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流派及杨式太极拳的历史地位
太极拳在中国传承的历史很长,它既是一种拳术,又是一门精湛的艺术。 故而又把太极拳看成是近于道,游于艺的拳道。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 国之瑰宝,是中华武术同中的一株奇葩!
由于史料记述不全,有关太极拳的发展历史,特别是清朝中期以前的历史, 更是少见有文字记载。直到一代宗师杨露禅出道之后,特别是他闯京师,威振 华夏以后,才使太极拳这门古老的健身艺术得到新生,才从中原的荒野农村走 向京都,走向全国,乃至走向世界,也才使国之瑰宝、奇葩的光环更加灿烂辉煌!
一、太极拳的历史沿革和流流
(一)张三丰以前太极拳的发展及流派
这是一个漫校的历史时期,其沿革轨迹众说不一。有的说是黄帝创造的。 史料中有黄帝轩辕氏始创导引术,开后世养生术之端。创造刀、剑、弓、矢等武 器而建武功……更有诗曰黄帝偶行于坡前,见蛇雀相斗紧相连,雀攻蛇头尾 相护,雀攻蛇尾头相连,黄帝一见非偶然,因此留下太极拳。”
又有的说,是宋之张三丰所创造。考证张三丰的历史,据《南雷集•王征南 墓志铭》载:“宋之张三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路梗不得进,夜梦元帝梗之拳 法,厥明以单丁杀赋百余。”又据《明史•方丈传》载:“张三丰辽东懿县人,名全 一,一名君宝,其号‘三丰’也。以不修边幅,又名张邋遢。欣而伟,龟形鹤背、 大耳圆目、须髯如载。寒暑唯一衲衰。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不食,或数月不 食。一日千里,善嬉戏,旁若无人,常与其徒游武当,筑草庐而居之,洪武二十四 年,太祖闻其名,道史觅之不得,又据明郎瑛《七修类稿》内载张仙名君宝, 字全一,别号玄玄,时人又称张邋邋。天顺三年,曾来谒帝,予见其像
f须鬓竖 立,一髻背垂,紫面大腹,而携笠者。上为锡浩之文,封为通微显化真人,…… 还有的说,张三丰乃古时坐道隐士,因观雀蛇之斗,忽有会心,遂发明此精微深 奥拳术,即太极拳
D这同黄帝观雀蛇之斗面留太极拳是如出一辙。
此外,有些材料记载,在张三丰以前还有程灵洗、许宣平、李道子、胡镜子等 人。这期间的历史跨度很长,有的拳种名称各异,只有许宣平所练之拳称为太 极拳,而且各势各目也与今之太极拳大同小异。许宣平,唐朝人,唐江南徽州府 歙县人也,隐城阳山,结箴南阳。身长七尺六寸,髯长至脐,发长至足,行及奔 马。每负薪于市中,独吟:“负薪朝出卖,沽酒日夕归,借问家何处,穿云人翠 徽。”据说,李白曾访之不遇,遂题诗望山桥而回。此拳几百年之后传至宋远桥。 宋所处年代与张三丰相同。据《张三丰小传》记载,宋远桥与张松溪、张翠山等 人往武当山访不遇,经玉虚宫妙耳晤张三丰先生,七人遂拜张三丰为师。这同 后来记叙张松溪传张三丰十三势太极拳暗合。可见,张三丰以前所承传的太极 拳应是后来太极拳的铺垫或称其尚来完善的太极拳。
其脉络是:黄帝……
次后是五大派系:
- 唐朝许宣平所传三十七式,再传宋远桥。
- 俞氏所传为先天拳,又传李道子,再传俞清慧。
- 拱月传程灵洗、至程氏子孙后改名小九天,共十四式,或称十四手。
4段利享所传为后天洗,传胡镜子,再传宋仲殊。
5.张三丰所传十七式。因张居武当山,又名内家拳。其拳以八门五步为 要诀,故名十三式。
(二)张三丰至王宗岳时期太极拳发展状况及流派
有关张三丰的历史最为复杂,历史跨度很大,涉及几个朝代。但有一点可 以肯定,自上述五个流派之后,历史记叙最多的是张三丰与太极拳的渊源。无 论是从内家拳的创立,还是有关拳理拳经的确立都是以张三丰先师最为显著。 张三丰之后,太极拳的传承有些模糊,有的说,张三丰先传王宗岳及其他弟子; 也有的说,张三丰以后主要是传王宗岳,还有南派的张松溪等。
