶%就是对方动劲打来,不用强力与之正而相顶 抗。然则又将何为?《拳经》 说:“人刚我柔谓之走”。即主张“走% 这个“走%不是消极逃走,更不是U:对方打走,而是以主动的态 势去适应对方的任何动作,用柔力粘住来劲,听淸来劲的动向、 力度和长短,在不丢的情况下把来劲“走化%即“引进落空”。这 种作法也叫“舍己从人”。
引进落空的打法是多种多样的因为是舍己从人,所以对方 有多少种方式的进招,就要有多少种方式的应法,很难一一列举。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出手不丢不顶是不变的。根据来势的不 同,有时可以把对方的来劲控制在将发而未发之时,有时又可以 控制在既发而尚未爆发的半途中,还可以引使其落空嫌发,从而 取得我顺人背之势,这是从人不由己。然后再根据对手撤走的情 况顺势反击,这是由己仍从人。为了具体说明它的作法和功用, 现举一例作简单图解于后:
如图所示,设对方由点出手沿线向我平直击来。我即 出手于半途点接住来劲,粘着彼手,并沿线方向施加一较小的压力,于是便会出现如下变化第一,由于彼力刚,我力柔,我手便能粘紧对方的出手,取得不丢的条件第二,由于我施 加压力于敌手,使来劲速度有所减慢,我便争得时间,得以从容应付;第三,由于我力未与彼力 正面相顶,故彼劲仍将继续前进但由于我手一 直粘着彼手,且不断沿方向施力,来劲将被 迫沿与尸之合力方向线前进面落空 如果我嫌来劲落于点离我太远,不利还击,则可将压力 的角度缩小一些,或将力度再减小一些,便可使来劲如我所地 沿线落空。此时我如突然将压力撤除,对方将受向前的惯性 (空劲)力的牵动失去平衡而前傾;如我再沿方向向彼如 力,便可收合力之效,使敌沿线倾倒或跌出倒若对方发觉 落空而抽手回身,我便由己仍从人,枯住彼手,随着他回缩的方 向往前送劲,也可收合力之效,使彼沿回缩方向倾倒或跌出。这便是力从人借的打法。
上面说的是在平而上的简单动作。事实上,按太极拳运动的 特点,它的走动是要在三度空间上走各式各样的弧线的。亦如上例,敌手沿o'j线击来,我于点粘住彼手,沿方向偏上 或偏下地沿孤线施加压力,则不但可收引进落空之效,而且容易 动摇对方粧步(拔根),使之失去平衡。这对我的反击将更为有 利。如果我手走的是旋转的孤线,更能使对方捉摸不定,更易陷 入被动挨打的地位。
对于敌方来劲,我只要粘着彼手,从侧面略施压力便可轻易 地使其改变方向,为什么?因为我的压力较长时间地作用于彼手 之故。再说,当对方伸臂前击时,它前击力量越大,侧面的稳定 性便越小,极易动摇。正如搬动停着的汽车的方向盘感到较重,搬 动行驶着的汽车的方向盘就较轻一样。打手歌诀中说:“任他巨力 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就是这种打法的最高效果。
引进落空的打法,目的在于既要把敌引进,又要使它落空。 因此,根据情况的不同,有时并不一定采取向敌手施加较大压力 的办法,只要形势许可,我只须伸手接住来劲,粘住彼手,略施 缓冲之力,同时放任来劲向它原定的落点前进,只是稍慢一点。 这样,他进一寸,我让一寸,迸一尺,让一尺(不能多让或少让, 多让了就犯丟的毛病,少让又犯顶的毛病 >,在不丢、不顶的条 件下,听清来劲,果取坐身、旋腰、含胸以至动步等方法去适应 它,使它落点既不中的,又不落空太远(最好是擦身而过),同样可 收引进落空的效果和争得我顺人背之势,从而有效地还击知方。
从以上举例中还可以看到,不丟与不顶是相互为用而不可分离的如果作为两个动作,它们是相反相成、相互为用,如环之 无端,周而复始地结合在一起的,把它们说成是一个动作也无不 可。太极拳的手法虽然很多,变化无穷,然而绝大部分都是在不 丢不顶的原则下,通过沾连粘随地运动去实现其技击目的的。这 个目的,就是以较小的力以走化敌手的大力进击并给敌以重大还击。因此,它不为人们公认的力大胜力小的规律所支配。
从以上举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太极拳是善于利用对方的动作,借对方的力来还击对方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在技击中要采 取以静待动的战略和后发先至的手法。正是《拳经》所说的,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 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
如果把太极拳先化后打的战术分成两个阶段,则引进落空就 是先化阶段,它是后打的重要条件。先化阶段成功了,后打才会有好效果人刚我柔,避免了互斗气力的无谓牺牲1舍己从人,不把自 己的虚实暴鳟于人。在不丢的条件下,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这 就是不顶功夫在技击上的妙用。
当然,不顶和引进落空都是在不丢的前提下通过沾连粘随的 功夫去实现的。没有沾连粘随的功夫,要想做到不丢、不顶和引 进落空便不可能。那么,沾连粘随是什么呢?沾连粘随是四种劲 法《拳经》说,提上拔高谓之沾,留连缱绻谓之连,舍己不离谓之粘,此走彼应谓之随。”这四种劲法虽各有不同含义,但总的 来说,无非是在不丢的条件下,不断向对手施加一种轻重不同的 压力和走向不同的劲路,其目的是争取我厢人背之势,以利于打击 对方。在施展沾连粘随当中,已包含着不丢和不顶的条件,“粘”就是不丢随”就是不顶,因此要舍己从人才利于粘住对方,不让对方有击着或化走之机,否则对方走了、丢了,我劲也就断了!
