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腰功


太极腰功不可无,缺腰何必费功夫,腰功毕生研不尽,身手轻灵腰劲出,不 练腰功费力,数年十载也糊涂。

腰功是杨式内功太极拳“三步功法”中的第一步功,它同道家炼丹筑基过 程一样,是“炼精化气”、“以身变手”,把“腰”炼好了,第一步的筑基功算是成 功。“腰功”的重要性,在古代经典论著中有很多论述,至今仍是太极拳修炼者 修炼“腰功”的指导思想。所以,在探索和学习练“腰功”时,必须认真学习这些 古训,默识揣摩,心领神会。

一、 太极腰功的传统论断

  1. 在王宗岳的《十三势歌》中有如下记载,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 腰隙;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2. 武禹襄在《十三势说略》中说其跟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

  3. 亦畲在《走势打手行功要言》说:“劲起于脚跟,变化在腿,含蓄在胸,运 动在两肩,主宰于腰。”此外,还有“气如车轮,腰似车轴”等。


以上论述说明,“腰功”在太极内功中的重要性。通过几十年的练功和授 拳实践,使我深切地体会到,如果不把“腰功”练好,所谓的太极内功就没肴根 基,当然也就不可能步人太极拳的巅峰。

二、 为什么先练腰功?怎样才能练好腰功?

(一)为什么先练腰功

纵观近代一些太极拳著作和大师们的教学过程,也都或多或少地谈到了腰 功的重要性,但遗憾的是很少有人把“腰功”作为修炼太极功夫的独立功夫来 研究,更很少有人提出如何练好“腰功”。老拳谱中有关如何传授拳技时曾说: “进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D”这里就提出了一个课题,即口授什么? 除了从身形步法上口授外,主要是口授“腰功”,把腰练出来。然后才谈得上什 么功和劲的问题。如果离开或者说绕过“腰功”这步筑基功的训练,就不可能

有沾、粘、连、随的懂劲功,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其他什么太极内功了 ◦这就是我 想谂及的为什么先练“腰功”的根本原因所在。弄清为什么先练“腰功”以后, 才能去研究怎样才能练好“腰功”。

(二) 练好腰功的基本理念

道家的“练精化气”是采气练丹。第一步是筑基丹功,过去讲“百日筑基”, 经5年而初步丹成,感觉小腹内暖融融,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感觉,即是初步筑基 功成。

杨式内功太极拳的第一步功法是:“以身变手”,也就是要练“腰功”,它也 是练精化气,所练之“腰'不是裤腰带勒之处,而是要求练腰肌上部两个肾脏 外边的两块肌肉,通过肾脏外边的两块肌肉的锻炼,从而强化肾脏功能。

俗话常有肾藏精之说,是指肾是人体生命的根源,所以称之为“先天之 本”。它的主要功能是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推动这一作用沾动力叫做 “命门”,又叫“肾阳”或“元阳”,而这一作用的物质基础叫做“精”,又叫“肾阴” 或“元阴”。精是身体活动的物质基础,肾藏精的含意有二:一个是后天之粘, 是五脏六腑化生出来的精气,它包括能够滋养脏腑、肢体、五官等各部组织的精 微物质,包括精、血、津液,这些精气来源于食物里的精华部分,是维持人的生 命、滋养人体各部组织器官井促进其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二是先天之精,它 乂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人体生命活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物质根源,所谓 “先天之本、另一部分是指人类生育繁殖的基本物质(与男子的精室、女子的 胞官有关),这部分精的生成、储藏与排泄也是由肾主管。精是有生命力的,它 不但具有生殖和生长发育的能力,并能抵抗不良因素的刺激而免于疾病。因 此,精的盛衰是人体生、老、病、死最基本的内在根源。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是互相辅助、相互为用的,先天之精需要后天之精的 营养,才能维持其活动能力,后天之精也必须靠先天之精蒸化。两者共处在一 个共同体中,一方强或衰必然影响另一方的功能,所以说它们是“存则共存,亡 则部亡'

(三) 结合盘拳练“腰功”

老六路所练之“腰”,通过肾脏外边的两块肌肉的锻炼,强化肾脏功能,又 可扩展丹田气势。

两个腰子的常态是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对方来力攻击到两个腰子中间时, 腰当即受制,构成了双重之病。王宗岳《太极拳讼》云:“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 化者,率皆ft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现在可以讨论一下/‘腰功”究竟应该 怎么练。假设对方来袭,如果腰左右平转,极难避开双重之病。腰往后撤也是 弱,而且进攻者如果奋力前进,撤腰就会造成兵败如山倒的局面。同样情况下, 如将受力大的一侧腰子,走上弧形向后撤,另一侧放松应付对方,从外形上看, 身体动得很小,彼之来力将被走上弧的腰子引进落空,失中或跌出,吾之腰子是 一个虚,一个实,动者为虚,静者为实。同时,腰部的虚实与腿部的虚实也是一 致的。以此为生发点盘拳,即为“练腰'

我们要求第一年把腰子练活了,使两个腰子不但可以上下动,左右动,而且 可以前后动。前人们把上述阴阳互相之变换比作一个圖的太极球,使之成为内 含阴阳哲理,动之则分,分阴阳、分虚实、分动静的变化机制。

