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有秘吗?有秘,也没有秘!有秘 解秘,尤秘解什么秘?
近代一二百年来,公开发表或传抄的太 极拳拳经、拳谱、拳诀、拳歌……成百上千 首。特別是近五十年来,国家重视,印刷先 进,出版了拳之经典著作,内容丰富数童 大,公开公众何秘之有?拳论经典,传道不 传技。然而,同奉一种拳论,各家各派传功 的拳师对拳理认识不同,理解不同,也就有 了秘传。有秘就有追求者,顶礼膜拜人门求 秘。
今天向公众公开解修炼之秘,诚恳告诫 拳友好汉,若想在太极拳领域中探求个深 浅,用常人的思维去想、用常人的眼光审 视,想上几十年,看上几十载,什么也想不 深,什么也看不透。
一、太极拳有没有秘传
在谈太极拳有没有秘之前,先要探求人 类文明史的发展。从出土文物计算,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也存六七千年以上。在研究太极武学文化的发展 时,暂且从中华民族上下五f年的文明史说起。
武术随着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而涎世,随着我们祖先的发展和 进步而发展进步,随之松柔武术出现在群落中。随着《易》和老 子学说的传播,在《易》之阴阳变化、老子空无之道的影响下, 松柔武术有了质的变化和飞跃,到后来的后来,也就有了太极 拳。经先辈考证,从春秋时代武术有了理论,孔子□,“有文事 者,必有武备。”经太极拳理论家吴图南大师考证,大约在公元 500年程灵洗有太极拳说,后传韩拱月,以后再传程秘,改太极 拳为十五式的“小九天”,其中有“揽雀尾”、“单鞭”拳势名称。 唐代许宣平恢复太极拳名称,又称长拳,以表示习练滔滔如流水 也。其拳势名称与今太极拳大同小异。
许宣平传三十七式拳势名称如下:
1.云手 2.弯弓射雁3.挥琵琶 4.进搬拦 5.簸箕式 6.凤凰展翅7,雀起尾 8.单鞭 9.上提手 10.倒撵猴 11.搂膝拗步12.肘下捶 13.转身蹬脚14.上步栽捶15.斜飞式 16.双鞭 17.翻身搬拦18.玉女穿梭19.高探马 20.单摆莲 21.上跨虎 22.揽雀尾 23.山通背 24.海底珍珠 25.弹指 26•摆莲转身27.指点捶 28.金鸡独立
29.泰山升气30.野马分鬃31.如封似闭32.左右分脚 33.挂树踢脚34.推碾 35.二起脚 36.抱虎推山 37.十字摆莲。
以拳经传授心法,有《八字歌》《心会论》《周身大用论》 《关要论》《用功歌》等。
许宣平之后,有唐人李道子、胡镜子。至宋、张三丰有太极 拳十五势。明代平倭将军戚继光在军中传播太极拳,著有《纪效 新书:K在太极拳发展史中应浓墨重彩大书特书。明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t:清代蒋发、陈氏兴、杨露禅等人,太极拳运动 代代相传,兴旺发达。本世纪30年代,吴鉴泉承父全佑奠基建 业,将吴式太极拳从京城传播到长江以南各省,渐及香港。从国 内到国外,传播至世界各个角落。吴图南大师于30年代,在他 的名著《国术概论》中,针对武术太极拳走向世界一事写道: “固有国术,重要地位,成为真善美之体育活动。推而广之, 渐及全世界,全人群,岂不伟欤!”