- 南派传承状况。南派的主要代表人员是张松溪和张翠山D其拳俗称十 三式,即张三丰所授。张松溪传四明叶近泉,再传吴昆山、周云山、单思南、陈贞 石、孙继据。吴昆山传李天目、徐岱岳、再传余仲波、吴七郎、陈茂宏;周云山再 传卢绍歧;陈贞石再传董扶兴、夏枝模;孙继搓再传僧耳、僧尾、姚石门、柴元明; 单思南再传王征南,再传甘凤池。其中尤以张松溪、王征南、甘凤池声名显赫。 但后来南派影响较徽,主要是以王宗岳所传承的北派一支f人气旺盛。
2北派传承状况。北方主要是王宗岳得张三丰真传,名闻海内。王宗岳,
山西人,清代乾隆年间(1736 4795)在河南洛阳、开封等地以教书为业。酷爱 武术,精通拳法、枪法。著有《太极拳谱》和《阴符枪谱》。他的著作流传极广, 被誉为太极拳的经典著作,对于后世太枪拳有深刻影响。据资料记载,王宗岳 得张H丰真传后,在中原一带授拳教徒,先传至河南蒋发,再传河南陈家沟陈长 兴,陈长兴传河北永年杨露禅、陈耕云、李白魁等。
(三)杨露禅进京后太极拳的发展和流派
张三丰祖师传山右王宗岳,王传蒋发、再传陈长兴,陈再传杨露禅……几百 年的风云变幻,涌现无数圣贤、宗师,其中张三丰、王宗岳、杨露禅最是突峄显 赫,并为中华文明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杨露禅其名福魁,字露禅。河北永年县人。幼时与同里李伯魁到河南陈家 沟向陈长兴学习太极拳。当时与陈长兴学拳的人都是陈姓,异姓很少。他二人 是外姓,遂遭歧视。但由于求学心切,他们毫不灰心。初期杨虽居陈家数年,却 毫无所得。偶然一天夜晚,杨醒来,听到隔院有“哼哈”之声。杨起床上墙见大 屋数间,屋内师父正教诸徒拿发清术,十分惊奇。从此每夜必去偷看,回房后悉 心研究,功夫大进。后来陈命杨与诸徒较斗,徒皆数北。陈惊称杨是天才。于 是将其秘术尽授于杨。杨学成归故里后,将所学拳术授于同乡,其中包括后来 成为武式太极拳创始人的武禹襄宗师。
杨露禅进京后,清朝王公贝勒从学看甚多。遂名扬京师、燕赵之地,求有出 其右者,旋即为满清军师旋营武术教师。在此期间得其亲传看,陈其子外,还有 刘万春、侯凌山、全佑等人
D其后又奉杨露禅之命拜于其次子杨班侯先生之门。 其中全佑最优。后来同其子鉴泉、其徒王茂斋创吴式太极拳,这是第一个由杨 式拳派生出的流派。
杨有三子,长名琦,夭之。次名钰,字班侯。三名鉴,宇健侯,亦称镜期,成 称三先生。在三人中,班侯独得其全,功夫了得。班侯传刘万春、全佑、侯凌山、 陈秀峰等。健侯传其子兆熊、兆清。兆熊字少侯,传田肇麟,尤志学。兆清字澄 甫,也称三先生,传陈微明、武汇川、牛春明、褚德馥、闫促雁、陈农先、徐召雪、李 雅轩、汪永泉、郑曼青等,即杨式太极拳的主流派〇
纵观杨雜禅进京以来,太极拳的发展脉络出现下列趋势:
1.禹襄得杨露禅、陈清萍之传,并在河南其兄处得王宗岳的《太极拳谱》而 独创式式太极拳。继而其外甥李亦余得武式之传创立李派。郝为桢得李派之 传,而创郝派。孙禄堂得郝派之传,而创孙派。
首先,杨露禅是最为完美地落实王宗岳太极拳理论的太极宗师。什么是太 极拳?怎样练习才叫太极拳?从理论上只能到王宗岳的《太极拳谱》里去找。 而在现实生活中太极拳是什么样子?直到杨露禅出世,世人才真正明白。杨在 永年乡下时,曾与人在城墙上相斗,对手不敌,直退到城墙边缘,站立不稳,即将 坠落时,杨忽于两三丈外,陡跃向前,攀握其足,挽救对方,使其免于坠墙而亡。 有一天正下雨,杨坐在屋里,看见一人捧个铜盆从外面进来,走到台阶前门帘还 没揭,前脚踩着苔痕一滑,将要摔倒,杨一跃而出,一手揭门帘,一手找那人手 臂,竟然人来摔倒,水也未洒。可见他功力之神矣!杨在京时,不知引起多少靠 武术吃饭的各门拳师们的嫉妒。有一位拳师主动要与杨露禅交手。杨开始拒 绝,此人以为他害怕,更执意请战,杨推辞不下只好答应。杨先让对方击他三 拳,拳师暗笑,于是拿出看家本事向杨腹部猛击,笑声来落,此人已被发出三丈 开外。故而京师人称他“杨无敌”。