在练拳时,左手的动必须在左侧的腰子支配下,右手的动要在右腰子的支 配下,腰子支配多少,手动多少,过与不及都不成。刚开始练拳时,一趟拳架里, 腰能带手走几个式子就可以,然后逐渐增多,至全套拳均由“腰功”带领完成, 达到内运外动的太极拳运动的要求。

(四)结合推手练“腰功”

有人提出“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f己先动'其实这就是一种后发先制的 “腰功”在推手中的具体应用。

下面举个例子。彼伸右手进击我身体之左侧部分,不管是真进击,假进击, 都要把他比作刚。要注意身体和手臂都不要动,只需将左边的腰子走上弧向后 微微一转,这时左边的腰子虚了,左手和左腿也变成虚。彼如为实手真进攻,当 即落空,彼之力失其屮则背矣。如彼假进攻,由实变虚,彼接触我一刹那,我手 脚都不动,左边腰子由后向上向前走上弧,我即变实。但须注意,自己的肩、肘 一定要放松,用左手向彼身后一指,即可使彼跌出很远。此虚实全视来者之竟 而走,彼虚我实,彼实我虚,实者腰一转忽变而为虚,虚者腰一动而又忽变而为 实,彼不知我,我能知彼,则无不胜矣。

这样也最符合发劲原则,即“极松催,中通顺,梢发透”。根指腰,发劲时要 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推力,肩和肘为中,要通顺。手为梢,是指方向的,要发 透,要完整一气。

推手用腰功很符合力学原理,推手的力学分析可分为:刚体力学、弹性力学、 场力学。一般推手最常碰到的力学现象有:杠杆力、三角力、圖切线力。后两种力 另文讨论。本文就以杠杆力为例来剖析一下推手的力学现象。例如,彼右弓步,

 

内功m

伟式太教參老六路

用两手推我,彼腰部作为重心.右腿为支点,两手•臂为杠杆(见图3 - 1)

此时我如采取顺乎自然而避幵彼之手.也去攻击彼之身体•即为舍近求远 矣,太极推手,以静制动•不自作主张,而是处处从人。彼任何动作都有一方 向,我随其动之方向,用腰功向其手轻轻一击,彼之手正是杵杆之远端,彼必落 空或跌出(见图3-2)。

图片1

同理,如我进攻彼(见图3-3),彼假如为一重物,彼之前腿为一支点,吾之 手臂为杠杆之臂.此时用手使力就违背了扛扦受力分析的情况,形成以力村丨抗 如我手轻使彼不觉,用“腰功”在远端发力则符合杠杆原理,彼必失中跌出《虬 图3-4)所以在体用中欲达到随心所欲的程度,只有真正练好“腰功”才行- 一旦练到腰能变幻无穷像一个太极球一样,做到圆转自如,支撑六面,自然就会 领会“腰功”的奥妙和威力了

图片2

(二) 反馈

反馈是控制论的主要概念,因为反馈可使控制更为精确和稳定。在人体中 反馈存在于肌肉和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系统。总之,不论是单细胞活动,还 是人类群体活动(下意识的活动),都存在着反馈。在人体中芷是因为存在着 形形色色的各种反馈,所以可使得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协调的、统一的整体。 因此,反馈既保证了体内环境的稳定性,又保证了人体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和平 衡。我们练太极拳的人在体用实践中,实际上就是通过信息的获取和传输来控 制本身的整体的平衡性(内、外部的平衡)。

人体中的反馈调节主要依靠神经系统,因为神经系统传递信息的速度快, 而且自动采用调频编码传输,因而可使传递之信息可靠而准确。比如,我们在 推手中,通过触觉获得信息后马上就通过神经系统(即意念)反馈来调节和控 制“腰功”,从而做出正确的反应。

在人体内部的控制系统中,有两种反馈形式:在一般馈况下,人体为了保持 体内和体外的整体平衡,都是以负反馈的形式来进行控制。例如,在推手中,对 方来攻击我,应把对方的攻击视为刚(阳),我只有以柔(阴)相接才能起到中和 平衡作用,这一瞬间显然是一个负反馈。如果不是这样/‘即为双重”即是刚对 刚。在比较中,必有一方失掉平衡,但是在推手全部过程中,往往都是正负反馈 交错出现的。例如,在以上对抗中,先是以负反馈来控制自身平衡,进而通过引 进落空的方式可使对方处于正反馈形式而顺势跌出。所以说,人体之正负反馈 形式,一般是以某种目的终结,即调节控制之目的为表现特征的。一旦达到,反 馈即自行结束,因此我们称这种正反馈为开环的控制过程。

而负反馈总是通过控制平衡来循环,所以它是一种闭环的控制系统。如果 我们能够练成一个真正的太极球,就可达到一个理想的控制系统。因为反馈过 程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因此,在推手中,控制的执行过程都是以“腰功”来完 成的。

(三) 控制

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高级有序的自适应的控制系统。生命的产生,意 味着自然界最初的自我调节系统的出现。而自我调节是生命体赖以生存的基 础,在人体中自我控制是自觉和不自觉的,这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有的是通过 遗传,有的是由后天环境的影响和训练形成的。