七、太极拳的发放手
太极拳的技击锻炼有推手、散手和发放手三种形式,这三手分别构成三个锻炼阶段。推手属初级阶段,也是基础功夫,两 人在对练时,是先搭手(靠手),后问劲。散手是不搭手就问劲, 属中级阶段。推手和散手都须按一定的规则(手法、步法)来问 劲、答劲,属于由着熟而渐愔愤劲的功夫,只不过散手较推手的 要求高些,已进入凭空化打的程度罢了《发放手则属高级阶段, 它是在推手和散手的基础上技术更加纯熟,已把技击发展到不讲 肜式地凭空化打的高度;在遇到敌人突然袭击时,能够知机应 变,来去神速,克敌于先,这已属于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功夫 了。
推手、散手和发放手都具备进攻(问劲)防守(答劲)两个 方而的技击内容,但也各有其锒炼的重点和特色。推手的特点是 动作大,速度悝,用劲柔;锻炼的重点是熟习沾、连、粘、随和 不丢、不顶的技法,掌握以柔克刚的走化功夫。散手的特点及其 锻炼重点是避实就虚,凭空化打。发放手的特点是来去神速,发 劲刚强,打击点专门选在敌方肢体的实处,甚至迎着敌方来劲的 方向打,以硬打硬,抢先制敌。推手和散手都趄调先化后打,而 发放手则把化打功夫合而为一。由于发放手动作紧凑迅速,运动 幅度小,表面看去,便只见打而不见化,使得在推手和散手中表 现得非常突出的弧圈动作也不明显了。
从力学上看,发放手是利用两个富于弹性的刚力,作正而顶 抗时所产生的进击力与反弹力的合力,来实现其技击效果的。这 个作用,如同把两个弹簧叠摞在一起并用力压缩之后,突然撤掉 —方的压力,该方的弹兼便会在两弹兼合力的作用下被顶弹出去 一样。被发放者受力的情况,与被弹出的弹簧十分相似,而发放 者的爆发力则既刚且速,因此也有称之为弹簧劲或抖劲施展发放手,不但需要高度的听劲功夫,而且要有发劲迅猛,一发即嫌,后发先至的基本功力,为此,它十分讲求发寸 劲。所谓寸劲,就是走劲的行程很短,只能以寸来计童其长度。 在出手与敌肢体接触之后,只要感到接触之点可击,便立即在该 点发劲击之,不必先作手法的变化。也就是说,打上不先落,打 下不先起,打前不先屈,打后不先伸。这样,由于手距目标近, 甚至是牯着的,所以哪怕发劲在后,也可先达目标,做到后发先 至,使敌措手不及。那么,在肩、臂已经伸出在前的情况下,还 能继续向前摧劲吗?很据一般的打法是不能的。因为一般的打 法,出手摧劲,主要是依靠肩、臂的伸张或轮转运动,所以意欲 往下打,必先将手举高,意欲往前打,必先将手缩回,不如此, 就没有肩、臂运动的位置。同时,只有远离欲击的目标,然后在 一定的距离之外击去,才能产生强大的冲击力量。可是,由于目 标变远,加之回手耽误了时间,给人应变的机会使多:r。太极拳 则不一定这样。因为它的运动法则是“力发于腿,主宰于腰,形 于手指”;是“以脚摧身,以身摧手'发劲主要靠腰、腿。因此,它 可以而且善于在两手伸出封住对手劲路并粘着对手不丟的情况 下,只需利用蹬(伸)腿和旋腰的动作即能将劲力传到手上击 出,肩、臂等不必先作高举或缩回的运动。这时,腰腿起着弓的 作用,臂手起着箭的诈用,“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这种发 劲,由于腰腿本身具有比肩臂更强的劲力,加之走劲行程短,故 能一发即嫌,迅猛异常况且,当此寸劲击动了敌方桩步(拔极) 之后;还可以跟着进步,再作肩臂运动,继续加长劲程进击,更 使敌无喘息之机。由此可见,就主观因素而言,发寸劲,乃是发 放手的一项重要功夫。