其次,以往的诸多太极拳先哲,如张三丰、王宗岳、蒋发等,多数都是名门望 族或官宦儒生出身,而只有杨露禅是位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杨以自己的高超 技艺走出农村,走向京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丰功伟墙。在他有生之年的三代 传人中人人习武,个个英豪,历经百年,门庭不衰,这也是中华武术史上一个空 前的奇迹。
最后,杨露禅作为第三个里程碑的重要标识,是他及其二代、三代传人为太 极拳创造了一个“太杨盛世'其中最为浓墨重彩的是太极拳事业的发展,在五 大流派中有三个与杨姓密切相关,是杨氏父子亲自传承的吴式太极拳、杨式太 极拳、武式太极拳^而陈式太极拳也因其传杨露禅而名垂千古。这里需特别提 到的是武式太极拳,他不仅是因得杨露禅、陈清手的传承创立了式式太极拳,就 其太极拳的法理建树来说,武禹襄及其外甥李亦畲,同杨家一样是第三个里程 碑的代表人物,对太极拳的发展做出了极太贡献,并且还派生出了李派、孙派太 极拳。
杨、武等太极门派的发展,使得中华民族的国宝、奇葩更加光辉夺目,它不 光是中国人民的传统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在新的21世纪里, 太极拳还将以它独特的魅力影响世界!
(二)杨式太极拳的特点
前文已经提过,“老六路”是杨健侯在杨家内都承传的传统套路,与杨班侯
杨式太教本老六路
传授的小架和后来杨澄甫定型的杨式大架套路相比,这套拳路更能体现出杨式 独特的风范。
第一,中正安舒,开展大方。这首先是指套路和推手中的外形来说的。有 些拳家不注意形体上的要求,甚至说出“太极拳无形无象”不在外形。这是对 拳理拳法的说解。殊不知,形不正、气不顺、劲不整,形与内是相辅相成的。杨 澄甫说太极拳要立身中正安舒。”他的髙足汪永泉形家地把人体比为一口大 钟,用钟蒂、钟顶、钟身及吊于中心的钟锤构成立身中正的肢体语言,说明身形 对练拳的重要性。也有的拳象用对仗语言强调立身中正,如“端正身法脊竖起, 气顺劲整神奕奕”。只有身形端正、四肢百骸才能舒展大方,“极松摧,中通顺, 梢发透”,形正与内气杨通运转互相依存。所以,要使拳架舒展大方,从肢体上 要对拉拔长;圆裆开胯,竖腰立顶,平整匀圆。
第二,大松大软。松是太极内功修炼最重要一环,是练大极拳的基本要求。 松与不松,是一般意义上的松还是非松不可,还是要追求大松大软、松透松净? 这是杨式太极拳最突出的特点。“一分松,一分功”。如杨澄甫所说一个松 字,最为难能jfl泉真能松净,余者末事身r所以说,松软是大极拳的宝贝,是大 极拳的灵魂。太极拳练到老不外一个“松”字
D如有一点不松,一节不松,到老 也是不通。对此,本书有一章来论及,在此不赘述。
第三,用意不用力。它与放松一样,是杨式大极拳的极本特点。有关用意 不用力方面的论述很多。甚些流派也都把“用意不用力”作为拳理拳法来研 究。但总是怀疑“大松大软”之后的“太极功夫”。故此,在这个问题上非要加 上修饰词□比如有的说,松是要松,要松紧适度;所谓“用意不用力”,只是不用 多余的力,不用力怎能行拳走架,软软都绵的手,怎能发人,打人?诸如此类的 认识不胜枚举。一句话软是从推本上否认“不用力”能“四两拨千斤”的大授功 夫。杨式太拔拳从杨露禅宗师起至今,始终坚特“用意不用力”的练拳法则,一 用力即落旁门。太极拳就是要找“不用力”的气势,找“不用力”的功夫,练就 “神、意、气”的“大力神威”,超越外家拳种的“腿脚功夫”,用“精、气、神”打出 一个“极柔软,然后极刚坚”的大极神功!
