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体院毕业后离京赴保定工作,很难
在双亲膝下尽孝道,七八十年代返京探亲时
常见大彤师弟在父亲身边习拳,有时协助家
母做些家务,这使我减少了许多牵挂,更安
心于工作。

家父住北池子,祝弟家住朝外二环路以
东,在酒仙桥工作,很晚下班。他不能每天
来习拳,但逢节假日准到家中扶持家父左
右。家中之事如:理发、修脚、请医……他
总是不辞辛苦跑前跑后。师弟不但尊重家
父,对家母也十分敬重。父仙逝后,我将家
母接到保定颐养天年,他几次专程来探望,
令人感动!

家父对师弟也是情深义重,精心传授太
极拳拳理拳法。师弟深刻领悟,将尊师之情
贯于学习中,潜心钻研,将家父拳艺之精
意,以神意不用力,脚下阴阳变转,手上松
柔轻扶“八方线'空腰虚松于胸,大小关
节,节节贯串,松肩、垂肘等做到“身上明
白”,也就是“体悟”“身知”,达到心脑修

《太報斛私十三篇》專

 

2太极解秘十三篇

炼之功。自1996年在拫刊匕冇他的太极拳理论文章面世,字里 行间表述对太极拳拳理有正确的理解和较深的造谐。他发表在 《中华武术》《武魂》《精武》上的文章《话说太极脚》《浑身皆手 的杨禹廷》《太极无手》《怎样练好太极拳》等文在国内外受到太 极拳界的关注。

祝师弟尊师敬业,潜心研习家父之拳艺,在家父诞辰110周 年之际刻苦完成一部太极拳理论专著,为弘扬民族文化,开展太 极拳活动,提高太极拳运动整体水平做出贡献,实为难能可贵, 书成之日谨以为序^

贺大彤师弟《太极解秘十三篇》诞世。

杨家裸①于河北大学
1998 年 4 月 12

大般兄是我的学友、道兄。登堂人室成 为吾孙家遗后之弟子,赐号继明。他的年龄 大我许多,尊称他为大哥,他敬我为师兄, 我们之间情谊甚笃。道哉,问道之道,道 也,术也,技也,问道是成真之初也。它既 是开始,也是巅峰。何况,谈到“太极拳” 三字,其道之道,远不是字面上解释的那么 简单。太极拳的道,同少林术的禅,同佛学 秘宗小乘的四加行,或曰四加持,阿弥陀 佛,都会有浅层的广义性与深奥博大的学术 性。

太极之道是有玄机、玄关的。那么想掌 握它、利用它,用到自己益寿延年的快乐生 活里,先剖析它、了解它,是一个明智而正 确的开始。大彤兄的《太极解秘十三篇》, 就是努力由此善行的他用自己修炼多年的 悟得,虔诚地多年寻师访友,在谈真诚的实 感,这是难能可贵的,颇具学术性。

据我所知,太极拳这个讲法,是元末明 初,才见于文字,行于武林人士的口中的。

他的创行人物,足武当门的创基人之-张三丰。而张丰是先在 陕西宝鸡龙门寺出家为僧,后又以道十的身份显名的。学佛悟 道,是他思想成熟立派的基础之一u何这并不应该成为我们寻根 溯源的障碍。因为道学之道,早在春秋战围初年就已经成宗在道 成派;那是代表人物王诩、苄耳及鬼谷子少阳先师聚众讲学的 结晶。其术说:“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观天作识, 升降斗星,随日九变,与时消总。规矩三光、四象在旁,存想丹 田,太一紫房。道成身化,蝉蜕渡世,自羲农以来,世为圣者作 师。”此一段学说,不仅是讲道的基本修炼心法,也讲了道的另 一始源。羲农,就是作伏羲八貞I—易学的神欢氏。而其又是 《周易》之易的根。刨根问底,道学之道,渊源于中华传统文化 数千年,而太极拳,也在其中孕育了数千年,那是不言而喻的。 说其博大精深,绝不是故弄玄虚吧?