例如,我们盘拳和推手都能获得某种处理过程的能力。人体内准确而有效上面我们就传统论述和现代科学观点对太极拳推手中之“腰功”激了一些 分析和保讨,我们深信,随着科学和太极拳运动的不断发展,生命科学、生物控 制论以及计算机科学不断进步,人们一定会把传统的古朴的太极拳体用过程用 现代科学的手段推述出来。就像中医诊病较件和其他系统工程一样,今后太极 拳传授一定会以科学化、规范化的教授方法使太极拳运动者得到如期之收获, 从而达到一定水平。
地控制是在对存在大脑中大量信息的筛选、处理、累积的基础上,进而通过准 确、有力地反馈来实现的。因此,控制、信息和反馈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控制 的关键在于“决断”。因为,每个系统必须有一个负责决断的指挥系统,人体系 统的指挥系统就是大脑,在太极拳运动中就是所谓的意念。人类之大脑大约由 一百亿个神经细脑所组成,当某些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脉冲,这个 脉冲能迅即传到脑神经的轴突,从而引起轴突末梢的兴奋并释放出某种化学物 质。而后越过两神经细胞间的突触,在另一神经的树突上产生电反应,这样使 刺激得到了响应和处理。这种由神经细胞所组成的系统,就起到了保证身体控 制的作用。一般的控制过程是:环境的这种信息由感觉器官收集起来(例如推 T-听劲),然后沿神经纤维传输到周围之神经系统。例如,太极拳和推手中之意 念活动,再传到中枢神经系统的适当部位,所传到的信息与存储在大脑中之信 息进行比较,使信息得以鉴定和加工。如果有必要就把信息存储起来形成相应 之命令,并把命令再沿神经纤推传输到运动器官(例如准手中之“腰”),起到预 期的作用。这里应着重指出,所谓信息比较,就是把获得之信息(例如推手中听 到一种劲别)与大脑中已存在经过一定训练而练就的功夫信息来进行比较,做 出决断。根据这种分析,可以肯定地说,如果平时没有这方面的训练,当然也就 不会形成一种存储信息来进行比较。所以说“功夫无息法自修'就是要在大 脑中存储下久经训练的不断修改的正确比较信息。另外,以上所述形成命令 后,输给运动器官。这在推手中,实际上就是指腰这个运动器官,以及“腰功” 所执行的命令。

(二)虚静守一

  1. 意念放松调节。神经、肌肉放松,骨节对拉拔开,气通各节,节节贯穿。 次序为:


上放:手指关节一腕关节一肘关节一肩关节。

下肢:脚趾关节一踝关节一膝关节一胯关节。

躯干:胸椎一节一节拉开一腰椎松开一尾椎松开。

头部:玉枕、百会、下腭微收、颈椎一节一节松开。

调息:吸气意念至命门,呼气意念至肚胯。此为一息,共做三息。

自然呼吸:任肌肉自然反搏,任内气在体内自然流动,气畅经络自通,自上 下通,自左右通,百会通天,涌泉通地,归法A然,百病清除,身体健康。

  1. 功诀:骨节一松气自通,周天一转暖融融。人言我呆我即呆,缚虎擒龙 我为公。

  2. 行功经义:放松意念调整后,静息三分钟;默念功诀,接受宇宙大智慧人 子信息,定中A然,一心不乱;天之“百会”,地之“涌泉”,人之“璇玑”,三才合 一,功进速矣D

  3. 行功禁忌:首先,思想上忌“贪、嗔、痴”;其次,饮食上禁用辛辣食物;其 三,时间以太阳初升为宜,其他则为功力辅助;其四,对父母当孝心恒持,使祖上 信息扶持。无极粧针对具体病情、意念或内视有关穴位,进行体内阴阳调配。循阴阳, 遵五行,蹈八卦,衍生克之理,使人体生理之机制达于优化,从而治病强身—— 无接粧的观想法,有病治病,无病长功„(三)无极桩意念导引的医疗作用

    十八丹田观想法(感应神通法)

    人体有十八丹田,意守或观视某一丹田,并观想放松,将治疗与之相关区域 的病症。观想部位,有一先亮,或日、或月、或一能量团,放射光芒。

    初步功能:凡近距离的人和物,我默然之中明之,其信息的变化,他不知 我,我已知他。如:对方肝病,一接近我,我之身体有关部位马上会自然产生

    反应。

    意守各丹田,接近内分泌膝部位,可以加强内分泌腺的血液、氧气、营养精 微物质的输送,增强其调节作用。
    膻中意守法:可贯通阴阳,接连上下治疗心肌炎、肺炎、咽喉炎、气管炎等。会阴观想法:可滋阴壮阳增强性生殖功能。