第四,内外相合,上下相随
D打拳盘架要在松、稳、慢、匀的基础上,做到内 外相合,上下相随,追求一个“整”字。所谓“内外相合”,是指在练拳中,要内气 与外形相互配合。拳理讲“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与外形动作要配合一 致。每招每式都要坚特先运内气,而后动形即运而后动。运而知,动而觉,形成
杨澄甫说:“一个松字,最为难能,如果真能松净,余者末事耳!”又说:“松, 要全身筋骨松开,不可有丝毫紧张,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只有筋耳,筋能松开, 其佘尚有不松之理乎!”
所以,太极拳的“松功”应包括以下几点内涵:
- 要在思想意识上,神意内含以存静养,劲道始有收藏。拳一动不忘松 净,灵慧才能生长。
- 在思想意识的引导下,形体上逐步达到最大限度的松柔。日日以松沉 之心意去灌输,久之自能达到真正的放松。
- 在松的标准上,要求不仅从精神、肉体、关节、筋络等内外俱要松净、松 透,而且要松得一丝都不能承受外力,即“一羽不能加,蚊虫不能落”;松到没有 一丝杂念,盘拳如梦游一般。
(二)修炼“松功”的意义
周身松开,上下完整是大极拳必需的条件。如动作不整,整而不松,或光肩 松而腰、胯、筋、背不知如何松或肘、腕、指节等不知如何松,此皆非正规传授也。
可见,松对于练好太极拳意义非常重大。
首先,松软是太极拳的宝贝,是它的灵魂。灌得什么是真正松软,练拳和推 手才会进步。非松软纯净内劲不生,如不松软,反不如不练内功。极松软,然后 极坚刚。
其次,松是练习内功大极拳的基本要求。“一举手,一投足,稍一用力即落 旁门。”可见一分松,一分功,松到一无所有是真功%
再次,松是练习内功的基础。要彻底放松,不然内气在体内永远也形成不 了,真正松透确实不易,全身放松非下一定功夫不可。一心想松,久之身势自能 放松,动以心气为主,四肢跟随自然会调整,呼吸纯任自然,内外自能合一,拳意 才自能上手。
总之,大投拳练到老,不外一个松字,如有一点不松,一节不松,到老仍是 不通。
二、在修炼“太极松功”中应注意的几个错误认识或误区
从古典拳谱来看,“大极松功”不应带来练拳中的偏差或谬误,而目前实践 中出现较多误区。査其原因,并非简单,而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概括起来不外 乎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拳谱》中对“太极松功”没有专门论述,虽然有“专气致柔”、
“稍一用力即落旁门'“观耄耄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但终没有明白地 提出大松大软、松净松透的要求。尤其有的“宗师”们,在解释“古拳谱”时,加 进了自己的体会,把不用力解释为“不用多余的力”,但还是用力;或提“松紧适 度”之说,还是有“紧”;或倡导“快慢相间”还是有“快\诸如此类,不能不说, 这些在拳理拳法上就有误导。
第二,不得明师指导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解放以后由于政府对太极拳宣 传和推广上的重视,出现了太极拳热,特别是邓小平同志题词“太极拳好r以 来,推动了太极拳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发展。相形之下,能真正传播太极拳的 大师软少,尤其全国各城镇中的晨练活动,更是缺乏明师指导。故而,不可避免 地出现“外行”教导“外行”的现象,形成晨练中的“太极操”现象^