太极拳发展到清末,是鼎盛时期,北京聚集了太极拳众多名 师,学术研究的气氛卜分活跃,对太极拳拳理的探讨很有成就。 珥为当时印刷有所进步,太极拳的拳谱、拳经、拳论,以及手抄 本广为流传。南、北派武术人相互交流活动频繁D当时商业往来 交通不便,全国和各省市通商靠镖局派镖师武装押运。此举,大 大推动了武术活动在全国的传播和交流,各种版本的拳理、拳论 流向全国。
杨露禅在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他到河南学 艺,从此太极拳从村野山沟传播至京城,继而又向全国辐射。而 他最大的贡献是继承发展了传统拳艺,诞生了杨式太极拳,将太 极拳体用双修向前大大推动了一步。此举,震惊了武坛,震惊了 全国,使太极拳运动得以蓬勃发鹿。而杨式太极拳的诞生和发 展,在武林界打破了几千年传统的封建思想对武术人头脑的束 缚。在杨露禅时代,虽然世界列强已经有了热武器,但冷兵器在 中国仍然是主要的战斗武器。这时,封建王朝日渐走向末落,工 业、制铁业不发达,是冷热兵器交替的时代,此时,中华武术仍 有用武之地。
太极拳运动在近代的发展史中,由于拳家文化背景不同,文 化素质修养有差异,对太极拳的拳理拳法理解有差别,拳家的身 高、体能不同,教学对象又不一般齐,拳家在教学方法上出现了 差异◦虽然拳理“理为一贯”,结果“变化万端”,在太极拳发展
史上,逐渐发展成为陈、杨、武、吴、孙等各式不同风格、不同 练法的五家拳式法门。有差异便有了派别,这是事物发展中的正 常现象。特别是近il十年来,国家昌盛,太极拳运动得到了蓬勃 地发展。各家门派教学方法不同,也就有了门派机密。武术门行 规、门风约定俗成,人门拜师方可得到秘传。这种传统人门学艺 模式,在武林界各类拳种中颇为盛行f几千年因袭而来,一时还 难以打破。这一封建传统不能像当代教育,全国统一教学,统一 斌卷。只能是自家发展自家门派之特长的封闭传播,对找上门来 学拳的外国人,也是这个模式。围家编的太极拳简化二十四式, 使全国统一教学,得以广泛的推广。这是建国后对太极拳教学的 改革,这一教学改革很见成效,是很成功的尝试。
传统太极拳的发展得到国家的重视,否则没有今天的广泛推 广。随着门户之见,n风行规也推而广之,这也是喜优参半的结 局。这对于太极拳教学改革增添了些困难。
那么,到底有没有祖传、家传、秘传呢?祖传、家传是有 的,如果没有家传,怎么会有多少多少代传人呢?关于秘传,上 文已经提到有“门派机密”,这种门派机密不过是拳法上或手法 上传些老师的心得体会而已,至于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几十年 的技击临场应变能力T是难以下传的。在太极拳界,甚至在武林 界是很难将老师之功夫机密传播下来。如果有秘传,为什么杨家 没有再出现一位“杨无敌”呢?笔者相信,武林髙手拳师对自己 的儿孙一定会尽心传播。儿孙后辈也想早日拿到父辈和祖宗的功 夫,这是两厢情愿。但功夫不是存折,也不是钱票、金银首饰和 房地契,父辈交给你,你放进保险柜里,这些被你继承下来全部 归人腰包,一分钱也没有落到口袋外边。但传艺不是这样的,血 统不是拳^:,着急也无济于事。传说某位太极拳先贤曾用大棒子 赶着儿子学艺,儿子已经有了逆反心理,想去跳井。可见,老子 在真传,儿子年幼不懂深刻的拳理和学练的意义,等到自己有了
儿孙悟出来道理,为时晚矣。我们左顾右盼看看健在的太极拳大 师们,他们的子女哪一位能达到父辈的成就呢?道理浅显,前辈 先贤身经百战的实战经验是无法下传的,有一位蜚声中外的太极 拳大师,是当代一流的太极高手,太极拳技击家,打遍天下无敌 手。他今天80高龄。自18岁执掌教鞭,至今有62年的教学技 击经历,这62年技击经历怎么个传,不要说秘传,明传也难以 学会。如果有秘传,我们可以拭目以待,看看高手们的传人今天 和将来在拳场、在擂台上的表现,可以得出结论来c
在这里要探讨一个在学术上很有价值的课题,是不是所有太 极拳家,一定是太极高手,技击专家,天下无敌手?不一定!也 不诙要求他们一致。同是一师之徒,千差万别,一娘生九子,性 格不一样。同班学练太极拳,历史背景不同,文化修养有差异, 爱好各有所长,对太极拳的认识和理解层次不一,对技击的认识 和要求有差別,不一定所有学练者,都能成为技击家,他们之中 有偏重理论和实践研究者;有的在拳架修炼上成绩显著;有人是 出色的组织者,在普及太极拳运动方面显露组织才能。如果要求 他们都是太极拳技击家,就是抹去人的个性和差异,这是不可 能的。
太极拳博大精深历史久远,太极拳理,源于《易》之变化和 老子的道。千百年来代代相传,是一代一代太极拳修炼者共同的 智慧结晶,使这一古老深奥的拳术能延续至今,是全体太极拳修 炼者共同努力方可达到今天的规模和拳艺的高层次。如果不是共 同努力,仅靠张姓、李姓的祖传、家传、秘传,太极拳运动不会 有今天的成就。从中华民族的文明史评估,也不属于哪家哪户, 准确地说,太极拳学是我们全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
将科学太极拳学比作一片竹林,我们苦练几十年,不过只摘 取一片竹叶而已。对于太极拳学之博大,未知的东西太多太多。 一个人一生的学练很难把握全面,还得一代人去努力,去完善和完美。个人修炼,能保持自己的平衡持盈保泰,不去练人家,自 己能修养达到人生的冲淡平和,已经是很好的境界了,能得以养 生长寿就很好啦。平时待人和善,“秀若处女,不可带张狂气, 一片幽闲之神,尽是大雅风规。”
太极拳学和太极拳功夫,是傲之不得的。将全民族放在心 里,便不会争个张家、李家,太极拳是中国的。太极拳是民族 的,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浏览67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