    肩并观想法:增强气血对上肢部位的作用,加强上肢生理功能,主治露肩 风、肩周炎、肩痛及肩关节骨质增生等。

    百会观想法:增强大脑生理功能,使大脑处于相对的抑制状态,促进大脑气 血之供应,提髙记忆思维之功能。

    印堂观想法:小周天之关键,增强视力,对青光眼、假性近视、白内障有良好 疗效。意守印堂要观想放松,否则易引起头晕。

    丹田观想法:相当于胃幽门和肠腺的部位,守此丹田可促使胃肠蠕动,使胃 液和肠液分泌增多。气沉丹田疏通百脉,对肝、胰、胆、肠、胃之功能的康复和提 髙很有益处。

    涌泉观想法:守此穴可使人进入松弛反应状态,可排出体内病气,增强气血 的上下通畅,对于治疗高血压、肾虚有明显疗效。

    太阳观想法:可促使大脑气血循环,调整大脑的生理机制,治疗头痛、偏头 痛、头晕、头昏等症。

    劳宫观想法:改善上肢躯干的生理机制,促使手指的各种功能,十指连心, 对心脏疾病、头痛等症有一定治疗作用。

    气海观想法:培植正气,对大小肠、膀胱等部位的病症有良好的治疗 作用。

    命门观想法:相当肾上腺部位,守此部位可以使体温上升,静中生动。

    委中观想法:促进下肢的气血循环,主治抽筋、关节炎、防治下肢瘫疾。

    夹脊观想法:促进脊神经功能,疏通督脉,主治心脏、肺脏、腰背诸病症。

    玉枕观想法:促进小周天运动,增加丘脑胰垂体的分泌,主治后脑痛。

    曲池观想法:疏通手阳明大肠经,主治半身不遂、瘫痪、上肢麻痹、手臂肿 痛、肘关节炎、皮肤痪、月经不调等。

    冲门观想法:主治疝气、小使不利,疏通足太阴脾经。

    章门观想法:主治腹泻、消化不良、腰背疼痛、疏通足厥阴肝经。

    风门观想法:主治头痛、鼻出血、咽喉肿痛、中风不语、癍狂等症。

  4. 图片3


第五章太极拳对身法的要求


一、杨澄甫太极拳练习谈

中国之拳术,派别繁多,历来古人穷毕生之精力,而不能尽其玄妙者,比比 皆是,然学者苦费一日之功力,即得有一日之功效,日积月累,方水到渠成。

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于技术上、生理上、力学上,有相当 之哲理存焉。故研究此道者,须经过一定之程序与相当之时日,虽然良师之指 导,好友之切磋,效不可少,而最紧要者,是在逐日自身之修炼。否则谈论终日, 思慕经年,一朝交手,空洞无物,依然是门外汉者,未有逐日功夫。古人所谓“终 思无益,不如学也”即是此理。若能晨昏无间,寒暑不易,一经动念,即举摹练, 无论老幼男女,及其成功则一也。

近来研究太极拳者,由北而南,同志日增,不禁为武术前途喜。然同志中, 专心苦练,诚心向学,将来不可限量者,故不乏人,但通常不免人于两途,一则才 华既具,年力又强,举一反三,颖悟出群,惜手稍有小成,便即满足,遽尔中辍,未 能大受;其次急求速效,忽略而成,未经一载,拳、剑、刀、枪皆已学全,虽能依样 葫芦,而实际未得此中三昧,一经考究,上下内外,皆未合度,如欲改正,则式式 皆须修改,且朝经改正,而夕已忘却。故常闻人曰:习拳容易改拳难。此语之 来,皆由道成而致也。如此辈者,以误传误,必致自误误人。最为技术前途忧 者也。 ■

太极拳开始,先练拳架。所谓拳架者,即照拳谱上各式名称,一式一式由师 指教,学者悉心静气。默i只揣摩,而照行之,谓之练架子。此时学者应注意内外 上下;属于内者,即所谓用意不用力,下则气沉丹田,上则虚灵顶劲;属于外者, 周身轻灵,节节贯串。由脚而腿而腰,沉肩曲肘等是也。初学之时,先此致句, 朝夕揣摩,而体会之。一式一手总须仔细枪求,拳动练习,务求正确。习练既 纯,再求二式,于是逐渐而至于习完。如是则勿事改正t日久也不致更变要 领也。

习练运行时,周身骨节,均须松开自然。其一,口腹不可闭气;其二,四肢腰

第一,摹练时头部不可偏侧与俯仰,所谓要“顶头悬'若有物顶于头上之 意,切忌硬直,所谓悬字意义也。目光虽然向前平视,有时当随身法而转移,其 视线虽属空虚,亦为变化中紧要之动作,而补身手法之不足也。其口似开非 开,似闭非闭,u呼鼻吸,任其自然,如舌下生津,当随时咽人f勿吐弃之。

腿,不可起强劲。此二句,学内家拳者,类能道之,但一举动,一转身,或踢腿摆 腰,其气喘矣,其身摇矣,其病皆由闭气起强劲也。

第二,身躯中正而不倚,脊梁与尾闾,宜垂直而不偏;但遇开合变化时,有含 胸拔背,沉肩转腰之活动,初学时节,须加以注意,否则日久难改,必流于板滞, 功夫虽深,难以得益致用矣。

第三f两臂骨节均须松开,肩应下垂,肘应下曲,掌宜微伸,手尖微曲,以意 运臂,以气贯指,日积月累,内劲通灵,其微妙自生矣。

第四,两腿宜分虚实,起落如似猫行。体重移于左者,则左实,而右脚谓之 虚;移于右者,则右实,而左脚谓之虚。所谓虚者,非空,其势仍未断,而留有伸 缩变化之佘意存焉。所谓实者,确实而已,非用劲过分,用力过猛之谓。故腿曲 至垂直为准,过此谓之过劲,身驱前扑,即失中正姿势。