第三,在太极拳的推广上,由于注意外形上的审美、划一、规范的要求(主要 是新改编的各式拳种比赛套路),无论是编导的理论阐释,还是在训练和评判词 上的规章,忽视了太极拳的本质要求——松、软、柔、韧,而突出了踢得高,拍得 响,下式深等外在动作。从而给教拳和学拳的人造成误导,以为这就是太极拳^
第四,真正体现太极拳内功的太极推手比赛,基本上处于误区状态,从有 史以来的推手、散手比赛活动,主要表现为较力,是拼体力的“旁门”、“左道”, 当然也就不可能给大极拳的群众活动提供榜样、典范。相反,则是误导。
第五,由于极少数的“名家”、“大师”本身就是一身硬劲
f甚至公开地向“大 松大软”挑战,在《武当》、《武魂》等武术刊物上,有的把“松柔”与“疲沓”混为 一谈,找不到真正的“太极松功”的影子。尤其是从学过外家拳过来的一些拳 师,在心里就不服太极拳的“松软”功夫„用外家的理念,改造了太极拳。
当然,不仅仅是这几条,还有其他原因,如身强体壮,好战心”引起的“争 斗心”等等,也是造成走“僵硬劲”的原因之一。
三、怎样修炼“太极松功”
太极拳在行功走架中,要遵循“先在心,后在身”的原则,BP “意气君来,骨 肉臣”,练“大极松功”也如此。放松先松心,心松则一松百松。也就是整体的 松,是通过思想意念的作用,达到最大限度的散松。盘拳练推手都是如此。尽 量从心意开始松,随着心意开始托S神才能松
,体也随之而松。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一)骨节松
用意念把全身的骨节都对拉拔长,是用意念使它慢慢舒展开,上肢,先从 手指一节节地松,一节节舒展,然后再松手腕,把腕关节松开后,松肘关节、肩关 节,最后意念想两个肩井穴放松,此时肩关节以下至手指就全放松了。下肢从 脚趾开始放松,先把两只脚的脚趾放松,舒展开,再把膝关节肢松,舒展开,松膝 关节时要注意,是使膝盖微屈,不屈不成,屈大了也不成,然后再松胯关节。最 后把头顶虚领起来,颈下大椎用意念固定,然后脊椎骨一节节的往下松,脊柱松 完了,下顎微微内收,颈椎也松开了,此时意念放松会阴穴(在裆下大小便之 间会阴穴一松,全身就都松了。骨骼的舒展,使全身有膨胀感,便身体内潜在 的功能量得以充分发挥,此能量属身体内部能量,它没有动感,它不会体现出动 作来,这种潜在的能量,只能形成在自己的感觉上,外边人看不出来,对太极拳 有一定素养者来说,由于体内各关节部舒展开,达到松通,在发劲时即符合了大 极的要求:“跟松催,中通顺,梢发透。”
(二) 肌肉松
全身的肌肉部不要用力,精神不支持它,但要注意松不是弱,也不是疲沓, 而要求肌肉永远保持松柔,由于长期有意识地令肌肉放松,肌肉反而能形成膨 胀,肌肉膨胀脊节松开,身体内的浊气、病气就能不断地由身体内散发出来,浊 气散出一点,体内的元气就占据一点,因此练习大极拳,每天部在不断地放松舒 展,这对于保健养生、身心健康非常有益。特别是练内功太极拳,从练第一乘功 夫开始,就应该注意演练全套内功大极拳的过程,自始至终都要保持全身的松 静,因为第一乘要练“腰功”,身体外形每一动都需要用腰来支配,“腰功”歌诀 要求:“太极腰功岂可无,缺腰何必费丁_夫,腰功毕生研不尽,身手轻灵膝劲 出,肌肉紧张练不了内功大极拳,因为它影响内气的发放,紧张的肌肉憋住了 内气,内气的便潜,不但散不出去,而且还影响了健康。
(三) 五脏六腑松
五脏包括心、肝、静、膝、肾,一般运动只能运动心、膝,各种运动及跑步,只 能使肺活量加大,心脏耐受力增强,而肾脏基本括动不着。肾脏在身体内是生 命的椎源,称之为“先天之本”。它的主要功能,一是有保进人体生长发育的作 用,推动这一作用的动力叫“命门”,又叫“肾阳”或“元阳”,而这一动力基础叫 微“精”,因此有“肾藏精”的说法。二是对身体内的本液代谢平衡起着主要作 用。肾藏梢,梢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藏精的含义有二:一是后天之 精,是指由五脏六膝化生出来的精气,它包括着能够滋养脏腕、肢体、五官等各 部组织的梢微物质(如精、血、津疲K这种梢气,来源于饮食里的精华部分,是