施展发放手所要的客观条件,是对方向前进击的态势和与 此相关连的紧张用力状态。在竞技中,这样的条件,或者说这样的机会是常常出现的大家知道,击斗的胜刹,主要靠进攻来获 得,为了胜利,双方都会不断地伺机发起进攻。进攻自然要用 力,则参与用力部位的肌肉、筋腱和关节便会出现相应的紧张, 这就给了对方以发放的条件。攻击对方的时候,最容易受到对方 的攻击,这个道理,所有的技击家都十分清楚。当然,这决不是 说,只要对方一进攻,发放的条件就一定成熟了。因为每一次进 击,从发劲到击达敌身,都要经历一个发劲——运移——爆发 ——劲断的过程,劲力也相应地呈现强——弱——最强——消失 的变化周期。尽管由于用力的方法和运劲方式会因拳类的不同而 有所差异,出击的怏慢和劲路的长短也不一样,但发劲的整个过 程和其间力度的变化规律却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在进击的过程 中,身体的态势,力度的大小,在瞬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些差别,在一定条件的制约下,对发放手的成畋和效果, 有极大的影响。然而,在整个发劲进击过程中,毕竟存在一些可 乘之隙,例如:
(一) 在将欲发劲而尚未发出的睥间,由于进击的意识已经 萌发,情绪开始紧张起来,致使意欲参与发劲的各个部位也出现 了准备使劲的紧张态势。
(二) 在力童行将爆发的脾间,由于攻击的目标已迫在眉睫,神形两方面的紧张裎度大大地加剧,呈现出“占煞”之状, 此时,从精神到肉体态势,都达到了非发不可且欲罢不能的地步。
(三) 在力童缫发刚过的睥间,其精神和肢体正欲松弛而尚未松弛,劲虽断而余力尚存,身、手还在惯力的作用下继续保持前进的势头。
一般地说,向处于上述三种态势下的对手施以发放手,是比较容易收到理想效杲的,因为此刻不仅具备了发放的条件,而且 对手已丧失了应变的能力。这里有人要问,在两力正顶的情况 下,双方都受到相同的反作用力的顶抗,为何只见被发放者向后 猛轶而发放者却安然无恙?原来发放者是苜先通过接触听劲,对 两力相碰的时间、力度和后杲心中有数,因而采取了相适应的身 体态势其次能够做到抢先以爆发力(最强点)顶打在对方的发 劲点(强)或运移点(弱)、劲断点(消失)上,这就造成以强对 弱,故理宜胜之P那么这种打法,是不是犯了“顶”的禁忌呢? 没有。所谓“顶%是两力在一条直线上作正面顶抗时,对势背力 弱一方而言的,因此,在上述的情况下,犯“顶”者正是对方, 发放手在此以硬打硬,它的技击效杲,恰恰是产生于对方顶我的 刹那间。
发放手虽然常常是通过掌、拳出击,但它述要求身体的其他 部位如肩、射、胯、胸等也具有发放的能力。这是太极拳的特 点,也是技击的需要。因为对敌发放的时机往往是极其短暂的, 特别是遇到技艺高深的拳家,其应变能力很强,这就要求在复杂 多变的竞技中,善于捕捉每一个可供发放的机会,—旦时机到 来,不论对方触到自己的哪个部位,都能立即就此发放之,或者 先拔根(击动对方桩步,使之失去平衡),再发放,以免失去时 机,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拳经》所说的“挨何处,即从何处击之”的要求。
发放手是太极拳技击的上乘功夫,然面,它又必须建立在各 项太极行功十分雄厚的基础之上,即具备敏锐的触觉和听劲能 力,纯熟的沾连粘随本领,精湛的走劲技巧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技艺高深的拳手,在竞技中,一方而能迅速准确地捕捉到对方出现的一切可乘之隙,或用一定的手段迫使或诱使对方出现可乘之隙而击之,另一方而,自己又能通过桩步的灵活转移,劲路 的圆活变通,不给对方以可乘之机。
有许多高明的拳家,习惯于以某种较为固定的招式去发挥自 己的专长,在技击中常常靠它来化险为夷,克故制胜,因而被人 称为绝招然而在太极拳看来,在技击中是无所谓绝招的,有史 以来,最高明的太极拳家也不曾有过绝招之说。他们所不倦追求 的,乃是各项基础功夫的熟练过硬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从不硬套 某一固定的招势^实际上,就是所谓的绝招,也只能适用于某种 条件,况且如果没有相适应的基本功,再厉害的绝招也是无能为力的。