第五,脚掌应分踢腿(谓上左右分脚或写左右踢脚)与蹬脚二式,踢脚时宜 注意脚尖,蹬脚时则注意全掌,意到而气到,气到而劲自到,但腿节均须松开平 稳出之。此时最易强劲,身躯波折而不稳,发腿也无力矣。

太极拳之程序,先练拳架(属于徒手)如太极拳,太极长拳;其次单手推挽、 原地挽手、活步推手、大招、散手;再次则器械,如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枪(十三

枪)等是也。

练习时间,每日起床后两通,若晨起无暇,则睡前两遍。一日之中,应练七 八次,至少晨昏各一通。但醉后,饱食后,皆宜避忌。练习地点,宜庭园与厅堂, 能通空气。多光线者为相宜。忌直射之烈风与有阴湿霉气之场所,因身体一经 运动,呼吸定然深长,烈风与霉气易深人腹中,有害于肺脏,易致疫病矣。练习 之服装,以宽大之中服短装与阔头之布鞋为相宜。习练经时,如欲出汗,切忌脱 衣裸体。或行冷水擦抹,否则未有不罹疫病也。

二、太极拳十要

(一)虚灵顶劲

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顶强,气血不能流通,须 有虚灵6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你式太裁本老六路

(二) 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内含,使气沉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棚胸际,上重下轻, 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 发,所向无敌也。

(三) 松腰

腰为一身之宰,能松腰则两足有力,下盘稳健;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 “命意原头在腰隙。”有不得力处,必由腰腿求之也。

(四) 分虚实

太极拳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 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 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五) 沉肩坠肘

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下垂,两肩端起,则气也随之而上,全身皆 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坠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发人不远,近于外 家断劲矣。

(六) 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 劲,以流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束缚,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 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渠,沟渠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则气 通U如周身僵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 而用意,意之所在,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 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功,即太极拳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太极拳功 夫纯熟之人,臂膀如棉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 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

(七) 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跟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 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 可谓之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也。

(八) 内外相合

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f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

 

轻灵。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随之俱开;所谓合 者t不但手足合,心意亦随之俱合,能内外合成一气,则浑然无间也。

(九)粘连不断

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不续有断,旧力已尽,新力未 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 环无穷。原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曰“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

一气也。

(十)动中求静

外家拳术,以跳踯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有不喘气者。太极拳技 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f慢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喷 张之弊。学者细心体会,方可得其意焉。你式太教本老六路

第六章太极内功——老六路


的三乘功法

―、为什么杨式太极拳要练内功

太极拳自先贤杨露禅宗师到北京开展以来,也就是一百多年。〖799年到 1872年,那时杨露禅练的是绵拳(小架),从他逝世至今相隔约130年。杨露禅 内功深厚,但是他在贝勒府当总教习很不容易,因为当时王府养着很多保镖护 院,这些都是当世有名的武师。杨露禅体格不魁伟,文质彬彬,貌不惊人。当时 王府有一位摔跤师大德子,身材魁梧,膀大腰圆。一天清早他见露禅坐在走廊 上抽旱烟,他走到跟前趁露禅不备,突然一手抓住旱烟杆,一手拉着露禅一支胳 膊,大喝一声“下来呗!”使足劲往走廊下一拽,只见露禅手轻轻一挥,大德子遽 跌出丈外。

露禅在王府时与八卦掌名家董海川非常友好,董海川武技精绝,一天俩人 在德胜门散步,有鸟从他们头顶上低飞而过,海川一跃,随手扑之,然后交给露 禅,露禅伸手接过,鸟在露禅掌上展翅而不能起飞,由此可见露禅内功拳掌上的 功夫,后来被誉为“神拳杨无散%露禅有三子,子曰琦,早亡;次子曰钰(班 侯),三子曰鉴(健侯),都能继承父业,享名当世。

杨班侯生于1837年,殁于1892年,人皆呼为“二先生”,自幼随父习练绵 拳,终日孜孜苦练,继承了乃父衣钵,武功卓绝。班侯性情刚躁,好打不平,善用 散手,年尚未满二十,已经是名满全城。尤其是拳击雄县刘武师和北京西四牌 楼与万斤大力士比武较技两件轶事,至今人们尚津津乐道。

杨健侯生于1839年,殁于1917年,人称为先生”。幼时即随父练功,其 刻苦之情形一般人皆不前忍受,武功精绝,其拳刚柔相济,实臻化境,健侯周身 皆能发人,接手即有触电感,而发劲辄在一笑一哈之间,集武术家之精要而文 成。在杨健侯先哲之年代,有识之士賦予“太极拳”之美称,因此,大极拳命名 至今也只有一百年左右。健侯为清朝神武营教练,健侯有三子,长子兆熊,次子 兆元(早亡),二子兆清。

 

杨兆熊,字梦样(晚字少侯),人称为“大先生”,生于1862年,殁于1930 年。自幼习太极拳术,性格刚勇急躁,喜发人,善用散手,动作快而沉,拳架小而 刚,他对太极拳的借劲、冷劲、截劲、凌空劲有很深的造诣。他教学生练,出手劲 大重,学习者害怕,不敢轻易听其发劲,跟他学者甚少,故知之者也不多。