伤式太教本老六路
维持人的生命,滋养人体各部组织器官,并促进其生长发育的根本,即所谓的 “先天之本”。二是指人类生育繁殖的基本物质(与男子的精室和女子的胞宫 有关)。这部分精的生成、储藏和排泄也是由肾主管。
在腰部两肾之间是“命门”。命门是肾脏生理功能的动力,即人体热能的 发源地,又叫“元气”或“真火”。肾所藏之精无论是先天之精还是后天之精,都 需要有一定的温度,才能发挥其滋养全身各部组织器官和衍生后代的作用。这 两种精气中的温度和动力,就是命门之火的表现,如果命门之火衰,一方面男子 可以出现阳痿或精冷无子,女子可出现胞宫虚寒(胞宫,即子宫、卵巢、输卵管的 总称)、带下多或不孕等。另一方面也可以出现脾胃消化功能低下,而造成 泄泻。
在水液代谢方面,三焦气化功能,也是依靠命门火的作用。如果命门火衰, 就会引起水肿或小便失禁等病。
脏腑是内气的发源地,因此用意念去放松脏腑,令内气慢慢地扩散舒展到 全身□只有放松脏腑才能使内气在体内放荡,体内的内气越多,向四肢扩散舒 展的也越多,从而在体外形成一个强大的气场。五脏之中只有肾脏放松时有形 态的表现,因为它在腰肌的上方,我们所练习的“腰功”,即肾脏上边的两块肌 肉,训练有素者它可以上下画圆,左右國圆。它可以统领着手和脚,在盘拳和推 手中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
D六腑包括胆、胃d、肠、大肠、膀胱、三焦,前五种在放松时无形态表现,只有 三焦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
中焦相当中脘(胃脘)都位,包括脾胃。中脘以上至胸腔部位(包括心肺) 为J:焦。中脏以下至小腹部位(包括肝肾等诸器官)为下焦。“焦”就是热的意 思,这种热能的表现叫做“气”,所以三焦总的功能是主持诸气,疏通水道,但 上、中、下三部的功能又各有特长。上焦的主要功能是宣发积于胸中的“宗 气”,将其输送到全身,供给体内各组织器宫的机能括动。中焦的主要功能是消 化和传输食物,蒸化精液,把营养物质通过肺脉的传化作用,以化生营气。下焦 的主要功能,是把人体内消化后的残余物质加以分别,食物的残渣通过大肠排 出体外,代谢的剩余水分通过膀胱排出体外。
综上所述,三焦总的生理功能,是身体内几个脏腑在食物消化、吸收、营养 和排泄等功能方面的总和。而这一总的作用,又是元气(命门)、中气(脾胃之 气)、宗气三者相精相成的集合体。
精神松是放松的关键,精神是松灵,精神如果紧张,全身就都紧张了。练拳 时在“松、稳、慢、勻”的基础上,根据内功太极拳的要求,逐步学会运用内气,达 到松散通空。要顺其自然求自然,从精神、骨节到肌肉都要放松。
(四)精神松六腑的放松,使五脏在体内好像悬浮起来,由此而产生一种虚灵顶劲。
推手时,精神更要保持松,对方进攻时,身手都不要动,特别是接触点要松 柔,对方来力过猛时,我们把内气向左或右后画圆,对方即坠深渊。对方来力触 及我身体任何部位,我意念一想该部位,即为意之双重,对方来力我不反抗,接 触部位不动,意念随其来势微微后撤,对方即落空。如果想发放对方,随彼之商 撤,我用心意轻轻跟随即可,也即是发,对方必跌出丈外。内功云:“发劲意何 解,有如敬宾朋,用手轻相扶,所指绝无空。”总之,练内功太极拳,在精神上不要 一味地追求功夫,精神自始至终要保持松,即所谓“顺其自然,求自然”。