推手、散手和发放手,三手合一,就是太极拳的全部技击功 夫。虽然它们有初级、中级和高级之分,基础功夫与上乘功夫之 别,但它们又是相互为用、互为补充,不可分割的。三手缺一, 都不能算为成手,只有三手功夫都能拿握运用,才可臻于完善。
推手是基础功夫,在竞技中,运用极多,在遇到对手凶猛进 击,我又不便反击的情况下,必须依靠推手功夫,在沾连粘随的 运动中去创造我顺人背之势;散手善于击故之虚处> 发放手则可 重创敌之实部。前而者以柔力制敌,后者靠刚力取胜。没有高速 度的刚劲,要在竞技中获胜是不能设想的,所谓“太极拳是靠柔 力打人”的说法,实际上是过分的夸张和歪曲。发放手是太极拳 技击取胜的主要手段,但它只有在推手和散手的稳重,柔化功夫 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才可保证出手快而不乱,动步轻而不浮,用 劲刚中寓柔,刚柔相济,杏则只刚无柔,直来直去,虚实失度,就容易滑入硬拳的打法。河南温县陈家沟《太极拳解》中说:“太 极拳有刚不可无柔,无柔环绕不速;有柔不可无刚,无刚摧不 捷。刚柔之道岂可忽视?拳纯柔无刚为软拳,纯刚无柔为硬拳可觅,太极拳用劲必须刚柔相济,软拳或硬拳都是不全面的。光 柔无刚,不能夺取胜利,有的人练了多年太极拳,也练了技击, 然而只停留在推手阶段上,虽也有一定的柔化功夫,但缺乏刚 劲,结果仍不能应付实践挑战,因而对太极拳能否用于击斗产生 了怀疑。殊不知他对太极拳的技击并未习练完全,三甲功夫,只 有一手,以这种水平,参与高水准的竞技,感到不能应付,何怪之有?水能克火,但杯水车薪,还是无济于事的。光刚无柔,也 不全面,刚劲固可重创敢人,但也容易为敌所乘,髙明的拳家, 当他出手与敌接触的刹那间,仍能通过听劲感知自己出击能否得 手,如不能,立可改走柔劲,以免劲落空或造成犯“顶”之禁如果击斗双方都有这种上乘功夫,棋逢对手,结果打了多时,双 方都无隙可击者亦或有之。相传杨露禅初进清王府任武术教师,与当时王府内外的所有拳师名手比武,获得全胜,人们称之为杨 无敌最后王府里出现一位武术隐士董海川和杨交手,杨精太极,董精八卦,都是内功拳,讲求听劲锐敏和用劲刚柔相济,结 果双方竟未进一招面告平局。可见他们的功夫达到了何等精湛的 程度。
八、结语
以上所介绍的,仅仅是构成太极拳的特色和与其他门派不同 的几种最基本的技击原则及手段,除此之外,太极拳的技击方法 及劲法还很多,而且各有各的妙用,但都是在上述技法的基础上 演变出来的。由于本书不是专写技击的*故在提及技击方而的问 题时,只作了概略的阐述,其目的只不过是为了论证宓的原理, 至于具体使用,便只能由习者在锻炼过程中去触类旁通了,最后必须强调一下,太极拳的技击方法,是太极拳的全部功 夫在击斗中的运用,故它的一举一动,均不得违背太极所确立的 各项原则和态势,特别是在精神方面,即使是在真正的拼杀中, 也要保持平和镇定的情绪,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决不可怒气冲 天,咬牙切齿离歼了太极拳的原则,它的技击方法便成了无本 之木,无源之水,将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用。
在击斗中,情况是千变万化的,而旦对手的强弱条件有不 同,击斗的性质和击斗者的意图亦各不相同,因此,即便是最基 本的技法,也不会是绝对不变的。此外,各人练功程度有深有 浅,擅长的技法也各有不同,在具体运用中,必然各有不同的发 挥和妙用,拳法一个样,巧妙各不同。不过,这些是由懂劲而阶 及神明的功夫,在我国,这方面的高手如云,面说法又是五花八 门,莫衷一是,作者就不敢冒昧了。
浏览1,21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