杨兆清,字澄甫,生于1883年,殁于1936年,其人近代被称为杨式太极拳 之宗师。其人性情温和,其拳外软如绵而内坚如刚,引人发人均臻上乘f其拳架 舒展大方,气势雄伟,流传至今,现今习杨式太极拳者多为澄甫所传大架f其技 精深誉满全闰。澄甫门徒遍布天下,名徒辈出,技佼者如陈微明、武汇川等,北 京有崔毅士、汪永泉等,上海有傅钟文等,四川有李雅轩,台湾有郑曼清,香港有 董英杰等。

先师朱怀元是澄甫先生的再传弟子,太极拳的技艺精深,武功精绝,其传授 的“老六路”太极拳刚柔并济,实臻化境。他教太极推手时,只见一引一发人即 腾空而起,数米外两脚才能者地,用先师的话说是“搭手人翻三丈六”,使观者 扣手称竒,先师不轻易与人较量,故有“隐世奇人”之称D

杨式太极拳的传承过程,杨露禅练的是小架式,后又改编成中架式传给杨 班侯、杨健侯、杨少侯。杨健侯后又改编成大架式传给杨澄甫,杨澄甫传世的是 他已简化了的杨式太极拳。

有幸我师门能完整地保存下全部记录,至于我辈功夫能否练出,能练出多 少,那要因人因时而异了。

由上所述,杨式太极拳所练出的深厚功夫,完全符合拳道学的要求,由内及 外,用内气供给外形动作,也即用内气气势支配外形的招式,与拳道暗合,其所 修炼方式以道家学说为主导,参考阴阳学之易理,集各家武术之精要而大成。

二、杨式老六路为什么要练内功

中华太极拳奔腾向前;连绵不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它具有优秀 文化的传承性,具有代代^新发展的开散性。先哲告诉我们,以意导炁,以炁运 身,内外相合。

师叔高占魁告诉我们意念训练是“意念指胯肘,劲源自上手”,与“内部出 虚线,意念领着贯'我把它当作方法练习f收效极微。先师朱怀元教导说, “老六路”是健侯宗师教家里人练的内功拳,它完全技照拳道学的总则——阴、 阳修炼,阴指内功的修炼,阳指外形的是现,故分为形式与气势两种;人的内气 是先天俱有的,人们因为后天的劳动取代了先天的内气使用,人在生活过程中

后天的劳动有其需要的作用,先天的内气因此而变成潜在的能量,由于先天的 内气长时间未被调动利用,所以未能有效地增长壮大。一旦练习者能够掌握正 确的方法去修炼,这一潜在的髙能量就会又被激发出来。

在恩师的谆谆教导下,我默默地十年盘一拳,十年练一功,始得太极内功绝 学而顿悟,从重新认识到掌握,从掌握到修炼成功。这正确的方法正是今天我 们提倡和推广的拳道学理论内外兼修之法。

要想追求拳道学的髙境界,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就是要有独立思维,就 太极拳而言,能得到杨家真传的人实在不多。当今教授太极拳的老师确实不 少,尽管所知所练的只不过是太极拳外形的皮毛,却都把自己装扮成绝无仅有 的一代传人。若在这种老师教导下,只能越练越糊涂,练得越熟离拳道学越远。

三、 什么是内功

内功是指人身体内的功夫,它包括神、意、气,三者相互化合,形成一种气 势。在这里应当排除一种误解,即不能认为H者最后的结合是落实在力上,这 样容易形成推力,失去了太极拳的真谛,发挥不了内功的作用。

太极拳的运动方式是内运外动,内运运行的是气,外动动的是形体,而且必 须是内运在先,外动在后。内气的运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内气的动称为 “静中之动”,像水的流动一样,需要灵活的,随机应变的t用时才能显得汹涌澎 湃。在锻炼时必须要全身放松,圆而不懈,不能有一点刚强的表现,身上某一处 用力,对内气气势都会有阻截作用。

现代人们在物质供应充足之下,都希望身体健康,有更长的寿命去享受。 在保健养生的锻炼当中,练内功才是一种有奇效的锻炼途径,也就是说K有内 气得到培养,才能更有益于保健养生。看到那些内功锻炼者,容颜焕发,他 (她)们比实际年龄都显得年轻,七八十岁仍显得肌肤润滑,身体健康,真是让 人羡慕。内功的锻炼,人的五脏六腑得到按摩与锻炼,人虽老但精力充谙,促使 神意气与躯体得到中和,关节、经络因有内气的灌注,得以圆活运转,从而身、 心、腿、脚灵活,肌肤得到内气的滋润,因此常能保持皮肤光滑,容颜青春,人体 内气充沛,因此而能延年益寿。

四、 内功怎么练

现在有很多书,都谈到内功,究竟内功怎么练,没有一个说清楚的。太极拳 是道家功夫,道家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等三乘功法^

太极拳也有“以身变手”、“以气变手”、“以意变手”的三乘练法。我们提出
内功分二步练法。当把拳架练熟以后,即开始练一年“腰”、练一年内炁、练一 年意念即神经。此三步总的都是为启动、强化内气势。

过去常言:太极十年不出门。而今我们提出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D我 们提出的三步练法是修炼“拳道”的人门阶梯。