松,是练习内功太极拳的最基本要求。内功太极拳要求“一举手,一投足, 稍一用力即落旁门”。所以说:“一分松,一分功,松到一无所有是真功。”有人 谈到呼吸放松,我们不谈它,因为你吃饭时是呼是吸?此对你如搞错,食物能由 彝子里出来。睡觉时是呼是吸?所以我们对呼吸完全顺其自然。
松,是练习内气的基础,若不能彻底放松,内气在体内永远也形成不了,真 正松透实不容易,全身放松非下一定功夫不可,要明白放松的重要性,自己也能 短暂地放松,但是一接触对方的强力,马上即僵,自己不知不觉地进人对方强力 的范畴,必败无疑。有的人强调对方力大,我们要从自己身上找毛病,你自己不 用力,你怎么知道对方用力或力大呢?也有的人对方一进攻,他就往后撤,实际 他不是松,是弱,形成兵败如山倒,自己呈现被动的态势。太极拳是圆运动,自 己应该始终保持圆,在彼动时被对方击中,说明已不是圆,违反了太极拳圆运动 的基本要求。在发劲时,自己的内劲发不出,说明自己没松透,从中有堵截的地 方,也因为违反了发劲的原则即“根松催,中通顺,梢发透”。在中级功,以从劲 源发劲时就应注意松和通的要求。歌诀云劲深跟着身手走,身手松净劲自 出。”松,除了要下工夫练外,还必须要悟,有的人在练中悟又在悟中练,这样就 能有一定收获
D也有的人永不开悟,前人曾说:“真正能松通者,一代出不了几 个入,能出者可谓凤毛麟角。”
在太饭推手时,松就更为重要,首先手放松就特别难,因为人一生下来,千 什么都离不开手,你活多大岁数,手就为你工作了多少年。推手时,两只手首先
就会自发地开始工作,对方进攻时,手首先会挡在前面,这就犯了太极的“顶” 病。对方力大你顶不住,就往后撤、或退,又犯了“扁”病。对方往回撤手,你跟 不上就犯了“丢”病。对方用力你也用力,犯了“抗”病。
太极内功要求:有手似无手,推手时要“以静制动,以柔制刚,无中生有,有 若无,实若虚,逆来顺受,不丢不顶'
简而言之,自始至终要注意“内外相合”,对方推你,你身上的接触点不要 动,要求不躲也不顶,内劲带领肢体后撤,接触部位是劲端,内劲是劲源,你劲端 没有反应,劲源带领后撤,对方必落空,如坠深渊。对方摸不着你,他想撤回找 机会再进攻,你与对方接触部位不要动,用内劲跟严了对方,即是发放,对方感 觉被一股极强的弹簧力击中要害,此时反抗及躲闪都无济于事了。
说起来容易,真要做到也很难,要把人的躯体比作一只橡皮船,内气好比船 内的动力马达,上去几个人虽然触动了船,船本身没什么反应,但是它自身就有 一种松绷劲,要前进、或后退都由马达来撤纵。如果对方攻击我们身体,他就好 像上了我们的船了,只要我们身体不动,前进、后退就由我们的内劲说了算数, 像想反抗恐怕也不容易了
大极拳要求松,但不是弱,也不是疲沓。对肌肉神经来说,实际是要求保持 松弛状态。对骨节来讲,则要求松开,即我们通常所说,骨节要对拉拔长。通过 练气,以气层为介质,自然就能做到如同球样的六面松绷劲。
太极拳要求不用力,即不用拙力,特别应避免用局部拙力。拙力必滞,滞则 堵,堵则散,散必为人所制。太接拳之内劲,是神、意、气的化合,而不是神、意、 气的集中。神意气化合后,形成一股能量流,通过较长时间锻练,意念指到哪 里,能量流就冲向哪里。用手轻轻一指,能量即可随手指方向,将对方击出 很远。
王宗岳的《拳论》说:“发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如果说太极拳之柔可比 作水的话,那么它之刚,也可比作钢铁之坚
D何以能求之?正如《拳经》所说: “力由均匀百炼而得。”我们知道,任何物质组织均匀后,强度极度增大。例如 生铁经过锻炼,使其组织均匀,即可成为纯钢,它的强度可增大几百倍。食盐冷 却到绝对零度,使它组织均匀后,它的强度也像钢铁。万物一理,人之肉体凡 胎,经长期均勻而深沉的太极拳锻炼后,就会练就金刚之躯。
浏览2,083次