精通中国玄学形成的人也还会知道,自汉代末年到北魏、隋 唐年间,i中国的道学家们陈玄奘等,不满足于国学的达观身心到 宇宙的学说,访天外之天、道外之道,以求真谛,又不惜跋山涉 水到西域求取真经,经十数年之艰辛,学习佛学^—小乘、大乘 而成,立说译经于长安。而佛学的优秀人物,也不满足于释学的 菩提悟法之境,为求真学、真身、真义,不远万里迢迢闯走荒 漠、雪山,来到西天,佛陀、达摩是他们的代表人物。佛道西东 互渐,形成了新的文化景观。何况,有史记载,佛陀驻锡白马 寺,奉命帮助译经的中国文化宫员,饱学之儒、医学大家,前后 不下五十余众。故后来饱学的清朝皇帝乾隆曾御赐少林寺一座法 碑,即有名的三教合一法王碑,乃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三像 合一铭刻于石上。这应该是一种文化互融互易现象的依证。植根 于此的太极拳,是拳,也是一种文化。否则,其就不能称之为道 与术,更不是学了。那就是降格为武夫浑蛮之事r。虽然太极拳 的创法人还是要学其术之人,在冷兵器年代显术于格斗场或生死

 

搏击之战中,但试想一下:练此拳之人,甭管是古今的何宗何 派,近现代的孙、吴、杨、陈几大家也罢,依人有天、地、人三 才之象,其术还是仿宇宙之力的仿生学。也就是说,根基还应归 在医文化这个总道上才是正宗。古今的太极大家们教人学习其 艺,都要求徒众深通人的脏贿经络穴位学问,以求其艺显能在人 的阴阳气血功能上,是逆向学习,以造病造伤为能也。虽是逆向 学习,却要求练其术的人本身要超常健康,并且具有抗其伤病的 能力D这是一种多么高的境界啊。收、发自如,是行话。能做到 此,其人定是一个超级医学养生大师啊。现代人习练太极诸术, 当然已然易化为主要在自维上,不再是渴求外向功利发展,专以 技击别人为目标雄视天下了。这样,拳师们更注重姿态的优雅, 内气的顺畅,而不像古拳师那般注重医道之根基了。这当然是一 种善易,但也出现了新问题,因不注重医功,似成盲练,自身气 血的因时易转之学就被忽略、淡化,或成了绝学。有人盲目地认 为,只要坚持拳不离手,技不离身,照式走乾坤,就可以受益等 等。结果许多大师、能手名声显赫,却疾病缠身,或者短寿猝 死。把太极拳也搞成了极限运动,使旁观者难知根底,对之敬而 远之。长此以往,太极拳这个运动性文化艺术会不会也成为现代 人直呼“抢救”的项目之一呢?很难说。特别是“文革”中,祭 起了名曰反“封、资、修”的旗帜,文化精萃当成了 “垃圾”, 中医、易学遭了劫难,各种武术流派包括太极拳,都一时转人隐 藏隐蔽喘息状态,沉默了十几年后,使许多有真传的大师级人物 含恨终身,带绝学人了灵柩,致使浩劫后复出的艺术也带有了肤 浅的成分,一方面陷人美好的回忆中,言昔时大师前辈们如何如 何超凡人化;一方面自叹弗如,使其带上了玄味神秘色彩。这样 下去,很容易误人歧途。

大彤兄在此时刻毅然挺身立起,要恢复太极拳医道养生之 宗,去糟粕、留精萃,显然是有真知灼见的,用心用意也是颇值得赞赏的。惟此,读他的书,字里行间,用心良苦,也堪称呕心 沥血。

当然,寻觅真谛,宣讲真谛,解秘传世,冰冻三尺,非一曰 之寒,这是个了不起的题目。他不可能做到极为详尽,字字珠 玑,但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探索,他是当之无愧的。至少,也是一 家之言=

故此,笔者极愿向大家推荐,愿读者开卷受益,和他一起做 一个有趣也值得的探索,使太极拳在当代成为具有养生健身要义 及科学味道的好运动。

孙继光①(檀林)

作于北京西峰脚下小书斋
1998年3月10日

浏览1,02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