为什么先练“腰”呢?腰功的重要性,在第三章已有论述。老六路所练之 “腰”,不是裤腰带所勒之处,而是要求练腰肌上部两个肾脏外边的两块肌肉, 通过肾脏外边的两块肌肉的锻炼,强化肾脏功能,又可扩展丹m气势。

我们要求第一年把腰子要练活了,使两个腰子不但可以上下动、左右动,而 且可以前后动。

在练拳时,左手动必须在左侧的腰子支配下,右手动要在右腰子的支配下, 腰子支配多少手动多少,过与不及都不是。才开始练拳时,一趟拳架里,腰能带 手走几个式子就可以,逐渐增多,至全套拳均由“腰功”带领完成,达到内运外 动的太极拳运动要求。

歌诀曰:“太极腰功不可无,缺腰何必费功夫,腰功毕生研不尽,身手轻灵腰 劲出,不练腰功白费力,苦练十载亦糊涂。”

第二年,用内功丹田的气势,带动肢体的形式锻炼一年。此时腰要肢松,不 可再用腰,在放松的基础上,腰会自动地与两脚合上。此时要进一步放松,使内 功气势带动肢体外形运动,即可体现出由脚而腿而腰的完整一气。

第5年,用意念、神经促使内气的气势更进一步地扩展,用意念和气势带动 形体运动。内气的气势越练越大,在内形成一股强大的“能量流”,扩充到身体 外,即“生物场”。

先辈有道:练内功首先必修轻灵,能轻灵必须能懂劲,懂劲并知道方法为上 乘功夫,懂劲不知道方法为中乘功夫,不懂劲为下乘功夫。学习拳道功夫,能否 学好决定于你找的老师,懂劲必须要得到明白拳理的老师教授,绝对没有不懂 劲的老师教出能懂劲的学生的例子。学习过程最主要原则是不能用力。不能 先学很多招式,招式没有攻防的实际意义,招式只能用来导引内气的活动和运 动。有些人明知使力是错误,偏要任意进行,继续使用力量,到年老力衰才蹉跎 不已。

中华拳道高层次功夫井不神秘,首要是要有明师指导,手把手地传授,不断 纠正偏差,再有学习者,不但要认真地学,还要不断地悟。拳道要用心灵去教, 而学者也要用心灵去悟,光练不悟是难以得道的。

杨式太教本老六路

五、内功在养生、保健方面有什么好处

杨式内功“老六路”拳,初级练法是:“以身变手”就是要练“腰功”,是练精 化气s所练之“腰”,不是裤腰带勒之处,而是要求练腰肌上部两个肾脏外面的 两块肌肉,通过肾脏外面两块肌肉的锻炼,强化肾脏功能。

俗话常有肾藏精之说。肾是人体生命的根源,所以称之为“先天之本”。 它的主要功能:一是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作用,推动这一作用的动力叫做“命 门”,命门是人体唯一能产生热量和发送热量的动力。而这一动力的物质基础 叫做“精”,精是人体活动的物质基础。肾藏精的含义有二:一个是后天之精, 是五脏六腑化生出来的精气,它包括能够滋养脏腑、脏体、五宫等各部组织的精 做物质,包括精、血、津液,这些精气来源于含物里的精华部分,是维持人的生 命,营养人体各部组织器宫并促进其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二是先天之精,它 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人体生命活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物质根源,即所 谓的“先天之本'另一部分是指人类生育繁殖的基本物质(与男子的精室、女 子的胞宫有关),这部分精的生成、储藏与排泄也是由肾主管。精是有生命力 的,它不但有生长发育能力,并能抵抗不良因素的刺激,而免于疾病。因此精的 盛衰是人体生、老、病、死最基本的内在根源。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是互相辅助,互枏为用的,先天之精需要后天之精的 营养,才能维持其活动能力,后天之精也必须靠先天之精蒸化,两者共处在一个 共同体中,一方强或衰,必然影响另一方的功能。所以说,它们是“存则共存,亡 则都亡”。

总之,太极拳第一部内功要求必修练好“腰功”。通过腰功的锻炼,有极大 好处&练好肾脏对其他内脏也有好处。人的生命活动,就是靠内脏间的密切联 系所构成的人体生理功能的整体性。这些内脏虽然各有其不同的生理作用,但 彼此之间又是互枏联系、互枏依存、互相制约、相互促进的。

肾和心之间有一定关系^ 一是阴和阳的关系,又称“水与火”互济;二是精 与神的互根Q心居上焦其性主动,故以阳“火”为主;肾居下焦其性主静,故以 阴“水”为主,心阳下降温暖肾阴,肾阴上济,滋养心阳,上下相交,动静相合,始 终使人体促持在一个绝对的平衡状态,这种现象叫“水火既济”、“心肾相交”。 如果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心火独亢,会出现失眠、健忘、多梦、遗精等现象, 这就是心肾不交等病症。

肾与肝有肾肝同源之说,如果肾阴不足,肝失柔养,就会导致肝阳偏亢,而

出现眩晕、头痛、急躁易怒等病症。

肾与肺之间也有一定关系,肺的呼吸功能要靠肾的纳气,所以有“肺主呼 吸,肾主纳气”之说,若肾虚不能纳气,就会造成呼吸浅表的病态,一些慢性气喘 病,往往与肾不纳气有关。

肾和脾当中,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的运化功能,必须得到命门 火的温煦蒸化才能完成,反之,命门火又有赖于后天之精气滋养。因此两者之 间是相互依存的。肾与脾在水液代谢上,也是互相协调的p若脾虚失运,导致 水湿停蓄,影响肾的气化,就会出现水肿等症。

这些年,很多人通过老六路锻炼,特别是“腰功”锻炼,使很多慢性病得到 明显的好转。有位患脑干梗阻、左侧偏瘫的病人,经过几个月的“腰功”锻炼, 肢体恢复正常。很多慢性病人通过“腰功”锻炼,慢性病痊愈了,身体强壮了。 可以说练习“腰功”有病去病,无病保健强身。

太极拳的中乘内功是“以气变手”。它主要练体内“元气”,拳架中手的各 种活动都要在“元气”的支配下运动,元气支配多少,四肢活动多少,过与不及 都不是。要多练多体会,只要把“元气练足了”,身体自会强壮起来。

从现代物理学观点看,气是一种带有能量的物质,它实际就是一种生物电 场。人体气是有一定规律的,到一定年龄就会发现气虚、气短、气滞,最终气绝。 在中医看来气比血更加重要,因为万物生于气,并不生于血,人生病,大多为气 的阻滞、不畅所致。中医治病,首先要调整气运和疏导气路,气通畅了,疾病自 会痊愈。

太极拳运动可以改善、优化内气功能,因此也优化了肺脏呼吸功能,使人不 断地向健康状况发展。

六、内功在推手、技击方面有什么作用

太极拳的第三乘功夫“以意变手”就是训练神经和意念,太极拳讲究用意 不用力,其g的是抑制后天的习惯性用力,使身体各部分都要练得虚灵、松静, 让先天的无意之意即“元神”发挥作用,把这种潜在的功能激发出来后,太极拳 就不仅仅是不用力了,而是由神、意、气化合生成一种新的物质,我们管它叫“能 量流”的整体劲,这是股绝对压倒优势的内劲,发劲时,如迅雷不及掩耳,一发即 收,令对方惊心动魄,不知所措。

“能量流”是体内神、意、气优合的结果,它以先天神、意、气为主,经过长期 修炼而生。神意气充足,体内五脏六腑、体外四肢百骸活动正常,精神、意识、知

秭式太教秦老六路

觉就旺盛。“能量流”的巨大能量,在意念的指导下,“无中生有”,使对方在不 知不觉中,在推手中被击中重心。正确地发挥内功“能量流”的作用,它正像近 代所采用的定点、定向人工爆破作业一样,叫它什么时候倒,往什么方向倒,全 在我们掌握之中。

从技击的角度看,与对方接手,只要双方一有手的接触,必须让对方感到摸 不着,感到空,此时在“无中生有”中,手要轻轻地将自己的内气灌入对方身体, 一有攻意,对方怦然而出,手并不会触及对方身胸,也不会使对方受伤,对方也 不会有被冲撞疼痛的感觉,内功发人是靠神意驱使的一种气势,并不是用手去 推或顶握之类,意念一想就到,时方既没有准备时间,也没有躲闪时间,更没有 还手时间,内气发放直透入的内脏,使人心惊胆战。

要想不用力,而用神、意、气握毁对方重心,就要做到松、静自如,以静制动。 让对方摸不着,有劲使不出来,对方两手只能在圆体球皮上活动。而且我们要 “逆来顺受”、“舍己从人'让对方攻进来,我们要松而不懈,沾粘连随,劲发一 点,就像来复枪膛里射出来的子弹,点点透其中心的功夫。歌曰:“形体圆球转,周身是弧线,内气后支援,碰上如触电”

身躯和四肢是外形,是第一系统。神、意、气它虽然无形无象,但它是入体 的第二系统,我们所练内功,就是要充分调动第二系统的能量。第一系统的能 量是有限的,第二系统的能量是无限的。我们的身体第一系统,它的能量和速 度,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消退,男士 60岁、女士 50岁以后,他(她)们的力量和 速度都在自然减弱例如一个举重运动员,当他举到一定重量后,再让他增加 少量也很困难,他的能量不但随着年龄增长而消退,而且只要他停止锻炼,力量 和速度都日渐减弱。第二系统通过内功锻炼与激发,它不受性别和年龄的限 制,活到八九十,你只要坚持锻炼,它的能量仍然不断的增长。王宗岳《拳论》 云:“察四两拨千斤之旬,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他说明不 是力胜,也不是快,是什么呢?是内气!是内功,是人体第二系统激发出来的巨 大能量。这也说明内功增长是无极限的,要想达至极限,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 来者。内功做炼不会自然消退,假设你练到百分之三十,你体息几年再练,不用 从零开始,仍从百分之三十起。通过内功的锻炼,人的内气是与生俱有的,但是 因为人们后天的长期劳动取代了先天内气的使用,先天内气因此而变成潜在的 能量。由于先天内气在大多数入身上,长时间未被调动利用,所以没有有效地 增长壮大。一旦人们能够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来修炼,这一潜能便会被激发出

浏览4,27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